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述海派小说的特点举例说明

论述海派小说的特点举例说明

来源:九壹网


论述海派小说的特点举例说明

【篇一:论述海派小说的特点举例说明】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40年代海派小说与90年都市小说之较 姓名:胡滨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胡亚敏 2000.12.1 硕士学位论文{STER STHES』S 内容摘要r从现代文学的历史状况来看,无论是规模、地位,还是作家对它的自觉程 度、重视程度,都市小说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分支。但从都市文学的角度来看, 都市小说却是一个极富开拓性的文学类型。如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它更吻合 了社会发展变化的总趋势:乡村都市化。尤其是,在都市小说已与农村题材小 说形成一个二元并存的基本文学格局的今天,我们确立现代都市小说为研究课 题,总结它的基本品格和特征,探讨它的经验与得失,应该说既有一定的文学 史意义,也有相当的现实启示意义。

其实,回首新时期以来,在为数众多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评论中,已经呈现 出都市文学专题研究的气象夕本文在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海派小说 和90年代都市小说的总体特征作一个综合的探讨,在方法上采用了历史的、 比较的研究方法。我试图从两大方面来接近论题:l、从两代都市小说产生的 历史背景、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处入手来探讨都市小说的美学风格,以及它 的丌放的、异质的文学形态:2、分析都市小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对 传统与现代交织杂糅形成的都市小说特征进行剖析。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来 呈现现代都市小说的风貌。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在对都市小说内涵的发展性、动态性的把握中 寻求现代都市小说这一概念的界定,以此为本文的论述范围提供依据。第二部 分回顾了现代都市小说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择取30、40年代的海派 小说及90年代的都市小说作为本文的具体论述对象。第三部分描述了两代都 市小说在现代都市土壤上的趋起,揭示都市小说发生发展的基

本社会文化背 景。第四部分具体论述了两代都市小说在文本操作、小说模式及表达的都市情 感等方面的类似。第五部分具体论述了两代都市小说因两代时局和作家才情气 质的不同,而存在的迥异的美学风格,以及在各自文学环境的不同地位和影响。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当今天中国正以全新的态势与世界同步发展,城市景观大量地占据文学的 表现领地之时,回眸偏处现代文坛一隅的都市小说,还有谁能否认它何尝不也 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卜Y 关键词i都市小说 海派都市小说 90年代【都市小说1 欲望文本 硕士学位论丈u、‘rFR THEf、Abstract Inviewofthecurrenthistoralsituationofthemodem literature,whatever from scale,statusandfrom beingemphasizeddegree,thecity novelis just abanchof themodemliterature.however.from cityliterature,thecity novelcan development,thecity novel emerging conformSto generaltrendofsocial development……the urbanizationof counturyside.Particularly citynovelcombinedwiththenlral subjects formSaco.exeistent situationweselect theurban—based subjects generalizeitS basis characters.Studing its experiences andachievementsand failureshasahistoric significance. Sincethe1949.the1iteraturestuationsandcommentshavaevokedthe study urbanliterature.Myessey baseson fullyabsorbing theachieve

ments gained shanghainovelsandthecharacteristictsofthe city novel In uritingskills.mypaperadopts thehistoricaland comparative methods Approaching tO SUbjectfromtwomain aspects.Fist,it stuaies theaesthetic featureofthe city novelset onthehistorical backgroud anddifierent uriting skillsSecond,it analysizes some typical authors,novels biographieswhichmix withthecharactersofthecurrentliteraturefromthe citynovel.Though thetwo aspects combined,it Can present appearanceofthecurrent city novel. Myessay iucludesfive chapters.The firstoue mainlyexpounds thedefinition ofcurrent city novelbasedonthe development mobilityofthe urban connotationwhich provides sphereandsourcesforthis chapter.The second chapterfirstly reviewsthe development citynovelsahdthenselectsthe30thand 40th Shanghaicity novelsandthe90th city novelsasthemainnontents.Thethird onedescribesthe emerging ofthetwo generations citynovelscultivatedinthe currenturbansoil.Furthermore.itrevealsthesocial bacdground ofthe emerging developmentofthe city novel.Thefourth chapterexplains thesimiliarities betweenthetwo generations o

