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是“改变世界”的世界观
关雷
(哲学社会学院 2010级哲学专业 01100141)
摘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变革历史理论,从而实现一场“历史观”,更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一场“世界观”的。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历史观,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马克思哲学的最高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改变世界”的世界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 世界观 人类
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那么,既然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是可以上升到一种新的世界观的高度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十一条提纲》出发,讨论“作为新的世界观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是手段还是目的
《原理》教科书第五版的说明中有这样的论述:“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加上‘历
史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和完备性,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完备性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而自从历史也得到 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1)在作序者看来,历史唯物主义重点在于“用唯物主义来解释历史”,也就是说历史是目的,唯物主义是手段,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变革了历史理论,从而实现了一场“历史观”的。
马克思曾明确地揭示了由三种不同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世界观:一是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解释原则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二是以“抽象的”能动性的解释原则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三是以“感性的人的活动”的解释原则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现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对于后一种解释原则,恩格斯明确地表述为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出发点的“现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3)
人自身作为历史的“前提”和“结果”,以自己的活动构成自身的存在、自身的历史。历史是人的存在的现实,是人的现实的世界。正是在“历史”即“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才形成现实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因此,只有从“历史”即“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出发,才能合理地提出和回答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历史本身,更多的被人们作为一种过程发生着,而不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着。其实,在历史中孕育产生的人类文明,一直在结晶着人的历史活动,体现着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并规范着人类社会的趋势与未来。所以,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以文明为其内涵而实现的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也就是以文明为其内涵构成的世界观。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时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
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环境来变更旧的环境”。(4)
马克思并没有赋予自己的哲学一个具体的名称,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不同场合把自己的哲学学说称之为“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将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都称之为“旧唯物主义”。结合上文对文明的阐述,我们发现通常所说的“实践唯物主义”,只是把“实践”解释为“感性的人的活动”,而没有凸显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历史的文明内涵。正因如此,我们不赞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和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认同以实践唯物主义来称谓和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谓和定位为历史唯物主义。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性质
马、恩在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及社会、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对新的唯物史观作出了表述。列宁曾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有过高度评价,他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1)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2)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5)
以往的历史理论,从来没有考究过人们历史活动思想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这一点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根本思想出现了。
巴门尼德最早提出的世界本原是存在,所以有“我思故我在”的二元论,也有“我怀疑故我在”的教哲学。意识是柏拉图提出来的观点,而自我意识是心理学范畴的,是人对自己认识功能和自明功能的评价。意识是认识论的范畴,存在是本体论的范畴。传统哲学是在存在论意义上理解本体论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已经超越了本体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哲学分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大阵营,马克思所批判的全部旧哲学,或者以“直观”的方式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旧唯物主义),或者以“抽象”的方式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唯心主义),其实质都是以“超历史”或“非历史”的观点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全部旧哲学的“超历史”或“非历史”的“世界观”。正是针对全部旧哲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以“历史”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观点重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这个“新世界观”的实质内容是“新历史观”,这种“新历史观”的真正意义是“新世界观”。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哲学的意义上,“新历史观”构成“新世界观”。 而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外,也并不存在某种抽象的“新世界观”。
三、对前面讨论的总结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综合上面的讨论,我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马克思所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新的“历史观”,不如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也就是以“历史”为手段再次解释了唯物主义。我们知道,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了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以“历史”为解释原则最深切地体现了哲学的批判本质——“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以“历史”为解释原则升华了哲学对自由和崇高的追求——历史作为“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所指向的人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
一句话,马克思不是要给无产阶级一个唯物的历史,而是要给他们整个世界。历史唯
物主义已作为一种“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存在着。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秀林 等主编。
(2)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5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8页。
(5)《列宁全集》第2卷,第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
参考文献:
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秀林 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