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一 雨中登泰山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作方法。 3.学会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感情,引导学生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课文分析
本文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表达了作者雨中登山的“独得之乐”,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作者想登泰山的心情由来已久,十分迫切。
第1段:引杜甫诗、《孟子》文以及将过泰山而不登比作“欠债”,表达想登泰山的心情由来已久,十分迫切。“惜乎”、“错过”等词,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第2段:写天气不好,不能登山,就“憋闷”;天色转白,能登山,就“兴致勃勃”。继续写想登泰山的心情十分迫切。
第二部分(3~9段):以登山进程为记叙顺序,“移步换景”地描述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
第3段:写在山脚纵览泰山全貌及在山麓看虎山水库。写全貌突出雨中特点:灰蒙蒙一片将老大一座高山裹了一个严实。写虎山水库突出水势浩大(亦是雨中特点):用准确的动词“跃”、“铺”、“碰”、“激”、“撒”等直接描绘;借“虬在湾”的地名,巧妙地把奔腾的大水比作“翻腾”的巨龙(当然,“绕个弯”说,要比直接比喻更具文采);又用大坝内外的对比,突出水势的汹涌澎湃。
第4段:写在七真祠避雨。“七真”的塑像,作者并不欣赏;“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作者赞赏有加。这是“有感而发”而不“人云亦云”。
第5段:写冒雨走上登山的正路。本段略写名胜景点,详写山泉雨水,云开雾合。因为游记不是导游说明,不能照抄资料;因为要突出“雨中泰山”的景物特点。至于对经石峪多写了两笔,那是因为“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为泰山所独有,带有特殊性(其他如石坊、长门洞之类,各处名胜几乎都能见到),所以略有“偏爱”。 第6段:写在二天门小憩。登山登到这里,略做休息;记游记到这里,也略做调整。行文手法张弛有度。
第7段:写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过云步桥。突出山势陡峭: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写两种瀑布:一种是挂在山沟对面,像“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一种是“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
第8段:写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写慢十八盘,突出野花野草长势喜人:“连我上
1
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写紧十八盘,引古诗文突出山路之陡。 第9段:写泰山极顶。交代了小店、山石、有关传说之后,重点写山顶所见云雾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象。
第三部分(10~11段):写雨中登山的独得之乐,强调这次登山使人感到意兴盎然。 第10段:用没看到日出也不扫兴,反衬雨中登山有独得之乐。
第11段:用“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概括本次登山的经历,强调“意兴盎然”。 文章在写作上有如下特点:
选材得当。总的说来,详写自然景物,如山岚流瀑、云开雾合、奇松怪石、野花野草等,其中强调一个“雨”字,突出“雨中泰山”的特点;至于名胜古迹,除为泰山所独有(如经石峪)或作者有独得之见(如七真祠中的塑像)或突出泰山本身的特点 (如紧十八盘之陡)之外,大多几笔带过。
思路清晰。先写登山前,再写登山时,再写下山后;写登山时又是按照登山的进程,随着立足点的变化,“移步换景”地组织材料,自然严谨。
写景富于变化。有全景有局部,有远眺有近看,有仰望有俯视,有动态有静态。角度丰富多变。
语言典雅流畅。阅读本文,有作者如在眼前与你娓娓而谈他的这次旅游经历之感;文中间或引用的古诗文,使文章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格调积极。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祖国河山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踪,识别文中重点描述了哪些内容。 1.自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2.教师小结,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本文以作者登山进程为顺序,“移步换景”地描述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二是本文重点是描写山岚水势、云开雾合,对名胜古迹,虽提到不少,但详加描述的不多,因为要突出“雨中泰山”的景物特点。 二、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1.如何写雨中的山、水、云雾?
(1) 第3段写山的全貌突出了什么特点? 哪些词语能够突出这一特点? (从略)
(2) 写虎山水库一层并没有着意写雨 (明显提到的只有一句“迎着斜风细雨„„”),但却处处紧扣“雨”字,何以见得?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明确:作者着意写水势之大,就是紧扣“雨”字——晴天不会有这等大水。具体写法,一是恰如其分地运用准确的动词,二是巧妙地化用比喻,三是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详见“课文说明”。
(3) 第5段写山水采用了什么观察角度?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略) (4) 第7段写瀑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略)
(5) 第9段写泰山极顶的云雾,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如果说这段文字除了写云雾,还插进了对大地的描述,你怎么评价这种看法? 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熟语概括云雾的特点,你将选用哪个词语?
明确:是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记叙的。“齐鲁青未了”是“云无”,“荡胸生层云”
2
是“云起”,“云海四茫茫”是“云浓”,“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是“云散”,“虚像和真像一时都在雾里消失”是“云又起”。
这段文字中的确写了“两条白线”和“一个黑点”,但那并非着意写大地,而是借此说明“云散”之后“露出大地的面目”;它并非成一层,所以不能说“插进了对大地的描述”。
四字熟语:变幻无穷、变化万千„„ 2.如何写花草树木?
(1) 第8段写花草时有这样一句:“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这说明什么?
