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为指导思想的文学理论
文艺学是以文学为对象,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联系,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他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它以哲学方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一集相关的方法。
文艺学三个分支的相互关系?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如果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想象的拼凑。实际上,文艺学的这三个分支,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互相切入、互相渗透。 文学不是以成品这种形态存在的,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论文及批评传统》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文学理论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 文学活动本质论 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接受论。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中的五论与文学四要素构成的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相对应,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对过去时代和西方的批判的继承有分析的借鉴,民主科学现代的。
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运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文学理论就形成了多样化形态。
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可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所以形成了多样化形态。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反映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史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创作实践,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
简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
1
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如马克思说:“动物和。。。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应。。。。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应论吧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得能动的认识,是有根据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基石。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形态。文学史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5.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发展,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把人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现代人本主义文论的前驱: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尼采。20世纪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美学家意大利的克罗齐和英国的科林伍德,以“艺术即直觉”表现主义美学文论;西方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法国的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美学文论;德国利普斯、古鲁斯、英国美学家浮龙李德移情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三十年代以后兴起的一波兰美学家英伽登为代表的现象学文论;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解释学美学文论。人本主义论最晚流派史法兰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主义文论以19世纪法国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发端,20世纪主要流派:,美国乔治桑塔亚那得自然主义美学文论,一集托马斯门罗的新自然主义美学文论;形式主义文论;英美的新批判文论;法国的以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文论;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为前驱以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学美学文论;以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艺术论。
论述:文学活动四要素构成?
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活动是一个阐述和再创造的过程。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在自己头脑中进行形象地再创造的活动,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出现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它将文学接受活动当成文学研究的焦点。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前者从文学史方提出接受理论,后者则更多从读者的接受心理提出问题。
伊瑟尔在姚斯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了所谓“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无论是姚斯的接受研究还是伊瑟尔的效应研究,都突出强调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地位,将
2
读者接受活动看作是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过程,这样就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也推动了文学理论的由独断性的话语系统向对话性的话语系统的范式转变。
以上我们对文学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了论述。我们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基本要素不是彼此鼓励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论述:文学活动的发生?
文学原始发生主要学说,文学起源于劳动
1.巫术发生说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金枝》列维-布留尔 哈丽逊2.宗教发生说 赫尔德3.游戏发生说 康德认为,席勒继承发展4.劳动说,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无论是巫术说还是宗教说还是游戏说,都包含着一定的真理,但相比起来,劳动说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成分。巫术说未能回答无数艺术产生的原理,但从劳动说的立场来看,巫术仪式可说是人类蒙昧阶段对劳动收成的祈望。宗教说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力的为力。。。无论从人的群居生活来看,还是从人的个人成长来说,游戏和文艺最终还是要归于劳动。
我们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但与文学发生问题的不同在于,文学发生问题归根到底可以用劳动来阐释,而文学发展则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事更直接地发生作用。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 狭义的审美含义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
什么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艺术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字、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是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的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这种情形表明,任何审美表现过程并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最终支配。
审美是文学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
名词解释: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在文学领域,它是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蓄积深厚的状况。
文学作为话语五要素“说话人 受话人 文本 沟通 语境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3
含混 ,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另读者回味无穷。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人类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①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②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③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文学作为特殊的生产: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文学话语采用隐喻暗喻。。。文学话语。。。最后。。。P104