fthecurrent city novelsinthe applications,the modesandemotions expressed.The last one detailedlypresent oppositeaesthetic styles owingtothedifierentsocialsituationsandauthors1andedinthe di脆rentsocial position andtheirinfluences.Thelasttwo chapters arethemost maincontentsinthewhole paper. Nowadays,Chinakeeps pacewiththeworld growing graduallytakes shape thesocialistconstructionswithdistinctChinesecharacteristics.The scenery oftheurban largelyoccupies inliterature field.Looking backthe city novels.no oneCan deny its position asadirectioninthe twenty—firstcentury. KeyWrods:city novel fictionof Shanghai school city novelsofthe90s textoflust city emotion II 硕士学位论丈^STERS THESIS 回眸漫长的世纪之旅,我们惊喜地发现,都市小说以自身异质的文化品格、新奇的城市形象和富有活力的艺术精神,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并与农村题材小说形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基本文学格局。因此,探索 它的发展特征,研究它的文化品格,展现它的文学特质,进而从城市文明的角 度透视中国社会乃至人文景观的历史境遇,就成为了既有价值也有意义的研究 课题,这也成为本文对两代都市小说进行比较的契机。在进行正式论述之前, 首先将文中论及的“两代都市小说”分别加以界定。“海派”都市小说是指30、 40年代产生于上海,描写上海特有的都市生活,带有浓郁上海风格的都市小说, 主要包括新感觉派及40年代张爱玲、徐讦等写都市的较有价值的作品;90年 代都市小说是指90年代大量出现的专注于摹写现代都市生活、表达都市心态的 作品,它们出自于一批积极认同并亲身参与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年青作者; 其文本内容

及风格意味都因不同于新时期其它文学流派而形成整体的特色。

对于这两代都市小说,已有论者分别加以研究。一方面,一向被认为在现 代文学代表着恶俗的商业气息和低级的市场运作的海派文学被撇开岁月浮尘, 人们从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现代城市精神和价值的未来指向,开始以平静廓大 的眼光回溯海派商业消费文明的形成、海派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现代性。另 一方面,90年代关于新兴现代化城市的种种书写使理论家们发现了中国文学走 向新状态的土壤和方向,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探索当下都市小说并不清晰的脚印, 品评当下都市小说的新鲜动人处,探讨高质量城市文学得以产生的社会准备和 文学准备。

当代学者对中国城市小说的分析多采用断代形式,这样做固然有其深入细 致的~面,但若将现代文学中的海派小说及当代文学中90年代小说纳入同~研 究平面,进行纵向的比较,更会发现历史规律意味深长的重复和城市文学主题 在不同时空,不同面孔,并由此为中国未来成熟的城市小说寻找方向。

研究方向的不同意味着更多问题的展开,他们各自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和社会土壤,使得它们聚焦于相似的城市文学主题又呈现不同的美学风格?这两 代都市小说又有什么样的具体相同点和不同处?他们各自处在城市文学发展纵 轴的什么位置?他们为将来的中国城市文学孕育什么样的可能性? 硕士学位论丈 、n5rFR T}IESIS都市及都市小说的界定 进行以两代都市小说的比较之前,首先必须界定本文论及的都市及都市小 说的含义。古籍中,“城”与“市”分而言之,“城”从“土”,指高大的围绕都 邑所建的城墙。《说文解字》中有“城,以盛民”。“都”,则指大城市。《左传 隐公元年》中有:“都程过百雉,国之害也”。“市”字原指购买这种商业行为, 《战国策 燕策》:“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后引申为集中作买卖的场所”。《易 系辞一F》:“同中为石,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由此 见得汉语中:都市具有军事政治与商业交易两重含义,而以前一种为主。

现代都市的概念由于其本身的复杂导致了切入角度的多样性。芝加哥学派 代表人物沃思在其著名论文城市主义的生活方式中认为,都市是大量异质性居 民聚居的永久性居民点,异质性是其最大的特征。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认为, 都市是大量彼此生疏冷漠甚至互相敌意的人群依靠法律契约生存的法理社会。

德国历史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都市须具有贸易、军事、法律、社会与政治等 诸多功能……说法不一而足。其实从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 来看,现代都市最不可缺的灵魂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工业化将城市变成现代 社会中枢,市场经济使都市工业化(生产资料的分配、加工,产品的销售环节) 能够JIl页N运作。现代都市以工业化和市场经济为轴心,从政治、法律、文化、 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构成了一架高速严密的社会机器。商品法则代表 着现代都市的意志,其它如流动性、异质性、法理性都基于商品法则才‘得以衍 生发展。

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都市小说呢?我以为,现代化语境中的都市小说, 是一个发展中概念,也是一个中国式概念。“发展”强调它的变量,它的流动性、 丰富性、复杂性。因为都市小说是以现代都市为表现对象的,而现代都市中西 杂糅,现代与传统互撞互渗,地域差异极大,很难规约,正如赵园所感慨的“也 许先要承认文化多元,承认有被分割了的属于不同人的都市,有不同人的干差 万别的城市印象、城市感觉、城市节奏,才能说得清楚所谓“城市”这玩意儿 吧”。(1“‘中国”则是强调它的本土色彩,它与西方的差异性。都市小时显然要 硕士学位论文 ̄!ASTER STHESIS 表现出一种都市品格、都市意识,表现都市时空,现代变异,表现价值观念、 审美意蕴,但这一切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它既不是西方的简单照搬,更不是 乡土的变体改造,因此,“都市小说”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厚的,并具有某 种相对性和模糊性。

