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2021.04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1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基础·运用(共15分)
学校要编辑以“火红五月,绚烂青春”为主题的校刊,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1.下面是校刊的“卷首语”。阅读这两段文字,完成各题。火红的五月,是一首英雄的史诗;五月的日历,刻写着不屈的抗争。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五卅惨案”纪念日,如同一座座丰碑,铭记着的怒潮。五月以劳动者的节日①幕,预示着一切因奋斗而美丽,荷锄挥汗投入热火朝天的耕耘,才会有丰厚的收获,劳动之歌永唱不衰。“五四”的风雷、“五.卅”的狂澜,如同一首首反帝反封建的战歌,荡气回肠地宣告着一个民族已经觉醒。在这段历史的记忆中,.无数仁人志士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扬起民主和科学的风帆,揪开了思想的新篇章。五月的光荣,须用我们绚烂的青春续写。先辈的教诲言犹在耳:“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甲】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乙】肩上的使命激励我们昂首阔步,青春之光在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中会更加夺目!(1)一位同学不能确定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读音,以及①②处应填入的汉字。你认为下列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②往直前,我们坚信,A.“荷”在此处是名词,意思是“沉重的负担”,应读hè。B.“觉”两处都用作动词,意思是“产生某种感觉”,都读jué。C.①处应当填入“启”,意思是“开始”。D.②处应当填入“永”,意思是“永远”。(2)另一位同学对【甲】【乙】两处的标点进行校对,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应填入分号,表示前后分句之间为并列关系。B.【乙】处应依次填入后引号和句号,表示直接引用的完结和句末停顿。)1(3)文段中画线词“雄飞”,原本指鸟儿强有力地扇动翅膀飞翔,在这句话中是指青年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校刊中对“红色火种点燃地——北大红楼”的介绍。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北京东城区沙滩有一座红色地标性建筑——北大红楼。“红楼”修建于1918年8月,是一座西洋古典风格的大楼,主体采用红砖砌成,青砖窗套,红瓦披顶,这就是人们习惯称它为“红楼”的原因。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坐标,这座红楼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也点亮了中国的颜色。它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碑,是中华民族走向④①、②和③的里程的历史起点。同时,北大红楼述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留下了一批知识分子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足迹。在这里,李大钊创建了党早期组织,蔡元培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陈独秀等人创刊了《每周评论》,宣传反封建的文化思想。(1)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思想启蒙B.①思想启蒙C.①社会D.①伟大复兴②社会②民族觉醒②思想启蒙②民族觉醒③伟大复兴③社会③民族觉醒③思想启蒙)④民族觉醒④伟大复兴④伟大复兴④社会)(2)同学们想把这段文字放在校刊某个栏目的标题下,你认为最适合的是(A.风云激荡忆峥嵘C.一唱雄鸡天下白B.为有牺牲多壮志D.鉴往知来续华章(3)一位同学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为了唤醒民众,陈独秀创立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杂志《新青年》,周树人使用“①”这一笔名,在该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药》等作品均被收入小说集《呐喊》日记》,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制。这篇小说后来与《②中。3.下面是“烈士家书选辑”这一专栏的前言,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烈士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精神的崇高,夏明翰就义前给母亲的遗书里写道:“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在开往刑场的火车上,赵一曼给唯一的儿子留下最后一封信:“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受党组织派遣到执行任务的侯文理,在前夕写信给未成年的儿子:“现在我们的国家,是要在新民主主义的号召下建设新的人民共和国了,你们现在不知努力读……休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这一封封家书中,倾诉着者对家人的舍弃,对胜利的渴盼,以及为国牺牲的无畏无悔,尽显赤子之心。(1)这段文字中画线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找出并加以修改。句子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一位同学读了烈士家书后深受感动,他建议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书法作品印在校刊封底,鞭策大家惜时奋进。他还想用自然流畅、灵动活泼的书体来表现青春的活力,下面书法作品中最符合他设想的一幅是()A.B.C.D.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共4分)
