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庐山实习考察照片 „„„„„„„„„„„„„„„„„„„„„„„„5 一、庐山实习目的 „„„„„„„„„„„„„„„„„„„„„„„„6 二、庐山实习内容 „„„„„„„„„„„„„„„„„„„„„„„„7 三、庐山实习路线 „„„„„„„„„„„„„„„„„„„„„„„„8 四、地貌综合实习 „„„„„„„„„„„„„„„„„„„„„„„„9
(一)、地貌实习目的 „„„„„„„„„„„„„„„„„„„„13 (二)、地貌实习要求 „„„„„„„„„„„„„„„„„„„„13 (三)、地貌实习内容 „„„„„„„„„„„„„„„„„„„„13 五、庐山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23
(一)、庐山植物地理实习要求 „„„„„„„„„„„„„„„„23 (二)、庐山植物地理调查使用的仪器工具 „„„„„„„„„„„23 (三)、庐山植物实习内容 „„„„„„„„„„„„„„„„„„24 六、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 „„„„„„„„„„„„„„„„„„„„32
(一)、庐山主要土壤的形成及特性 „„„„„„„„„„„„„„33 (二)、庐山土壤实习的剖面及其分析 „„„„„„„„„„„„„36 七、水文综合实习 „„„„„„„„„„„„„„„„„„„„„„„„39
(一)、水文实习目的 „„„„„„„„„„„„„„„„„„„„40 (二)、水文实习要求 „„„„„„„„„„„„„„„„„„„„40 (三)、水文实习内容 „„„„„„„„„„„„„„„„„„„„40 八、庐山气象实习报告 „„„„„„„„„„„„„„„„„„„„„„43
(一)、庐山气象总体内容 „„„„„„„„„„„„„„„„„„44 (二)、特殊区域小气候问题研究 „„„„„„„„„„„„„„„45 九、庐山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48
(一)、别墅群的特征和风格论述 „„„„„„„„„„„„„„„51 (二)、庐山宗教论述 „„„„„„„„„„„„„„„„„„„„52 (三)、其他人文地理研究 „„„„„„„„„„„„„„„„„„53 十、实习总结 „„„„„„„„„„„„„„„„„„„„„„„„„„53
1
▲庐山路线示意图(图1) ▲月照松林(图2)
▲飞来石(图3) ▲飞来石上的刻痕(图4)
▲青莲谷(图5) ▲五老峰第三峰(图6)
2
▲芦林湖(图7)
▲三叠泉(图9)
▲青杆(图11)
▲芦林湖冰碛剖面(图8)
▲三叠泉下游V形谷(图10)
▲海棠(图12)
3
▲锁链掌(图13) ▲芦荟(图14)
▲山梧(图15) ▲绿叶胡枝子(图16)
▲回龙路植物群落差异分析(图17)
4
▲如琴湖芦苇(图18) ▲如琴湖水质(图19)
▲如琴湖睡莲(图20) ▲白居易草堂(图21)
▲旧居(图22) ▲美庐别墅(图23)
5
庐山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概述
庐山(Mount.Lu),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位于九江县以南,星子县以西,濒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体多峭壁悬崖,相对高度1,200~1,400米。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正是由于庐山典型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我系因而选择庐山作为此次地理综合实习的地点。此次实习共历时6天,行程近百公里,我们对庐山的地质地貌、植物、水文、土壤、气候、人文做了比较详细的综合考察。
一、总的目的
1、通过庐山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人文等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2、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6
3、了解庐山的概况及庐山地区所看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分布、产状、形成原因,现象及庐山地质的类型(如断层,解理,褶皱等)形成原理等。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
5、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考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各门课程目的
1.地质地貌
全面认识和了解庐山大的地质地貌结构,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成因和发展过程,重温罗盘仪等地理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2.气象气候
对庐山气象气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其成因和变化的过程,同时对庐山局部小气候形成原因的分析并加以认识和理解。 3.植物
全面了解庐山的植被概况,清楚其主要的植被类型和植被带,观察植被的垂直分层及演变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不断将所学的植物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当中去。 4.土壤
了解庐山土壤的基本概况,如:主要的土壤类型和土壤带、土壤的垂直分层及其成因;通过挖掘土壤剖面,了解特殊地区的土壤情况,学会运用所学的土壤知识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将理论用于实践。 5.水文
了解庐山的水系分布情况,观察主要湖、溪、潭的水文水质情况,为保护和改善部分湖的水质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6.人文
观赏庐山的人文建筑、古籍收藏,了解庐山的饮食、风俗、宗教文化,了解其悠久的历史沧桑,重温那感人的人文情怀。
二、实习内容
7
1、地貌: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大概地貌特征,进而分析一些地貌的成因,如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等。
2、植物:辨认庐山地区植物以及采集植物标本和该地区的植被类型,拉植物样方并进行整理和分类;对庐山地区的植物群落与环境进行基本调查和研究。 3、水文:对庐山的水文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同时,简单介绍庐山典型的几处水环境,再对该地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4、土壤:从土壤的成土因素方面分析庐山土壤种类,然后再庐山典型地段选址挖掘土壤剖面,并对土壤剖面加以描述。
5、气候:描述庐山的气候总体特征,然后分析庐山的气候类型和分布特征,最后对一些特殊的小气候进行研究。
6、人文:针对庐山别墅群的特征和风格展开论述,结合庐山历史,综述庐山的宗教发展状况,最后充分运用地理学知识和我国的风水——“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大天池等地的山水地理位置进行研究。
三、实习路线
1、2011年9月4日
上午:湖北师范学院——九江市——庐山牯岭镇——匡城宾馆 下午:匡城宾馆——庐山气象站——牯牛岭山脊——月照松林 2、2011年9月5日
上午:匡城宾馆——大林路——飞来石(冰桌)——如琴湖——花径亭——花径公园——白居易草堂——锦绣谷——如琴湖大坝——庐山天桥——仙人洞 下午: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石门涧——悬索桥——环山公路——白居易草堂——匡城宾馆 3、2011年9月6日
上午:匡城宾馆——五老峰(二峰待晴亭——二峰顶——三峰——五峰) 下午:五老峰——三叠泉——匡城宾馆 4、2011年9月7日
上午:匡城宾馆——旧居——含鄱口——庐山植物园
下午:庐山植物园——冰碛泥砾剖面点——望江亭(剪刀峡)——匡城宾馆 5、2011年9月8日
8
上午:匡城宾馆——庐山大厦、庐山会议旧址——回龙路——黄龙寺——三宝树——芦林湖大坝(桥)——黄龙谭——乌龙谭——电站大坝——匡城宾馆 下午:
6、2011年9月9日 上午:牯岭街
下午:匡城宾馆——九江市——湖北师范学院
四、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概述
从庐山的地质、地貌来看,庐山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其分界线为一条冲断层线:上霄峰——仰天坪——九奇峰——犁头尖——太乙峰——含鄱岭——五老峰。
庐山是一个北东——南西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分别是九江凹陷、鄱阳凹陷。庐山整个山体呈肾状,东北至西南长约25km,西北至东南约10km,面积约25km2,周长约70km。山体四周以悬崖峭壁与断陷的丘陵、岗地、湖泊、冲积平原截然分开,成为一座相对高度达1200——1400m的中山地貌。
从大地构造方面看,庐山位于准阳山字型构造弧顶东侧,庐山的南部为江南古陆(花岗岩),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力下,使庐山地区产生了NE——SW和NW——SE向两组断裂及一系列褶皱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对庐山的地貌发育影响深刻,庐山山体即是沿NE——SW向的温泉正断层和莲花洞正断层抬升而成的。(见下图)
1.地质概况
9
庐山地处扬子地块(江南古陆)与大别山地块交接带的边缘地带,也是北东向郯城——庐江断裂和北西向襄樊——广济断裂交汇带的南缘。受其影响,庐山各地区各地质时期都具有较大的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出露零星,构造形迹明显。 1.1 庐山的地层
就地层而言,区内处三叠系、侏罗系外,其他地层均有出露,其中古元古界滹沱系变质岩群是实习区最古老的地层,主要分布在山南;山北段由南华系地层组成,较为年轻。其他时代的地层大都出露与山体的外围地区,多被第四系所覆盖。
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庐山南部及东部地区,大体有三个大旋回,即晋宁旋回、加里东旋回和燕山旋回。各个旋回期岩浆岩的特征及分布地区各不相同。 1.2 庐山的地质构造
本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清晰,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向构造。具体的地质构造有隆起——滑脱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另外,庐山还发育有剪刀峡断层、铁船峰断层、九奇峰——犁头尖断层、庐山垅断层,庐山山下发育有干将断裂带,形成了北东向的鄱阳湖湖口段(古干将河口)白垩纪湖盆。除断层外节理随处可见。大的节理密集带与断裂有密切关系,是其派生构造。伴褶皱而生的节理也比较明显,主要有纵节理、横节理、X节理,横节理常组成密集节理带。
庐山内的褶皱,是典型的“三背两向”构造,由北向南依次是:①虎背岭单斜山;②东谷向斜谷;③大月山背斜山;④青莲寺向斜谷;⑤五老峰单斜山。
主要断层有两组,其中一组NE走向的有:①莲花洞正断层;②好汉坡正断层;
③大月山正断层;④庐山垄正断层;⑤红石崖逆断层;⑥仰天坪正断层。另一组NW
走向的有:①息肩亭逆断层;②九奇峰逆断层;③仰天坪正断层。其中,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 1.3 庐山地质发育史
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路快,在扬子地台的南缘。准地台比较稳定,庐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抬升,发育过程可分以下4个阶段:前震旦纪,地台褶皱基底发育阶段;震旦纪——二叠纪,地台盖层沉积阶段;三叠纪——白垩纪,地壳上升和褶皱断裂阶段;中更新世至现在,地壳急剧上升成山阶段。
10
庐山地区地质简图
庐山地质地貌简图
2.地貌概况
11
庐山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山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
还有尚在争议中的第四季山岳冰川地貌。 2.1 构造地貌
庐山的构造地貌主要由褶皱和断层所控制。褶皱构造主要地貌有:五老峰单面山;七里冲向斜谷;大月山背斜山;大校场及及西谷次成谷;女儿成及牯岭次成山;东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虎背岭单面山。断层构造的主要地貌有:虎背岭断层崖地貌;五老峰地貌。 2.2山地夷平地貌
