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2008年第1期重庆三二峡学院学报No.1.2008试论唐代巴蜀茶业经济程东宇(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茶商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中后期以前,巴蜀地区茶业经济较发达.种茶区域广泛、名茶众多,茶业经济已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自唐中后期以后,茶业经济逐步呈现出衰退趋势.本文将通过茶叶的经济价值功能这一视角,进而论述唐代巴蜀地区的茶业经济发展情况及其特点.关键词:唐代;巴蜀;茶叶;茶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746. 2/.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35 (2008) 01-0018-05 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茶商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茶学专著—《茶经》的问世以及专业茶商的出现,使得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又推动了茶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巴蜀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茶文化的肇始之地,①同时它也最早记载了有关种茶、饮茶、贩茶的史实。。其渊源之流长亦不可不述。一、种茶区域广泛、名茶众多 巴蜀是最早的野生茶树原产地之一,。其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丰腆、肥沃的山陵自然地理条 件很适宜于茶树的天然生长。后来随着吃、饮茶的需求逐步增大,烘焙之砂的发明,置于“园中”采用人工栽培种植。的做法便越来越普及了。种茶区域也在进一步扩大。据《茶经・八之出》记载,到了唐代,剑南道已有彭州(九陇县)、绵州(龙安、西昌、昌明、神泉四县)、蜀州(青城县)、邓州、雅州(百丈山、名山两地)、沪州(沪川县),眉州(丹棱县)、汉州(绵竹县)等八州盛产茶叶。除了上述《茶经》记载之外,另有据可查的还有下列地方; 山南道夔州 《唐国史补》( 公元806年至820年)中记载有全国名茶13种,其中就有“夔州的香山茶。”可见,夔州也应是产茶之地。剑南道眉州的南安和武阳 据常球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 剑南道汉州的什方5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什郁县,山出好茶。” 黔中道黔州的黔阳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中列举唐代名茶时,记载到:“蜀之茶,则有……黔阳之都濡……皆产 茶有名者。”以上所述,是在《茶经》及其他史料上所记载的巴蜀地区产茶情况。为了便于研究,现将其形成如下 图表:唐代巴蜀地区茶叶分布一览表收稿日期;2007-10-15作者简介:程东宇(1979-),男,河南商城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18-重庆三三峡学院学报万方数据《茶经》及史料中的茶产 《茶经》中地州县名现在的地方行政区划州茶的品的道・所产茶的茶名州名县名省(直辖市)名市(县)名质剑南彭州九陇四川彭州绷口茶上剑南纬州龙安四川绵阳安县骑火茶次剑南纬州西昌四川绵阳安县东川茶次剑南绵州昌明四川绵阳江油绿昌明次剑南绵州神泉四川纬阳江油东川茶次剑南蜀州青城四川都江堰散茶次剑南蜀州横原四川崇州鸟嘴茶次剑南邓州不详四川邓味早春、火前、等茶次剑南眉州南安四川乐山不详又下剑南眉州武阳四川彭山不详又下剑南汉州绵竹四川绵竹赵坡茶又下剑南雅州名山四川推安名山蒙顶茶下剑南沪州沪川四川沪州沪县沪川茶下剑南眉州丹棱四川乐山丹棱雪芽茶又下剑南汉州什郊四川什郊不详又下山南夔州奉节重庆奉节香山茶不详黔中矜州彭水重庆彭水不详不详 可见,巴蜀地区人工种植茶树遍及之广,茶叶顶茶二斤,团茶一串”。可见蒙顶茶授国家礼茶之也由此成为这一地区重要的经济产品。唐代巴蜀地殊荣。“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佳句也由此区茶叶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而千古流传。同时也带动了茶叶制作技术和品质的大幅度提高。鸟嘴茶 在这些区域中,不乏质优上品之茶,现简列如下:蜀州横原产的鸟嘴茶名扬天下。 蒙顶茶 鸟旁撷浑牙,精灵胜镁娜.烹尝方带酒,滋味 蒙顶茶是剑南道的唯一贡茶,亦是巴蜀佳茗的 更无茶.代表,至唐时成为茶中首贡。《元和郡县志》卷三 拒碾乾声细,撑封利颖抖.街芦齐劲实,啄木二《严道县》记载:“蒙山,在县南一十里,今每聚普华.岁贡茶,为蜀之最”。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中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夸.得来抛道药,携去 有这样的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就僧家.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唐文旋觉前欧浅,还愁后信赊.千渐故人意,此惠 宗开成五年(840年)日本慈贵大师圆仁从长安归敌丹砂.国,带着唐朝皇帝赠送给他的礼物,其中就有“蒙一一《全唐诗》卷五百六十薛能《蜀州郑史君 -19一 哥呈东宇:金戈论唐代巴蜀茶业至全济万方数据寄鸟旁茶,因以赠答八韵》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把鸟猪茶比做剑中极品摸娜,可见其品质之高。