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印度佛教石窟空间演变的综合因素

古印度佛教石窟空间演变的综合因素

来源:九壹网
第45卷第5期

2019 年 5 月

6 送坊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Vol.45,No.5May, 2019古印度佛教石窟空间演变的综合因素杨栋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摘 要:石窟作为古印度佛教建筑的三大形式之一,是集建

理位置来看,其位于北纬8。〜北纬37。,受地形及西南信风

筑、雕塑与壁画为一体的佛教艺术的综合体。本文通过文献 分析和资料整理,以支提窟为主体,从内在发展与外在影响

的影响,雨季漫长,气候环境炎热且相当潮湿,夏季尤其酷暑

难当。石窟利用天然崖壁形成厚重的围护结构,降低了外部

热量的传递率,故石窟内温度波动小、稳定性高,冬暖夏

两个方面对佛教石窟的起源及发展的综合因素进行研究和 分析,认为石窟的出现和形制的最终确定是自身的客观发展 以及外在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凉⑴o这样的建筑特性很适合古印度的气候环境,能够为古

印度人民的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这也为石窟在印度的盛行

关键词:古印度;佛教;支提窟;空间演变;文化交流

在物质环境上提供了可能。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志码:A从精神上来说,印度自古便是一个宗教兴盛的国家。印 度的宗教文化与原始自然崇拜密切相关,在印度人看来,山

是宇宙之柱和世界轴心的象征。印度神话中,司毁灭的大神

文章编号:1672 -4011(2019)05 -0049 -03

DOI:10. 3969/j. issn. 1672 - 4011. 2019. 05. 022湿婆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就居住在盖拉娑山中,对于神灵的

The driving factors under the evolution

笃信使得许多信徒虔诚地追求神灵的脚步。于是,在山上开

of ancient Indian buddhist cavesYANG Dongming(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凿石窟居住修行,就有了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此外,石窟 静修符合宗教教义中隐世苦修的修行需要,这就为石窟建筑

的开凿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可见,石窟这一独特的宗教建筑形式在古印度的出现其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forms of ancient Indian Bud­

dhist architecture, the grotto is a complex of Buddhist art in­tegrating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mural painting.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data compil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

实是基于环境基础与精神上主观选择后的一种必然。2石窟发展的内在推动因素石窟的空间发展其表观上表现为宗教行为下的适应性

alyzes the origin of Buddhist caves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

发展,深层次上又与佛教的教义与印度建筑理念有着重要的 关系。ves. It discusses the emergence of the caves and the final deter­mination of the shape is the subjective development of oneself and the subjective choice of human choice in cultural exchange.

2.1功能需求的客观演进其中佛教石窟的平面演进过程实际上以其宗教建筑性 质为基础,随宗教行为的需要而客观演化。The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早期印度的佛教建筑,有露天的砖木结构寺院和依山开

凿的石窟寺两种。佛教石窟开凿之始,印度石窟正处于发展

Key words: ancient India ; buddhism ; chaitya halls ; spatial evo­

lution ;cultural exchange的早期。此时佛教的世俗势力并不强大,对于举行宗教仪式

的空间要求就较为简单,即在雨季完成念诵和绕塔礼拜等宗

o前言石窟也称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也 是古代佛教徒坐禅修行的场所。古印度的石窟基本上有两 种类型:一为支提窟,供僧人集会、诵戒、举行宗教仪式;二为