夷平面在山北分布高度约为1000米——1100米,生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即地壳上升前。夷平面地形起伏缓和,高差不大,有略为高起的岭脊和相对低凹的宽谷(如西谷、七里冲等)。宽谷属老河谷,谷内发育了Q2红土层,二者均表示为庐山上升前夷平面作用期的产物。 2.3 河谷地貌
庐山的河谷形态十分特殊,与常态河谷不同,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二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表1举例说明峡谷与宽谷的相对应名称及其间大风断裂点的位置。
表1 庐山的峡谷与宽谷的相对应名称及其间的断裂点位置 上游宽谷名称 西谷 大校场 七里冲 2.4 河流袭夺地貌
庐山的河流袭夺地貌主要有三处:①锦绣谷袭夺西谷;②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③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河流被袭夺后,河谷内的自然条件将发生新变化,形成新的制备类型。 2.5 冰川地貌
据冰川作用遗迹, 李四光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作用, 并划分为三次冰期: 即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庐山冰蚀地貌分布在山上, 集中于山北, 主要有大坳冰斗、汉阳峰附近的鼓子寨冰斗、五乳冰斗、黄龙冰斗;
轮回裂点位置 天桥 芦林桥 三叠泉 下游峡谷名称 锦绣谷 石门涧 三叠泉谷 12
王家坡U 谷、大校厂U 谷、东谷U 谷、西谷U 谷、长龙涧U 谷以及七里冲U 形谷; 窑洼、东谷、西谷、天花井、芦林等储存冰雪的冰窖; 莲谷悬谷、汉口峡悬谷及月轮峰悬谷; 含鄱岭刃脊、大月山刃脊、九奇峰刃脊、红石崖刃脊及梭子岗刃脊等。有太乙峰、犁头尖和日照峰等角峰。另外, 还有白石嘴一带的羊背石等等。 2.6其他地貌
庐山山体内部由于外力作用,也塑造了各种地貌形态,山体外围地势低平,丘陵、阶地广泛分布。丘陵高度一般在海拔300—400米之间,为古剥夷面的残存部分;阶地一般分为三级:10—15米,15—40米,80—140米。 ( 一)实习目的
通过本次实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察、比较、分析各种地貌的特征、成因、发育情况等。通过实地考察,对各种地貌有更加理性的认识。调查,探讨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否存在。 (二)实习要求
1、注意观察沿途的地貌基本类型,并结合书本的知识分析原因,并且进行较为细致的地质构造、岩性分析,进而描述庐山的褶皱构造、断层构造、谷地地貌、冰川地貌、河谷地貌、山地夷平面地貌、河流袭夺地貌等地貌特征。 2、要求所有的同学在老师的讲解下,学会灵活运用操作罗盘、海拔仪、GPS等地理仪器,及时做好记录。
3、查阅整理相关的地质资料文献,了解本区地层分布的规律、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庐山主要地质遗迹。
4、.实习的过程中,听从老师的指导和安排,紧随团体,不私自行动,在断崖险峰处注意安全,不攀爬不打闹,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5、每天整理实习笔记,写实习日记。 (三)实习内容
实际观察和研究各种地貌实体、地貌组成物质、地质构造与地貌发育,地貌空间组合及其分布规律、地貌类型,研究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及现代地貌过程,分析地貌成因和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 1、2011年9月4日
13
1.1 庐山气象台
它位于牯岭的山脊部位,面对庐山气象局的方向大致为西北。牯岭是次成山,湖北领的背斜发育而来,他的西南翼沉陷。牯岭周边的西谷和女儿城都是由背斜发展而成的次生谷,而东谷则是向斜谷。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岩石的性状不同。牯岭是以石英砂岩、粗砂岩为主,这些岩石性状较硬,而沉陷的则是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较软一些,比较容易受到侵蚀,同理,三背两向也是如此。 1.2 月照松林(见附图)
月照松林在牯牛岭脊背间,倚靠东西两谷高处,其西北为如琴湖,东北为别墅群。这里岩石出露,四处都是稀疏高耸直立的黄山松。
形成成因:在背斜构造的翼部,相间出露石英砂岩组和长石石英砂岩组,在这个基础上发育了次成山和次成谷。在庐山地区这种地貌类型十分常见。
实地观察:我们对月照松林中的一处出露岩层经行了产状要素的测定,结果如下:
走向:SW228°。倾向:ES147°。倾角:∠42°。 具体方法如下:
1)岩层走向的测量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线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长边的底棱紧靠岩层层面,当圆形水
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或指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因走向线是一直线,其方向可两边延伸,故读南、北针均可)。 2)岩层倾向的测量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真倾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
14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向下倾斜的方向,以南端短棱靠着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 3)岩层倾角的测量
岩层倾角是指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称真倾角。真倾角可沿层面真倾斜线测量求得,若沿其他倾斜线测得的倾角均较真倾角小,称为视倾角。测量时将罗盘侧立,使罗盘长边紧靠层面,并用右手中指拨动底盘外之活动扳手,同时沿层面移动罗盘,当管状水准器气泡居中时,测斜指针所指最大度数即岩层的真倾角。若测斜器是悬锤式的罗盘,方法与上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右手中指按着底盘外的按纽,悬锤则自由摆动,当达最大值时松开中指,悬锤固定所指的读数即岩层的真倾角。 2、2011年9月5日
上午:匡城宾馆——西谷飞来石(冰桌)——如琴湖——花径——白居易草堂——如琴湖大坝——天桥——锦绣谷——险峰——狮子口——仙人洞
下午:御碑亭——天池塔——文书台——大天池——圆佛寺——龙首崖——石门涧悬索桥——环山公路——花径——牯岭街 2.1飞来石(见附图)
飞来石顾名思义“飞来”之意,原本不是该处的,受外力作用搬运而来。因此石块与当地的岩性不一致所导致的,故而佐证了飞来之意。
“飞来石”,为震旦纪长石石英砂岩构成的长条状桌形石,李四光先生将其划为冰川漂砾之列,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始于山麓广布的红色泥砾堆积物,主要为大姑冰期的产物。此石位于庐山中学附近的小坡上,上盘大约30立方米,下盘约105立方米,且上盘岩石比较粗糙、风化比较严重,接力发育;而下盘比较光滑,明显感觉上下盘岩石岩性不同,但上下盘并不是完全接触,接触面边缘处于悬空状态。
据此推断上盘与下盘不处于同一地点。关于其形成原因,地质地貌学家给了三个假说:
说法一:崩塌滚落而形成;
说法二:泥石流、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共同作用形成; 说法三:冰川搬运作用而成。
15
从各个方面考虑,其形状决定了说法一和说法二成立的可能性很小,而冰川的搬运作用特别特别强,所以说第三说法才长期存在,而不能被推翻;如果说是冰川作用形成,则要有明显的擦痕和镜面,但飞来石却不明显。 2.2 如琴湖
如琴湖利用西谷深洼,拦天桥上端谷口筑坝而成,湖与花径组合一体,成为丰姿幽雅的胜地。如琴湖建于1961年,面积十一万平方米,蓄水量为一百立方米,浩浩荡荡又不失秀丽雅致。因湖岸曲线玲珑,湖面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加之湖边的石上有古人刻的“如琴”二字,微妙的结合,更具深意,故名“如琴湖”。湖半边近靠花径园内,又叫“花径湖”。由于湖坐落在西谷,又称为“西湖”。
西谷谷地本为东北—西南走向,按天然情况,西谷水流应沿西南方向流入石门涧,但由于西谷坡度平缓,而西谷以北的锦绣谷岩性软且坡度陡峭,故锦绣谷水流产生溯源侵蚀,分水岭向西谷后退,又由于如琴湖的修建,阻挡了西谷水流,因此在这里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西谷水改道流向锦绣谷,原西谷下游形成断头河,花径处形成风口。
虎背岭QⅡQⅡQⅢQⅢ
如琴湖西谷中下段和谷地底部之间的平台上。西谷的中、下段与上段有所不同,它是棕红色堆积物覆盖的老谷,曾遭受侵蚀切割,出现一级平台或谷阶。位于谷地底部的这级平台上的如琴湖,周围主要残留着棕红色堆积物。
2.3 断崖千尺(天桥)
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加上共振效应的作用,使之形成类似断崖的地貌。
16
↑
锦绣谷裂点第如三琴级湖平台日照峰第气二象级台平台夷平面NE猴子岭
流水侵蚀使原本的岩石受到了严重侵蚀,共振效应加剧了对它的破坏作用。 2.4 锦绣谷
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处。这儿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故名。锦绣谷是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
锦绣谷天桥支谷的基准面较低,在如琴湖大坝处袭夺了基准面相对较高的西谷。袭夺标志:○1花径风口。在花径一带原是西谷的自然延伸部分,保存老谷形态,后来,由于天桥一方的河流下切强烈、溯源侵蚀,致使西谷河流由天桥流入锦绣谷,而原西谷河流出口处变为风口。○2天桥袭夺湾。西谷的河流原来沿着较软弱岩层向西南方向流出,因后来被天桥一方河流袭夺,以致在天桥之南,河流突然向北拐弯,形成极不自然的呈直角的河湾,即袭夺湾。 2.5 断裂侵蚀
在锦绣谷可以看到很多岩石断裂的地方,在谷地中间也有很多凸出来体积很大的岩块。主要由于锦绣谷为“V”形谷,发生断裂以后受到流水侵蚀而导致了该种地貌。 2.6 仙人洞
仙人洞为流水切割地貌。它的洞口主要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该岩石岩性较软,故易受流水侵蚀而被掏空;但在洞口上方却有横躺类似佛手的石块,该石块主要以石英砂岩为主,石英砂岩岩性则是比较坚硬,且它的形状是横躺着的,这样更加不容易被侵蚀。 2.7 龙首崖
海拔1600米,垂直节理发育良好,地貌形成原理同仙人洞原理类似。它是断层崖,上层软易被风化,中间岩性软,易被掏空,下层多为从中上层掉落的软砾,由此形成一个“龙首”的形态。 3、2011年9月6日
上午:匡城宾馆——五老峰——青莲谷 下午:青莲谷——三叠泉 3.1 五老峰(见附图)
五老峰中的“五老”就是指垭口之间五个耸立的单斜山峰。五老峰的岩石垂
17
直节理发育完好,但较陡峭,受断裂以及重力崩塌作用,容易在山下形成坡积物,如倒石堆、坡石群。它的断层线还在不断后退。垭口是由于横向节理密集带易侵蚀形成的嶂谷源头。在每两个山崖之间多为较平坦的地方,由于岩性差异,该处岩性较软,故易受侵蚀、风化而形成垭口,垭口还在后退,因而垭口会越来越低。而岩石岩性较硬的地方则形成山峰。五老峰若无岩性差异的话则形成单面山。五老峰背斜处在三背两向中,它为单斜山地貌,五老峰的东南翼是侵蚀坡,西南翼则是构造坡,东南翼错开断裂以后,沉陷。在它的下方就是鄱阳湖。主要是受温泉大断裂的影响。五老峰是北东—南西走向,近似于东西走向。发生断裂以后上盘抬升,下盘陷落。五老峰和三叠泉落差为225米。 第一峰
地理位置:29 º32.807′N,116 º00.559′E
海拔:1283m , 气压:869.mb , 湿度:66% , 温度:32摄氏度 岩石产状的实地调查:走向 北偏东60º 倾向 32 º
倾角 西偏北46 º; 第二峰
到达时间:9:00
地理位置:29 º32.813′N,116 º00.613′E 湿度:65% , 温度:24摄氏度 , 海拔:1304m 第三峰
到达时间:9:15
地理位置:29 º32.924′N,116 º00.813′E
湿度:66% , 温度:25摄氏度 , 海拔:1353m ,气压:1008mb 岩石产状的实地调查:走向 北偏东60º 倾向 32 º
倾角 西偏北46 º; 第五峰
到达时间:10:37
地理位置:29 º33.056′N,116 º01.127′E
18
湿度:65% , 温度:25摄氏度 , 海拔:1350m ,气压:862.3mb 岩石产状的实地调查:走向 东偏南22º
倾向和倾角记录错误无法佐证。 3.2 三叠泉(见附图) 地理位置:GPS无法定位
湿度:72% , 温度:24摄氏度 , 海拔:655m
三叠泉瀑布汇集五老峰、大月山诸水,循着天工琢成的三级“冰阶”断崖折叠而下,故名,亦名三级泉、水帘泉。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三叠泉位于三叠泉峡谷,综合来看,庐山东侧的七里冲——青莲寺宽谷下面的三叠泉峡谷,谷壁悬崖直立,深切300——650米,因受岩层水平层理和垂直节理的影响,分三级跌水,成为三叠瀑布,总高度约 300多米。三叠泉以下河谷段发育了较为典型的嶂谷。三叠泉风景区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山峰高峻,峡谷幽深。