日本现代文学大师厨川白村在《西洋近代文学思潮》一著中指出:“近代的 欧洲文学就是

都市文学,它并无十八世纪文学的那种优雅典丽高尚的氛围,而 是意味着它的特制是以描写刺激性强烈的都市生活为中心”。茅盾在二十年代也 曾诠释说:“文学批评家指近代欧洲文学为都市文学,盖因近代大都市,以刺激 性极为强烈的都市为中心,与从前各世纪之文学,迥不同也”。”’从他们的界定 来看,都市文学,指的是以都市生活为表现对象的文学。

二、都市小说的历史回顾 西方的都市小说与他们现代都市的进程几乎同步发展。从19世纪末,西方 作家的笔触已深深涉入城市场景,卷入实业家、金融家、工人、农民、贫民、 流氓者、、强盗、高利贷者、律师、街头妓女等等只有在城市的土壤才能 产生的典型人物及其命运。伦敦、巴黎、曼彻斯特、纽约等等资本主义工商业 城市呈现出迥然不同于封建城堡的气息:利益心的膨胀,冒险的可能性、社会 问题的层出不穷、伦理道德的变异……巴尔扎克、雨果、左拉、狄更斯等人的 批判现实主义是都市小说的不朽之作。20世纪西方都市小说汇入现代主义大 潮,乔伊斯写流动于意识之河的都柏林,卡夫卡写被城市物化的变形人格里高 利……西方城市文学有一条足以傲人的发展脉络。

而中国文学的宠儿历来是自然和乡村,人们一提起乡土,各种各样的沉淀 以久的文学意象就会翩然而至,各种各样的情感就会袭上心头。因为在天地造 化出的蔚然奇观和柔媚幽丽中,作家们可以将心灵洗涤得又纯又空,容得下万 物;而那风雨飘摇的小舟、简陋萧疏的农舍和古朴老旧的劳动方式,更可以使 作家们展开对哲学、历史及至民族之魂的沉思和掘寻。这也难怪,千百年来, 中国就是一个乡土的中国,城市形象总是显得陌生、肤浅和芜杂。总之,当作 硕士学位论丈~5TER r;iL、I、家将田园生活意象化和具体化之后,它在文学中的形象历来是美好的。究其原 因,是中国人历代以农为本,商则为各家之末流。城市“不仅依靠企业家的本 领,或城市公民政治上的魄力和干劲,而是依靠晕帝的行政管理机构”,”’是政 府的延伸,也难以具有的审美价值。尽管宋明时代,在工商业较发达的市 镇出现过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以手工业者、商人和小作坊雇主的市人阶 层,陆续出现了超乎传统经典诗文趣味之外的平民化、世俗化文学,如明清小 说和元杂剧。但封建社会的市人文学不是以现代意识的

城市文学,它传达的仍 是封建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其末流发展到清代有被稗官争说侠 与妓之骂名,海派中的鸳鸯蝴蝶派和新武侠派亦是其余脉。鲁迅在谈到用象征 手法描写都市生活的诗人勃洛克时曾慨叹:“中国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 花月诗人等等,就是没有都会诗人。”…1。

“都会诗人”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产生现代意义的“都会”。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被西方列强蚕食瓜分,外国资本在中国办企业,残酷掠夺中国自然资源和 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了规模不大的中国民 族资本产生,一些城市稍具近代色彩。上海尤其脱离了依附于政治的传统城市 概念,以发达的工商业、金融业和消费性文化构成了近代城市空间。发展到本 世纪30年代,以号称“远东第一大都市”。海派文学中的许多作家开始有意识 的创作都市小}兑,叶灵风、刘呐欧、穆时英、黑婴、张爱玲的许多作品都涉及 了都市文学的基本主题:物质的诱惑和巨大的支配力量、人性的异化、灵魂在 异质城市空间的虚幻感和流浪感、似近实远的人际关系等等。但这些作品象上 海这座恶性繁荣的大都会一样,在那个内扰外乱感时忧国的年代不和时宜,因 而也没有得到尊重和理解, 然而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之一。