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即“自然”说 客体即“情感:说
文学创造的主体的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名词解释: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极了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取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的而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
是么叫创作动机?简单的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什么叫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会议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好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 想象与联想 灵感与直觉 理智与感情 意识与无意识 什么是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克罗齐提出的 什么是无意识?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下的、有活力的,但因受到某种压抑为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构思方式 综合 突出和简化 变形与陌生化
物化即通过语言文字纸张等媒介,把精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本。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即兴与推敲
什么叫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得真实,从侧面说,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诗意的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1、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1)内蕴的真实:“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定时代的“人性心理”真实
(2)假定性的真实:第一,假定性情境的多样性(浪漫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象征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现实型:“虚构而看不出虚构”)。第二,“假中见真”的条件(艺术情境自身必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内部演进的必然性。亚氏“把谎话说得圆”。假定性情境应符合客体的事理逻辑,或符合主体的情感逻辑)
2、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是一种主观的真实
4
与诗艺的真实。
主观的真实:主观倾向性(自然情境的主观性,生活情境的主观性)
诗艺的真实:形式审美性(叙事作品故事情节的艺术处理,抒情作品审美意象的艺术化创造)
名词解释: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论巴尔扎克是使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德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诗意的裁判内涵: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 情感的表现方式(填空)
文学形式的升华: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 化丑为美与美丽的描写悲哀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一说
论述文学作品的三种类型及主要特征:一、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二、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三、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1、历史内容层 以表现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往往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社会生活,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这样,文学意蕴层中就自然包括了丰富的历史内容。
历史内容在小说、戏剧等体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美狄亚》、《哈姆雷特》等等。在诗歌、散文中也有适当体现,但一般说来,面不如小说、戏剧广泛。如《兵车行》、《长恨歌》、《王贵与李香香》、《谁是最可爱的人》。
2、哲学意味层
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认识,是富于形而上层次的、抽象的。文学通过具体的形象,往往能概括出较为普遍的带有抽象意味的哲理来。这一点早已被亚里士多德发现,他在《诗学》中说:“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而且,不少诗人,以表现哲学意味是最高艺术追求。
3、审美意蕴层
审美意蕴是指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有的作品,如抒情、写景的作品,往往不一定具有历史内容和哲学意味,但却以完美的形式创造了美的形象,给人以很高的审美享受,这种仅有审美意蕴层的作品,也仍然不失为好作品。)
西方传统叙事理论。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关于叙事的理论。P233 什么是文学的叙事?简单的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①叙事的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②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什么叫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提出的概念。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体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阅读经验和接受动机在心理上形成的关于未来作品的“既成图式”。接受美学把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按照作者的创作动机,理解作者的本义,把本文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文学接受的发展:填空对话与兴味 还原与异变理解与误解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什么是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标志,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是读者被作品中的思想
5
情感、理想愿望、人物命运深深地感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名词解释: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人类的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
文学的批判模式: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审美批评)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 语言学批评 文化批评)
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极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此后在《党宣言》和《剩余价值学说》等著作中多次出现
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是 发生阶段、构思阶段、物化阶段
“风格即人”是法国博物学家、文学家 布封 在他的一次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的 崇高是美学的范畴是古罗马学者 朗吉弩斯 在《论崇高》中提出的、
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任务规定为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
2、文学是四要素是作品、 作家 、世界、 读者
3、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必须解决 指导思想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问题 当代性 等问题
4、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人的活动”的范畴引入文学理论,并由此出发来探讨文学的本质、特征问题
5、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有四种学说 巫术仪式发生说 、宗教发生说、 游戏发生说 、劳动说
6、文学作为话语有五个要素 说话人 、受话人 、本文 、沟通 、语境 7、雅与俗是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8、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此后在《党宣言》和《剩余价值学说》等著作中多次出现
9、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是 发生阶段、构思阶段、物化阶段
10、现代主义文学在作品中大量运用 变形 荒诞 象征 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构性和假定性
11、文学风格的特征 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13、报告文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及时性、纪实性 、文学性
14、“风格即人”是法国博物学家、文学家 布封 在他的一次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的 15、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 声音 、画面 、情感经验 16、崇高是美学的范畴是古罗马学者 朗吉弩斯 在《论崇高》中提出的 18、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书中提出了决定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的“三因素”说,即 种族 环境 时代