4.默写。(1)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2)“酒”这一意象在诗词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①________,胡琵琶与羌笛”两句,描绘了军营饯别、胡乐助兴的情景;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②________”两句,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盛情。除这些诗句以外,你还能想到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是“③________”。(二)(共5分)
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小题。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5.这首诗描述了一位老兵返乡的所见所感。“______”一句表现出老兵急于了解家人状况的迫切心理,画线句则描写出家中________的景象。造成这种惨状的原因是________。6.唐代诗人贺知章在朝中为官近五十年,年逾八十告老还乡后,在《回乡偶书》中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3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本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也写到暮年还乡,请分别说明诗句表达出的不同情感。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鱼我所欲也【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告子上》)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B.患有所不辟.C.得之则生.D.所识穷乏者.温故知新.敌国外患.何陋之有.穷冬烈风.明知故犯.有备无患.醉翁之意.理屈词穷.)一见如故.防患未然.来之不易.穷途末路.)8.翻译文中画线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翻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拥有,(那么)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理解:文章从“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谈起,以此类比,提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由此展开下文对“义利之辨”的论述。【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理解:这是对上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向善的天性。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有这种善良的品性。【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翻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4理解:这句话表明,即使是“一箪食,一豆羹”也是对品德的考验,行道之人和乞人“弗受”“不屑”,可见他们的品德比别人更高尚。9.孟子认为人要坚守本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分别说明李元纮和杨震是如何坚守本心的。【链接材料一】李元纮少谨厚,初为泾州司兵,累迁雍州司户。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①,公主方承恩用事,百司皆希②其旨意,元纮遂断还僧寺。窦怀贞为雍州长史,大惧太平势,促令元纮改断,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竟执正不挠,怀贞不能夺之。(节选自旧唐书·李元纮传》)【链接材料二】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震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注]①[碾硙wèi]石磨。②[希]迎合。三、名著阅读(5分)
10.在阅读名著时,我们常会被内容触动心弦,与其中的人物同悲欢、共休戚,这就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共鸣”,请在你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两个具体内容,说说你的“共鸣”体验。(100字左右)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一)(共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游客在旅游中既能观光赏景,又能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并且①,②,为红色旅业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支持,随着资源的不断扩充,红色旅游发展方兴未艾。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5图:2013-2020年财政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统计图:2017-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公路建设里程【材料二】红色旅游消费呈现出家庭化、年轻化的趋势。