1949年新政权建立之后,虽然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工业化引进到中 国城市,为其注入了一些现代因素。但中国城市仍旧是政治权利的演绎,否定 经济权威,以严厉的行政手段控制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分配,也无一例外 地控制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意识。城市生活呈现制度化、行政化、模 式化状态,没有竞争、失业、机遇、风险、没有人性在物欲中的挤压,这种城 市生活除了生活上的某些方便和心理上是“国家的人”的某些优越感之外,的 确无法对作家形成足够的感觉冲动力。并且在很长时间里,官方的文艺提 倡反映“工农兵”题材的作品,但因为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 硕士学位论文^SrER’SrHE5fS 多数,乡土意识或显掌握着大部分社会心理,作家更熟悉也更擅长表现的是农 村。所以农村题材作品一直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具有压倒性优势。而在工业题材 方面,虽然有《百炼成刚》、《乘风破浪》等作品,但大多笼罩着浓烈政治色彩, 带有明确的阶级分析使命,而难以

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文本意味。而其涉及 的城市不过是另一个阶级斗争的舞台,并无真正的城市生活独特性和城市意识, 不能算作真正意义的城市文学,本文不加以论述。

这种不平衡发展现象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行大规模政治和经 济改革,是中国现代化工商业得以巨大发展,并以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 为其表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批拥有先进 工业基础,交汇国际商情业务,衍生发达信息资讯产业的现代化都市蓬勃兴起。

大量具有都市意识、摹写都市人生,揣摩都市情怀的小况浮出水面,尽管这批 都市题材小说在许多方面显得幼稚肤浅,但至少在乡土文学的较量中取得了量 的长进。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本文论及的是30、40年代海派文学中较成功的都 市小说和90年代的都市小说。选择着两块是因为他们具有明显的内容近似和精 神承传,但又有因时代环境造成的风格气质不同,所以具有比较的可能和研究 的方便。实际上在现代文学史上还有不少表现都市生活和都市人心理状态的优 秀作品。如京派作家沈从文,他长于描写湘西世界,这是众所共知的,但同时 他也写了一些都市人生的篇什。如《绅士的太太》、《自杀》、《顾问官》等,构 成了一个系列,成为展示都市上层社会沉沦的连轴画卷。在这罩,城市的喧闹, 纷繁代替了乡村的宁静和安逸:湘西儿女的坦诚、质朴、纯净的人情美,也被 “文明”虚伪下的庸俗、自私的众生相所代替了。他以嘲讽、否定、漫画化的 方式表现了他对都市世界的感受。废名《张先生和张太太》、林徽因的《客》等, 写尽城市绅士阶层的饱食终日却无所用心,貌似高贵实则卑鄙虚空。还有左翼 作家写城市在“红色30年代”中运动斗争的使命文学,优秀作品如茅盾的《子 夜》、丁玲的《韦护》、《1930年春在上海》等,善用阶级分析的眼光写城市经 济,政治领域内的斗争。当代文学中有80年代出现的改革小说和90年代“现 实主义回归潮”中一些以都市为背景的小说,较好的如俞天自的《大上海沉没》、 谈歌《大厂》等,重在写城市经济、政治改革的动力和阻力,深负主流意识形 态的教化功能。我们无意指责这些作品不是城市

文学的正宗,但的确只有在30、 硕士学位论丈~‘TERo!-。:‘【S 40年代海派和90年代都市小说中才感觉到都市本身成了审美对象和叙事主体, 所有故事的演绎,所有的奋争、迷失、荣华、堕落和期待都因为发生在城市空 间而具有不同意味。半个世纪前整个中国战乱流离的喧嚣中突兀的绮丽着,半 个世纪后的都市小说同样脱离了新时期的文学传统横空而出。分辨两代作品间 的应和和变奏,厘清两个时代环境以及两代作家思路的异同,对于我们寻求都 市文学的更大发展深具启示和警醒作用。

三、奇异的两代都市小说现象 30、40年代上海商业气息浓厚,上海的绘画、京剧、服饰文化和文学创作 都与商业消费机制紧紧相连,屈从于市场价值,体现出从俗、从众、娱乐化、 流行化特点。沈从文曾经在《大公报 文艺副刊》(1933年10月18日)上发 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批评以上海文人为代表的对文学持不严肃亵玩态度 的创作。而上海文人苏汶同年12月在上海《现代》杂志上为“上海气”正名 说:“也许有人认为所谓上海气也者,仅仅是都市气的别称,那我相信,机械文 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所居留的地方去的。” 可见海派文人是非常自觉地将书写都市作为自身的定位。对于海派较公正的说 法是魏绍昌在《海派小说专辑》影印说明中所言:“所谓海派,就是指由于特殊 的历史渊源和畸形的都市环境所形成的文学流派而言……他们都是以上海人的 眼光和心态写上海滩上的形形色色.。作品语言渗透着那种洋场气息和浓郁的上 海风味,以故事生动、内容通俗,适合多层次读者口味为其特色”。巧‘本文论及 的海派包括新感觉派刘呐欧、施蛰存、穆时英及受影响的叶灵凤、黑婴等的作 品,还包括40年代徐讦、张爱玲等人写现代都市的作品。

