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进行的分配活动及其所体现的分配关系。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它所体现的是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3、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按照保险原则举办的一种社会保障计划,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4、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指税收对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影响,它表现为对个别商品课税后,引起市场上课税商品相对价格上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减少课税商品的购买量,相应地增加非税商品的需求量。
5、 直接税:税款不能或者很难转嫁的税收属于直接税,这类税收的纳税人也就
是负税人,税款由负税人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
6、价外税:价外税是指税款不在商品价格之内,不作为商品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税种。
7、国债负担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所承受的国债程度的综合性指标,用国债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来表示。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公品?公品具有什么特点?
公品是指一种商品或劳务,当他供某一人使用时也能为其他人所利用而无需花费额外的成本或费用。
特点:外溢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2、什么是税收中性与税收的超额负担,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税收不影响或干扰人们的经济选择。一种税收具有中性,表明它对经济活动完全保持中立,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对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选择不产生任何影响。显然只有在税收不具有替代效应时才会具有中性。在现实经济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的意义在于尽是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国家征税给纳税人带来的超过税款的那部分福利损失。产生的原因是税收的替代效应。
关系:税收的非中性就会带来税收的超额负担。 三、论述题
1、论述财政的职能。
㈠配置资源的职能。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 确定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如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比例。(3)合理安排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㈡调节收入的职能。调节收入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加强税收调节 ;(3)通过转移性支出 。
㈢稳定经济的职能。指运用财政分配并通过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从而保持经济稳定。财政稳定经济的机制和手段: (1)通过“相机抉择”的财政来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2)通过制度安排发挥“自动”稳定作用;主要包括累进所得税和失业保险制度
2、简述的主要内容。
是以销售的货物和应税劳务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增值额是指商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额,从价值构成来看,即 C+V+M 中的V+M部分;就一个生产单位而言,增值额就是这个单位商品销售收入额扣除非增值项目(如购入商品)价值后的余额,主要包括工资、税金、利润和其它增值性的费用等;
1、的征税范围: (1)销售货物、进口货物; (2)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即从大的方面讲包括工业、商业,又包括部分服务业和进口货物
2、纳税人:根据规定,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货物:除农业生产环节和不动产外所有货物;
单位:除企业外,还包括非企业性的事业单位,如行政单位、等;
3、的税率:是按规定的比例在货物交易价格之外单独向买方收取的,这使成为价外税;
3、简述现行企业所得税主要内容。
对在我国境内的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一)纳税人:在我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三)税率
企业所得税实行25%的比例税率; 非居民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 (四)主要税收优惠
1、国家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优惠; 2、从事农业、环保、节能节水所得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3、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征收; 4、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