带孩子前往红色景点参观学习,在旅游中了解中国历史、缅怀先烈,让孩子获得历史熏陶、文化感悟,成为诸多“家庭团”对红色旅游的新诉求。家长们希望孩子在这里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红色旅游因此也承载着重要的家庭教育功能。红色旅游要吸引年轻一代,必须意义和趣味并存,以更时尚新潮、有现代感的方式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等圣地,开发出了军歌嘹亮、红色运动会、红色趣味游戏、大型实景演出等一大批旅游产品,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教育效益。上海市红色旅游景区以四大为故事背景创作剧本,并在红色旅游线路中融入“密室逃脱”、党史知识问答、城市定向等形式,将游客引入对上海红色基因的情景体验之中。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旅行体验,让游客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新增的时尚元素,如智能导览、趣味闯关、互动微游等,也激发了众多年轻人主动探索发展红色文化的兴趣。如今,一座座新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城市,一批批知名红色旅游品牌,一条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已6逐渐成为年轻一代心中的红色向往。【材料三】发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活农村经济,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乡村承载了中国的红色记忆,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基础,如今,许多地区以文化生态协同发展为支撑,发展“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红+古”(红色旅游+古村落)、“红+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等“红色+”业态模式,不断推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乡村文化、自然景观相结合。比如,河南新县在发展红色旅游时,推出“吃信阳菜、品毛尖茶、看淮上山水、住豫南民宿、听红色故事”系列项目,通过红色旅游的带动,建成精品民宿118处,同时拉动了餐饮、茶叶销售等产业,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11.根据图1、图2的信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1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以下游览方式不够吸引年轻游客的一项是(..A.博物馆利用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直观呈现历史场景。B.红色景区组织游客参与合唱快闪、史诗朗诵、文艺演出等活动。C.展览馆提供导游服务,带领游客观览文物,细致讲解展品。13.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二)(共9分)
阅读《听笋》,完成下面小题。听笋①也不是突然闯入这片竹林的。昨晚抵达这里,我们本就打算游览这座山的竹海。等吃过了早饭,我们就会出发。只是早晨醒得早,我起床推开窗子,发现下榻的宾馆就在竹林里。于是我出了宾馆,信步走进了这一大片竹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半夜里听到的雨淋声,竟不是下雨,而是风吹竹林,竹叶发出的簌簌声。②风停了,竹林无边地安静下来。竹林梢上有竹林鸟的叫声。眼前竹子秀颀的枝干湿淋淋的。竹叶上蓄着的露珠,不时地往下嘀嗒。静静地走在竹林里,空气异常清新。我贪婪地张开嘴巴,有一滴露珠在额头沁凉一下,然后滚进了嘴里。嘴里有一丝甜甜的味道。越往竹林的深处走,鸟声就越远,代替它的是一种噗噗的声音。声音沉闷且有节奏。伴随这种声音的,还有一种突然的炸裂声。【甲】那声音“啪”的一下,仿佛过年时一个淘气的孩子,放了一个炮仗就突然转身跑了。③定了定神,我四下里张望,这下就看见遮天蔽日的竹林里,生长着一大片的竹笋。不是雨后春笋,春笋也咕嘟嘟冒着。这里一株,那里一株,遍地都是。胖乎乎、圆滚滚的竹笋,头顶着金黄色的竹箨①,身子被厚厚笋衣紧紧地包裹。在高高的翠竹下,在浅浅的草丛或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缝里,都能看见它的身子。有的探头探脑,调皮地抖落笋衣上晶莹的露珠;有的还很羞涩,躲在一些灌木里,待微风吹动灌木的绿叶7时,它才露出毛茸茸的笋尖。④仔细听,原来这声音全是它们发出来的。竹笋们的喧闹,有点像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拳打脚踢。那噗噗之声先从竹箨里出来,待终于撑破竹箨,它就发出啪啪的剥离和拔节声。声音落处,若认真地看,还可以看到竹箨自然张开的样子,有些兴奋,也有些无可奈何。那“啪”的一声,仿佛就宣告了一个新生命诞生……【乙】我驻足聆听,这里一下,那里一下,竹林里四处都是噗噗啪啪的声音,整个竹林似乎都响动了起来。使人如同置身一家医院的婴孩房一般,周遭全是活泼和新鲜。⑤太阳出来了。阳光被细密茂盛的竹叶遮挡着。偶尔从竹叶缝隙里射进来的阳光,只要照射到竹笋的身上,那竹笋立即纤毫毕现,有的还伸出一两片细嫩的绿叶,像是竹林里的一个梦。放眼望去,金褐色的笋衣拥抱着笋尖,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金属光泽。而在它的头顶,那些高大的竹林,浓浓密密的枝叶径自摇曳,竹子亭亭玉立的,宛若身披绿纱的妙龄女子轻挪着脚步,恬静而优雅。⑥很快,就有人喊我回去吃早饭了。那一天我们也如约游览了天柱山的竹海。无涯的竹林确实像是一片大海。竹林的海。竹海里波浪起伏,有时汹涌地荡起层层碧波;有时平静像是一匹长长的绿绸。头顶上,竹子的枝叶小鸟依人,嘴巴里仿佛永远含着一支青青竹笛。满目青翠、幽深和清凉——后来,我还看到了竹林里的瀑布、溪流,吃到了春笋制作的各式各样的佳肴。但因为记得早晨听到春笋的拔节声,面对鲜嫩的竹笋,我却不敢动一下筷子。(原载《日报》,作者:徐迅,有删改)[注]①箨(tuò):竹笋外层一片一片的皮。14.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置身竹林听到的声响:有________发出的簌簌声,竹林鸟的叫声,还有_________发出的“噗噗”声,以及竹箨破裂和_________的瞬间发出炸裂般“啪”的声音。15.本文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听笋的体验。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16.文章题为“听笋”,但作者为什么却在最后一段花费笔墨写天柱山的竹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三)(共7分)