精舍窟,供僧人聚居禅休。本文以支提窟为阐述主体从佛教

教活动,如图1所示,此时的石窟寺以中心的塔和周围的绕

道作为基本元素,对比杜尔贾莱纳第三窟和铭文山支提殿,

其空间形态基本可以说是同时期地上砖木结构支提殿的石

化形式。石窟的起源与空间的演变入手,探寻古印度石窟发展与地域

环境及外来文化的关系,论述印度石窟的起源与最终形制的

成熟实际上是一个时间与空间度发展的结果,除了其自

身宗教建筑性质的客观发展外更离不开宗教意识与文化交

流的主观推动。桑奇大塔公元前3世纪1石窟的起源:地域适应与精神追求石窟这一特殊建筑形式是古印度自然气候的物质因素

与宗教崇拜精神因素双重作用下的产物。从地域环境上来说,古印度坐落在印度半岛上,从其地铭文山支提殿公元前3世纪 村尔贾莱纳第三窟公元前3世纪收稿日期:2018-12-14图1早期窣堵坡、支提殿与支提窟空间关系作者简介:杨栋明(1993 -),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 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阿育王(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前268 ~前232)。

・49・Vol.45 ,No.5May, 20196胡g折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第45卷第5期2019年5月在位期间,除半岛南端外统一印度全境。早年杀戮过多,后

期归信佛教,并立佛教为国教。在全国颁布敕令和教谕,刻

制于摩岩和石柱。对后来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统治后期,帝王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在境内大量建造窣堵坡

(梵文Stupa“窣堵坡”,在古印度的本意是指用土、石聚积起 来,用以供奉和安置舍利、和各种法物的台子。由台(基

台)、复钵(台上半球部分)、平头(祭坛、方箱形)、竿、伞五部

分组成)、毗诃罗。石材坚固耐腐蚀的特性使得石窟较木构

建筑更有宗教宣传及传承上的优势,于是阿育王发起了开山

凿窟活动。王权的推动使得石窟建筑与宗教融合得更加彻

底,并得到正规化、普遍化的发展⑵。佛教石窟开始大量出

现,逐渐成为古印度石窟的主体。此时佛教在印度极为盛

行,随着信众及教徒的增多,早期的圆形支提窟已经不能满

足大规模信众窟内集会的需求,于是在圆形塔殿前增设了长 方形的大厅。随后石窟内部空间的发展为更具适应性的带

图2支提窟平面演变图有U字形平面。此时的支提窟的形制趋于成熟,且有一定的

至此,石窟成为古印度除窣堵坡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佛

共性,即平面都呈U形,窟内一圈闭合列柱把空间分作主室、

两侧廊和一半圆形后室四部分。中间正厅宽而高,两侧侧廊 窄而矮,石塔位于后室被列柱环抱,形成的柱廊可供佛教徒

教建筑形式。佛教发展日益昌盛。其建筑表达开始进入功

利时期,为追求宗教建筑的宏伟特性,其平面更加规整,建筑 前廊也随之出现。随着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佛像的表现也被

们绕塔诵经,以为礼拜。主室之顶,凿成纵向肋骨筒拱;侧廊

之顶,则多作半圆扇形。洞窟外立面呈马蹄形,雕饰繁复⑶,

引入窟内。此时支提窟的平面形式与前期相似,仍是马蹄 形,也有列柱。不过为方便教众活动及增添宗教氛围,前廊 的面积变大,渐渐成了前庭,有些石窟还增设了露台,见表1。见图2。表1石窟 原始时期

要素(公元前2世纪前)