海派以写现代都市生活特立于世,写“大都市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事 态人情,从舞女……公司职员到各类市民,以反劳动者、流氓无产者等等,几 乎无所不包。”优秀作品如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写都市两性关系错综 复杂却不露痕迹互补干扰的混乱纠缠,使人们不再对城市的时间有任何感觉, 成了“时间的不感症者”。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通过街头和旅店,洋房和陋 室,舞厅和赌场等众多场景、众多线索的对比,强烈到表现了“上海,造

在地 硕士学位论文q^STERS THESIS 狱上的天堂”的主题。.施蛰存《巴黎大戏院》将人物的过去、现在、未来融于 一瞬,在飘忽的思绪中,表现了一种被都市生活磨锐了的性神经,显示了畸形 都市中跃动、烦躁的生活节奏和心理节奏。张爱玲《倾城之恋》写尽花事将尽 的离婚女子白流苏与内心敏感复杂的华侨富商范柳原在物质利害的计较中进退 犹疑的感情……而在同时代小说家那里,都市要幺是作为人性的异化物、对立面 出现,是“一个大旅馆”…’而非是灵魂的家园,要么是“富乡村景象的都市”, ‘7’没有真正的现代意味。而在海派都市小说里,我们终于发现了真J下的生长于 都市,热爱都市的都市人的声音。他们毫无保留地承认都市涌动的物欲,欣赏 发达工商业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甚至都市霓虹灯下暗藏的痛苦和迷乱在他们 眼罩都是现代的,新潮的。这种渗透在文字间的对城市的感情“在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次使得都市成为的审美对象”。”’可惜他们的经验和感情在当时的中国 只限于一座畸形繁荣的城市之内,而无普遍性可言,无法引起大多数中国人的 认同。更何况,彼时中国内外困扰、救国救亡是时代主题,更容不下他们跳狐 步逛赛马场了。

但在50年之后,海派作家对都市的感情得到了一批年青作家的呼应。当然, 这首先源于90年代中国都市的发展向作家们展示了当年上海之于海派的魅力。

早在1993年经济学家杨帆在《市场经济一周年》纪念性文章中,列举了自实行 市场后在城市产生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方面的变化:“证券交易网点500多 个,外汇调剂市场90多个,期货公司竟然发展到上千家等等,1992年,中国 出现了第三次消费高潮,这是一次以一系列千元级商品为代表的饿,中间性、 多元化消费高潮……可以预见,私人汽车和住房将伴随中国人走入21世纪。” “社会观念的世俗化空前盛行……使用标准代替理性标准成为判断事物的基 础。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让位已生产力标准,道德良心标准让位欲金钱标准…… 在少数人暴富的刺激下,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空前强烈……宾馆、汽车,宴席 越来越高级,大款一掷千金,争风斗富,拜金主义盛行……”在这些略含批评 色彩的陈述中,我们不难感到当下城市空间漩流般的高速变化,现代的城市汇 集了当代最尖端的工业,最活跃的商情、最智慧

的头脑、最奢华的生活和最煽 情的传奇。都市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轴心。久已对都市采取悬置态度 的中国文学终于有一批年青的作者改变了局面。北京邱华栋、丁天、徐坤、上 海唐颖、殷慧芬,南京韩东、鲁羊,广州张欣、张梅等等,都以善写都市生活, 硕士学位论文、I、5TER rH}-’I、都市意识在文坛确立地位。一些经济发达都市的文学刊物为这些引进都市小说 形成规模和潮流有意识地推动波澜:深圳《特区文学》1994年第一期打出“新 都市文学”旗帜;上海《上海文坛》1995年组织了一批“新市民文学”小说: 一些知名评论家如李洁非,陈思和等根据这批作者年龄依次将其划为“新生代 小说”或“60年代出生作家小说”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提法自然是这个新年 代的必然,为论述的方便,本文将其统称为90年代都市小说。因为对城市的热 爱和敏感才是他们共同的灵魂。

由于年青作者生活和艺术积累有限,90年代都市小说尽管在数量和声势上 颇为壮观,实际上,有分量的作品该难以列举。不过他们也有着各自长于发挥 的都市空间和人物,用他们时髦的职业和青春的激情挑战城市,如《手上的星 光》、《哭泣游戏》。张欣则善写都市白领的爱情遭际,如何游走在理想和现实、 事业与爱情之问,如《真情依旧》、《掘金时代》。何顿专专注于记录市场经济启 动期最初卷入商海一批人的原生活状态,如《我不想事》、《生活无罪》……他 们的文学旨趣和新时期出现的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大相径庭,却和 海派城市小说有几分神似。时个半个世纪,两代城市小况彼此应和有各有变奏, 下面从相同与相异两个方面具体阐述。

