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在文学创作风格中的意义
中文四班 刘婷
                               2013141041178
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与文论非常重视从作者角度来思考文艺的本质,例如言志说和缘情说。而在西方,表现论即把文学的本质视为主体的内在性的一种表现的学说是一个现代的概念。而个体主体性是决定文学作品具有独创性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就可见一斑。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由于思想情趣不一、对文学文本本身的创作不同,使得文学作品风格具有差异性。文学风格是衡量作家文学创作成就的显著标志,也是文学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特征。
关键词 风格 内在性 文学文本本身
不同的文学风格往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情趣。是否有成功的和成熟的文学风格,是衡量作家文学创作成就的显著标志,也是文学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作家在文学从创作中的地位可从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文学风格的影响方面来进行分析: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1953年发表的《镜与灯》一书中,归纳了西方文论从古至今的四个理论视点,这就是艺术家(作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①而正是作家通过文学文本将作家自身、文学作品、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读者阅读将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而毫无疑问,正是因为作家的语言组织、修辞的采用、形式的创造使得文学文本得以形成。因此我们可以说作家在创作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首先是在创作形象的选择上,尽管说我们创作的对象来源于客观世界,
但是作家在选择创作形象的时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在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能动的选择;其次,在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作家同样处于主导型地位,客体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必定是经过主体再塑造后的主客统一体,由于的审美经验、审美目的的不同,不同的作家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客观世界,他们所创造的出来的文学作品也极有可能截然不同,例如同样是处于战争年代,经历的同样是亡国灭种的危机境况,周作人的文学作呕品以其平易近人、平淡闲适而与鲁迅的言辞锋利、讽刺辛辣迥然不同;同样是作词,因为创作者的不同,却有婉约派与豪放派之分。因此,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必然是文学创造得以实践和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也是首要前提。
成功的文学作品必然有自身的个性或者说是特性,也即是要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学风格。文学文本的创作风格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特性,是最能体现作家性格、气质、情趣、品味等的显著标志。是否有成功的和成熟的文学风格,是衡量文学的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曹丕提出的“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谟尚实,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军均,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移子弟。”②刘熙载认为“诗品出人品”,都意在说明文学文本风格的重要性,而作家的主体性是文学创作独创性的基础和前提。“文学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作为一种审美创造,它必然要充分地、强烈地体现作家的主体性,没有创作主主体的作用,就没有艺术的灵魂,这是构成文学主体性的一个层面··文学创作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特殊的精神生产。”③“作家总是从个体的特殊化经验,以个体的审美眼光,以自身独特的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来塑造他的任务形象,来构造他的艺术意境。”而“言为心声”,不同作家由于实践经历不同,心境不一,情趣气质差异,在创作时会采用不同的文类、语言、修辞等,使得作品的风格迥异。一方面,客观世界对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另一方面,由于文学是人的文学,而作为处于普遍性中的人更多的是复杂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作家对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
情感思想也即作家的内在性是人也是创作主体所特有的东西,同时情感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内心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④作家的文学创作即是主体内在性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情感思想使得作品具有作家的特色,使作品真正成为个别的、具体的显示存在,也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哲学、科学等基本因素。它是作为创作主体内在性的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在内的非常复杂且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文学就是主体这些内在性的表现与展示。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作家的内在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与作用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⑤所谓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表现即意味着使情感在外部事物中获得解释。“《诗大序》以情、志的统一,深刻揭示了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是言志和抒情成为中国古代诗论的两大审美准则。”⑥中国传统美学与文论中的言志说与缘情说,文艺是心志的表现,是情感的表现。19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理论家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外溢、宣泄或喷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文论在强调养气、虚静的基础上,关注创作主体心理运行的具体过程,提出来神与物游、为情造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等命题,注意到了创作心理运行中的情感、想象等要素,重视心理意象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⑦“社会历史批评强调社会生活与历史对文学批评的决定作用,它强调在考察文学作品时,应从作品产生的社会、地理、时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入手,把作品放回到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⑧而作品产生的社会、地理、时代等因素,作品所长生的具体社会历史环境正是作家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正是作家内在性形成的社会历史环境。“作家创作语境就是指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环境,以及由这些环境和作家个人的认识经历共同形成的创作氛围。”⑨作家创作的必定是他所熟悉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作品,一方面由于熟悉的社会历史环境更有利于作者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熟悉的社会历史环境与作者内在性一致,只有对熟悉环境的描写才是作者真正情感的表达,这也正是为什么伟大的作家莫言描绘的也不过是他的家乡东北一隅却不能将其它同样别具一格的地方描绘得同样精彩,著名文学大家沈从文最成功的作品也莫过于他所
土生土长的湘西那片乐土,因为长年累月的生活使这样的情感积累下来,也正是因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塑造了其特殊的内在性,并在创作中将这种内在性体现出来。
就文学文本本身来说,它是一种通过语言形态和修辞等手法,构建特定的结构,并以一定的形式展现给读者的客观实体。“文学不是伪宗教,不是心理学,也不是社会学,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⑩“中国对文学本质的讨论始终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力求从作品本身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对文学的本质性的认识”11这在诗歌创作中尤其明显,例如诗歌分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等,诗歌内部需讲究平仄;另一方面中国文人在创作中十分讲究炼字,在《泊船瓜洲》中,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几经修改在,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唐朝的贾岛同样是为讲究炼字不惜耗费精力的典例··西方文学理论家同样很重视文学文本本身的问题“西方关于文本视点中的认识,在20实际额语言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的影响下··文学不是对自然与世界的模仿,也不是主观情绪的··只是从外在因素来研究文学的本质··这方面主要有形式主义论、结构主义论、意向性客体论等形态。”12而文学即是人学,文学文本中所使用的语言、修辞,文学文本所构造的结构,文学文本所呈现的形式都是作家笔下的语言、修辞、结构、形式。例如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国文学、西方文学、民间文学等,正是由于作者经历和所处环境不同,而往往善用不同的语言组织、结构构造等,而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
当然作家的审美情绪、思想层次也是影响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一个审美情趣庸俗,思想低级趣味的作家固然不能塑造出好的文学风格。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思想观念的作家的存在是值得欣赏者肯定的文学风格能够被塑造的前提。
参考书目
①《文学理论基础》 阎嘉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2页
②《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 第一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第158页
③《文艺学基础理论》 唐正序 冯宪光 四川大学出版社  第199-201页
④ 《艺术论》 【俄】托尔斯泰 丰陈宝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第46页
⑤《文学理论基础》 阎嘉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页
⑥ 《中国美学之旅》 鲁文忠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版  第147页
⑦《文学理论基础》 阎嘉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4页
⑧《文学理论基础》 阎嘉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35页
⑨《文学理论基础》 阎嘉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35页
⑩《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英】特雷·伊格尔顿 著  伍晓明 译 第3 页
11《文学理论基础》 阎嘉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7页
12《文学理论基础》 阎嘉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