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语文《都江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高一语文《都江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来源:九壹网


《都江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学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

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成就可见一二。

【阅读指导】

鲁迅先生有一篇杂文《长城》,以“伟大的长城”开头,以“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结尾,他是从批判传统的角度切入的。但是长城的功用确实是令人怀疑的。鲁迅认为:从来不过役死过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余秋雨先生在《都江堰》一文中也承认长城只不过是“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在景观上有不小的观赏价值而已。因为他更青睐那个似乎并不起眼却默默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显然,作者是从整个中华文明进程的角度对比这两个工程的。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对都江堰的描写,而是宕开一笔,写去之前的心理。“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平平淡淡的,我们只好跟着作者这样了。然而,不经意中,我们跟作者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里,先是“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使读者有置身浩荡水流面前的感觉。从平平淡淡到惊讶不已,作者并没有故意造势,只是如实地写出自己的观感,却暗合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古语。

接着,作者以泼墨般的气势描写了都江堰的水,飞奔喧嚣的水,撒野咆哮的水,充满强悍生命力的水。他抑止不住心灵被这种气势震撼的狂喜,又以捷劲飞扬的节奏释放激情。情感的飞腾与艺术的体验浑然交融,酣畅淋漓、饱满质实的诗情就像都江堰的水一样汹涌而来。然而,这样的水最终被人类驯服而造福人类。作者的意图是,写水又不止于写水,而是要写出背后的人来,写充满自信、爽利地驯服自然的人。文章第三部分才让李冰正式出场。一出场作者就写到李冰的政治纲领冰清玉洁,他的学问不那么宏大却永远水气淋漓。

作者是在思索为人之道和为学之道。都江堰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作者似乎说了,似乎又没说,但这一部分的哲理性却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曾经追问:“如果精神和体魂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在李冰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作者的寄托。

余秋雨先生散文中的诗情哲理,只宜意会,而不可言传。让读者读到那里,只有自己去领悟一番才好,如果一经作者或旁人点出就会显得多余,就会索然。作者写到了李冰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写到了李冰大愚、大智、大拙、大巧,其中都有哲理深意在里面,然而都是感性与理性天衣无缝的绾合,没有强加于人或刻意为之的痕迹。最后作者生发奇想:“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作者没有过多地点出什么,却让我们回味再三。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洁净而活泼,正像他描写的对象。文中写都江堰,实际在写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这种干净利落的语言很适合表现那种富于变化的跳跃性思维,由堰到人,迅速地将读者引入一个亦虚亦幻的悠远境界中去,真有点神游的味道了。写水是“股股叠叠”,写李冰引了“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给人以活生生的人间气息。整个文章都跳荡着一种灵动之气。

(《中学生·余秋雨散文赏析》,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有删改)

【思考·探究】

1.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为什么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明确: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的宏大,气势的雄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现在依然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是长久的。

2. 为什么说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将都江堰比喻为一位“乡间母亲”,你觉得这个比喻合适吗?

明确:

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现在依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是合适的,因为她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一位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3.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句中的“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是什么意思?

明确:

长锸与金杖玉玺的辩论其实是务实求真、为民造福与立身、立名的区别,古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准则,却忽视了兴实业为民为国(如,兴修水利)这样

具体的工作。这种辩论其实是两种观念的冲突,活着或者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在权力之争中,李冰是一个失败者,但他为民谋福,历史证明了他的功绩,“终究又胜利了”。

4.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指的是什么?