又另有:“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史休夸鸟紫香。”n1从中也能间接地看出鸟嘴茶在当地是颇有影响的。茶岭茶 夔州除了产香山茶外,还盛产茶岭茶,茶岭茶 是山南道夔州的贡茶。有唐代韦处厚赞赏此茶的《茶岭》诗为证:“顾诸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茶岭茶它是可以与唐代有名的贡茶顾诸紫笋和号为茶中第一的蒙顶茶相媲美的名茶。昌明茶 诗人白居易曾有“渴尝一碗绿昌明”的诗句来 赞美此茶。另《唐国史补》中记载有吐蕃赞普用昌明茶招待唐朝使臣的事情,可见昌明茶在当时是被认作名茶的。 除此之外,唐代巴蜀地区还有雀舌茶、纳溪茶、兽目茶等。唐代巴蜀地区种植茶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 品质之优无疑说明了它是我国唐代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二、茶业经济成为唐代巴蜀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传统以农为本的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 改善巴蜀地区湿热多雾的气候以及山陵跌宕的地 形,使得农业发展异常缓慢。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烧亩的原始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上。刘禹锡在《舍田行》中写到:“何处好舍田?团团鳗山腹,……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阴。”[21而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正好适合茶叶的生长和种植。巴蜀境内很多不适于农田耕作以及空闲的土地均被开辟为茶场,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有的地方茶叶种植甚至取代了粮食生产而成为当地的主业。由此产茶区遍及各州郡。李商隐在沪州一带时曾写到:“沪州所管五县,……郡连戎英,地接巴黔,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芬麦。”[31这样,作为重要经济作物的茶叶在唐代便逐步改变着几千年来形成的以农为本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如剑南道彭州九陇的张守硅在仙君山有茶园,他“每岁招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a1由此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最初的“手工工厂”以及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这也许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最早雏形。 由于茶叶的利润很可观,引发了许多人都来种茶卖茶。孙樵在《书何易于》一文中写到:嘉陵江南的“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151《膳夫经手录》中还记述到:“元和(806-820)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竟栽茶以规厚利”。(二)茶叶贸易往来频繁 唐中期以前,巴蜀茶业经济呈强劲的发展态势。“剑南茶区至他处,芳香滋味不变,南走百越,北临五湖(今太湖流域)谷雨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61巴蜀茶商利用三峡的水运和陆地运输把本地的茶叶转化为丰厚的经济收入。除了在内地交易之外,还往往同吐蕃、回给等少数民族进行边茶贸易。有唐以来,饮茶之风逐步向长江以北及西北边疆扩散。在这里需要交待的是,这一扩散是有原因的。笔者认为有两点:其一,北方边疆民族饮食主要以各种肉类、乳酪制品为主,脂肪多、不易消化,而茶是比较好的佐食饮料;其二,唐代佛教全国盛行,佛与茶又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佛教提倡坐禅、禁欲,而饮茶提神、清淡,则是茶的功能和品质。唐《封氏闻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南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71日本的神话中就有“茶叶是由佛主达摩的眼皮所形成的”的传说。由于茶叶的生长因受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大多数分布北则分布极少,这就需要和内地进行茶马交易或边《政教签附录》中记载“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马交易的先河。茶叶此时成为西北、北方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唐国史补》中还有吐蕃赞普藏有顾诸、昌明等地茶叶的记载。可见,中唐以后,巴蜀茶叶己大量输往边疆地区。巴蜀地区茶业经济的繁荣,还可以从它成为这 一地区财税的重要来源上看到。剑南产茶,北商也多来贩易,直至唐末,“西川富强,抵因北路商旅,I当时巴蜀地区的茶利,的重要来源。到了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事不断,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而长江以北甚至是黄河以茶贸易来获得。