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恩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马克思从商品开始来研究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关系,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指物的有用性,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之所以可以进行交换,不是因为它具有使用价值。不同商品体的使用价值不同,因此没有办法进行比较。按照马克思所说,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商品就只剩下劳动产品的属性。再把劳动产品中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劳动产品就只剩下“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只有无差别的劳动,才可以进行比较并相互交换。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共处于一个商品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另一方面两者又是对立的。
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并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非两个劳动过程,而足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
对立统一。
马克思对劳动的二重性的划分是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特殊的贡献,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
3.价值的衡量和实现
(1)价值的衡量——价值量。商品的价值用价值量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劳动量,它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在马克思看来,形成价值的劳动必须是社会所需要的、必要的劳动。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也不是普通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价值的实现——商品交换。马克思指出,商品具有两种表现形式——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商品的自然形式就足商品的物质实体本身。商品的价值形式是指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必须在社会关系中通过和别的商品相比较、相交换,用另一商品的价值来表现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交换价值。商品要实现其价值,就必须和能够表现其价值的商品进行交换。在货币产生之后,这种交换关系就外化成商品和等值货币的交换。
(3)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价值规律。商品进行交换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即等量价值与等量价值的交换,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就是价值规律。现实社会中,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交换也是通过商品的价格进行。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并不总是正好等于其价值,而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价值的存在又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会无限偏离价值,而是被在一定范围之内。
4.商品拜物教
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往往生产和经营。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供求关系怎样,他们都不得而知。商品的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精髓。马克思通过分析隐藏在商品关系背后人与人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只有个别商品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获得利润。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企业必须核算成本,追求高的生产率,这样才能得到更高的利润,可是在社会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所有企业的生产率相差无几,这就导致了生产者不仅要在成本上占优,更重要的是注重商品的质量,从而提高销售量。这也是对社会主义生产者的一点启示。
2.劳动价值论不研究使用价值,但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是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实现商品价值使用价值至关重要。对使用价值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有效满足人们需要的——质量合格。对使用价值的要求还有更高的层次——美学意义——商品如果能传达美的概念或成为艺术品,那么这对商品流通过程的顺利完成变身具有重要的作用。
3.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在经济告诉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收入分配不公,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歧视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劳动等。这不是简单的管理制度问题,而是由于近年来我们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此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分配上坚持分配的基本国策,通过各种措施,缩小差距,加
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走之路。
4.对理顺当前收入分配的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我国分配的基本国策,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要坚持并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去分析解决。让人充分意识到生产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理顺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的不协调比例关系,贯彻基本分配原则,全方位的调动最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