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作品赏析
老人枯黑的脸上满是皱纹,鼻旁长着“苦命痣”,干裂的嘴唇,只剩下了一颗牙,已经破伤的双手捧着一个旧瓷碗。这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而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的《父亲》!
油画《父亲》由画家罗中立创作于1980年,篇幅大小为216x 152公分。《父亲》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鲜明的影象总是能一下射入脑海,于是撞击到心灵的某个部位,久久不能释怀。《父亲》应该就是一个典型。这幅画是罗中立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迷茫又带着憧憬的目光,像是在缅怀过去,又像是在期待未来,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粗糙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同样粗糙的粗瓷碗,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无不说明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现实,让我们每个人的心为之颤抖。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画家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作者一方面极端地缜密、细致(主要是面部表情),一方面相当的抽象和概括(背景),仅取头部和捧着花瓷水碗的双手的部分,并使用特大的画幅造成不平凡的效果,它可以说是“纪念碑式的肖像”。黑、涩、暗在这幅画中是低沉有力的艺术语言,它服从于表现劳动者粗厚、坚实的
美。站在这样一位如此淳厚、善良、辛苦的父亲面前,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这幅破天荒地展现一个农民形象的作品,以其创造性的思维和深刻的内涵不仅震动了美术界,也波及于社会,并引起了一场关于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形式与审美的讨论。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但他生活在最下层,过着不声不响的勤劳艰苦的生活,从他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农村的缩影。作者巧妙地发挥了细节的作用。他在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的头像中通过放大细部的方法,描绘真实感和加强艺术感染力。在这里,细节的真实不是自然主义式的不加取舍地罗列,而是深思熟虑的、别具匠心的艺术创造。画家笔下浓厚的油彩和西方现代艺术中超写实的手法巧妙地采用了特写构图,精微而细腻的笔触,淋漓的汗水从脸上的毛孔中渗出。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之美。作者深谙农民的困苦,懂得农民的欢乐,更理解农民的需求。《父亲》能够激起我们对于人民由衷的热爱和赞美,激起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情波澜。
站在这巨大的头像面前,我们能感受到老人慈祥的目光的逼视,没有怨恨,没有悲伤,只有深深的企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我们似乎能听到他沉重的喘息,青筋的暴跳,血液的奔流,嗅出他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感到他的皮肤的抖动。看到老人干裂焦灼的嘴唇,仅剩下的一颗牙齿,我们可以想象他究竟会想告诉我们什么?站在老人面前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为之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幅画没有具体告诉我们什么,却让我们想的很多很多。
自油画作品《父亲》出世至今,对它的好评从未间断,人们对画中的各部分索取得淋漓尽致,让农民的儿女能涌出泪来,让人们浮躁的内心肃然起敬,这是属于农民个人的魅力,更是这幅油画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这一生贡献给土地的有力证明!
从画和题目中知道画中人的两个身份:农民和父亲。他是一位农民父亲。父亲为了儿女的奔波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农民父亲为了儿女的耕作是一种血泪的劳苦。是的,这是父亲,农民父亲!指甲里还存有脚下的泥土,眉梢上还挂有灰色的汗珠,碗中有水已经发黄却泛起金光,笑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麻木,就这样,感动得我们一塌糊涂。命运给予他为土地的兴衰而抗争的责任,命运同时也给予他为家庭的成败而打拼的勤奋,命运给予父亲善良的心,纯朴的情,与世无争的信念,在阳光下晒得那么自然黝黑的皮肤。即使这一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从未有一声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阳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黄,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涌上心田。
罗丹说:“像在艺术领域的其它部门一样,诚挚是唯一的法则”。诚挚的作者创造了诚挚的父亲,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不禁让人感叹艺术价值可以如此之高,如此之深刻。当我们凝视一个阳光下的慈父时,它的意义已不仅限于农民的力量所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已经涉及了人类灵魂的象征。
《父亲》开辟了刻画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丰子恺说:“艺术鉴赏时最先由感觉,其次动感情”。这幅伟大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不仅仅是父亲的形象,不仅仅是农民父亲,而是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我们辛勤耕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辈。
作者深谙农民的困苦,懂得农民的欢乐,更理解农民的需求。《父亲》能够激起我们对于人民由衷的热爱、赞美和强烈的责任感,激起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情波澜,而不只是一声悲天悯人的长叹。
现在面对《父亲》,我们仍然能心潮澎湃。那张被疲劳所摧残,被太阳所晒且布满皱纹的脸,是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脸,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