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闽南古民居墙体砌筑特色之研究

闽南古民居墙体砌筑特色之研究

来源:九壹网
闽南古民居墙体砌筑特色之研究

方祯璋 赵家民 卢业明

历史沿革

由于闽南人多源信仰故在屋舍兴建依始,从选址、动土、奠基到安门、做灶、上梁[2、P1001],即融入儒、道、佛…等宗教祈福仪式。其次在人文历史演变上,又承续中原汉人自西晋末年之后,为避战乱而携眷南逃的四次族群大迁移所带来的中原先进文化[1、P476]。以及居民海口通商因素,较早接受外来事务的影响,同时又加上近百年前渡海打拼,衣锦还乡兴建融合异域建筑式样的屋宇模式,故而在诸多形态的古民居中,孕育出较其它地区更为繁复、多样且靓丽的建筑型式[4、P1023]。

再以环境景观而言;闽南古民居建筑巧妙利用周遭环境既有建材;木、土、石及加工砖材砌筑。建构出石材与片砖砌筑的墙体,还有山花与门面的砖、石雕刻及泥作贴面修筑出闽南特有的建筑风格。甚而在经历自然灾害(震灾)之后亦巧妙的,以崩毁的建材构筑“出砖入石”[5、P1031]独具特色的墙面主体结构。

综合前述;闽南古民居的墙体建筑技术,以及面饰材料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工艺技术,实为引人探究之诱因。故本研究将就闽南古民居的墙体部分;山墙(房屋两侧的墙)、廊墙(前后檐廊两侧与山墙相连的墙)、榉头山墙[13、P51]等三种面墙进行墙体建材、构筑技术及外饰图像纪录、分析、研究,希望能为因社会经济发展,而遭整区、整“片”拆除的闽南古民居聚落留下些许历史纪录。

墙体建材

闽南古民居墙体建构材料,经由履勘调查大体上可分为;砖、石、土、瓦、砾、海蛎壳等构筑而成(图1)。较其它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所使用的建材多样性,亦由于过于繁复本研究将以结构位置做为建材分类。

由于闽南为石材产地,故青斗石、花岗石、安山岩、泉州白石…的取得较为容易,加上闽南及的地理环境湿度大、雨水多,为了不让湿气浸蚀,大多采用石材作为墙体基础结构[1、P474][6、P1247],及至地面再以雕刻精美的泉州白石、青斗石或二者混用作为“柜台脚”(图2)。而一般民居或较为次要的仓屋,则大都只以花岗岩直接砌作再其次者甚或以乱石堆砌类似驳坎砌法(如图1),不过比较特殊的现象则是,在泉州“出砖入石”的墙基“柜台脚”部分似乎较不

1

讲究,大多直接以长条石块或适用块石施作,甚至简略未作(图3),究其原因应如传说震灾之后修复建材缺乏所致。

前廊墙及前檐墙“柜台脚”之上的“裙堵”至“腰堵”部分,经济状况较佳者大都以泉州白石作为裙堵墙面,至于腰堵则以泉州白石或青斗石为之,并于其上雕刻各式吉祥图案(图4)。亦有单以花岗石砱为之或块石砌筑,还有以尺二砖砌筑并在内部回填废弃砖土(图5)。一般庶民家庭则以“土角砖”甚或直接以土、石、废弃砖块夯实制墙(图6),这也展现了闽南古民居在建材使用上的多样性,以及回收再利用的创新做为。

较为特殊的裙、腰堵材料另有两类,一为“出砖入石”的施作材料(图7),几乎将所有可用建材都利用上,并依序排列砌筑充分展现工匠的技术及巧思。另一类为砖雕外饰又称“窑后雕”[13、P157],即在已烧成的红砖上作画雕刻,“莲塘别墅”腰堵上的饰砖就属此类作品(图8)。而最豪华艳丽墙面组砌材料当属泉州“蔡资深”古民居聚落的墙饰(图9),在柜台脚之上以“颜只砖”[12、P155]或称“胭脂砖”[6、P1252]砌筑,其制作规格比现代砖块较宽较薄但质地较为细密,在窑烧时因竖立于竹片上,所以制成后在接触面有黑烟熏的斜斑为其特色。砌筑时工匠利用此纹路加上各式砖雕组砌成;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葫芦花砖墙[5、P1031]…等。

身堵部份如同前述较为讲究者仍然以泉州白石构筑,并和青斗石雕刻混组,其内雕凿山水花鸟或吉祥图案,亦有以精致砖雕组砌,或以砖墙外饰泥塑“花瓶八仙”等吉祥图案(图10)。而出砖入石作法则亦以砖石组砌而成(图11),不过一般民宅则就较不讲究建材,而采用各式土、石、瓦、砖建材迭砌。用这种方法砌成的墙不仅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相对的也有自柜台脚以上,以大片泉州白石砌筑整个面墙,再加上青斗石雕刻彰显富裕家世(图12)。 至于墙上门窗建材,由于门的部份将于另案研究,本期只取窗、窗框及窗檐讨论。此部份的建材大多以泉州白石、青斗石、花岗岩(取其质地较为坚硬)及窗后附加木窗扇为主(图13),富裕家庭则在窗框上雕刻吉祥图案(图14),更讲究的如“莲塘别墅”以青斗石镂刻窗栏,将窗户建材装饰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图15),也有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加上木框玻璃以及铁条等建材(图16),此一部份“莲塘别墅”亦堪称代表之作,尤其窗檐造型和檐下泥作装饰,可看出浓浓的巴洛克式饰条的演绎饰纹。相对的在海沧地区民居窗户如面对巷弄通道,大都会再镶上石刻八卦辟邪(图17),其乾坤方位与主屋中脊的摆置相同[2、P1004]。