早期前段

(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

古印度支提窟各阶段平面形制表早期后段

(公元前1世纪~公元2世纪) 晚期(公元5世纪~公元7世纪)平面U字形平面纵券顶;石塔位于主

窟前部平顶长方 室末端;两排列柱把平面分作主 形大厅;后部圆形 室及两个侧廊,并在塔后端呈半 穹窿顶塔殿圆形相接;主室前端开敞(曾有木

构门屏)室后端;列柱把窟内空间分作主

和横向长方形前廊四部分;窟前有天

室、两侧廊和横向长方形前廊四

井式敞口前室。前廊的面积变大,渐 部劳岛前有天昇我厳口前皇成前庭,有些增设露台U字形平面纵券顶;石塔位于主室后

U字形平面纵券顶;石塔位于主 端;列柱把窟内空间分作主室、两侧廊

塔塔基大为增高,平面为马蹄形,正面开 一层塔基,覆钵部

一层塔基,覆钵部分低矮,上立平 两层塔基,覆钵部分增高,上仍为

佛龛造佛、菩萨等像,覆钵为偏球形, 分低矮,上立平头

头与木质伞盖立平头与木质伞盖与木质伞盖上雕平头及多重像轮2.2佛教自身教义的推动石窟的发展内线实际上是以佛教思想推动的。财阀的亲近关系使得佛教获得许多布施,僧人逐渐拥有固定 财产,佛教资本开始积累,佛教石窟被大量开凿。然而过多

公元前6 ~前5世纪佛教初创之时,原始佛教思想以禁 欲为核心,着重抑制贪欲,要求僧侣不占有任何的财产及住

地参与世俗事物,也使得僧人渐染世俗奢华之风,这也为佛

教石窟的装饰由简到繁埋下伏笔。所。在此教义之下,佛教没有宗教资本积累,其修行用

的石窟及精舍更为注重实用,装饰则比较朴素,见图3。佛祖释迦牟尼去世后,按照当时的观念,释迦已成为佛

陀进入圆寂境界,不能再转生人间,佛陀的形象在美术上不 能正面出现。僧徒只能用特定器物来象征佛陀存在。在这

种“佛陀不表现”传统的发展下,僧徒从窣堵坡半球形的塔身 和细长的塔刹中得到启发,认为其象征着佛祖钵承托细长禅

杖的组合形式,进而以塔喻人,将窣堵坡作为佛祖真身的象

征来膜拜⑴。这一思想的转变表现为僧侣开始在石窟中建

造佛塔或在石壁上雕刻佛塔的形象,塔开始成为支提窟表现 的中心。佛塔的引入这一影响变使得石窟内部空间随之产

生化,无论是支提窟还是精舍窟,在外部立面和内部空间上

图3早期佛教石窟内景图4 像塔一体的佛教石窟内景大约公元1世纪的末叶起,佛教大众部派渐盛,佛教主 流教义经历了由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的重大转变。在为现

都体现了塔的轮廓与外形,具体表现为支提窟外立面有拱顶

的轮廓线,其入口上方还有塔形拱顶窗,内部佛塔所在圆室 也呈塔型,见图4。世求得解脱而布施、施舍、造功德等入世宗教观念的影响下,

佛教主张以善巧方便化导众生,并借助声色形相来表现佛

佛陀释迦牟尼去世后约100年,佛教哲学和修行方式也

发生了相应变化。因为教义的思想不同,佛教为“大众 部”及“上座部”。随着阿育王对佛教的大力推崇,与政权及 ・50・陀⑷。于是在佛陀的表现上逐渐突破上述传统,开始用人像

来表现佛祖,佛像逐渐出现在石窟内部的各种艺术形式中, 其中对石窟空间影响最大的是佛像与佛塔的结合。最早佛

第45卷第5期

2019 年 5 月

6 送坊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Vol.45,No.5May, 2019像以“像塔一体”的方式进入石窟建筑中,即在佛塔的主体覆 感。当佛像首先出现在犍陀罗之后,以佛像表现佛陀的思想

钵上加凿一佛龛,龛中置佛像。佛塔地位渐弱,佛像成为石 窟表现的主体,承担着对前来朝拜的人产生感召作用的功 能。神是宏伟、高大、俯瞰众生的,为追求宗教氛围,佛像体

逐渐传播到印度当时另一个佛教中心马土腊。马土腊地区

因地理距离受希腊文化影响较浅,当地艺术家创造的佛像体

格健壮,气质强悍,表情明朗,更具印度传统风格。等到笈多

时代,累积了两个多世纪经验的马土腊雕刻艺术发展鼎盛,

量逐渐增大,为了与之协调,佛塔也随之升高,从而使得石窟

主室空间更加高大。佛教石窟空间在宗教教义的主观驱动

并且创造了纯印度式的佛像。希腊及波斯建筑文化影响也

下发展完成了其内部空间的转变。随着石窟对佛像的引入而深入到佛教石窟内部的空间表现 及雕刻壁画之中。3外来文化的影响石窟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尤其表现在石窟佛