四、两代都市小说相似处 l:半殖民社会和后殖民社会 相似的文学现象必然植根于相近的社会土壤,海派与90年代都市小说的产 生地:30、40年代的上海和90年代的中国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具 备相同的一点,即现代素质。宽泛的,相对于中国农业文明传统来说,现代化 以为着西洋化。当年的上海和如今的中国大都市都处于与西方文明大面积、深 层次的开放和交流中,欧风美雨不仅在器物层面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更加在心理意识层面带来了西化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人生取向。

但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人心上,传统的、民族的、习惯的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 挥之不去。虽然当年上海和如今的大城市存在着基本社会的不同,但从大 硕士学位论文、I^STER STHESIS 而化之的角度来说,他们都处于新1日交替、中西交杂的双重空间里。

上海自1843年开租界以来,一直以其浓郁的殖民地色彩著称于世,被人称 为“夷场”“洋场”。20世纪的上海驻扎了大量的外国使馆。工商业和金融机 构,外滩的洋人比华人还多,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这当然是指外国资本,买 办资本及小部分民族资本的繁荣)和最为开放的地区。半殖民地经济带来饿富 有殖民色彩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人们尽管还未脱尽许多传统的价值标准和 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束缚,但西洋文明带来的物质潮流己席卷人心,加之原先沪 地吴越文化趋利弊害的农商传统和出崇尚享受的生活习惯,使上海社会不仅成 为“冒险者的乐园”,创造了许多发生城市传奇的可能,上海人也“揭开了近 代大众消费的时代帷幕””1人们打破了以往的封建等级观念,尊重个人享用, 讲究现代口味,趋势求新,乐于追赶消费潮流。这在海派小说中都有生动再现。

张爱玲《金锁记》中长安的订婚过程是先由人介绍,在饭店见面,然后两家相 亲,“女家也回了礼,文房四宝虽然免了,却有新式的丝绒文具盒来代替,又 添上了一只手表”。而《花凋》里的郑先生,“长得像广告上喝乐口福抽香烟 的标准上海青年绅士……穿上短裤,就变成了吃婴儿药片的小男孩,加上两撇 胡就代表即时进补的老太爷,胡子一白就可以权充圣诞老人”。这些例子仿佛 当年上海半土半洋,半殖民半封建文化的活广告,道出了了上海在开放与守旧, 现代与传统中的挣扎与徘徊,这是半殖民地社会的逻辑结果。在这种社会风气 下,精于描写大都市生活,文字技巧也相当洋化,多少抓住了都市人亦新亦旧 深层心理的都市小说必然受欢迎。

另外,当时上海文化消费已成风气,有流行语:“宁不娶小老婆,也要看 《礼拜六》(当时一种流行小报)”。想来穆时英在其小说中称当时摩登女郎 只“喜欢刘呐鸥的新的话术,郭建

英的漫画,和你(指穆时英)那种粗暴的文 字,阔野的气息”,并非全是吹牛,多少可以c兑明当时都市小说在大众中受欢 迎的程度。

90年代则是中国更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将“步子迈得更大一些”的时代。

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全心思路带来了工商业的极大发展黑色机制的 民主化健康化。宽松稳定的饿政治环境使人们空前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 财富和社会地位可以凭许多不同的路径获得,而下海经商成了普遍认同的快捷 方式。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通过一次次的贸易活动,民间的友好往来、旅游, 硕士学位论丈\f、STER 、IS以及发行的报纸杂志、卫星电视和国际互联网日益频繁深入。西式的管理 模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在许多人眼里成为了先进和现代的代名词,写字楼、 星级饭店、富人俱乐部、名牌专卖店、豪华别墅等等充满资产阶级情调的都市 景观越来越强烈的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显示着巨大的诱惑。炒股、做期货、 处境旅游、打高尔夫球、买楼、买车曾经被认为是外国人干的事现在已经伸手 可及。AA带t〕家庭、青春游戏、婚外情、吸毒、豪赌,在都市中流浪等等原来是 西方社会专有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城市中。有社会学家认为, 中国已经进入了“后殖民”时代,处于对西方的竭力模仿中,但尚未建立起属 于自身发展的从制度规章到道德人心的完备体系,两不象的“半成品”。这种 不定型年代的人们,要幺纵身跳“海”摔得鼻青脸肿或嫌得洋房美女,他们乐 于从这些城市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报载有某商人夫妇与池莉小说《来来往 往》中康伟业、林珠经历惊人吻合);要麽身处相对平静的位置,尚无改变想 状的必要和胆量,他们喜欢在都市小说中看看社会又有什么新变化。90年代城 市小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的渴望、不安、迷惑、想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冲 动和在奇情变幻的城市输得血本无归的恐惧。

