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早期唯物史观思想探析
(1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ꎬ博士ꎻ2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马克思早期思想对唯物史观的论述并非将历史发展的主体与历史发展的规律分开ꎬ而是将“人与社会”的矛盾作为其基本框架ꎬ将自然界与人和社会形成了“三圆交叉”的并存关系ꎬ并围绕“人、社会和自然界”三者的关系ꎬ形成了以“生命、生活、生产、生态(自然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主要内容的矛盾体系ꎬ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关规律ꎮ
[关键词]马克思早期思想ꎻ历史唯物主义ꎻ基本原理[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18)04-0054-04
DOI:1013977/jcnkilnxk201804010
宋 剑1 孙璐璐2
无论是哲学教科书ꎬ还是思想理论宣传ꎬ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表述往往是将历史发展的主体与历史发展的规律分别论述ꎮ在历史发展主体方面ꎬ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ꎬ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的观点ꎻ在历史发展规律方面ꎬ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ꎮ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文本看ꎬ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表述ꎬ呈现出将历史发展的主体与历史发展的规律结合在一起的结构性ꎬ围绕“人、社会和自然界”三者关系ꎬ形成了以“生命、生活、生产、生态(自然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内容的矛盾系统ꎮ
一、“人与社会”的矛盾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
识形态»一文中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519ꎬ“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ꎬ必须能够生活ꎮ但是为了生活ꎬ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ꎮ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ꎬ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531ꎮ在马克思看来ꎬ研究历史的出发点、前提和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人”ꎬ人的生命存在成为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ꎮ应该说ꎬ将人的生命作为唯物史观的现实起点与理论起点ꎬ进而将“生命”纳入唯物史观ꎬ纠正了前苏联哲学教科书长期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局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弊端ꎬ改变了其片面强调生产和生产力、忽视生命和生活的局限性ꎬ还原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原貌ꎬ呈现出“人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理论框架ꎮ
2生活需要凸显了唯物史观的人学根基ꎮ生命的展开过程就是生活ꎬ而能够生活必须满足1“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存在的第一个前提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
“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等物质资料ꎬ这些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得又必须通过生产活动来实现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强调生活的物质需要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ꎬ进而
本文系2015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复杂性研究»(编号:GD15XMK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ꎮ
54
«岭南学刊»2018年第4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
使为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成为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的活动ꎮ正是由于生活需要的存在ꎬ才使生产活动得以发生和发展ꎮ从二者的价值关系看ꎬ是生产为生活服务ꎬ而不是生活为生产服务ꎬ这构成了“生产与生活”矛盾的价值关系定位ꎮ将“生活”纳入历史唯物主义ꎬ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根基ꎬ使人的生存与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的与价值归宿ꎬ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直至上层建筑领域的各项活动ꎬ归根到底是为人的生活服务ꎬ为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服务ꎮ马克思恩格斯将“生活”纳入历史唯物主义ꎬ一方面强调了满足生活的物质需要具有第一性和决定性ꎻ另一方面又为满足生活的其他需要ꎬ如文化的需要、公平与正义的需要、环境与安全的需要ꎬ留下了开放和发展的空间ꎮ[2]
3物质生产作为起决定作用的“中介”将生活需要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ꎮ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ꎬ不仅表达了人的生命与生活的物质需要迫使人类必须从事物质生产的思想ꎬ而且将国家、法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起源置于物质生产之中ꎮ“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ꎬ进行物质生产的ꎬ因而是在一定的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544ꎬ“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ꎬ与人们的物质交往ꎬ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ꎮ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ꎮ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524ꎮ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将物质生产作为起决定作用的力量ꎬ置放在“人的生活需要”与“社会结构”之间ꎬ形成了“生活需要———物质生产———社会结构”的理论逻辑ꎬ强调了物质生产、经济活动、生产力对人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作用ꎮ“人”出发来研究“社会”的思路与观念ꎮ将人的“生命”与“生活”、进而将“人”纳入历史唯物主义是符合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文本与逻辑的ꎬ使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呈现出“人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理论框架ꎮ
综观之ꎬ从“生命”到“生活”再到“生产”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紧密逻辑和结构ꎬ体现了从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524ꎮ“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ꎬ
二、自然界与人和社会形成了“三圆交叉”的并存关系
“自然界”是唯物史观的主题之一ꎬ与人和社会形成了“三圆交叉”的并存关系ꎮ在马克思
的早期思想和文本中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表述不仅没有把自然界排除在人类社会历史之外ꎬ而且充分论证了自然界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在人的生命、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ꎬ形成了唯物史观视域中的“自然观”ꎬ使自然界成为唯物史观的重大主题和不可分割的内容ꎮ
1自然界是人类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对象ꎬ“是人的无机的身体”ꎮ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中ꎬ马克思不仅提出自然界(“无机界”)是人类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对象ꎬ是人类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对象与工具ꎬ而且提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等思想ꎬ将自然界与人的生命、生活和生产活动内在、直接地统一在一起ꎮ“从理论领域来说ꎬ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ꎬ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ꎬ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ꎬ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ꎬ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ꎬ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ꎻ同样ꎬ从实践领域来说ꎬ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ꎮ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ꎬ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ꎮ在实践上ꎬ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ꎬ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ꎬ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ꎮ自然界ꎬ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ꎬ是人的无机的身体ꎮ人靠自然界生活ꎮ这就是说ꎬ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ꎮ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ꎬ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ꎬ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ꎮ”[1]161«岭南学刊»2018年第4期
55
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内探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ꎬ将自然界与人的生命、生活和生产内在融为一体ꎬ对反思人类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推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ꎮ
2生产与生活的矛盾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内在地联系在一起ꎮ自然界与人类历史是怎