明确:

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理都江堰的出发点:人活着,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仓廪实而知礼节”,他的治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具智慧的。

【相关资料】

《都江堰》赏析

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他勇敢地走出书斋,走上了漫长的文化考察之旅,在崇山峻岭之间行走,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在遴选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确切地说,是通过都江堰工程来审视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精义。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园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

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销毁的悲哀,那么都江堰呢?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余秋雨在思考,余秋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表达,他给出了答案——贴近苍生,造福万民。

都江堰的文化意义不只在于他同李春的赵州桥和黄道婆的织布一样,能代表中国古代较高的科技水平,可以让我们不时地拿出来骄傲一下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的典范。余秋雨当然不是一个只图片刻休闲、逍遥的观光客,他是一个背负行囊,摸着历史的踪迹一路走来的思想者。作为文化学者的余秋雨,他的文化敏感丝毫也不会让我们担心,他很快地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点上来。“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余秋雨已为我们梳理了一条线索。很快作者就给出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暗示:“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如果只是这样,那么这个政治纲领仍然是抽象的,模糊的,但余秋雨显然不愿让读者做不着边际的猜测。很快,作者将读者的视线引领到李冰身上:“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悟了一个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是的,这就是“都江堰流泻出”的“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李冰的伟大精魂”。李冰父子因其贴近苍生的生命实践而被人们供奉在二王庙里,世代接受人们的祭祀、膜拜。这或许不是李冰父子的本愿,但却是民众的愿望,是历史的愿望。都江堰安祥地卧在成都平原上,毫不张扬,毫不炫耀,像一位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但只要汩汩清流不断,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这开篇一句,起笔突兀峻急,评价热烈精警,不只引起人们迫切读完下文的渴念,其更大的巧妙在于有效地规范着作者的思想沿着思维

的河床流淌,不动声色而又举重若轻地确立了《都江堰》一文整体的文路。对比是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

中国历史上,作为体现深厚人文底蕴的重大工程,能够与都江堰比肩的也只有长城了。这是一个大家认同的事实,这却也是一个创造性地发现。端详起来,它们的可比性竟如此之高,可比点如此之多,比较的结果如此出人意料。

比年代:秦始皇的长城比李冰的都江堰要晚几十年,“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比动机:“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比规模:“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

比形象:“万里长城”“突兀在外”,都江堰“却卑处一隅”,“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比气质:“长城摆出一幅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比影响:“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比功用:“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比结果:“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而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比得这样细致,比得这样敞亮,比得这样惊心动魄。对比的目的不是矮化长城,拔高都江堰。对比才有品格,对比才会深刻。全方位的对比,显示了都江堰的品格,也凸显了都江堰深广的人文内涵。

如果说与长城的对比是文章的骨架,那么文中俯拾皆是的其他对比则穿插成文章的血肉,丰满了文章的肌体。与葛洲坝比,比出都江堰的朴素;与大海比,比出水的魅力。与官僚比,比出人的魅力;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比出长锸的守持;与厚厚的典籍比,比出治水经言的生命力。无处不在的对比,将都江堰雕刻成一座文化纪念碑,观照历史,启迪后人。

同余秋雨的其他散文一样,《都江堰》体现出作者一贯的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表现在文字上就是浓烈的抒情,热烈的议论,单刀直入式的发问,夸饰性的感叹……例如:“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即使不是,我仍然把它看成是李冰的儿子。”“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这些主观色彩极浓的叙述和评价可能少了一份冷峻,但多了一些热情;可能少了一些凝重,但多了一些温厚。主体参与使余秋雨散文在学者研究和哲学思索之余表现出可贵的平常人的意愿,容易与平常人的心灵共振,使我们读余秋雨散文如同在欣赏气势恢弘的交响乐,如同在聆听浑厚而深情的恋歌。

都江堰介绍

(一)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今名。发源于岷山之南羊膊岭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区转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游易决,在水利工程兴建以前,水灾特别严重。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于是郫县、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蜀王本纪》)。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华阳国志》)。后代屡有扩建,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漕、飞沙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淘挖。后人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三百余万亩,后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二百余万亩。建国后,经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二)

创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留存的最古老的生态水利工程。它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分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