20、马克思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是 美学的观点 和 历史的观点 21、典故可以分为 神话典故、 历史典故 、文学典故 三大类
22、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以分为 无意获取 、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 、书本获取 23、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回忆与沉思 想象与联想 灵感与直觉 理智与情感 意识与无意识
6
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净化”说 瑞士——布洛——“心理距离”说 德国——立普斯——“移情”说
瑞士——荣格——“原型”说 ,“原始意象”
英国——科林伍德——“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点 意大利——克罗齐——“直觉”说
奥地利——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 英国——冈布里齐——“投射”说
25、孟子——“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
28、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表现说
29、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到——“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30、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正是强调创作中要舍弃直接的功利考虑,而以淡泊、宁静之心对待,创作心理纯净,空明
31、黑格尔《美学》——审美形象既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老子——“恍惚”,“大象无形” 钟嵘——“滋味”说 刘勰——“隐秀”
梅尧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严羽——“兴趣”“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叶燮 ——“含蓄无限” 纪昀——“典象天然”
3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命题。在社会主义时期正在变成一个实践的重要命题。
35、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见解,创立了“诗缘情”说,明确肯定了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是情感。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
36、荣格《心理学文学》——“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也就是说是集体无意识抓住歌德去创造《浮士德》,而在创造《浮士德》的过程中,集体无意识创造了歌德。
37、爱尔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代表作 38、现实型文学方面,《诗经》是其源头,它以比、兴为基本艺术表现手法,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9、《庄子》——释“真”谓之“精诚之致”指的是“情感”
明代李贽——是我国历史上弘扬真情而反对虚伪和矫饰的著名思想家,他提出了“童心说” “派”三袁——认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自己胸臆流露,不肯下笔”
40、清代戏剧家、剧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突出地强调了结构单一化,“立主脑”“减头绪”戏为一人一事而设的主张
西方提出“三一律”要求动作,情节,时间空间的整一。
41、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信只写道——“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 恩格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
7
42、盛唐王昌龄《诗格》——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中唐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
三国的王弼诠释《周易》时,详细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有境界自成高格 42、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我之境”——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并非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43、“虚静”一语,本源于道家,最早见于《老子》,主要是指一种清静虚欲,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44、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文学本文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
45、南北朝钟嵘《诗品序》——提出“滋味说”“滋味”主要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
46、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评《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弊之。曰,思无邪” “无邪”就是不而合平差的标准,就是其有的道德价值。
47、孟子——“以境逆志”,“知人论事”求俗,求差,求美。中国批评传统中重视三方面:考据,义理,辞章。
48、斯达尔夫人在《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中——完全实践了社会历史批评。 50、马克思批评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致裴•拉塞尔》——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倡导“莎士比亚化”人物形象丰满深刻有血有肉。 52、叶燮〈原诗〉
54、“艺术就是一种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托尔斯泰的这个定义托尔斯泰的这个定义有它强有力的一面,同时也有软弱苍白的一面。强有力的一面在于托尔斯泰强调了艺术的重大意义,它是人们生活必须的条件,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这就正确地指出了艺术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这一定义也正确地指出了艺术区别于其它意识形态的形象性。软弱苍白的一面在于托尔斯泰把艺术的活动仅仅局限在人们的感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艺术中的“情和理”割裂和对立起来,这在理论上就是一种缺陷。
56、袁枚——:意似主人,辞如奴婢“ 57、亚里士多德美学论著——〈诗学〉〈修辞学〉对希腊文艺作了总结,为西方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
58、美国学者 劳•坡林——〈谈诗的象征〉 “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59、希腊诗人莫雷亚斯《文学宣言》:“客观只向艺术提供了一个极端简明的起点,象征主义将以主观变形来构成它的作品。”
60、刘勰——“情者文之经”——文学审美论的成熟形态 刘勰针对当时文坛上出现的“文胜质衰”和“繁采寡情”的流弊,在本篇强调“为情而造文”。
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即(ABCD)p5 A文学本质论 B文学创作论 C作品构成论 D文学接受论 2、下列属于德国古典时期文学家的有(CDFG)p53
A苏格拉底 B别林斯基 C康德 D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 E海德格尔 F鲍姆嘉通 G谢林
8
3、文学概念三种含义启示出不同的文学观念(ABC)p50 A文学即文化 B文学即审美 C文学即惯例D文化即抒情 4、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的内涵是(ABCD)p65
A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有功利的B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C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D文学的审美意识性质
5、文学创作的客体是(ABC)p103
A整体性的社会生活B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C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6、最常用的构思方式有哪三个(ABC)p128
A综合B突出和简化C变形与陌生化(饿国形式主义) 7、文学创作包括哪三个阶段(ABC)p117 A发生阶段B构思阶段C物化阶段 8、文学的基本类型有(ABC)p159
A现实型文学B理想型文学C象征型文学D再现型文学E朦胧型文学F模仿型文学 9、诗的基本特征有(ABC)p170 凝练性 跳跃性 音乐性
9
10
11
12
13
14
一、(每题4分) 1文学四要素 2话语蕴藉 3灵感 4艺术真实 5剧本
6现实型文学 7点评 二、(每题8分)
1文学的功利、非功利 2作品与意图的冲突 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4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5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制约 6夸示性消费 三、(20分)结合具体事例谈文学接受中的共鸣 四、(24分)文学意境?文学意境的基本表现?对今天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前人对意象的几种见解?谈自己的认识? 五、(30分)新批评产生的原因?理论家?及其实践?主要理论?对今天的借鉴意义,影响? 2002年(专业: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闻学、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传播理论方向及其他专业所有方向) 一、解释下列术语(每题5分,共20分) 1、隐含的读者 2、审美意象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4、陌生化
二、简要论述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文学价值学为什么样必然成为文学理论的一种形态?
