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之争
一、事件始末:
1.国美之争的两个主要当事人:黄光裕、陈晓
2006年,黄光裕所带领的国美收购了陈晓所在的永乐,家电行业内“老大”和“老三”的结合,让陈晓和黄光裕走到了一起。随后,陈晓担任“新国美”的总裁,成为国美管理团队中职务上的二号人物。在之后的两年里,两人一直合作愉快。
直到2008年,黄光裕因经济犯罪被调查,面对此局面,同年11月,陈晓临危受命,出任国美总裁兼任董事会代理。2009年1月16日,陈晓正式出任国美电器董事会,并兼任总裁,直到此时,陈晓在国美才开始有了实权。当时的陈晓其实是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因为黄光裕身陷囹圄,对经营层面的事务无暇顾及,只要不出自己掌握,就可以任由其发展。 2.黄、陈两人决裂的直接诱因:引入贝恩
2009年春节刚过,面对净利润的下降,较少的现金流,陈晓做出了引资的决定,于同年6月引入了贝恩的资本,也正是这次的融资,挽救了危难中的国美,也巩固了陈晓在国美中的地位,不过,却让黄光裕感觉到了控制权的潜在威胁。之后陈晓主导了期权激励制度更是为其赢得了众多支持者。 3.矛盾的公开化
2010年5月,在国美股东大会上,黄光裕连投五项否决票导致委任贝恩投资董事总经理竺稼等三人为非执行董事的议案未能通过。正是由于两人的出发点不同,黄光裕目的在于维护支配权,不惜代价,才在此次矛盾的计划后使得两人决裂。 二、分析
1.国美之争的性质
国美之争中,国美无疑是整个事件的主体,它是由黄光裕创办的企业,属于家族式的民营企业,黄光裕作为它的创始人,在自己出事之前一直以凌厉的手法掌控国美的大权,之后陈晓主张国美时又以其谦和的风格赢得了不少人心。一个是民营企业家,一个是职业经理人,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十分微妙的,同掌一个公司,理应相互扶持,以共同的目标前进,但在黄光裕出事以后,企业不得不做出改变,引资和期权激励都是在这种形势下的产物。
此时,作为企业创始人的黄光裕忍不了了,自己创造的企业,理应是属于自己的,如果对自身的控制权没有威胁,那么还可以选择性的忽略,但是如果对自身的控制权造成威胁,那么就是不可容忍的了。而陈晓所主导的不论是融资还是期权激励都是对黄光裕的威胁,对他意见的忽略,所以,他为了要要挣回自己的企业,挣回自己的公司,挣回自己的部下,黄光裕不得不与陈晓抗争,所以导致了后来的决裂。
陈晓其实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他首先是国美股份的股东,其次才是经理人。永乐被国美并购后,陈晓的职位也仅是总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分工,他是企业的主要管理执行者,这其中往往带有更多的“打工”色彩。但黄光裕事发后,陈晓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同时兼任总裁,后于陈晓辞去总裁职务,专任董事局。董事局这个角色让陈晓在国美的管理身份发生了些许改变。因为在并购之初拥有国美绝对控股权的黄光裕对公司章程进行了重大修改,授予董事会包括随时任命董事、以各种方式增发及回购股份、实施对管理层
的股权激励等超乎寻常的权力,这才使得陈晓从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一下子拥有了较大实权,黄光裕所制定的超常规游戏规则被陈晓所用,最终伤及自身。
此次国美之争中反映了许多,他反映了大股东和小股东之争、反映了创始股东和财务投资者之争、也反映了大股东和管理层之争、更反映了诸多小股东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之争。
陈晓也指出了 “这不是陈黄之争、股权之争、利益之争,而是一场控制权之争。”
2.对错之我见
通过对国美之争事件的一系列了解,我觉得其实在这次事件中谁对谁错是不能轻易断定的,我认为国美之争不仅是一次控制权的争夺,更是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一场争夺,它体现了民营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变的艰难。
这次事件从黄光裕的角度看来,他对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的争取是可以被理解的,他作为国美的创始人,对国美有控制权,更是大股东。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自己创办的的财产是不可侵犯的,黄光裕可能在品格作风上存在问题,还有经济犯罪的前科,但是无论从何角度来看国美都是隶属于他的财产,他的不良行为是给国美带来了损害,他也学不是一个最优的决策者,但也不意味着陈晓可以乘机夺权,所以他坚持着自己的初衷,抗争到底。
从陈晓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无可厚非,因为他是在为“国美公司”争取利益:黄光裕入狱客观上成为公司发展的一大障碍,适当舍弃黄光裕是保全公司、保全其他股东的自然选择。但这样做也会伤害黄光裕作为大股东的利益,辜负其信任和托付,这也是公众诟病陈晓的主要原因。但是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不得不考虑陈晓作为职业经理人,不能以传统意义上的忠臣来要求他,商业社会在发展,企业进步也是必需的,一味的忠臣不求改进只会变成愚忠,那么国美可能连最初的危机都难以支撑下去了,当然,这是后话。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事件体现的不仅是陈、黄两人之间关于控制权的争夺,更是企业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这两大职业的交锋,两者总体来说都是为了将企业发展下去,只是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关注点也不同,才会最终决裂。虽然最终黄光裕失败了,陈晓也被一部分人抨击说其有违职业经理的道德与操守,但在事件之初,黄光裕的入狱已经可以预见他将来对国美控制权的丧失,陈晓意图背弃黄光裕也让他遭受怒骂,最终股东们的投票决定更是利益战胜道德的最大体现,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