都江堰由灌区和渠首工程两大部分组成。灌区主要是指都江堰区的34县(市)区66.87万公顷的区域。渠首工程位于成都平原顶端,距都江堰市1千米处,海拔726米,为全灌区制高点,它接纳了岷江上游丰富而稳定的水资源。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鱼嘴分水堤 在岷江出山口不远的江心,江水在这里被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干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鱼嘴构筑在岷江弯道中心,充分利用了弯道的环流作用,使内江引进含沙量少的表层水,而含沙量大的底层水,则趋向外江,起到了明显的分沙作用。宝瓶口引水口 是创堰

时人工开凿的引水口。因上下河床较宽,而此处形如“瓶颈”得名。它能自动地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流量,年平均水流量为254.6立方米/秒。飞沙堰溢洪道 一方面将进入内江的过量洪水、沙石排入外江。特大洪水时,它泄出的水量相当于宝瓶口引水口流量的3倍。而当内江流量低于320立方米/秒时,飞沙堰溢洪道失去排洪功能,反而导水入堰,保证成都平原的用水。主要附属工程百丈堤 用竹笼和干砌大卵石构筑,起到正水势、保持鱼嘴分水后内外江进口水量稳定的作用。二王庙顺水堤 在内江进江左岸,能顺正内江进口河段水势流态,减小水流对飞沙堰的威胁。人字堤 主要作用是辅助排洪。

具有2250年悠久历史的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人类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个优秀典范。目前,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提交联合国申报《世界遗产公约·自然·文化遗产》。

(《大自然探索》2000年第3期)

【能力训练】

阅读拓展

(一)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

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文中加粗的词语“喧闹”所强调的意思是( )

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

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 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

2.下列理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原意的一项是( )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3.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民族间的融洽

B. 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C. 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

D. 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

4.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B. 线条流畅、场面宏伟、神态逼真

C. 色彩绚丽、神态逼真、形象生动

D. 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二) 星 空

①星星对我展现一种人格化的亲近姿态,是在达里湖畔的一个夜晚。

②达里湖形似一牛肩胛骨,位于克什克腾草原的西北边缘。我们到达之时已届仲秋,湖边遍生红草,像一堆堆暗燃的炭火,驱逐已经逼人肌肤的寒意。达里湖在蓝得刺眼的天空下悠然映出远山的倒影。在人迹罕至的蒙古高原,此湖安闲丰腴,像赋闲的天神。远眺湖面,鸥鸟起伏,浪挽涟漪,无意中领会到达里湖的女性化气息。难怪当地有传说,把湖神称“达丽娘娘”。

③看达里湖,你要调动好精神,一口气把它看够,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心若一软,贪图眼福回头再看一眼,就难免又看上半天。所谓“流连忘返”,就是这个意思。你看到了什么呢?无非湖光山色,它如亘古不移又似瞬息万变。造化和人工的区别就在这里:人之手下无论多么巧妙的制品,刺绣也罢,园林也罢,总是极尽复杂,然而观者一目了然;自然展示的是单纯、浑然,给人以欣赏不尽和欲进一步了解却又无奈的景象。譬如看达里湖的蓝,令人惊羡,宛如在蓝中还有什么更美的东西。

④入夜,我们几个不怕冷的蒙古族汉子决意在湖畔的蒙古包下榻。蒙古包的样式设施均好,十多个人盖着被子和大衣挤在一起,在烛光下讲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午夜我外出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得说不出话来。

⑤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它们好像在蒙古包外等候了多时。在这里看星星,星星们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了脑后。你仿佛把头伸进了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我顿悟《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在这里看到,天原本就是个硕大的圆形屋顶,很低很矮,始终伏在人的脚底下,好像一抬脚,哪里都可以去

得。

⑥站在夜风中的达里湖畔,脚下是地,遥遥与地相接的远方就是天了,因为那儿星斗闪烁。在草原看星星,无须仰头,可如观壁画一般平视。李白诗云“云傍马头生”,不是虚言。在这里,星星会像铃铛一样系在马鬃旁。以往看星星,觉得它们清冷遥远;而这里的星群太生动了,每个星都像伸着头在观察我。这里的星星多得很,它们拥挤嬉笑,它们矜持沉思。

⑦有位诗人将星星亲昵地称作“星子”,我看到的真是一群有灵性的星子。星子们,你们是别在哪一位酒醉的天神衣襟上的徽章呢?这位天神一定是英雄,不然怎么会拥有你们这些精灵?