15
2、强调作者与作品之间关系的文学观念与强调文学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文学观念有哪些主要区别?
3、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哪些因素?
4、容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有哪能些根本性的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文学作品各本文层次的特点 2、谈谈你对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认识 2001年
一 名词解释 1 艺术发现 2 期待视野
3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4 神话原型批评 二 简答
1 中国“观物取象”说与古希腊“模仿说”的异同 2 艺术构思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3 象征型文学的特征 4 风格与话语情境的关系 5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三 论述题
1 列出你所知道的几种文学本文层次理论,指出你认为相对合理的方式,并作出具体的阐述和论证
2 结合具体的作品论述文学中形象和理性的关系
3 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从总结近20 年来的中国文论在传统与现代(或中国与西方)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入手,谈谈你对在当前发展中国文艺理论的意见和看法。 4 试描述形式主义的基本理论,并做简要评论 5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形象思维 2、第一文本 3、审美批评 4、共鸣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认识文艺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2、简述文艺流派,文艺思潮与风格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简述意境的美学特征,并论述它在现代文艺中的价值与功用。
2、结合中国近年文艺创作现实,试论文艺作品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1998年六选五:
1、简述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及其美学意义 2、试述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3、简述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4、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的主张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16
5、恩格斯关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的论断,对深刻理解悲剧的本质有何启示?
6、简述荣格和弗洛伊德在文学生产的主体这个问题上的观点的联系和区别 1997年
名词解释(5’*6):
审美意象、叙事、意蕴期待、隐含的读者、变形、话语 简答(10’*4):
1、简述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 2、浅谈文学与功利之关系 3、试评“原始意象”说 4、谈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论述(15*2)
1、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2、论象征性文学的特征
17
一、 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中括号
内)(每题1分,共20分)
1.研究语言的结构,下列( )不是主要是研究对象
A.语音 B.词汇 C.语法 D.修辞
3.音素[s]和[x]的差别是由( )的差别形成的 A.音高 B.音重 C.音长 D.音质
4.辅音[s]是( )
A.塞音 B.擦音 C.塞擦音 D.边音
13.下列属于意译词的是( )
A.乌托邦 B.维他命 C.青霉素 D.脱口秀
20.我国境内的塔吉克语属于哪一语系?( )
A印欧语系 B.汉藏语系 C.南亚语系 D.南岛语系
二、 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汉语普通话下列语流音变的类型。 (1)两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2)“面包”中“n”的音变。
1、分析下列合成词的组合关系。
(1)口吃 (6)老虎 (9)speaker (10)sleepwalk
1、 指出下列名词中的词根、词缀、词尾
(1)布什 (2)害虫 (9)speaker (10)sleepwalk
2、 分析下列歧义句各属于哪种类型,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歧义的,每句表示哪几种不同意
义。
(1) 小李的针打得不疼
3、 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词组
(1)已经做完了英语和数学习题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5分)(每一名词解释都须举例) 1、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2、亲属语言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有什么不同?试述它们的特点和发展前途
18
中文系《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卷(A)参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 2、D 3、D 4、B 5、B 6、A 7、C 8、A 9、C 10、D 11、A 12、B 13、C 14、C 15、A 16、C 17、D 18、B 19、A 2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A、B、C 2.B、C、D、E 3.A、C、D 4.C、D、E 5.A、B、C、E