样联系起来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ꎬ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一切旧的历史观的弊端在于将自然界与人类历史割裂开ꎬ没有将人的生活和工业生产视作自然界与人类历史内在联系的纽带ꎮ“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ꎬ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ꎬ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ꎮ这样ꎬ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ꎬ因而造成了自然界与历史之间的对立”[1]545ꎮ克服这种外在的对立应该从工业中存在着“人和自然的统一”中寻找ꎬ“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ꎬ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其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1]529ꎮ“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ꎬ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ꎻ由此可见ꎬ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ꎬ因而ꎬ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ꎮ”[1]532-533综观之ꎬ将自然界视为与人的生命、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和整体ꎬ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内在联系在一起ꎬ进而将“自然界”纳入包括人的生命、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内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符合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文本的ꎮ
3马克思早期思想实现了唯物史观“人、社会和自然界”三大主题之间的交叉并存关系ꎮ将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理解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之间的决定与反作用关系ꎬ并非没有涉及和讨论“人、社会和自然界”三者关系ꎮ生产力是人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和社会财富的能力ꎬ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具变革性的力量ꎬ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ꎬ揭示了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ꎮ但是ꎬ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将“人与自然界”包含和消融在社会领域之内ꎬ是立足于生产力、立足于生产方式、立足于社会来看待“人与自然界”ꎬ这也是马克思的理论被称为“社会理论”的重要原因ꎮ正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述ꎬ“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ꎻ因为只有在社会中ꎬ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ꎬ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ꎬ只有在社会中ꎬ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ꎬ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ꎮ只有在社会中ꎬ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ꎬ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ꎮ因此ꎬ社会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ꎬ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ꎬ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ꎮ”[1]187但是ꎬ人与自然界毕竟不能完全被包括和消融在社会的范围和视域之内ꎬ人与自然界有社会无法包含和取代的内容ꎬ存在相对的性和特殊性ꎮ
因此ꎬ“人、社会与自然界”三大主题之间既有领域和视域的融合ꎬ又有领域和视域的分殊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ꎬ但不能相互包含、相互取代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应该走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决定与反作用的“社会理论”范式ꎬ形成“人、社会和自然界”三大主题内在贯通的“系统范式”ꎬ确立以“生命、生活、生产、生态(自内容的矛盾系统ꎬ其内在结构和关系(见图1)ꎮ56
«岭南学刊»2018年第4期
然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
图1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概念图
(双箭头表示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是“全面生产”的理论
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将“人、社会和自然界”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ꎬ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由“生命、生活、生产、生态(自然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系统ꎮ
1人的生产是超越动物的“全面的生产”ꎮ如果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ꎬ马克思恩格斯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逻辑是从“生命”到“生活”再到“生产”的单向递进推理ꎬ那么马克思以“全面生产”理论实现了“生命、生活、生产”三者之间的双向作用ꎮ马克思认为ꎬ人的生产是超越动物的“全面的生产”ꎬ“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幻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ꎻ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ꎬ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ꎻ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ꎬ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ꎬ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ꎻ动物只生产自身ꎬ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ꎻ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ꎬ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ꎮ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ꎬ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ꎬ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ꎻ因此ꎬ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ꎮ”[1]162-163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ꎬ沟通了生产与生态的关系ꎬ实现了二者的双向互动ꎮ人正是因为能够超越自身的需要和局限ꎬ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自由生产ꎬ进而超越动物实现了全面生产ꎮ
2“全面生产”将“人、社会和自然界”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ꎮ综观马克思早期思想关于
“生产”的论述ꎬ马克思不仅用生产力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ꎬ用生产关系揭示人与社会的关系ꎬ而且面向生命、生活、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和自然界ꎬ提出了“生命的生产”、“生活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一定社会关系的生产”、“整个自然界的再生产”等概念ꎬ形成了以人自身的生产、生活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自然界的再生产为内容的“全面生产”理论ꎮ“生命的生产ꎬ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ꎬ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ꎬ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ꎬ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1]532ꎻ在«哲学的贫困»中ꎬ马克思提出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生产”的思想ꎬ“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ꎬ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ꎮ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ꎮ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ꎬ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ꎬ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ꎬ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ꎮ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ꎬ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ꎮ”[1]602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成为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界”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的中介与枢纽ꎮ
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概括为由“生命、生活、生产、生态(自然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体系ꎬ是基于原著的返本开新ꎮ围绕“人、社会和自然界”三者关系ꎬ将历史发展的主体与历史发展的规律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ꎬ既还原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原貌ꎬ又为更合理、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形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ꎬ特别是为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与发展ꎬ提供了更合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框架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09.
[2]陈明富.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对赫斯的超载与扬弃[J].岭南学刊ꎬ2015ꎬ(2).
(责任编辑:武晟)
«岭南学刊»2018年第4期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