关于其地质的形成,各个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1冰川学派认为:九叠谷是冰川谷。在“燕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
山运动”期间,由于地壳的多次沉降与抬升,九叠谷形成了褶皱密布、断层纵横、岭谷相间的山体,又经过第四纪冰川的剧烈摩擦而形成“冰阶”崖面,从而形成了三叠泉。○2流水学派认为:三叠泉处的岩石互层软硬相间分布,较软的岩石被流水侵蚀掉,而较硬的岩石则被保留下来,形成三叠泉。
实地观察:当天在去三叠泉的路上,我观察到路边河谷(即三叠泉的上游河谷)中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砾石,且磨圆度不高,棱角十分分明。由于正值枯水期,水流量很小,很像一条“石河”,且河谷两岸的山上岩石风化比较严重,可以明显看到谷边有石头滑落的痕迹。可以推断河谷两岸的山为河中石的源地之一,且根据砾石磨圆情况也可推知河中石可能为冰川推动所致。那么冰川学派的观点就得到了应征。并且三叠泉为河流袭夺的裂点处,发源于青莲寺谷地的河流按原方向是流向东北方向的,然而由于地壳断裂而在三叠泉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深入到九叠谷中,流向改变为东南方向,与大月山垂直。
鉴于此地的河流袭夺地貌,特将庐山的主要袭夺地貌简述如下:
1、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
19
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证据是:
①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②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绣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第一,裂点上溯不远;第二,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2、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原来的七里冲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三叠泉河袭夺,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七里冲上溯了2km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绣谷。
3、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该小河切穿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改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或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4、2011年9月7日
上午:匡城宾馆——牯岭街——别墅区——诗词碑园——庐山博物馆(旧居)——含鄱口——含鄱亭——庐山植物园
下午:庐山植物园——芦林湖——芦林冰碛泥砾剖面——牯岭街——街心公园——庐山人民英雄纪念碑——望江亭(剪刀峡) 4.1 庐山博物馆
在庐山博物馆里面看到:硅红色砂岩、花岗伟晶岩、花岗岩、沉积角砾岩、泥质粉砂岩、生物碎屑磷块岩、紫红色石灰岩以及冰碛岩等岩块。 4.2 含鄱亭(见附图) 到达时间:9:58
地理位置:29 º32.769′N,115 º58.888′E 湿度:70% , 温度:26.5摄氏度 , 海拔:1122m
含鄱口其实是一个垭口,垭口是两座山峰交会的地方, 垭口是连续山梁的一
20
块平坦上相对较低的位置,垭口的风会特别大。含鄱口海拔1286米,是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形成的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吸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含鄱口西侧是著名的冰川角锋“犁头尖”,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是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脚下是“鄱阳湖”。含鄱岭上有一座方型楼台,它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
犁头尖:海拔1328米,峰体苍劲,形如铁犁,挺拔俊俏,构成特有的孤峰地貌景观。因冰体啮蚀山坡,使山峰形成金子塔形而成为角峰。 4.3 芦林冰碛泥砾剖面
芦林冰碛泥跞剖面是40—20万年冰川消融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埋藏着冰川条痕石,熨斗石为冰川作用留下的证据。 4.4 芦林湖(见附图)
芦林湖曾是一个冰窖,长约1300米,宽约750米,深70米,海拔在1000米左右。在交芦桥远处有一个冰坎,冰坎下有一悬谷,冰窖内曾发现有冰川纹泥,在1700年前冰坎未冲毁之前曾是一个天然湖泊。芦林湖由大月山背斜西北翼核部的某些部位,因纵张节理发育密集,尽管有坚硬岩层保护,也会被不断剥蚀侵蚀发生地形倒置现象而来。芦林桥海拔1040米,东谷以上是宽谷,往下为峡谷,是庐山溯源侵蚀最新到达地,沿谷往下走有很多幼年期河流。
河流袭夺:河流袭夺规模较锦绣谷小,河流原来走向为东北—西南,平行水系,但是由于大声河流袭夺现象而导致流向为东北—西北走向,网格状水系。原来从大校场次生谷流向芦林湖,东谷有条支流在女儿城冲穿了,故转向西北。
我们在实习的时候正好遇到对芦林湖湖底进行加固的工程。对芦林湖湖底进行加固的原因主要由于湖底原来的基岩(长石石英砂岩)漏水,易受侵蚀且较软,X型节理的基岩,但是又由于湖底有底泥,底泥为网纹红土,该红土具有胶结性,具有储水的作用。
4.5 剪刀峡
地理位置:29 º34.770′N,115 º59.087′E
湿度:74% , 温度:24摄氏度 , 海拔:1105m ,气压:888mb
牯岭窑洼(实测位于望江亭南偏西25°)下面的剪刀峡峡谷,至峡口下降
21
约700米,该谷主要受剪刀峡断裂控制,可以看到明显的台阶状,原因是由于地壳明显间接抬升,层次明显。它是峡谷进一步发育,谷坡不断侵蚀后退,河床下切到一定深度则停止下切,开始转向以侧蚀为主的河谷展宽过程,因而该河谷便到了壮年时期,峡谷还在往两侧不断扩大。
庐山的东北部因向东北方向递降,谷地的切割深度也相应递减。许多峡谷沿着南东—北西向的断层节理密集带发育,横地层,故与上游宽谷呈直角相交。如东谷宽谷向西南延伸,至乌龙潭则转向西北直至其下西北向的西门涧峡谷;青莲谷宽谷向东北延伸,至三叠泉以后则向东南,等等。 5、2011年9月8日
上午:匡城宾馆——庐山会议旧址、庐山大厦——回龙路——芦林湖大坝、芦林湖冰窖——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
下午:电站大坝——黄龙潭、乌龙潭——芦林湖大桥——东谷别墅区——牯岭街
5.1 乌龙潭瀑布
间歇性的地壳抬升可形成不同期次的裂点,统一期的轮回裂点在山体谷地中的发育高度一般大致相当,如代表庐山最早抬升的最早裂点像东谷裂点的海拔都是在1000米左右,代表了庐山这一带的抬升高度。构造裂点河谷下切中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带造成的裂点,由于此种裂点波折落差大常形成瀑布叠水。
5.2 黄龙潭、乌龙潭
地理位置:29 º33.216′N,115 º57.5′E
湿度:65% , 温度:24摄氏度 , 海拔:1304m ,气压:1109mb
两潭相邻,各有千秋。黄龙潭幽深、静谧,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石垒而下,银色瀑布冲击成暗绿色的深潭。乌龙潭原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古书中记载:“乌龙潭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黄龙潭的走向是北西向,乌龙潭是北东走向,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黄龙潭是横断裂,乌龙潭的岩石是水平的,垂直节理发育明显,两潭相互垂直。
22
五、庐山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概述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毓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按中国亚热带自然历史条件,结合庐山地区地貌类型,其自然植被应该是森林,主要是阔叶林。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植被几乎破坏殆尽,从各种群落类型分析比较,次生的灌丛,草丛面积大于森林面积,从分布地点来看,植被保存较好,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庐山山麓秀峰,白鹿洞等处,山体中有黄龙寺,大月山等。总体上庐山的南部比北部自然植被保存较好。
庐山植物区系:据统计,庐山维管束植物计有210科,735属,1720种。其中种子植物175科,661属,1517种;蕨类植物35科,73属,149种。
庐山由于山地自然条件的复杂性,许多植物比平原更有条件保存下来。为保存古老类型,如鹅掌楸、擦木、大血藤、紫树等和引进新的植物种类,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本世纪之初,中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的胡先啸教授,便对庐山的植物社会进行过调查;秦仁昌、陈封怀等教授也相继作过研究。他们三人于1934年在庐山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正规的、供研究的植物园--庐山植物园。从国内外相继引种3千余种植物,总数达到3000余种。
庐山植物区系中,中国特有成分,目前已知的主要有:青钱柳、大血藤、八角莲、鹅掌楸、血水草、牛鼻栓、杜仲、喜树、香果树、长年兰等。其它残遗种,裸子植物中有银杏、金钱松、柳杉、三尖杉、粗榧等;被子植物中尚有连香树、枫香、玉兰、糙叶树等。从以上概述,可以看出庐山植物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和南北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等征。 (一)实习目的
1、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对不同植物的感性认识。
2、观察、比较、分析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典型代表植物,探讨各类群之间的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
3、通过对植物群落地带性分布的分析,正确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实习要求
1、调查和认识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23
2、认识庐山的常见植物及其分布,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分布规律;识别本地区主要的一些植物种类;
3、调查庐山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对植被分布和形成的影响; 4、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掌握植物地理学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地理野外调查的观察、分析、判断综合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野外工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报告总结,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并通过沿途欣赏庐山优美的自然风光,陶冶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庐山植物地理调查使用的仪器工具
照相机、GPS、测绳、皮尺、钢卷尺、植物标本夹、小刀、植物采集记录本、铅笔、标签、塑料袋等。 (四)实习内容
调查庐山的植物概况,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1、庐山植物地理实习路线调查
1.1 9月4日下午:月照松林——植被类型识别,植物群落调查。
①概述:月照松林位于牯牛岭脊部,主要由黄山松林组成,林下有多种常绿和落叶灌木。由于地形的影响,因而在不同地形部位植物自谷底至山脊呈现规律的分布。