当然还有唐皇帝赠送的方式。如在藏土也”,这里的茶叶便是当时巴蜀之地所产。唐肃宗时,北方少数民族回纶入朝,驱马市茶,开茶-20-托其茶利,赡彼军储,”f可“赡彼军储”,由此看来,它曾是国家军费开支重庆三乙峡学院学报而巴蜀偏安西南一隅,较为稳定,“府库之积,无一丝一粒入于中原,所以财币充实,”[91这从中也说明了茶业经济所作的贡献。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巴蜀茶业 经济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及其发展情况。可以说,在唐中后期以前,茶业经济无疑是巴蜀地区经占领市场,故比巴蜀地区占有优势。(二)巴蜀地处较偏,交通运输不便 由于巴蜀多山陵的自然地形,使得道路崎岖不平,这就给陆路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大多数的商业贸易要通过三峡水运来完成,而水上运输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唐代茶叶的贡焙设在了顾淆而万方数据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三、唐中后期以后,茶业经济的衰退 自唐中期以后,由于北方饮茶的风气日渐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对茶叶的需求急剧增大,加之茶叶丰厚利润的刺激,茶叶产量迅速飘升。以蜀茶蒙顶的产销情况为例:“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竟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r [101蒙顶茶在短短的数十年中,就从茶中极品一下子变成了充斥于草市的一般茶叶了。不只蒙顶是如此,全国其他茶叶重要产区的生产、贸易,在唐代中期也无不都有一个飞跃的发展。然而,就在这个相互竞争中,巴蜀茶叶经济却渐渐放慢了脚步。如主销关西、山东的浮梁茶,其数量“百倍于蜀茶。”[111销售陈 (今河南淮阳)、蔡(今河南汝南)、幽(今北京大兴)、并(今山西太原)间的薪州茶和至德茶,又“倍于浮梁。”[121至于主销梁(今陕西南郑)、宋(今河南商丘)、幽,并诸州的款州、祁门、姿源方茶,则更是“商贾所贵,数千里不绝于道。”[13〕所有这些史实都一致说明,唐代后期的茶叶贸易,主要是赣北、皖南和鄂东的所谓“江淮茶区”对黄河流域的茶叶贸易。从“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141的诗句,则又可看到浮梁(今江西景德镇)、江口(今江西九江)是当时我国茶叶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另外,唐代茶叶,素有“蒙顶第一,顾诸第二”之说,但贡焙(专门生产王室用茶的场所)不在蒙顶却设在顾诸。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中后期巴蜀茶叶经济整体发展的缓慢呢?依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有四: (一)受整个唐中后期经济重心东扩、南移大环境的影响 自魏晋以来,北方长期战乱,北民大量南迁,没有设在蒙顶,也可以拿这个方面的原因来加以说明。“凡是贡茶,一贯以早为贵”,有诗为证:“何况蒙山顾洁春,白泥赤印走风尘。”[151一般要赶在清明节前送到皇宫里,而此时三峡地区正值枯水期,所以长途运送颇不方便。另外蒙顶离京城又较之顾堵甚远,蜿蜒的道路也没有京杭大运河来得方便。顾诸博得了贡焙的殊荣,自然更加有利于江淮茶业的发展。(三)销售范围狭窄 巴蜀由于地处偏西南一隅,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茶叶销售网:与本地、附近地区及北方、西北民族进行所谓的边茶交易。除了运送京师的贡茶之外,只有极少数的茶叶能够进入到江淮茶区。这就使得茶业经济的圈子较窄,竞争力也会随之而减弱。(四)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主体有目的的主动宣传,另一个是来自客体无意识的活广告宣传。对于第一个宣传,作用于巴蜀茶业经济来说,那便是主管茶叶经济或与之有关的部门、个人所作出的力推当地茶叶的行为。而在这方面对于巴蜀茶业经济并没有查到任何相关的资料。但江淮茶区在这个方面做的则较好一些。如顾清博得贡焙一事,顾清贡焙的地方具体指常州义兴到湖州长兴之间。在《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绮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筋也.厥后因之,微献渐广,遂为任土之质。”[161可见,茶圣陆羽的推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除了主体的自我推荐之外,还要抓住“活广告” 效应。它主要体现在文人墨客的茶诗茗赋上。以《全唐诗》为例,专写或涉及茶叶的诗大概有近三百首。如皮日休、陆龟蒙、皎然、白居易等都是写茶诗的大家。其中虽有不少赞叹蒙顶茶的诗句,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已变成是茶中之魁的符号。而表扬更多的则是江淮的“后起之秀”。基于以上四点原因,巴蜀的茶业经济在唐中后 -21- 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又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更沟通了南北关系。唐中期安史之乱以后,长江中下游及南方便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的重心。