三、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出下列名词中的词根、词缀、词尾。(每题1分,共10分)
(1)词根(布什) (2)词根(害)+词根(虫) (3)词根(烟)+词根(头) (4)词根(莲)+词根(子) (5)词缀(老)+词根(鹰) (6)词根(老)+词根(人) (7)词根(酩酊) (8)词根(walk)+词尾(ing)
(9)词根(news)+词根(paper) (10)词缀((un)+词根(fruit)+词缀(ful)
2.歧义分析
(1) 这句属于组合歧义中的语义结构歧义,施受同形类歧义。具体是由于句中“这个人”既可以是“认识”的施事,也可以是“认识”的受事造成歧义。(或句中“谁”既可以是“认识”的施事,也可以是“认识”的受事造成歧义。)句子表示不同意义: A谁都不认识这个人。 B这个人不认识任何人。 (2)、这句属于语义结构歧义,具体是由于词语“小张”和“画像”之间领属和非领属关系同形以及补语多义造成语句的歧义,句子不同意义: A小张画画像画得很好。 小张能画好画像。 B画小张的画像画得很好。 能画好小张的画像。
四 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16分)每一名词解释都须举例。
1.超音质音位:即非音质音位,指从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等非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音位。常见的有调位、重位(势位)、时位等。
2、亲属语言: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的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2分)。语音对应现象是语言间亲属关系的重要标志。例如汉语和藏语是亲属语言,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等也是亲属语言。
1、什么说意译词不是借词
3、语法范畴: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作“语法范畴”。(2分)例如,“单数”、“复数”可以概括成“数”的范畴。(1
19
分)语法范畴大致分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1分)
4、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发展起来的文字。(2分)古汉字、圣书文字、楔形文字、玛雅文字等都是著名的自源文字。(2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为什么说意译词不是借词?
答:借词是音和义都从外民族语言中借来的词,例如汉语借词“咖啡”。(2分)而意译词的词义虽然来自外语,但词的语音形式(2分)和构词方式(2分)都是本族语言的,也就是构词材料和结构规则都是本民族的,例如汉语意译词“足球”。(1分)
2.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语音、语法、语汇、词义各部分的发展速度不平衡;(2分)根据语言系统各个部分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紧密程度分,发展最快的是语汇,最慢是语法。(2分)二是指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是不同的。(3分)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有什么不同?试述它们的特点和发展前途 答:两者都是由于语言的接触而产生的特殊语言现象。是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 工具。但两者在功能、结构、发展前途上都有差别。(4分)
从语言功能上看,洋泾浜语是一种临时性的交际工具,洋泾浜语只用于口头交际,使用范围狭窄。
从语言系统上看,洋泾浜语语音结构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改造;语汇成分数量有限,基本上来自外来语言;语法也是不同语言的混合,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洋泾浜语的发展前途有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交际环境的变迁而消亡,一个是发展为克里奥耳语。例上海前的洋泾浜英语已经消亡。(略)(3分)
克里奥耳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是一种固定的语言,克里奥耳语在结构、功能上较洋泾浜语完备,在使用范围上也比洋泾浜语宽,实际上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因此在得到充分发展后,最终会变得和其他语言同样完备。(3分)
2、举例说明词形变化的几种情况以及在印欧语系语言中的作用。 答:词形变化就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词形变化在印欧语系语言中是词法手段,用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词形变化又包括附加、屈折、异根、零形式四种情况。(2分) (1)“附加”就是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可以用来表示(有时是与其他手段结合起来表示)“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范畴。如英语books就是加上后缀(词尾)来表示复数的。(2分) (2)“屈折”就是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可以用来表示“数”、“时”等范畴。如英语man/men就是通过内部屈折来表示单数和复数的(2分)。 (3)“异根”就是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可以表示动词的过去时,人称代词的变格,形容词和副词的级的区别等。如英语we/us分别是主格和宾格。(2分) (4)“零形式”就是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可以表示“性”、“数”、“格”、“时”等多种语法范畴。如英语work/worked分别表示现在时和过去时,现在时用零形式表示。(2
20
分)(说明:每一点中的作用只要举出一项就可以,举例也只要求每种举一个)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