有趣的例子是90年代都市小说作者的代表之一邱华栋,常常在小说中设置 一个旁观的叙述者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作者的定位,以近距离的,绘声绘色的, 甚至以自传的形式讲述城市传奇,使读者感同身受。

《哭泣游戏》中的“我” 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不明身份的外地女子从保姆到按摩女到女富豪到最后暴死于 豪宅: 《环境戏剧人》中胡克追查自己戏剧搭档龙天米是怎么经历了城市中7 个情人的纠缠而走向死亡: 《手上的星光》中记者乔可(我)目睹了流浪歌手 如何被城市生存法则甩出而再度流浪。实际上这个旁观的叙述者满足的是普通 居民对都市传奇的窥视欲和幻想欲,他们的旁观立场是大多数市民的生活实际。

毫无疑问,这样的都市小说大受欢迎。

2:物化的写作、欲望的文本、既爱且恨的都市情结: 海派都市小况和90年代都市小说作家都不是时代知识分子的主流话者,他 们都不是负载沉重的意识形态功能,都放弃了自“五四”以来萦绕在知识者心 头的启蒙主义思想,他们或许是在文坛的边缘自说自话,可是他们并不孤独。

在文化消费市场中,他们或许比主流作家更炙手可热,因为他们有大众读者支 持的发行量。

硕士学位论文^STER Tl{ESIS两代都市小说的作者大都是自由写作者,或者至少在他们处涉文坛的时候 是,他们大都卖文为生,稿酬是起重要生活来源。和同时代的主流作家相比, 他们之需要文化消费者的支持和拥护来得更为迫切,更低姿态。就象杜衡当年 为海派文学的商业气味所辩护的,京派作家大都是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有优 厚的薪水,所以可以在书房里雕琢文章,而海派文人“不但教授没份,甚至再 起码的事情都不容易找,于是在上海的文人更迫切的要钱。这结果自然是多产, 迅速的著书,一完稿便急于送出,没有时间放在抽屉里一遍一遍的修改”。“… 同样,90年代的都市小说作者们也不是象其他官方承认的作家们一样,每 月固定的从作协领取工资和名目繁多的各种福利、补贴,而是所谓“自由作家”、 “自由拟稿人”,他们从繁多的经济活动中发现了摆脱普通社会地位和一般经 济条件的可能, “向王朔那样写小说赚大钱”几乎是其共同的心理状态。这当 然需要采取与市场趋同的姿态以

争取读者。他们常常有意制造让市民们大快朵 颐的“现代都市乌托邦”:衣香鬓影的夜总会、欧美情调的咖啡馆,仪表堂堂、 头脑灵活、辞去公职、下海赚足了钱和女人的商界精英,脸袋漂亮、三围标准、 学历过硬的白领丽人,即使是市井无赖也能开着名车去泡女人、吸毒,这些笼 络读者的小噱头使作品沾染了浓厚的“好莱坞梦工厂”般的商业气息。

两代都市小说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迎合大众读者心理,顺应文化消费潮流, 捕捉都市中的眩目色彩,制作有畅销风格的文化快餐,适于香脆可口不会引起 消化不良的一次性阅读,以最大的限度地占有市场。从形而上的意义来说,这 是典型的物化写作。

既然写作本身都失去了以往的神圣性而成为获得物质回报的手段,可见现 代人已经在何种程度上变成了物的复写和摹拟,成为物的符号。所以,在这两 代都市小说中充斥着大量毫不掩饰的对物欲情欲的追逐和表述,这种对物质金 钱和对身体欲望的迷恋和占有激情在讲究义大于利的中国文化传统中难以找到 其他的类似。“我是在奢侈里生活着的,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春季的流行 色、八汽缸的汽车、埃及烟,我就成了没有灵魂的人。”(穆时英《黑牡丹》) “我们都抓住了世界的本质,我们都写物质文明,我们都不作茧自缚。“(何 顿《我们象葵花》)”“这个时代的魅力……是金钱烘托出来的”(邱华栋《环 境戏剧人》”。有时候,我们甚至分不清是被叙述的声音,还是叙述者的声音。

他们无比热衷于演绎马克思关于金钱的描绘:“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 硕士章位论文 、hSrlRr HESIS 把德行变成恶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 智变成愚蠢”。…1但是,他们没有巴尔扎克、茅盾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金钱 的反思和批判,相反却充满了暗示、怂恿、诱惑和许诺。这是对以往精神、道 德、忠诚和信仰等高尚情怀的严肃小说的背叛,是对商业社会浒心态的赞同。