②植物、群落类型:该区划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系为泛北极植物区系以及东部森林植物区系。①人工的黄山松为主,海拔在1000米以上,在海拔500—800米处主要为马尾松,该处的马尾松两针一束,松软;而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马尾松则是松针短且硬。②除以上植物以外,还主要有樟科、茶科、杜鹃科植物。③该处的顶级群落为落叶阔叶林,如果人工不干扰的话,那么将会被落叶阔叶林所演替。在该处我们发现没有小植株的黄山松,看到的都是直立高大的植株,因为松类属于阳性,树皮厚,叶片小,直立,盖度强,所以看到的都是直立高大的植株,且植株之间的密度不大。
植物群落调查表,结果如下: 调查表1
24
日期:2011年9月4日15:15-15:40 样地面积:10*10 m ² 调查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海拔高度:1121M 地理位置: 29°34.063′N 115°58.4′E
海拔高度:坡向 东坡 地 貌:庐山某山山脊 气 候:晴 湿 度:71% 温 度:25℃ 大气压强:1013MB 群落优势种:乔木-黄山松(总数16棵) 群落名称:黄山松
群落特点:绿色植被茂盛 人类经济活动情况:旁有小径 调查人:0902班1—10号 记录人:刘丹
乔木记录表1 种名 黄山松① 树高(m) 8.3 枝下高(m) 4.3 胸径(cm) 6 树冠(m) 垂直 4 水平 1.8 垂直 2.9 水平 2.5 黄山松③ 8.4 5.5 12 垂直 2.9 水平 3.3 垂直 1.6 黄山松④ 6.9 5.3 10 水平 2 垂直 3.9 水平 2.3 1.2 9月5日上午:花径—白居易草堂——植物分布
在白居易草堂旁边有麦吊云杉(国家二级珍贵树种,树龄为80),除此之外还有木本绣球花,紫红色菊花,杉树,紫薇等植物。
1.3 9月6日上午:五老峰第五峰山腰——植物群落调查 (1)一峰:植被垂直分层观察
在一峰峰顶向下看,植被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层:自下而上植株越来越低,是
黄山松② 6.8 3.9 5.5 黄山松⑤ 8.9 5 20 25
典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浅色的是常绿阔叶林,深色的是常绿针叶林。 乔木的优势种是黄山松,灌木从的优势种是杜鹃科,草本的优势种是苔草。山上灌丛占优势,乔木最终会被灌丛代替。
石门涧和龙首崖的植被与此地相比具有很大差异,石门涧的优势种是竹子,龙首崖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壳斗科居多。
(2)前往五峰途中:植物种类识别,植物群落调查
①主要的植物种类有:黄山松、杜鹃科、连翘、野鸭椿、蓼科(湿生)、荩草、灯台草。
调查表2
日期:2011年9月6日 样地面积:10*10m² 调查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海拔高度:1327M 地理位置: 29°33.067′N 116°00.9′E
海拔高度:坡向 东坡 地 貌:五老峰第四峰 气 候:晴 湿 度:72% 温 度:24℃ 大气压强:866.1MB 群落优势种:乔木-黄山松(总数12棵,有一颗枯死;一棵杉树) 群落名称:黄山松 群落特点:绿色植被茂盛 人类经济活动情况:旁有人工石板小路
调查人:0902班1—10号 记录人:刘丹 乔木记录表2 种名 黄山松① 树高(m) 9.5 枝下高(m) 6.2 胸径(cm) 28 树冠(m) 垂直 3.3 水平 3 垂直 1 水平 5 黄山松③ 黄山松④ 4.8 6.8 4.2 2.5 20 12 垂直 0.6 水平 1.4 垂直 4.3 黄山松② 6.4 5.4 24 26
水平 4 杉树
1.4 9月7日下午:庐山植物园——植被种类识别。 (1)庐山植物园简介:
庐山植物园位于中亚热带北缘,北纬29°51′,东经115°59′,海拔1000-1300米;年平均温度11.4℃,极端气温分别为32℃和-16.8℃;年平均降水1929.2毫米,降水日为170天左右,云雾日195.5天,全年日照数为1330小时左右。该园建于1934年,原称庐山森林植物园,是中国植物学家创建的第一个用于科学研究目的的大型正规化植物园,是一座亚热带山财植物。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所创建。60多年来,经过几代植物学工作者的努力,在庐山植物园300公顷土地上,3400余种植物已在这里蓬勃生长。
庐山植物园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南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园内外植物3400多种,以松柏和杜鹃为主要特色,储藏名植物标本10万多号。庐山上的这座植物园以研究灌木为主,兼茶果、园林、药用植物。已收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引种驯化3400多种。庐山植物园和68个国家的270个单位建立了种子交换和业务联系,是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成员之一。1996年庐山申报加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时,联合国专家桑塞尔博士对庐山植物园给予高度评价:“这里的物种完备,实在令人印象深刻,是联盟(IUCN)中的植物园工作较好的一个。”庐山植物园因而也成为当地的旅游观赏胜地。
(2)以下为在园中看到的植物(见附图):
云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 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 线柏:柏科扁柏属,原产于日本。用途:观赏。
9.3 6.6 11 垂直 2.7 水平 0.4 27
凹叶厚朴:木兰科,分布于山东、南京、湖北等地。用途:观赏、药用。 牯牛岭山梅花:虎耳草科,分布于云南、四川、江西等地。用途:观赏。 尾叶冬青:冬青科,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用途:观赏。
曼珠沙华:石蒜科石蒜属,产于云南、、日本、江苏等地。用途:材用。 木本番茄:茄科茄属,产于云南南部及南部。用途:药用。 东南柯:壳斗科,产于江苏等地。用途:材用。
绿叶胡枝子:豆科,胡枝子属,产于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用途:药用。 5、1.5 9月8日上午:回龙路——植被差异分析(见附图)
①现象:该处海拔为800—1000米,群落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混交林,以柳杉、沙木、日本冷杉为主。界限分明,且密闭度好。如图所示,此坡的左右两边的植被分布呈现明显差异。左侧有大面积的高大直立的黄山松分布,但是灌木分布稀少、稀疏;右侧的灌木的分布比较茂密且繁盛。
②形成原因: 在回龙路进行植物样方群落调查的左、右两边形成明显的对比。在其左边有很多枯死的植株,以高大的直立的黄山松为主,主要由于受光照的影响,且与黄山松本身的特性有关。其次,在右边则是由于人工采伐而发生的群落演替,逐渐想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发展演变。这种现象被称为“临窗效应”。
调查表3
日期:2011年9月8日 样地面积:10*10m² 调查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海拔高度:976M 地理位置: 29°34.063′N 115°58.4′E
海拔高度:坡向 东坡 地 貌:庐山回龙路山腰 气 候:晴 湿 度:80% 温 度:24℃ 大气压强:1023MB 群落优势种:乔木-日本扁柏(总数7棵;一棵杉树)
群落名称:日本扁柏 群落特点:绿色植被茂盛 调查人:0902班1—10号 记录人:刘丹 乔木记录表3 种名 树高(m) 枝下高(m) 胸径(cm) 树冠(m) 28
垂直3 日本扁柏① 18 15 24 水平2.3 垂直2 日本扁柏② 15 13 32 水平3 日本扁柏③ 3 0.1 4 垂直2.9 水平0.8 日本扁柏④ 16 14 20 垂直2 水平2 垂直1.1 杉树
1.6 9月8日上午:圆佛寺三宝树——植物认识
三宝树:三棵参天古树凌空耸立,二棵是柳杉,树龄600余年,一棵为银杏,树龄1600年,主干数人合抱不拢,形同宝塔。 2、庐山地区植被类型及其地带性植被 2.1 植被类型
庐山植被类型多样。有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如马尾松、黄山松林、杉林木、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竹阔混交林、灌丛、草丛以及草甸植被等,各个植被组中又含有许多群系以及更多的群从,他们覆盖庐山地区大约45%的面积以及庐山80%左右的山体。使得庐山的自然环境更加优美,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胜地。 2.2 地带性植被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在全国植被区划中,庐山地区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缘。又由于庐山为一座中山,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庐山存在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分异,从山下到山顶课分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暖温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其分布大致界限见图:
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带):
1.6 0.5 6 水平1 29
该植被带是南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在庐山南坡,东坡800m以下、北坡500 m 以下的坡谷均有分布、在电站、秀峰、白鹿洞、观音桥一带还残存着
小块的常绿阔叶林、组成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多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的常绿树种,如:乔木层代表树种有大叶栲、石栎、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小叶青冈栎(C.glauca ar.gracilis(Rehb. c Wils.)Chert)、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等常绿乔木树种,灌木层代表中有天台乌药、继木、马银花、朱砂根、柃
木、赤楠、米饭花等种类,草本层最为典型的是蕨类植物铁芒萁。 ⑵山地暖温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该植被带为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在庐山海拔800~1000 m处分布.组成这一群落的优势种多为壳斗科、山茱萸科、金缕梅科、胡桃科、槭树科。如:乔木层代表有青冈栎(Cycloh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青栲、小叶青冈(C.glauca Var.gracilis (Rehb.& Wils.)Chert)、云青冈、天竺桂、细叶香桂、白楠、豺皮樟等常绿乔木种类以及茅栗、短柄枹(Quercus glandulifera War.brevipetiolata Nalcai)、化香、四照花、灯台树(Comus conerol'ersa Nemsl)、山胡椒、山鸡椒、石灰树、枫香、垂珠花、野茉莉、白辛树、野鸭椿、紫树、香果树、檫木、大穗鹅耳枥等落叶种类,灌木层代表种有柃木、马银花、继木、天台乌药、杨桐、厚皮香、油茶、米饭花等常绿种类以及映山红、满山红、钓樟、庐山乌药、胡枝子等落叶种类,草本层除了禾本科植物以外,蕨类植物也十分丰富,如紫萁。 ⑶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
该植被带为典型温带性植被,在庐山海拨1100~1300 m处均有分布.组成这
30