5.综观全文,请找出与文章开头“星星对我展现一种人格化的亲近姿态”相呼应的—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③段说到“造化与人工的区别就在这里”,指出“造化”不同于“人工”之处(不超过18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以“星空”为题,却花很多篇幅描写达里湖,对其用意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达里湖实在太美了,以致作者忍不住“贪图眼福”而“流连忘返”。

B.作者以达里湖美丽动人的景色反衬出湖畔星空惊人的美。

C.由观赏达里湖而领略了自然美的真谛,为下文写星空之美作铺垫。

D.满天繁星在平静的达里湖面的倒影,使草原星空显得更加美丽。

8.文章在艺术上除了气象博大之外,还有神话色彩,下列没有神话色彩的一项是(A.星子们,你们是别在哪一位酒醉的天神衣襟上的徽章呢?

B.你仿佛把头伸进了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

C.难怪当地有传说,把湖神称“达丽娘娘”。

D.在人迹罕至的蒙古高原,此湖安闲丰腴,像赋闲的天神。

9.第⑥段说在达里湖畔看星星没有以往那种“清冷遥远”的感觉,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窗外话秋雨

1.在我们的印象中,余秋雨散文一般是用来读的,余先生在文中用散文的笔调为我们构筑起了一种苍凉的历史意境,我们眼里看着,心里想象,一种阅读的愉悦就此获得了,所以,一般不曾想到余先生的散文还可以用来“听”。但是,昨天我去书店买了一盘由赵忠祥朗诵的余秋雨散文CD碟片,回到家里一口气听完盘中所选的《都江堰》、《遥远的绝响》、《阳关雪》和《苏东城突围》等散文名篇,心里委实产生一种莫名的惊颤。赵忠祥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由他用颇有磁性的男中音来阅读秋雨先生的散文,实在再恰当不过了。我闭上眼睛,在声音里展开无限想象,一忽儿来到都江堰看李冰父子筑堤,一忽儿又来到阳关看冬天古战场漫山的雪景,一忽儿跟随嵇康去到古代看穷途末路的封建文人如何在历史的时空里消失,一忽儿又跟随苏东坡去赤壁怀古进行文化的突围。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享受呢?醒来后到现在我都无法用言语说清楚,只知道昨夜良宵不曾虚度!

2.上世纪90年代,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现在读者面前,“畅销三个月后开始有第一种盗版本”,接着《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散文集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畅销、无一例外地被盗印,这些散文集正规与不正规的印数之和已是一个天文数字。作为散文家的余秋雨几乎家喻户晓,比作为学者的余秋雨更加璀璨夺目、风光十足。

余秋雨真的成功了,其散文一出来就显得非同小可,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曾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但是,在余秋雨著作中常识性的“硬伤”、自作主张的主观臆测和随意征引、主观情感的滥施和失真也不期自到。上海学者胡晓明曾在《知识、学养与文化意识》中指出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暴露出来了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在《风雨天一阁》一文中有对主观情感的过分夸饰,在《阳关雪》、《莫高窟》等文中则把原本丰富的文化蕴涵简单化处理,而在《西湖梦》、《柳侯祠》等文中又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了传统文化。在其他评论余秋雨散文的文章中,与此相类似的知识层面和学术领域的批评还有很多。

【参】

1. A

2. C

3. B

4. D

5. 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 / 它们好象在蒙古包外等候了多时 / 每个星都像伸着头在观察我(找对任意一句即可)

6. 单纯、浑然,给人以欣赏不尽的景象。

7. C

8. B

9.(1)在草原和湖畔能平视星空,似与繁星很靠近。

(2)在湖畔所见的星星很有灵性,活泼而友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