阅读《勤勉多岁月》,完成下面小题。勤勉多岁月①时间是公平的,岁月不会凭空增多。“勤勉多岁月”,无非是靠勤劳不懈,让每一个当下被充实,别人犹豫不前的时候,你已经在行动;别人还在睡睡觉的时候,你已在学习充电;别人放弃的时候,你依然在坚持……只要_____________,你就会得到时间的奖励。②勤勉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必由之路。为了“阐旧邦以辅新命”,冯友兰在85岁高龄时,决心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他虽身体病弱,却仍著书不懈,历时10年,终于完成这部皇皇巨著;李云鹤23岁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有60多年,依然耕耘不歇,至今已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8500多身彩塑。冯友兰和李云鹤勤勉工作,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价值,也让自己的生命意义更加厚重。③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把勤勉简单地理解为“让自己忙碌起来”,这是一种误解。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之事,才能赋予时间以效率。一次,爱迪生想知道灯泡的容积大小,便请助手去测量,却许久不见助手送来数据,他见助手在桌旁不停地演算,就忍不住上前询问,助手说他已经测量出灯泡不同部分的周长,现在正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爱迪生哭笑不得:“你不知道先往灯泡里灌满水,然后再去测量水的体积吗?”由此可见,真正的勤勉需要的是自我突破,只有及时调整自己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才能避免低效的忙碌,让忙碌更有质量。④还有一些人把勤勉与吃苦等同。固然,如果没有找到自己乐于为之献身的事业,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就是一种“苦”;但是,如果找到了心甘情愿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勤勉就是一种乐趣了,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问到“为什么能数十年如一日勤于自己的工作”,他们的回答都是把喜欢的事情当事业做,一个人只有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勤勉才可以持久;也只有持久的勤勉,才可能获得丰厚的回报。⑤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邓拓曾说:“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以时间为河,以梦想为帆,以勤勉作桨,则百事可做,百业可成。17.根据你对本段论述内容的理解,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18.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甲】第②段首先提出了“勤勉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必由之路”的观点,接着列举了冯友兰、李云鹤的事迹来进行论证。【乙】第③段举爱迪生的事例从反面进行论证,意在阐明真正的勤勉从来不是盲目地忙,而是调整思路后的自我突破。【丙】第④段由一些人“把勤勉与吃苦等同”的错误看法谈起,告诉我们勤勉的乐趣在于找到心甘情愿为之献身的事业。19.下面的材料可以作为上文中哪一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材料】修复文物的工作繁琐精细,为了提高修复的效率,李云鹤在技术上不断求新求变。经过反复琢磨,他开拓出“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挂壁画”等众多国内首创的技法,凭着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了一整套完善的修复工艺。五、写作(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20.题目一:“赋能”就是赋予某种能量。你在成长过程中总会被某种因素激发,从而增长才干、获得发展。请将“____________,为成长赋能”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21.题目二:9今年是中国党建党一百年,我们是即将毕业的初中生,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无限的憧憬,心中铺满宏图。等到2049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年,我们都已步入不惑之年,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中坚。你此刻的梦想到那时是否已经实现了?请你发挥想象,以“圆梦2049年”为题,写一篇故事。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