一植被的建群种为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乔木层代表主要有短柄枹(Quercus glandulifera War.brevipetiolata Nalcai)、茅栗、四照花、灯台树、化香、野鸭椿、石灰树(Sorhusfolgneri(Schneid.)Rehd.)、紫树、三角枫、朴树、椴树、白辛树、垂珠花灯落叶种类,几乎见不到自然分布的常绿阔叶树,灌木层代表中有满山红、映山红、胡枝子、钓樟、蜡瓣花等落叶种类,草本层也主要为禾本科植物和蕨类植物。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是组成庐山地区垂直地带性植被的最重要的三个科,这三个科的种类常是组成该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壳斗科有青冈栎、宵夜青冈栎、石栎、茅栗、锥栗、短柄枹;樟科的香樟、天竺桂、山胡椒、山鸡椒、钓樟、长叶木姜子、豺皮樟、天台乌药、庐山乌药等;山茶科的柃木、油茶、野山茶、杨桐、厚皮香等。垂直地带性植被往往含有其基带植被种类的烙印。目前庐山地区以次生植被为主。在基带有次生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人工或半人工的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油茶园、茶园以及多种果园和农田植被等;在山地暖温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除了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外,更多分布的是次生的针阔叶混交林、日本柳杉林、黄山松林、日本扁柏林、茶园等;在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有次生的黄山松林、日本扁柏林、日本柳杉林、短柄枹林、针阔混交林、茶园、灌丛等。 2.3 庐山植被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长期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致使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消退,沦为各类次生林、次生灌丛、草丛等逆行演替;另一类是经过封山育林、人工栽植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等措施,使植物群落朝着复生的方向,即地带性植被顶级群落方向的顺向演替。山地植被的演替现象与立地条件密切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土壤等也产生相应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类型垂直分异。
2.4 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一方面是植物个体或群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与塑造过程,另一方面则是植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改造作用。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庐山地区目前生长的这些植物绝大部分都是长期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结果。有些植物的生态福狭窄,更有利于说明植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像映山红、铁芒萁等它们通常只分布在酸性土区域,因此常被做为酸性
31
土的指示植物。
(2)植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植物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改造作用。这主要是针对植物群体而言。植物可以很好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
如月照松林附近的黄山松林,可以清楚地发现其林下黄山松幼苗很少,而且发育不良,难以自然更新,这是由于黄山松瑞然能适应温良的山地气候,耐寒,耐瘠薄土壤、抗风、适应性强、但作为强阳性树种,随着黄山松林郁闭度的增大,林内光照减弱,必然导致黄山松幼苗生长不良,无法维持自然更新。而适宜该林下环境的中生落叶阔叶幼苗却得以正常生长,几十年后这些阔叶树一旦长成大树就将与黄山松组成针阔混交林,并导致林下郁闭度加大,加速黄山松的衰老,从而使得植被类型朝着落叶阔叶林的方向演替,形成更加稳定的顶级群落,落叶阔叶林。
除上述之外,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是组成庐山地区垂直地带性植被的最重要的三个科,这三个科的种类常常是组成该垂直带性植被的建群种的优势种。以下是三大科的部分常见植物介绍:
①壳斗科A苦槠:常绿乔木,树皮深灰色,纵裂;靠近叶片前端有齿,中脉向下凹陷。B甜槠:叶较宽大,树皮开裂,基部不对称。C茅栗:果实全包,叶片有锯齿,枝叶互生。D短柄桴:果实菱片状,半包;大齿叶边,枝叶簇生。E石栎:常绿树种,卵形叶,全圆,背部呈现金属色。F青冈栎:分布在接近基带的地区,叶片有齿,且分布在叶片上部。②樟科A 香樟: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顶端短尖或近尾尖,基部圆形,三出脉,且在基本有两个小腺点。B钓樟:落叶灌木,山地温带常见树种,红果。C天台乌药:三出脉,背面发白③山茶科A细叶柃木:基带植被,是唯一的常绿亚热带灌木,喜阴,叶片具有蜡质光泽。B油茶:树皮淡褐色,光滑。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C厚皮香:叶倒卵形至长圆形,顶端钝圆或短尖,基部楔形,背面颜色较淡,中脉下陷,侧脉不明显
六、庐山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概述
32
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形成丘陵平原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的垂直带谱, 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土壤的类型也变的多种多样。
据庐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常绿阔叶林的植被条件,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但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生物、气候依次变化,土壤类型也依次更替,呈现出垂直地带性的特征。另外,许多隐域土,像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石质土等在庐山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从庐山的地质基础来看,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使庐山沿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m的山地,奠定了当前庐山土壤垂直地带性的基础。
另外,庐山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多样的地貌形态。这些都是构成了庐山土壤形成的基本条件。庐山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深刻地制约着植被地垂直分布,因此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带的更替,由于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并且影响到土壤结构以及保湿和保持养分的性能,所以庐山植物的分布垂直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壤的形成。庐山的局部地貌和水文状况使得局部地区土壤发育,形成一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一)实习目的
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掌握野外土壤实习的方法,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3、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的作用。 4、认识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二)实习任务
1、详细了解庐山土壤类型及特征; 2、月照松林土壤剖面实验; 3、仙人洞土壤剖面实验;
4、黄龙寺地带性土壤观察及分析。 (三)实习工具:
GPS、海拔计、温度计、铁铲、铁锹、卷尺、相机、笔、记录本等。 1、庐山地区地带性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
33
庐山地区的土壤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庐山地区在气候上,基带属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特征。本区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特色,同时,山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存在着垂直差异,并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的特征。因此,就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类型而言,庐山属于湿润型。
庐山地处中亚热带,其基带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黄壤,另外由于人为的作用,形成了适合耕作的水稻土;400m以下山麓及山麓以外的丘陵和沉积阶地为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域;海拔400m-900m,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发育着一种具有明显富铝化特征的山地黄壤;在海拔900m-1100m的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发育着既有山地黄壤性质、又具有山地棕壤性质的山地黄棕壤;海拔1200m以上的地区分布着山地棕壤;山地顶部由于气温低、风速大,草类易生长,形成了山地草甸土;局部洼地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山地沼泽土。
本区成土母质类型多种多样,在山区剥蚀和侵蚀作用强烈。成土母质一般以坡积,坡积——残积为主,其上发育的土壤一般土层浅薄,且多含碎石块,在丘陵和山坡平缓之处,却广泛分布着一定厚度的残积母质,其上发育的土壤较深厚,质地较细,向下粗骨部分逐渐增加,在湖滨及河谷地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的沉积物,其上发育的土壤组成物质较细,土层深厚。第四纪风积母质分布也较广泛。
2、庐山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特征 2.1 山地黄壤
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8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山地黄棕壤粉砂粘粒含量较高,粘粒含量不及山地黄壤明显。这与所处地形部位较高、气候较冷湿,风化作用较弱有关。但粘粒(特别<1um)仍有一定含量,说明山地黄棕壤在夏季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的分解与次生矿物的合成作用有一定强度。
山地黄棕壤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甚至底层含量相当于红壤、黄壤表层的含量:全氮含量也比红、黄壤高;C/N较宽,说明山地黄棕壤随气候的冷湿,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减缓,形成的腐殖质类型与上述土壤不尽相
34
同;水解性酸度以活性铝为主。从差热分析曲线看,山地黄棕壤可能不发暗高岭石类矿物,无定形物质也比黄壤、山地黄壤少。矿物遭受分解、破坏程度也不如山地黄壤强烈。 2.2 山地棕壤
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自备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自备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曹磊,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
山地棕壤的特点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土壤代换量不高;代换性酸不比红壤、黄壤和山地黄棕壤等要低,吸收行钙的含量远比上述土壤多。 2.3 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曾分布在大月山一带,现在由于利用已逐渐减少。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自备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壤温度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白哦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把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
