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卷第期
年月
19 2017  10
HEILONGJIANGSCIENCE
黑龙江科学V3 8October 20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化及转化路径分析
李冰,孙晓
(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下来的结晶。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文明的继承和复兴。 当代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相应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负面影响。要尽快将理论化为实践,真正做 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相结合,达到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化;路径中图分类号! -122;592. 7
F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674 - 86 (2017 # 19 - 0032 -02
Analysis o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LI Bing, SUN Xi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China)
Abstract % IntangilD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ultimate aim of protecting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s to inherit and revive the civilization. Contemporary tourism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made a negative impact. It needs to implement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combining protection with development to achievethe best results.Key words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Patli
1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庞大的思想文化体系,涉
1.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遗产稀有价值的表现,是非物质文化遗
护的 。 非物质 化 护的 是在 护文化的传承者,也就是活生生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不是封闭的,绝对化和静止化的保护都是不对的。 所谓保护,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而不是仅 仅上了枷锁钳制住。真实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就 相当于灵魂,当然这样的真实性相应地也带有一定的 主观色彩,所以在某一程度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 实性也是相对的。
1.1非物质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
及道德范畴十分广大。广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 指前人创造出来并且流传下来的全部口头形态的文化 遗产。但这个范围太广,不能一概而论。狭义的概念 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给予的并且希望保护的 范畴。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综合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就 是口头文学。口头文学往往是要依靠其他形式而延续 的,例如祭祀、史诗、山歌、舞蹈、戏剧,等等,它们不能 单独存在,要依靠各种媒介来广为流传。非物质文化 遗产具有集体性,它最本质的特性就是普遍的,是社会 大众的,并不只是几个人的成果,它增强了民族的认 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着民族意识和精神。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
其一,有效激活,提供生存空间。我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一定的生存空间。在遗产 旅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开 发的主要内容,很多消失的传统文化被逐渐激活,并注 入新鲜活力,这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大
的生 空间。 , 效 现非物质 化 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教育价 值。在进行旅游开发中能够被有效传承,实现其价值,
收稿日期=2017 - 07 - 03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2017008)
作者简介:李冰(1982 -),女,本科;
孙晓(1980 -),男,硕士研究生,讲师。
D
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
三
,有效弘扬我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旅游能够使
32
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使人们对
其有更深的了解。我国有很多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并 未被更多的人熟知,而旅游开发中,能够创造人们与非 物质文化遗产接触的机会,有效弘扬了我国民族优秀 的传统文化。
游企业作为旅游业的主体,更应该重视保护工程,不能 一味为了利益而放弃对资源的保护。
45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开发非物质遗产旅游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要树立 品牌观念,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并且探索非 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在展现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要利用容易接受的方式,让更多的 人主动了解、认可,并且加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活态性决定了其继承性及原真性受历史的发展影响, 并处于不断变化中。应该遵循适度原则,讲究追求经 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通过创新手段 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区域的旅游形
象、文化内涵和色彩,成为旅游策划的重点元素。所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宣传和促销地方 形象品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作为非常重要的 旅游资源,其基础内容具有多样性,而地域性就是其独 具魅力的前提。它的文化性自然而然的为自然风光的 深度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衬托,将不可形态化的文化艺 术展示给世界,达到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这种无与伦比的杰作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特有的民族文化,传承 着中国古老的优良传统和坚毅的民族精神,通过代代 相传的模式保留着最真实最传统的根源,所以这对中 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相当大的正向作用,让人们找到真 正的非物质所带来的价值。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
4.1开发原则
第一,保护第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非物质文
化遗产不是像艺术品一样,通过各种形式的维修就能 够完好如初,其浓缩的民族性、高度的个性化和传承的 经验性导致这种文化成品相当脆弱,稍不注意就会萎 缩甚至流失,但是这样的特性同样也决定了非物质文 化遗产不可取代的珍贵性,民族性越强,就越能够被世 界关注。所以,这样脆弱且珍贵的资源就应该被重点 保护,以保护为前提,以此为基准来进行开发,用科学
的方式找到正确的路,在精心规划和管理下适度开发 和利用。第二,文化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重要 的特点就是其深厚的文学内涵,所以在旅游开发的同 时,必须要重视文化和艺术的品味。开发者应该具有 非常强的文化意识,能够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并且对 文化和旅游的开发的重要性有充分正确的认识。要充 分结合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来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开 发并且展示。旅游项目要实现出一种文化氛围,要让 旅游者随时都在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文化的魅力。4. 2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保护框架
开发需要多方合作,最主要的就是,要旅游企 业和文化主体及学者的共同力量来实现。应该起 到倡导作用,调节和平衡各种关系,确保非物质文化遗 产能够顺利得到开发和保护。学者的文学意见非常重 要,他们能够找到内在的发展逻辑以及管理框架。旅
达到非遗原真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
旅游开发对于非遗而言是把双刃剑,二者处理得 当,相得益彰。处理不当,则两败倶伤。倘若二者在遵 循各自平衡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其优势,相互 作用即可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旅游者善用现代化的 视 见 , 于非 无 是 的保护方式。影视技术可将一些特殊的非遗通过数字化 的方式永久保存,以达到记录、宣传、博览的作用。我 国非遗保护工作实施较为缓慢,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及商业旅游所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驱使,导致非遗的 文献收集、整理、记录工作还未完善,旅游地区非遗出 现商业化倾向,而这种现象反而使旅游者失去了原本 猎奇的目的。遗产原真性问题倘若得到遗产所属地民 众自觉重视,反而有利于遗产旅游业的健康、高效发 展,达到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几乎是依 附式发展模式,即非遗保护依附于旅游开发,无论从资 上还是 上, 去 非 护的及 持资金外,几乎是旅游开发带动非遗发展。到目前为止, 仍有很多具有丰富非遗的文化空间,由于没有旅游业 的涉足,鲜有人问津。可以说,我国的大部分非遗还不 具有自主呼吸能力,还需依靠外界力量为其输送氧气。 在这方面,日本的有效措施值得借鉴,拥有高度的文化 自觉心理,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将民族最本真的非 遗与市场有机结合。中国的非遗保护只有摘掉输氧 管,拥有自主呼吸能力,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彭小舟,尹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体系的构建
方法探析[J].中国商贸,2016,(03):82.
[2] 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J].生态经
济,2016,(02):102.
[3] 陈炜,杨曼华.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社会科学家,201> ,(02):36.
[4] 何山,郭陈平,李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思路解析[J].经济研
究导刊,2016,(24):74.
[5] 别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产品化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69.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