明确:繁茂的花草长势喜人,竟诱发了老年人的童心。
(2) 第8段关于松树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略) 三、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语言。
四、引导学生理解不能把游记散文写成简单的导游介绍。
本文为什么只重点描述了七真祠、经石峪、紧十八盘这三处景点? 是怎么写的? 明确:写七真祠是因为作者有独得之见。一般写祠堂庙宇,注意的大多是殿里正中的主要塑像;而作者偏不被造祠人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而是另辟蹊径,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 写经石峪是因为它为泰山所独有。楼堂殿阁、玉石牌坊,各处名胜几乎都有;若是不厌其繁地细细描来,游记散文就成了导游介绍了。挑选一两处有代表性的景观来写,可避免一般化。
写紧十八盘,是因为它代表泰山本身的特点。作者引用古诗文,突出它的险陡,也可与下文登上山顶时的轻松愉快相呼应,直接揭示主题。
五、通过分析作者关于自己心情的描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 1.第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达的? (从略) 2.第2段交代天气状况目的何在? (从略)
3.第6、第8、第9、第10、第11各段都写到了作者的心情。联系起来看,你能悟出些什么?
明确:不顾年老,执意登攀,反映出作者对祖国河山和悠久的文化传统的热爱。
练习参
一、首先是从侧面增强了泰山的文化气氛,再者也使文章有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二、岱宗坊——虎山水库——七真祠——长门洞——中谿——经石峪——柏树林——壶天阁——黄岘岭——二天门——云步桥——升仙坊——南天门——西谿——苹果园——黑龙潭
三、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縆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
翻译:
抬起头向上看深远的(南)天门,如同从缝隙中去看天。从下径直向上攀登七里,所依赖的蜿蜒曲折的羊肠小路被称作环道,环道上往往有粗大的绳索,人们可以借助它而向上攀
3
登。两位相随的人互相搀扶着向上登,前面的人拉着后面的人,后面的人只能看见前面人的鞋底,前面的人也只能看见后面人的头顶,就像图画中的人物相叠一样。这样攀登的难处,就像是真如所说的在垂直的峭壁上举着大石块摸天那样难呀。
四、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通过泰山景物而实现的侧面暗写。“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那“灰蒙蒙”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其中正面明写为辅,侧面暗写为主。
五、首先借“雨”抒情,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再者雨也是本文的一条主线,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李健吾(1906—1982),山西省运城市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也擅长小说、新诗和散文。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福楼拜评论》《莫里哀喜剧集》。早期剧作有《草莽》《青春》和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乱世英雄》《山河怨》等。后,曾在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任戏剧文学系主任。 1954年到北京文学研究所,专搞戏剧理论和剧评。19年转入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巴尔扎克及法国其他现实主义作家的研究和编译工作,直到1982年年底逝世,一生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作者李健吾谈《我和<雨中登泰山>》摘要
1982年8月29日李健吾同志写了一篇文章:《我和<雨中登泰山>》。
作者于“1961年7月,‘雨’中登泰山”。他说“去泰山是我和我的儿子一道去的。我们在兖州下了火车,„„到曲阜,„„我们的本意是去泰山,不料阴雨连绵,一直下了三天,偶尔不下雨,便在曲阜看了个够。„„到第四天,雨还是下个不停。我们再也耐不住了,„„就这样去了泰安县。„„由教育局安排一位张同志陪我们上泰山,约定了第二天上午七时在我们住的地方会齐。可是第二天一早,雨又下个不停,眼看十一点半了,似乎有放晴的意思,我说:‘走吧!’我们就这样鼓起勇气,上了泰山。”
“登泰山不足为奇,妙就妙在雨中。因为我们才到泰山,有时细雨蒙蒙,有时倾盆而下,一直收煞不住。‘雨’对游客来说,本来是一件坏事,不过这次出于我们的意外,反而做成我们这次登山的乐趣。寻常上山,有日晒而无雨淋,是乐趣,也是苦趣。试想一座干秃秃的枯山,就说有意思,也比不上‘雨中’登泰山的意味无穷。” “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在于写‘雨’与泰山的关系。„„”
“这篇文章我从自然顺序写起,从下面写到顶点——南天门。为了衬托山高势险,我写自己如何胆怯力弱,又从游人中特竟挑了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还挑了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这就是我上‘紧十八盘’的心情。‘小脚’,是裹过的‘小脚’。这对我是一种鞭策,一种鼓励。对读者,在困难中,也是一种鞭策、一种鼓励。在这种挣扎中,天快黑了,我不得不奋力,终于上到了泰山之巅,‘而小天下’!”
“„„文章里有‘渿河’,读者查不到出处,其实它是汶河一个支流,是从泰山往西南
4
流出的。
三、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山、岱宗,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峰玉皇顶,又叫天柱峰,海拔1524米。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许多名胜古迹。周围是海拔 100~200米的丘陵和海拔只有25米的齐鲁大平原,这使泰山更显得高峻挺拔,巍峨壮观;加之文物荟萃,和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熔铸一体,人们常常把泰山当作崇高伟大的象征。
四、杜甫《望岳》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