山地草甸上的粉砂粒和粘粒含量均较高,特别是土层,随深度增加,粘粒下降,这可能由于表土中矿物粘化过程相当快,但是除表层外,《1um的粘粒含量均较其它土壤偏低。
山地草甸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可与草原地带的黑钙土相比。随深度增加,有机质明显减少,但到50cm处,其含量为6%,至100cm以下约为3.5%。有机质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生物有机质积累过程大于分解过程所致。渗漏水的渗滤及腐殖质的酸性都能促使腐殖质渗入土层深处。因有机质和腐殖质的作用,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粒状结构;土壤呈酸性反应。 2.4 红壤
红壤广泛分布于山麓地带,自备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以及灌丛草本。尘土母质主要为华港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坡积物。红壤的有机质含量很低,表层在1.4%以下;土壤的代换量不高(7-8cmol.kg-1),土壤吸收复合体高
35
度不饱和;土壤pH值(H2O和KCL)差异不大,土壤呈强酸性反应,酸度主要由活性铝引起。 2.5 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2.6 山地黄壤
山地黄壤以水电站、黄龙寺至庐林大桥一带为典型。
黄壤和山地黄壤小于5um的颗粒,下层比上层要高,山地黄壤尤为明显著。这可能是粘粒下移,或是母质本身性质所致,也可能是表层收到侵蚀,以致粘粒含量较少。
黄壤和山地黄壤的基本性状是:黄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表层有机质含量仅1.5%左右,山地黄壤有机质可达3%左右,这是由于海拔较高,温度降低,湿度增大,从而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植被保存较好,盖度较大的山地黄壤,有机质含量可高达6-8%;山地黄壤表层全氮量(0.08%)为高。黄壤和山地黄壤的代换量均较低,代换性岩基也很少,所以,盐基饱和度非常低,这是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和受土壤吸收性复合体得数量及性质影响的结果;黄壤和山地黄壤均呈酸性反应,pH值差异不大。 2.7 初育土
坚硬固结岩石风化而成的土状物质,土体内未经明显的物质移动与积累;或成土母质经水力、风力搬运与沉积,尚无明显剖面发育的土壤,均属初育土范筹。初育土一般具有明显的母质特征。本区各种类型的红粘土即属于初育土。 2.8 水稻土
本区山麓、岗丘和江、湖冲积平原均分布有水稻土。水稻土为自然土壤经人工耕种而成。本区水稻土主要为岗丘上的网文红土发育而成,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命名不一,可归纳为三种:处于岗丘底部的叫潜育水稻土,中部的叫潴育水稻土,上部的叫淹育水稻土。
3、 庐山土壤实习的剖面及分析
36
3.1 2011年9月4日,我们在牯牛岭上进行山地黄棕壤剖面观察实习,土壤剖面观察数据如下: 1样本一: ○
日期:2011年9月4日(晴) 土坑编号:1 地点:牯牛岭背斜,面向东谷 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 母质:砂岩 排灌情况:良好 土壤利用状况:人工栽培区 土层 剖面深度(cm) 土壤干湿度 松紧度 颜色 根系 状态 新生体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3~5 润 松 灰棕 少许 淋溶层 5~10 潮润 略紧 棕黄 多 0~3 润 松 黑色 无 粉状 块状 粉砂状 淀积层 10~ 干 紧 黄色 较多
2样本二 ○
日期:2010年9月6日(晴) 土坑编号:2 地点:牯牛岭背斜,面向东谷 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 调查小组:第四组 土坑类型:土壤剖面 地形部位:山腰 地下水位:低 块状 无 侵入体 无 调查小组:第四组 土坑类型:土壤剖面 地形部位:山腰 地下水位:低 指示植物:黄山松、灌丛、草本 土壤剖面所在示意图: 37
母质:基岩 排灌情况:良好 土壤利用状况:人工栽培区 土层 剖面深度(cm) 土壤干湿度 指示植物:黄山松、灌丛、草本 土壤剖面所在示意图: 松紧度 颜色 根系 状态 新生体 侵入体 无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0~2 润 松 黑色 无 粉状 无 2~3 润 松 灰色 少许 块状 粉砂状 淋溶层 3~12 潮润 略紧 棕黄 12 数据分析
坡面土壤分四层,由浅入深,湿度变小,紧实度增加,颜色逐渐由褐变黄,植物根系也变少,生物痕迹不明显,新生体、侵入体基本没有。
数据说明此地的土壤类型为山地黄棕壤,枯枝落叶层厚度适中,腐殖质层较薄(3cm左右)。从松紧程度来看,山地黄棕壤比较紧,通气透水效能较好,适宜植物生长。从土质来看,土壤呈粉砂状,有机质含量比较低。此外,新生体、侵入体基本没有。
3.2 2011年9月5日,仙人洞通往龙首崖的林间小道上,实测经纬度:29 º33.056′N,116 º01.127′E,湿度:68% , 温度:28摄氏度 ,海拔:958m ,气压:904.4mb,具体时间:11:08。土壤剖面实习观察记录数据如下: 日期:2010年9月5日(晴转阴) 土坑编号:3 地点:牯牛岭背斜,面向东谷 土壤名称:山地棕壤 母质:砂岩 排灌情况:良好 调查小组:第四组 土坑类型:土壤剖面 地形部位:山顶 地下水位:低 指示植物:乔木、灌丛、草本 土壤剖面所在示意图: 38
土壤利用状况:人工栽培区 土层 剖面深度(cm) 土壤干湿度 松紧度 颜色 根系 状态 新生体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4~14 润 很松 灰色 少许 淋溶层 14~32 潮润 松 深灰色 多 0~4 润 疏松 深棕色 无 粉状 块状 粉砂状 淀积层 32~56 润 较松 黄棕色 较多 母质层 56~100 湿 较松 米黄色(泛白) 数据分析:
坡面土壤分5层,由浅入深,湿度变大,紧实度增加,颜色逐渐由棕色变黄,植物根系先变多后变少,生物痕迹不明显,新生体、侵入体基本没有。
数据说明此地的土壤类型为山地棕壤,枯枝落叶层厚度适中,腐殖质层较后(10cm左右)。从松紧程度来看,山地棕壤比较疏松,通气透水,适宜植物生长及。从土质来看,土壤呈粉砂状,有机质含量比较高。此外,新生体、侵入体基本没有。
无 块状 块状 无 侵入体 无 七、庐山水文地理实习报告
概述
庐山是一个断块山,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显著、切割破碎,节理发育、河溪发达,以仰天坪为中心呈辐射状流入长江与鄱阳湖中。
在翠谷深涧岩坎裂点上造成了数多瀑布和深潭。河溪瀑潭与涌出的地面泉水、天然池塘、人工湖库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庐山水文网,庐山的河网密度约为
39
0.7km/km2,它们与气候、地貌、植物、土壤等其它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改造着庐山的自然环境与面貌。 (一)实习目的
1、强化水文学专业知识; 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对庐山的水体类型的了解,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方法。 (二)实习要求
了解实习区得水体类型,并进行初步的预测。观察庐山水体的质量状况以及变化。推测影响庐山水体的因素。培养野外工作的能力。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三)实习内容
主要对庐山的水体进行初步的断定和预测,直接体会到庐山水体质量状况,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1、庐山水文情况
庐山的水文地理情况主要从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地表水体等几方面而表现出来。 1.1 降水量
庐山地区降水量总的趋势是:山区大于丘陵,丘陵地区北部大于南部。多年最大年降水量、多年平均一日、三日最大降水量则北部小雨南部。庐山站多年平均降雨量1933.9毫米,是庐山地区降水量较大的地点,也是江西北部、鄱阳湖湖泊平原水网区降水量最大地点,以庐山为中心向四周递减。
庐山地区气候特征分,春季4—6月属雨季,三个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44%,夏季7—8月多雷雨天气,二个月降雨量占年总量的21%,秋季9—10月秋季气爽,云雨较少,降雨量占全年总量10%,冬季是11月—次年3月,长达5个月的降水量只占年总量的25%。 1.2蒸发量
庐山地区蒸发量分布趋势为:由上向下逐渐增大,丘陵地区南部大于北部,正好与降水量相反。庐山站的多年平均蒸发量1017.8mm,是江西全省蒸发量最小的地区之一。蒸发量在季节分配上按庐山气候分:春季4—6月占全年的25.6%,
40
夏季7—8月占全年的28.8%,秋季9—10月占全年的20.5%,冬季5个月仅占全年的24.2%。 1.3 地表径流
庐山地区径流在年内各月分配上,明显地分为二个阶段。4—8月各月都在10%以上,5个月合计占全年的82.8%,9月至次年3月共7个月占全年总量的34.2%,各月都在5%以下。
当庐山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之际,河流急剧下切,溯源侵蚀,而使原来宽展的河谷,产生了许多由缓变陡的裂点或者岩槛。山顶的溪涧泉流,沿着上游宽谷奔流而下,流至裂点,迅即跌落,成为飞泻的瀑布、急流。而庐山较大的溪涧裂点大多在900米左右的半山上,故庐山往往是瀑布高悬在上夹以绝壁。构成了飞瀑银河倒泻,直落霄汉的胜景奇观。 1.4 地表水体
①泉。庐山是一个典型的断块山,断裂显著,岩层节理发育,给地下水的排泄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庐山的泉水也是比较丰富的。在海拔900米—1000米的大天池即是地下水汇集的水井,池水碧清透凉,甘甜香醇,池水不溢不涸,水量十分稳定。与泉、瀑相关的是潭。地下水是一定地质地形条件下出露地表而成泉,出露的泉则沿峡谷由上而下流动,当流到裂点跌落深谷而成瀑布。瀑下则激石成潭,我们所到的乌龙潭、黄龙潭就是这样的。
②湖泊、水库。庐山的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也有以泉的形式出露的地下水,为了解决山上居民和旅游者的生活用水,利用庐山的天然地形条件相继建成数个人工湖、水库。芦林湖原是芦林盆地,在盆地出口处筑坝成湖。芦林湖的汇水面积为2.01平方千米,库容达112.6万平方米。现是庐山的重要水源之一。花径附近的如琴湖(见附图40—42),原是西谷谷地的一部分,后再天桥附近建坝蓄水成湖,现成为风景秀丽的旅游疗养胜地,如琴湖的水质在三类以上,草型湖泊,人工湖。在如琴湖上生长着芦苇、睡莲(白色、红色、粉红色)等水生植物。我们在如琴湖闻到很浓的鱼腥味,说明水质不好,如琴湖的水质受到了污染,从图中可以的清楚的看到。
此外,由于鄱阳湖水体庞大,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景秀丽,它对庐山的气候、庐山植物生长以及庐山旅游等有很大的影响。实习观测时,若天气情况允
41
许,可以在五老峰的第三峰看到远处的鄱阳湖平原。但是我们去实习期间正好处在鄱阳湖的贫水期,且现在修建了三峡大坝。若未修建三峡大坝则会出现长江水倒灌的现象,这样可以保持鄱阳湖的水量。因而鄱阳湖的水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受上游的三峡大坝的控制。除此之外,鄱阳湖的水容易外泄。所以可以看到鄱阳湖像草原一般的景象。
综上所述的庐山上面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使庐山的水系形态程子安北东—西南走向,少数河流流向呈现南东—北西向。 2、庐山水文实习路线调查 2.1 9月5日—如琴湖(见图)
观察到的水文情况:湖面少量垃圾且有一股刺鼻的气味,水质较差pH值较高,不能作为饮用水。其主要原因是,如琴湖接纳了来自西谷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湖中有睡莲、芦苇等多种水生植物,对净化水质具有一定的作用。水源主要来自西谷的河流,同时兼有雨水补给;这里有典型的河流袭夺地貌,如琴湖是袭夺点,它袭夺了从东北流向西南的西谷河流,致使西谷河流在如琴湖处发生转折,流向西北。如琴湖对周围的局部气候具有调剂作用,使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小。 2.2 9月6日—三叠泉(见图)
观察到的水文情况:悬挂在绝壁上的瀑布,落差大,流速快,水质好。雨水充沛,年降水量2068.1mm,多集中在5-7月(近年均值)。 2.3 9月8日—芦林湖(见图)
观察到的水文情况:湖水清澈,水质优良,没有水生生物生长,是庐山主要的引用水源。
芦林湖原来是芦林盆地,在盆地出口处筑坝成湖,是庐山最大的供水水源地,库容量达到120×104m3。
