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陇广角2013年7期(上) 浅谈马克思劳动观 所谓马克思劳动观是指,在总结人类关 于劳动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劳动 的社会历史地位(包括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 中的地位和劳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中的地位)、劳动概念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 看法。当年马克思对劳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 一个长期而艰苦的理论探索过程,正是在对 劳动问题的探讨(追求真理)和为劳动者谋福 利的斗争实践(实现价值)中,马克思的劳动 观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马克思是怎样逐步 确立科学的劳动观并以此为核心构建马克 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呢?下面笔者试图沿着 马克思当年的思想轨迹对马克思的劳动观 作历史的考察。 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反映, 马克思劳动观也不例外。马克思劳动观是19 世纪中后期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英国工业 及其后果、法国政治及其后果、世 界历史的形成及其意义,是资产阶级进行历 史性创造活动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及其引 起的规模宏伟、具有现代形式的社会矛盾, 是推动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观的根本原 因,构成了马克思劳动观的时代背景。 时代的特征和内在矛盾必然在理论上 反映出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问题 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这成为马克思劳 动观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资产阶级某一学 派对劳动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他们对剩余价 值起源的看法和对价值这个范畴的理解。考 察政治经济学说史,我们发现,古典经济学 家从探寻财富的源泉出发,对劳动的认识经 历了一个从劳动特殊到劳动一般的过程。威 廉·配第在经济学说史上首次提出了劳动价 值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是财富之父”,从而把劳动与价值联系 在了一起。重商学派认为只有能够给一国带 回更多货币的、为对外贸易服务的生产部门 中所使用的劳动才是唯一的生产劳动。重农 学派第一次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 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认为只有农业 劳动才是唯一的创造财富的劳动。 马克思劳动观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来 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 物黑格尔在其早期著作中将劳动理解为人 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他认为,与动物只 是吃掉对象不同,人则能够有意识地改变自 然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人有意识地改 变对象以满足需要这一能动的本质特征,同 时表现在人在劳动中使用工具去作用于对 象以取得效果这一事实上。在《精神现象学》 中,黑格尔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有意识地改变 对象的活动,它是在一个具体目的指导下的 行动。意识通过劳动外在化自身,它既否定 对象又否定自身,最后,它凝结为产品。劳 动是人对消极适应自然的状况的否定,同时 又是对人支配自然的能动性的肯定。而承认 人在劳动中表现的能动作用,是以承认自然 力量的存在为前提的,人通过劳动实现对自 然力量的驾驭;就因为在目的和方法中就包 姚华 (郑州市绿城广场河南郑州450000) 含着有对自然界必然性的认识。这样,黑格 尔就把劳动与人的本质联系了起来,把人的 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的人即现 实的人看作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并在劳动 的发展中发现了“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 的否定的辩证法”。但黑格尔的整个劳动观 是建立在彻底的唯心主义之上的,这就决定 了他把劳动只是看作自我意识自身异化又 克服异化的精神活动;同时,黑格尔只是看 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劳动的否定 的方面。(不同于亚当,斯密,黑格尔在他 生活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到了劳动分 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产生的异化。然而, 黑格尔却是在肯定私有制的立场上来看待 这一异化现象的,他不过是将资本主义存在 着的单一性劳动制约着劳动者这一事实,抽 象为逻辑进程中一个环节。由于劳动演变为 异化劳动的历史过程被劳动从整体到单一 的逻辑进程所代替了,因此,关于异化劳动 以及它的起源等问题,在黑格尔那里也就失 去了任何具体的和现实的意义。) 由此可见,劳动观并不是马克思的首 创。但真正科学的劳动观却应归功于马克 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劳动观中的合理 成分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观奠基了基 础,后来为马克思所吸收和继承。同时,这 些关于劳动的理论和学说中存在着这样或 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这些不足与缺陷为马克 思创立科学的劳动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从 反面预示了马克思实现劳动观的方向。 我们还应看到,科学的劳动概念不是在短时 间内靠一时的灵感而发现的,而是在批判继 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观、以黑格尔为 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劳动观和英法空想社 会主义的劳动观等的基础上。在经历了一个 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反思后才最终形成 的。如果对马克思劳动观的形成过程缺乏历 史的认识,而仅仅以马克思某一时期的个别 论述来解读马克思的劳动观,这一做法不仅 是非历史的(因而不符合马克思当年的思想 发展轨迹),而且也是不科学的(因而不符合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逻辑结构)。循着 马克思当年的思想轨迹,我们发现,科学的 劳动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萌芽——诞生 ——发展——完善”四个阶段;而这一过程也 是马克思发现并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和剩余 价值学说的关键和隐陛线索,正是在劳动观 的历史性变革中马克思才实现了人类思想 史上的两大性变革,从而把社会主义学 说奠基于科学基础之上,实现了人类思想史 上的第三大性变革。 马克思科学的劳动观萌芽、形成、发展 与完善的过程。实际上,伴随着科学的劳动 概念的形成,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观在整个 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的认识也有了越来越清 晰的认识。那么,马克思的劳动观在整个马 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平常,所以常被人忽 274 略。但对这个看起来似乎很平常的问题的解 答却关乎能否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实质。倒是国外一些学者比较敏锐地注意到 劳动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卢 卡奇在其晚年的未竞著作《关于社会存在的 本体论》中,以劳动为核心概念建构起了社 会存在本体论。虽然卢卡奇没有把劳动放在 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理解。从而对劳动和唯物 史观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但他毕竟开创了 一种不同于传统解释模式的唯物史观解读 方式,这在思想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再如,阿伦特等人认为马克思有一种“劳动 崇拜”情结。但他们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却 作了歪曲的理解:或者把劳动的二重性割裂 开来,认为马克思通过劳动一个维度即具体 劳动来反对另一个维度即抽象劳动;或者仅 从经济层面上把劳动理解为物质生产劳动, 并认为马克思在劳动问题上始终没有超越 具有纯粹必然性的过程历史观。针对这两种 代表性观点。唐正东认为,马克思既不崇拜 经济行为意义上的劳动,也不崇拜以资本主 义现代性为基础的劳动,而是把劳动概念科 学地置放在历史性的社会关系之基础上,从 而实现了对以劳动为基础的逻辑的建 构。应该说,这种分析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 发展的历史从而是科学的,而且符合马克思 主义的逻辑从而是深刻的。但他却没有正面 回答马克思是不是真的像国外这些学者所 说的具有“劳动崇拜”情结及其在理论上的 表现这个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在 思想深处确实有一种“劳动崇拜”情结。但 这种对劳动的“崇拜”不是贬意的而是褒意 的。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 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事实上,马克思一生始终站在劳动和劳 动者的立场上,正是这一立场使他能够冲破 资本主义是个永恒的社会制度这一理论预 设的束缚,对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及人类社会 发展前景做出最科学的判断。马克思的劳动 观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是可有 可无和无关紧要的,而是居于非常的重要的 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劳 动发展史的基础之上的劳动史观、劳动政治 经济学和劳动学说的三位一体。认识不 到这一点,其结果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割裂开 从而作片面的理解,就是不能真正理解马克 思主义的真精神。这一点已被社会主义实践 的发展所证实。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 整的理论体系,只有以马克思的劳动观为核 心从整体上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 对马克思劳动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中地位的认识。首要的方面就是马克思对 劳动之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重要性的认识。 综观马克思劳动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各个 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笔者发现马克思分别 论述了劳动在人类起源、财富创造、社会进 步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正是基于对劳动的 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认识和正确评价,才使其 理论探索始终围绕着劳动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