像的表现上。在印度的历史上,其曾受到许多次外域文化的入侵。其

中与石窟相关的包括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人对印度西北

部地区的入侵以及公元前3世纪欧洲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历

山大侵入印度,直抵富庶的犍陀罗地区。两者虽然时间极短

暂,却使希腊、波斯的艺术风格在印度扎了根,并对古印度建

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阿育王时期的法敕 石柱,其石柱的形式和表面的抛光术,被认为是受到了古代

波斯的影响⑸。如图5〜6所示,观察阿育王石柱柱顶的覆 钟形莲花图案,其形制与古西亚帕塞波里斯宫石柱的柱头莲

花几近一致,可见希腊雕刻艺术对于古印度影响之深。另一方面,佛教文化的传播需要依靠往来各的商

犍陀罗地区的佛教艺术即是印度与希腊、罗马两种宗教 文化与艺术观念交融的产物。上文提到,传统印度的佛教雕

人,同时商人又是很重要的朝拜者和施主,因此,古印度石窟

多分布在商贸路线上,由来自各地的供养人修建。由于供养

塑艺术主要是以象征为主,并不直接描绘佛陀形象。而犍陀 罗地区曾被希腊文化统治,在思想上受到希腊人神一体的观 念影响,在佛像最初的创造时以希腊诸神塑像为基础进行修

人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商业贸易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得处

于商贸路线上的石窟极易受到外域文化影响。到了公元4

世纪笈多王朝时期,随着印度与拜占庭帝国、希腊和阿拉伯

世界的交流贸易的增强,石窟艺术在频繁的文化交流下逐渐

饰创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犍陀罗艺术。其风格上更具现实 主义,雕塑生动传神、线条简洁流畅,尤其衣纹贴体、富于质

表2 石窟要素呈现出装饰性、复杂化的特征,见表2。早期后段古印度支提窟各阶段装饰比较表原始时期 (公元前2世纪前)无早期前段(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公元前1世纪~公元2世纪)与门分开,拱腹下部分向内弯曲晚期(公元5世纪匚公元7世纪)较早期明显变小,拱腹下部分向内 收显著。呈多半圆形,有的分隔为 若干部分明窗a与门连成一体,拱腹下部分与地面

柱无无素面八角形,无柱头柱础,向内倾斜八角形,有装饰纹样,有柱头柱础, 列柱除八角形外,增加了十六边形, 基本垂直并在表面雕刻复杂细致的纹饰雕像没有佛像,或在门侧雕刻门神,稍晚 柱头或者其他部位只雕刻凡人,没 洞窟外立面上开始布满佛像,佛的

雕刻供养人有佛像,仅以佛的象征物表示佛形象大量出现4结语参考文献:佛教建筑的发展是在地域交流与文化碰撞中缓慢前进 的。印度佛教石窟从地域文化中起源,随宗教发展改变形

[1] [2] [3] [4]

刘天琪,王旭.从石窟寺到摩崖寺:巴蜀摩崖佛殿的空间演变 及地域性表达[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1):63 -68.制,在文化交流中变迁,在千年的发展中由纯粹的石凿洞窟

逐渐转变为佛教艺术综合体。其最终平面形制与表现方式

苏小芮•窥探神居空间[D].北京:美术学院,2018.王濛桥.印度佛教石窟建筑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 学,2013.是在自身的客观发展以及外在文化交流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走向成熟。 [ID:007743]邓波.“塔”之意义的现象学解读:以西安大雁塔为例[J].人文 杂志,2015,59(4):8 -18.[5] 金申.印度佛像的起源[J].东方收藏,2010,2(1):48-51.・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