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来源:九壹网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首先表现在它们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没有先后之分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历史问题的唯物主义观点。因而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也就意味着唯物史观的形成。

(2) 唯物史观的发现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的宇宙观的形成显得特别重要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失足,马克思、恩格斯在完成他们世界观的转变时,尤其注意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把着重点放在历史的唯物主义上面。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原理,其中也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都只能从实践中获得,并且还要由实践来检验、补充和发展,而不能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去简单推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还表现在它们在理论上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1)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仅是因为它唯物地解释了自然,包含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且特别是由于它唯物地解释了社会生活,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就意味着社会生活还未得到科学的解释,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还没有形成。

(2)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标志,如果没有这个标志,就意味着彻底的唯

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还没有创立。

a.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揭露了唯心主义的社会根源。

b.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真正获得了全面的巩固的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还突出表现在它们共同的社会作用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作用在于,它给人类指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向,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提供了可能。

孙正聿——《哲学通论》(第五章第二节)

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追随者、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Joseph Dietzgen,1828--1888)在1886年发表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一文中最先使用的。他按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发的思想,使用这一术语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r.B.11flexattoB,1856--1918)提出“现代唯物主义正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列宁则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以“辩证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突出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全面地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物质基础,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它认为:思维运动作为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是由物质运动的低级形式发展而来的,思维和物质在

本质上服从于同一物质运动规律,这就从思维的起源上论证了物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思维运动作为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它依赖于人脑这个物质载体,这就从思维运动的物质承担者上论证了物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思维运动作为物质的反映特性的高级形式,它的内容是对存在的反映,而不是主观自生的,这就从思维内容的派生性上论证了物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思维运动作为人类特有的自觉的能动的反映活动,以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并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而存在,这就从思维运动的现实性上论证了物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

从思维和存在统一的物质基础出发,辩证唯物主义集中地研究思维反映存在运动的规律、思维反映存在的现实过程。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过程,就是人类的历史活动过程。在人类的历史活动过程中,积淀在思维之中的关于存在的规律性认识,又构成人类对世界的目的性要求,并实现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目的性、对象性的实践活动。这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历史的、具体的、辩证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既是以存在对思维的本原性的唯物主义为基础去解释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的发展,又是以思维对存在的能动性的辩证法为内容去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历史的统一。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实现了唯物论基础与辩证法内容的统一,它才成为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思维自觉反映存在运动的规律凝聚着、积淀着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所创建的全部科学反映世界的认识成果,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因此,在其客观内容和普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即哲学世界观;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丰富关系及其历史发展来研究思维自觉反映存在运动的规律,为人类的全部历史活动提供认识基础,因此,就其研究对象和理论性质上看.它就是关于思维与存

在统一规律的理就其研究对象和理论性质上看,它就是关于思维与存在统一规律的理论,即哲学认识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思维自觉反映存在运动的规律,既是对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总结,又是思维自觉地向存在接近和逼近的方法,因此,就其理论价值和社会功能上看,它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即哲学方。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恩格斯在10年8月5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首次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1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作了具体解释,即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科学的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长期以来比较通行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应用和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斯大林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①这就是所谓的“推广论”。近年来,理论界提出的另一种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则在于,都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仅仅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学说,即都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与此相反,理论界的又一种观点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创造之所在,马克思并没有创立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他的哲学。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②。这种观点还提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将使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所实现的划时代变革获得新的理解。在‘推广论’的视野里,马克思哲学的基础部分仍然是一般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它的基础部分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应用性成果。这样一来,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创造的意义被埋没了,马克思哲学与

传统哲学之间的本质差异被磨平了”。“从‘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出发,我们将会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为一切哲学研究澄明了前提,而且也为我们理解以往的乃至当代的全部哲学学说提供了钥匙。一言以蔽之,历史唯物主义乃是哲学领域里的一场根本性的,它从基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概论第一节)

三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相对的组成部分。列宁说:“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丢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④

1.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

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不是哲学。理由是: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只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不是哲学。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整体上说,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但从分体上说,并不是每一个组成部分都研究三个领域的普遍规律。有些组成部分,如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研究三个领域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有些组成部分则只研究某一领域的一般规律。例如,自然辩证法只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论和逻辑学只研究认识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只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因为它们都是分别研究某一领域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都是哲学,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研究自然、

社会、思维三个领域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分别研究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各自发展的一般规律。前者由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承担,后者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相应的组成部分分别承担。人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只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自然辩证法和只研究认识与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论与逻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偏偏否认只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呢?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如果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那末,自然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也就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了。这就肢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弄得十分贫乏。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改造旧哲学的过程中同时产生的

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然后再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分先后,也是割裂二者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列宁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①又说:“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是相反,那末要把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就要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②列宁在这里讲的是把唯物主义“推广”、“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而不是讲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这里的“推广”和“应用”,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前的唯物主义相比较而言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只有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没有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一直独霸统治地位。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只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自然,没有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人类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则不仅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自然,而且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人类社会,从而创立了包括人类社会生活在内的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根据列

宁的提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根本没有先后之分。20世纪20一30年代,苏联和中国理论界就有人改变了列宁的提法。如苏联的西洛可夫等人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就提到“辩证唯物论及其在社会过程中的具体适用之史的唯物论”④,我国的张如心在《哲学概论》中也说过:“辩证唯物论之运用于社会历史的领域r芦研究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它的规律性一~便具体化为历史唯物论即唯物史观。”②但他们的提法影响不大。1 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到:“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耀于研究社会历史。”⑧自此以后,“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提法,就成了流行的提法。这种提法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为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后有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应浚放弃这种提法,恢复列宁的提法。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这就是说,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那里存在着两个脱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费尔巴哈有唯物主义而无辩证法,黑格尔有辩证法而无唯物主义;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脱离一一费尔巴哈只有唯物主义自然观,没有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无产阶级斗争实践、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哲学而形成的。它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脱离的片面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在内的完备和严谨的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在哲学领域实现了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时,主要地不是重复过去的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的

结论,而是特别注意把唯物主义“推广”和“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加深和发展唯物主义。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从费尔巴哈那里产生出来的,是在与庸才们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自然他们所特别注意的是使唯物主义哲学向上发展,也就是说,他们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①这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不是先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且是在创立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备而严谨的唯物主义哲学时,首先重点阐述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互相包含、互相贯通、互为前提的

辩证唯物主义中有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中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中,就包含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反过来,只有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并把这个观点包括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之中,才能使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更加完备而彻底。如果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中排除出去,辩证唯物主义对存在和意识的关系的看法,与旧唯物主义就没有本质区别了。所以列宁说:“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看不到这个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不可能的。”①

再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内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中,就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的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反过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的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又使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更加完备而彻底。

又如,实践的观点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能动的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划清了界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余一切实践活动的东动,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余一切实践活动的东西。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政治实践、科学艺术实践等。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生产实践又决定阶级斗争的实践。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内容和作用。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也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以上例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相对的组成部分,又互相包含、互相贯通、互为前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