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B部语文期末文言文测试题 【甲】一屠晚归„„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持小狼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得小狼。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步如前状 D、一狼径去 相去数十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两文,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残和狡诈;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了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开篇写“谋分捉之”,之后从侧面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的方法。
4、同是人和狼的较量,屠户和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5、比较阅读《狼》与《牧竖》两文,说说《狼》中两狼的形象特征。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一犬坐于前: (2)一狼洞其中: (3)又数刀毙之: (4)止增笑耳: 7、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其 一 犬 坐 于前
8、写出两个与狼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0、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做出让步,如故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短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12、解释下列每组加点的词。
(1)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2)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3)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恐前后受其敌: 狼不敢前:
(5)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久之: 又数刀毙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7)恐前后受其敌: 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3、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固以怪之矣 14、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B. 屠暴起(暴躁) C.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D. 止增笑耳(只有) 16、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17、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18、下列各句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场主积薪其中( 麦场 ) B、一狼洞其中( 柴堆 )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屠自后断其股(狼) 19、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 惧狼 → ( )→ ( ) 21、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2、联系全文,段⑴是故事的( ),主要写( );段⑵⑶是故事的( ),主要写( ) ;段(4)是故事的( ),主要写( )。 23、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4、翻译下列句子。 ⑴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⑶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5、“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________________,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6、“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27、解释下列个别字的意思。
(1)一屠晚归 屠: (2)缀行甚远 缀: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 故: (4)屠大窘 窘: (5)顾野有麦场 顾: (6)苫蔽成丘 苫蔽: (7)弛担持刀 弛: (8)眈眈相向 眈眈:
(9)一狼径去 径去: (10)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 (11)目似瞑,意暇甚 瞑: 意: 暇:
(12)屠暴起 暴: (13)又数刀毙之 毙:
(14)一狼洞其中 洞: (1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 (16)止露尻尾 尻: (17)狼亦黠矣 黠: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变诈: 几何: 28、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这篇短篇小说通过屠夫战胜恶狼的过程,揭露了狼的___ _____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__ ___,嘲笑了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他们怎样狡猾,终归是要被消灭。 (2)文中表现狼“黠”的句子有: , 。 , 。 。 (3)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 , , 。 (4)表现狼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 。 (5)“乃悟前狼假寐”照应上文 , 一句。
(6)第⑤段写的内容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 ,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29、写出含下列加粗字的成语。
(1)场主积薪其中: (2)屠乃奔倚其下: (3)意暇甚: (4)乃悟前狼假寐: 30、说说“投以骨”时,屠夫是怎么想的? 32、“屠大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
33、文章通篇写“狼”,最后归结到“禽兽”上,请你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含义。
34、狼的狡猾在此文中的表现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35、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6、在这个故事里狼和人的对抗是如何变化的?
37、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38、文章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来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请各写出一句描写屠户和狼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9、(一)一屠晚归„„止增笑耳。
(二)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③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俟:等待。②信:确实。③贻患:留下祸患。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犬又如前 其一犬坐于前 B、乃伪睡以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乃杀而取其革 默而知之 D、犬阻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3)两篇短文写出了狼的什么特征?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4)(一)(二)两段文字写出了狼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长,亦颇驯(稍微) B、竟忘其为狼(是) C、则二狼伺其未觉(等待) D、而阴怀不测(暗中)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分别指代什么?
A、竟忘其为狼: B、将啮其喉: C、乃杀而取其革:
4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乃杀而取其革 D、屠乃奔倚其下/竟忘其为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