①芦林湖集水面积。②芦林湖位于海拔1030米左右的地区,其水量补给区大致处在海拔1000~1300米之间。芦林湖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663.91毫米。③根据径流系数法,可得所以芦林湖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5.7×104m3(已知径流系数是0.6)。
2.4 9月8日—黄龙潭、乌龙潭
观察到的水文情况:黄龙潭和乌龙潭相距很近,二者的形成与庐山的地质地
42
貌构造关系密切。潭上水流落差较小,流速较缓,水质优良。 2.5 9月8日—电站水库
观察到的水文情况:库水成黄绿色,湖面有层油污及各种垃圾,且有一股刺鼻的臭味,水质恶化相当严重。其原因是,庐山中心区目前尚无完善的排水系统,的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以及雨水大多自然排放,东谷流入大坝,感官性状在某些季节偏差;庐山酒厂废水排入库内,水体PH值较庐山其它水体明显为低,有酸化趋势;这些都是水体被污染的象征。
八、庐山气象气候学报告
概述
庐山是一座中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区域。其气候状况,受大范围气候制约,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与山下同纬度九江、星子平原地区相比,又具有东亚季风控制下的独特山地小气候特色。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一)实习目的
了解庐山的气候类型,分析其成因。并分析庐山的气候对当地的影响。 (二)实习要求
学会根据当地的经纬度、海拔、植物、土壤以及山脉的走向等分析出当地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因素。并了解如何更好利用庐山的气候资源。 (三)实习内容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区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庐山地区既有典型东亚季风气候制约大气候北背景下出现的中亚热带地带性气候,又有受山地影响出现的非地带性气候的庐山山地气候和特殊地形下形成的谷地气候、水域气候、城市气候等小气候现象。 1、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水平气候带按照地表热量的水平分布差异,分为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等
43
气候带。我国通常采用日平均温度≥10℃持续期间累计值(∑t)-活动积温来确定。庐山东南山麓的星子县与西北山麓的九江市的∑t≥10℃分别为5450.6℃和5399.8℃,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带。受大范围大气环流的影响,庐山地区还表现出鲜明的湿润东亚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或蒙古冷高压影响以偏北风为主,夏半年受亚洲低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以偏南风为主,风向一年中对季节转换的现象十分明显。在气候特点上完全顺应季风转换,表现为冬季气温低降水少的干冷天气气候特征,夏季气温高降水多的雨热同季湿热天气气候特征。 2、山地气候
庐山平均海拔1000m左右,从山麓到山顶,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大,各气候要素垂直变化明显,形成在东亚季风气候下控制,由600-800m以下中亚热带,,渐变成900-1100m以下山地暖温带气候,900-1100m以上山地温带气候,三个不同气候带组成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谱。山地气候,主要表现在辐射、气温、降水、云雾、湿度、风等气候要素,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 2.1 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表热能的主要来源,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原因。太阳辐射由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当地天气状况等不同而有差异。总的来说,山下江西、湖南一带太阳辐射年总量为100——120千卡/平方厘米×年,而庐山牯岭则为444—502千焦耳/平方厘米×年。但当地天气状况有所变化时,会破坏辐射总量变化的规律。 2.2 气温
对山地气温垂直分布影响的地形因素中以海拔高度和局部地形最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单位距离100m,气温平均下降0.6°C。按此标准,庐山牯岭地区(海拔约1165米)多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山下平原(海拔30米以上)地区的九江市、星子县17℃、17.2℃低约6℃,基本符合海拔升高气候降低规律的理论。牯岭的11.5℃的数值与北京的11.6℃非常接近,相当于把牯岭向北推移了10个纬度。
可以看出在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了亚洲高压冷空气的影响,气温较低,山体上部尤为如此,一月的气温比山下同纬度地区低约5°C。所以庐山在冬季
44
通常封山,暂停旅游体系的正常运行。而同为山下的庐山西北部的九江却比东南部的星子仅仅低了0.3°C,反映了地形的屏障作用,同时也由于九江的城市热岛效应使本来应该比星子更低的气温得到了热量的补偿。夏季,长江流域出现了酷暑天气,但是牯岭由于海拔比较高,7月平均气温却比山下同纬度平原低了7°C,并且山地上部空气密度小,空气与地面热交换过程快,早晚更显凉爽。山下九江、星子两地相比,7月平均气温九江比星子高0.3°C。这主要是因为盛夏时分,九江的城市热岛效应和焚风效应更加明显,又处于长江河谷散热缓慢,增加了背风坡的炎热程度。而星子则处于迎风坡又在鄱阳湖水域的边界,气温受到了水体的有效调节。
以上气温变化现象反映出:山地高处不胜寒、地形屏障下迎风坡降温、背风坡焚风效应、河谷地形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水域调节等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气候特征。同时,山地地形对辐射、气温的较大影响,造成山地气温变化较山下平原复杂,其对庐山山地气候、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等都起着十分重要影响。 2.3 降水
庐山地区的降水主要是靠降水的补给,在空间上,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在1000-1100m的海拔达到了最大(牯岭的海拔是1165m),然后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逐渐的减少。
在季节分布上,牯岭地区4-6月占到了全年的44%,夏季明显大于冬季。降水多而蒸发少,其中,在10月份牯岭地区的蒸发量与降水量达到了平衡。
山下的星子、九江地区与牯岭相比较而言,海拔低气温高降水量不如山上多,全年中,除2-6月水分有结余,其余各月水分越显不足,尤其是7-8月因梅雨后长江中下游一带被副高中心控制,进入伏旱连秋旱的高温季节,蒸发量明显大于降水量。而星子受水域的影响,水汽供应充足,蒸发量比九江大,散热多,气温比九江略低。 2.4 云雾
庐山因大气降水导致气温偏低,更有利于水汽产生凝结,在有利地形的配合下,在山地上部可以形成壮观的云海和云雾。牯岭地区每年的有雾日达到了188天,而山下的九江和星子分别只有8天和4天。 2.5 风
45
庐山盛行风向随季节转化比较明显,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超过120度。为典型的季风盛行区。由于山地的隆起,山上的地面摩擦力比较小,山上风速大于山下风速。山上、山下差别较大。 3、垂直气候带
一般规律,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的增长而增多,气温与降水及其相互结合情况,表征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对山地来说,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必然导致气候上的差异,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带。
气候的冷与暖,通过气温高低来说明,气候的干与湿,以水分多少来反映,地表热量与水分分异,形成水分气候一一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等等。对山地而言,热量的垂直分异状况,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及其相对高度,即纬度愈低,相对高度愈大,热量的垂直分异愈显著。在我国,热量带的划分通常采用日平均温度≥10℃持续期间的累计值(∑t)——活动积温来确定,即:
∑t=8000-9000℃„„热带; ∑t=4500-8000℃„„亚热带; ∑t=3400-4500℃„„暖热带; „„„„„„„„„„„„„„
按上述标准,庐山东南坡的星子∑t≥10℃为5450.6℃,西北坡麓的九江∑t≥10℃为5399.8℃,庐山山麓符合亚热带标准;牯岭∑t≥10℃为3295.5℃,虽不到暖温带的标准低限,但山地气候垂直分异不同于水平气候带的分异,高度,山地积温的有效性比平原要大,以10℃积温3200℃定为暖温带标准低限是合理的。因此,庐山至少存在两个热量带——亚热带,暖温带。根据牯岭与星子、九江的高度差,对照≥10℃活动积温值,大至海拔每升高100米,≥10℃活动积温值递减200℃,这样,庐山南坡的亚热带上限约在550-600米,北坡约在500米,牯岭海拔1165米(∑t=3295.5℃)海拔只要上升不到100米,其积温值符合温带标准。
4、特殊地形中的小气候现象
黄龙寺:实测黄龙寺经纬度为(29°33.181′N,115°57.756′E),海拔:961米,湿度:74%,温度:25℃,气压:909.9hpa。黄龙寺位于庐山东谷向斜谷底部,按垂直自然带划分属于山地暖温带气候。因其为坐东南朝西北的围椅状
46
谷地,开口小于西南方向,并受牯牛领延伸山体(海拔约950米左右)的阻挡,形成一个与河谷想通的山间盆地,水汽不易外泄反而汇聚。当冬季强度较弱偏北干冷气流袭来,因外围山体阻挡而难以侵入盆地,但较弱强冷空气一旦沿外围山体进入侵盆地,则下沉增温导致该盆地较同高度其他地区气温高;当夏季偏南暖湿气流进入谷地,也因外围同样原因形成热量集聚现象;加之不同方向同时汇入谷地的三条水系,增加了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实际降水量;造成冬夏季节该高度常规热量、水汽量较同高度丰厚,导致黄龙寺一带出现中亚热带气候带特征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小气候现象,并在植被、土壤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反应。此种现象在山下的秀峰也有类似的表现。
由此表明:局部地形的变化,改变着当地气候,而气候的变化则又改变着自然生态环境,他们是相互反馈制约的统一体。一个地方的小气候是相当复杂的,山地气候也是这样的,局部的地形差别在一定程度上足以引起一个地方小气候的变化。
5、对庐山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特殊景观的形成:庐山较低的气温有利与水汽的凝结,形成了壮观的云海和云雾,1000m以上的庐山经常突兀于云雾、云层之上,云海或波浪翻滚,或顺着斜坡迅猛下滑形成云瀑布。
(2)旅游和度假:庐山山体由于海拔高,夏季凉爽,7月的平均气温比山下低7度,宜人的天气给酷暑难当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环境。这也是庐山别墅群发展形成的一大原因。
(3)经济作物的培植:茶适合种植在阴坡,生长相对比较缓慢。而庐山阴凉的气候再加上多云雾缠绕,空气湿度比较大,光线以漫反射为主,对茶的品质相当有利,所以,庐山也以其特产“云雾茶”而著称。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庐山茶园的管理还是有所欠缺,有若干茶园被废弃。在三叠泉的时候我们品尝了云雾茶,嗅觉上很香醇,口感上配上庐山的自然水很厚重轻甜的感觉。
九、概述庐山人文地理学实习报告
概述 1、区位分析
47
1.1 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东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汇处,江西省北端,九江市南南侧。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距省会城市南昌115公里,有昌九高速公路相连沿长江上溯245公里抵武汉,顺江而下42公里至南京,856公里抵上海。特有的“吴头楚尾”、“三省交会”的地理位置,使得庐山地区的旅游腹地广阔,风景名胜影响深远。 1.2 交通条件