江淮地区产茶日盛,这样垄断了本地的茶叶生意,借助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便利的水上运输,就很容易在黄河流域程东宇:试论唐代巴蜀茶业峨全济万方数据期以后“急流勇退”‘而与此同时,江淮的茶业经者:树有荔枝,菱有辛药,园有芳篇、香茗、……”,这济却日渐繁盛起来。里的“香茗”,“即施行烘焙之茶.由此文,知焙茶之法巴蜀茶业经济虽然在唐中后期以后发展逐步 创始于巴地.”(引自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缓慢下来,甚至是衰落下去,但是,它却曾为壮大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园有香茗”也说明了人工栽巴蜀地区的经济实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培种植茶树的开始.边地军费战马的供给、维护国家的军事安全以及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与繁荣,作出了重要的参考文献:贡献。 [1]郑谷.峡中尝茶.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六【M].[ 2l全唐诗:卷三百五十四〔M].注:[ 31李商隐.为京兆公乞留沪州刺史洗宗礼状,全唐 ①清初顾炎武考查了古代关于“茶”字的记载及其文:卷七百七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演变,认定“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这是[ 4](宋)李防.太平广记.阳平请仙:卷二十七[M].世界上迄今为止关于茶业记载的最早时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②关于种茶的记载:西汉宣帝年间,吴理真在名山 [ 5l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县蒙山种茶.据考证,他在蒙山顶上所建的上清峰茶园社,1990.足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种植茶叶的茶园,该园遗[ 61 [101 [111 [121 [131杨哗,膳夫经手录[Ml.北京:址和吴理真的石室遗迹至今尚存.关于饮茶、贩茶的记中华书局,1985.载:西汉时王衰在《憧约》中写到“舍中有客,提壶行[ 71(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纪校注:卷姑.……烹茶尽具,已而盖藏”.这是蜀人饮茶最早最明六【M].北京:中华书局,1958.确的记载.同时,在这篇《债约》里,还提到“武阳买 [8l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2 [M].请巡幸江淮表茶”(武阳即今彭山),这说明当时在川西一带已有经营[ 91(宋)张唐英.蜀祷机四库全书本[M].茶叶生意的市场出现.[ 14〕白居易.琵琶行.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五阅.③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开篇即写到:“ 茶者,南方[ 15]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六[M].人合袍者,伐而掇之”.经考证,这“两人合抱者”是最 [161(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九[M].北京:中古老的野生茶树.由此,大巴山也应是最早的野生茶树华书局,1983.原产地之一④。《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记载:“ 其果实之珍(责任编样:朱丹)On Bashu's Tea Industyr Economy of the Tang DynasytCHENG Dong一yuof History and Culture, Southwest Universiyt,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rtact: Ta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the tea producing and tea trade development in ourcountyr. Before late Tang Dynasyt, Bashu's tea economy is quite flourishing. Because of the extensivetea-planting district and numerous famous teas, the tea ceonomy has become a new economic point whichstimulates the local development. But after that period, the tea economy is in the recession. Based on the functionof economic value of tea, this paper wildi scuss development of the tea econom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Bashu'sregion oftehTang Dynasyt.Ke y words: the Tang Dynasyt; Bashu; Tea-leaf; tea industry economy-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