这必将获得在城市中梦想着、挣扎着和痛苦着的大众的亲近与好感a 当然,为了照顾读者

和作者共同的道德预知视界,他们往往把这种渴望压 在对城市中人欲堕的暴露和鞭挞下面。因而更形成了一种半推半就欲开还闭的 暖味表情。其实,这何尝不是30、40年代半殖民地社会和90年代后殖民社会人 们普遍对欲望的的复杂心态昵?既要寻求对物对人的双重和占有,又要顾全一 些自尊和道德安全感,于是常在小说结尾处渲染一点伤感和失落,葛微龙当初 难耐贫寒~头扎进梁太太的“淫逸小王朝”,却在获得华服俊男繁华热闹之余, 指着街头妓女发出“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的感叹(张爱玲)《沉香悄一第一 炉香》)。而90年代外语学院的高材生张志菲为15万一口答应大款韦昌包她三 个月的要求,后来尽管真情萌动仍相信余钱决定个人价值而拒不成婚,最后眼 见爱人成婚而新娘不是我时,终于流下一脸清泪(缪永《驶出欲望街》)》。

这些都点染着城市年青女郎在用青春赌金钱后的怅然。

海派与90年代都市小说尽管在许多J下统的批评家眼罩乏善可陈,但几乎所 有论者都承认他们确以地道的都市人的眼光和心态叙写都市,交织着对现代物 质生活的难以割舍和对都市人被物质异化的困惑和焦灼。他们有意无意地触及 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文化玩疾,异化现象。马克思认为,异化是物质生产与精神 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又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活动中, 人丧失了主动性,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 能全面展开,而以病态的、畸形的状态出现。从这些都市小说中,我I’111够看 到城市人在无比热忱地沉溺于工商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同时,也为力地 感觉物对人的挤压,感到健全人格的破碎。穆时英《骆驼、尼采主义与女人》 中的城市女郎,无名无姓,不知来处,却只代表了373种香烟,28种咖啡和500 种中混合酒,而男人是“鸟里的鸽子,家具里的矮坐凳,事物里的嫩杂鸡……” (穆时英《五月》),他们都是城市文明的异化物。90年代邱华栋在《手里的 星光》中表达了对这种异化的恐惧: “害怕被这座般的城市吃了我们, 把我们变成硬币一样简单的物质,然后无情的消耗掉”。另外,我们还常常在 硕士学位论文、I^STERS THESIS 这些作品中发现不少都市病症的表述:30、40年代有女性嫌

恶症、副型爱郁症、 时间不感症等等,而90年代都市中则挤满了精神病患者、幽闭病人、窥视狂、 嗜恋金钱者、自恋的人和路上的人。

但是,两代都市小说作者又无一不是身居都市并且深受都市的。张爱玲“喜 欢听市声,是非得听得见电车声才睡得着觉的。”…1邱华栋则:“城市,它的 人群在新时代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如此多变,使我再次充满表达的激情。”…。

而都市在其它作家那里常常代表着人性的对立面,理想境界往往是遁入乡野。

两代小说家对都市的复杂感情或许可以用张爱玲的话来做总结: “(上海人) 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换,结 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这里却有一种奇异的智慧。””4正是这种奇异的智慧, 使作家们对城市既恨又爱,深陷工商业文明,迷恋现代生活,又深知都市人性 沦丧的恶疾。但唯其如此,才能显示出都市小说之于都市的深刻性。

3、故事套路的复制 海派和90年代都市小说受人诟病的都有相同的一点,既故事的自我复制和 相互复制。人们常常从某一作家或某几位作家的作品中发现相似的情节、意象、 甚至类型人物。这源于他们的市场化写作总是有意无意地重复已经被读者接受 了,带来了商业成功的东西,这是流行文化的复制性原则。但对照两代作家的 作品,我们却不难惊奇地发现两代之间也存在着惊人的巧合和重复。

首先是故事模式的重复,海派与90年代都市小说既然立足大众,就偏爱写 “浮世的悲欢”,写悲欢离合、起起落落的城市故事,并追求表达对生命的终 极关怀,并不走进生命内核探索人文大境界,并不奢望创造文学与现实的想象 张力。有两种大众传奇在小说里常用不衰。

l、堕落女人模式:从《圣经》开始,女人便被认为更贪心更虚荣,因为 是夏娃而不是亚当接受了蛇的诱惑而偷吃了禁果。商业社会物质的泛滥犹如打 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女人是非堕落不可了,何况女人变坏多少都与色相有关, 可以给小说增加不少看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