庐山地区水、陆、空交通条件兼备,对外联系十分便捷。该地区濒临长江,坐拥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还可以有紧密相临的鄱阳湖与赣江相连,可直达江西省内南部腹地。与全国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相连,有多条高速公路通达临近各大城市;130公里左右车程可抵达南昌机场。庐山所依托的城市更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和赣北和水陆交通中心。目前,九江港是长江流域十大港口之一,年客、货运量分居长江各港口第二位和第四位。 1.3 经济区位
庐山地区及九江市处于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地理位置。一方面,该地区处于以上海为龙头长江经济带的中段,和我过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中部与东部的过渡地带,是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战略地带。另一方面,该地区位于我国重要的纵向新经济发展轴——-大京九经济带的中部,具有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 2、庐山开发过程概况 2.1古代宗教圣地的局部开发
庐山的得名,即是宗教文化的产物。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周代,匡俗七兄弟在庐山筑庐隐居,求道学仙。相传匡俗得道仙化,人去卢存,庐山被称为“神仙之庐”,又由此而得名庐山。
随着庐山声望日益扩大,佛、道教文化不断进入,东晋以后,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活跃,庐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流畅,加上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庐山成为儒教人士隐居、读书、讲学、游山之佳地,佛道两教也纷纷以此为丛林。
2.2 近代避暑胜地的有目的开发
48
庐山的真正开发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1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和德化县衙门签订了租地契约-——-《牯牛领案十二条》,取得了长冲(今东谷)一带土地租用权,用以建造别墅以避暑。现在庐山大小房屋1000多幢,建筑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过去纷至沓来建别墅的有25个国家,至今仍遗留16个国家风格不同别墅355幢。 2.3 后疗养基地的多头开发
以前,庐山春夏两季常住人口不过2000—3000人,夏季也只有6000—7000人,而且暑期临时增加人员大都是外国人和官僚政客。1949年庐山后,即成立庐山管理处(后改名为庐山管理局,现在名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0,实行军事管制。国家对庐山地区惊醒了环境保护、景点开发、道路电站修建等大规模建设,同时为了适应庐山旅游和疗养事业的发展,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文化、卫生和通讯方面的建设。作为疗养基地,上至各部委办,下至省市,都在庐山占地就建立疗养院。各级各类疗养院拔地而起,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了一些布局凌乱,环境污染等问题。 2.4 改革开放以后旅游胜地的全面开发
改革开放后庐山大力发展旅游,对庐山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开发。首先新建、改造、修葺大片房屋,作为旅游辽阳接待专用新修许多宿舍,改善山民居住条件。现在旅游疗养设施基本达到现代标准,其中疗养院十多所,旅游接待单位100多家,拥有床位20000多张,从根本上满足客人住宿的需要。山民住宅大多也配套,如有主室、附间、客厅、厨房和厕所。
其次,将原来狭窄的牯岭镇改成公园式的面貌,两边行人道铺石板路面,行车道全面斜铺花岗岩石块显得雅致大方。建立一座街心花园,街的后岭修旋转观景台,街前洼修纵览亭,配缀自然,开旷幽雅,山城如画,别具一格。市面百货、五金、工艺、副食品、餐馆、舞厅等等、琳琅满目。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庐山设立机构。 3、庐山景观 3.1 文化景观
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华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700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
49
国的大趋势。庐山独有的宗教、理学、别墅、政治等文化化类型,使得庐山成为了世界瞩目的文化名山、政治名山、旅游名山。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2 资源景观
庐山自古命名得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岗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事22处。著名的有五老峰、首崖,含鄱口,大汉阳峰,九奇峰,双剑锋,姐妹峰,香炉,秀峰,以及剪刀峡,芦林湖,好汉坡等。 4、旅游开发 4.1 旅游服务设施
交通:京九铁路,长江航运和国道、省道等,为直抵庐山旅游景区的游客提供了四通八达十分方便的通道。庐山的内部交通,则以公路互相沟通。
住宿:庐山的宾馆、饭店、旅行社、招待所遍布牯岭街及东西两谷,可谓星罗棋布,高中低档住宿全部都有,游客可自行选取合适住宿。山上有舞厅、卡拉ok厅、游戏厅、健身房、娱乐如中信100余家,文化、体育生活极为丰富。 4.2 地方旅游产品
庐山云雾茶:味醇、色香、香馨、液清享有盛名,并有怡神解渴和杀菌解毒等功效。
庐山三石:即石鸡、石鱼和石耳。
九江茶饼:有小而精,薄而脆、香而爽,酥而甜的特点。
九江酥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入口清爽、桂香入鼻、麻味骨脆,油润酥甜。
星子金星砚:宋代起源于庐山南麓,质坚细润,光泽优美,贮水不固。 鄱阳湖银鱼:栖息湖口一带,体型细长,色白如银而得名。有养肾、益脾之效。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庐山的发展历史和各种文化,增加自己的学识积淀,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2、了解庐山的文化景观及旅游资源,挖掘其蕴藏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庐山的热爱之情;
50
3、培养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遵守实习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小组为单位,听从老师和组长的安排,不私自行动;
2、爱护各种文化景观,不乱丢垃圾,不乱涂乱画。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1.现代政治文化景观实习 实习点1:庐山博物馆(见图)
实习时间:9月7日8:30
简介:位于芦林湖畔的庐山博物馆,原为芦林一号别墅。始建于1960年是1959年庐山会议结束后,为同志再次来庐山所准备的住所。为单层花园式平房,平面呈“回”字形,是一具有民族风格,中西合璧的别墅,面积3000平方米。1961年第二次上山时,曾在此工作和休息过。1985年庐山博物馆迁到此,但仍保存着的简朴卧室(见图44),室内陈设依旧,供游人参观。
实习点2:庐山大厦(见图)
实习时间:9月8日8:00
简介:庐山大礼堂右侧不远处的“庐山大厦”为外观4层、内有6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原为军官训练团的中下级军官住所,正面额上有蒋介石题写的“传习学舍”四个大字。现已装修成标准客房的旅游宾馆。位于会址和大厦当中的一座宫式建筑即为1935年落成的庐山图书馆,现用作商场、餐厅。 实习点3:庐山会议旧址(见图)
实习时间:9月8日上午
简介:位于牯岭东谷掷笔锋麓。松柏茂密,溪水潺潺,环境优美。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取名为庐山大礼堂。后国家进行了重修,改名人民剧院。外表壮观,内饰华丽。1959年中国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同志主持了这三次重要会议。现在,这里以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1996年,庐山会议会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1
2、宗教文化景观实习 实习点:黄龙寺
实习时间:9月8日上午
简介:黄龙寺是佛教临济宗分支黄龙派,寺因所奉佛教宗派得名。股刹一度繁荣兴盛,殿阁庭院俱全,精美清雅,当时庙内有许多珍贵收藏。原庙是座宫殿式建筑,内有“昆卢阁”供养社渗京昆罗像以及绕殿应真大铜士像等等,但均遭焚毁。后来依后殿残基重建,简陋一角门上的“黄龙寺”横额是康有为题书,前面新殿和高大的神座是现在重修。 3、别墅群建筑文化景观实习 实习点:名人别墅群
实习时间:9月8日下午
简介:庐山名人别墅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称,一直在旅界、建筑界享有盛誉。庐山展示了25个国家建筑风格各异的1000余栋山地别墅,在世界山岳风景群中极为罕见:东谷,俨然是个别墅展览会,至今仍保留着美、英、法、德、俄、芬兰、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二十多个国家风格不同的别墅。时期,有相当多的文武在庐山也建有式样不同的别墅。其中当属蒋介石夫妇的“美庐”别墅最具特色:西谷以大林为路界,路东侧自1904年被划为英租界,与东谷英租界相连,路西侧是20世纪初兴起的别墅区,以中国人建造的别墅为主,故当时称为“华界”,20世纪30年代,锦绣峰东侧的山地也被开发。“华界”的别墅风格大多为欧式或以欧式为主,辅以中国传统建筑的某些意蕴。 别墅考察:
(1)教堂(283号)(见图48):原名“耶稣教堂”,1910年由美国教“圣公会”兴建。石构一层,平面呈十字形,主立面中凸无门,外墙用乱石砌成和不规则垒柱撑护墙体,并安装有尖券窗,两侧均设方台式地廊门,整个建筑较好地显示出“哥特建筑”的意蕴,简洁、明快、凝重。
(2)美庐别墅(180号):美庐别墅始建于1903年,前临长冲河,背依大月山,座落的位置形如安山椅。绿荫笼罩下的“美庐”别墅,为石木结构,主楼为两层,副楼为一层,占地面积为492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仅占其中不足10%,因而显得庭院特别敞净,而建筑主体却又显得适宜,既不感到笨拙,又不感到纤
52
弱,产生一种和谐美。
(3)河东路175号别墅:这幢别墅带有浓厚的中世纪情调的欧洲山地式建筑,始建于17年。石构一层,房以客厅为轴5,左右双派套间,主立面为敞开式外廊,简洁朴实,建筑面积为333平方米,庭院占地3200平方米。1924年卖给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杜克尔,1946年,售于励志社。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在此居住。会议期间,下榻此寓。
十、实习感受
首先在实习过程中知道了自己的很多的不足,如:由于自己的粗心把对讲机和充电器忘在车上了;在实习过程中知道自己对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实验仪器的使用不够娴熟,等等问题。在以后的实习中我会多多注意。
其次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让我们对野外地质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掌握了庐山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观察与了解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分布与成因,能较为准确的使用专业术语描述植物形态,巩固了植物方面的知识;通过野外的整体认知,强化了专业技能、加深了专业认识、巩固了专业思想;同时也了解了第四纪冰川对庐山地貌的影响。
这次实习共历时六天,徒步走了近几百公里。每天紧紧跟随着老师的步伐,记笔记,挖土壤剖面,植物样方调查等等一系列的活动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野外实习的艰辛与不易以及难得。难忘大家一起互相帮助,大家互相分享着粮食和今天实习的成果,大家互相讨论的场景。这些都会是自己以后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在我写报告时回忆起实习的点点滴滴,再次感谢在我饿的时候分给我食物的同学,在我累时给我帮助的同学,回到宾馆跟我分享笔记的同学。
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