顺着身堵再往上延升,山墙部分大体以砖砌为之,亦或加作“鸟踏”(图18)。前檐墙、前廊墙及榉头部份则为“水车堵”,此处是墙体装饰重点所在,大都以泥作材料施作宽窄、深浅不一的水平线版,内以涂料作画并以磁碗剪黏或镶嵌交趾陶烧制之历史人物(图19、20),前檐墙水车堵两侧更加做“墀头”(图21),大部分以泥作施作同样修饰极尽豪华,也有用石材施作并雕刻各式人物或祥兽令人感觉较为朴拙有力。

榉头山墙(图22)与屋侧山墙(图23、24)又有些许差异,屋侧山墙前檐

2

出挑增高使厝内得以最大限度采光,故而成为前高后低的作法亦即所谓”前弓后箭”,同时为了通风大都会在山尖加装小窗户[6、P1250],使用材料为砖、石或窑烧陶窗,也有墙面为防水或美观,较讲究者会再镶瓦片并施作泥作“鹅头墬”。而榉头山墙则于水车堵之上并未开窗,直接施作悬鱼,所用建材和侧面山墙相同,由于市正门秀面,所以“鹅头墬”图案更为华丽但不钉瓦片。

闽南古民居墙体构筑技术探讨

有关闽南古民居多样化的墙体结构材料使用及外饰技术,在人文历史背景上除了前述华族因战乱导致四次族群大迁徙所带来的中原文明之外,另可归源于明、清时期沿海居民因海口通商因素,较早接受外来事务的影响,同时大批闽南人到南洋的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谋生,这些早期移民或多或少接受到各国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多年之后事业有成衣锦还乡,将其奋斗成果分享乡亲[4、P124][7、P56],同时也将融合南洋和西方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技术引入,造就整个闽南古民居华丽多样性的建筑格局。 我们可以观察到如同海沧地区新埯的惠埯、会佐等地成片的精美闽南古民居建筑。其中如;南安官桥的蔡资深古民居,规模庞大施作精美装饰华丽,及融合中外建材及技术的闽南式建筑(图25)。以及建筑风格更趋于多元化,展现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形式,如;海沧青礁芦塘村内“棣鄂楼”又称 “举人第”[8、P147],的钢骨混泥土结构现代化建筑模式(图26),和雕刻精美的木窗上安装购自越南的彩绘玻璃(图27)。还有海沧镇“莲塘别墅”,由同安籍越南华侨陈炳猷建造,建筑面积达8235平方公尺[8、P149],为闽南地区保存面积最大的家族聚落建筑。在墙面保存有很多清末至时期精美的砖雕、瓷雕、石雕、泥雕和彩绘艺术品,尤其墙上大量且雕工精美的砖雕(图28),以及“石景”(挑檐石)上雕刻印度男仆及欧美士女的“憨番担杉”石雕最为逗趣(图29、30),也是厦门地区以此种石雕像来保护全家的唯一实物[8、P150]。

其次从建筑技术而言;闽南古民居构筑特点,基本上是以传统四合院为主体思考模式[1、P485],所以在整个结构物的中轴对称及空间大小、主次高低都有一定的规矩[2、P1001][4、P1025][6、P1248]。就墙体构筑施作方式而言,闽南传统民居承续“官式大厝”的施工模式,砖石墙台基采用“须弥座”而不让墙身直接入地,以免给人“上穿绫罗纱、裙下光脚丫”的感觉[9、P144],所以纵使旧屋拆除重建或新建基础,都会开挖约一公尺并整平夯实,再铺基石并于内外侧填入碎砖瓦及砂土,同时进行分层夯压直至地面台基,四周砌筑长条石砱转角置柱处(勒脚)则用方块础石(图31、32)[5、P1030]。门面长条石砱用整条白石或青斗石制长石,长度约与面宽相等尺寸长约6-8公尺宽约20-30公分高约60-70公分,面部雕刻祥兽图样,如:虎角造型、麒麟、等等即所谓“柜台脚”,至于“勒脚”则材质相似但雕刻图象更为多样,如;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

3

等(图33)。一般人家则以长约120公分宽约18-20公分高约20-24公分之石砱为之但未做勒脚(图34),再其次者以40-60公分块石砌筑(图35)。 柜台脚之上的裙堵、腰堵以及身堵,以勒角础石上置柱石开始施作,以秀面(檐下正身)而言一般分为榉头柱石及凹寿柱石(图36)。榉头柱石通常较短,大抵至窗台之下,至于凹寿柱石都采较长至水车堵下方。石材以泉州白石雕刻吉祥图案为主,较次者有以石砱联墙堵交丁砌筑(图37),再次者以红砖并连墙堵采用“箱形砌法”,一横一竖排列,有如中空的箱子,内置土、卵石、碎砖等又称“斗子墙”(图38),屋内隔墙则为白灰土墙。外墙身分成几个面(堵),少者三堵多则七、八堵[6、P1250]。

石材柱石间正面则以泉州石砱板条为裙堵、腰堵(图39),凹寿部份大都雕刻麒麟、花鸟、忠孝节义人物故事,亦有以华丽砖雕为之。背面则同样以“箱型砌法”砌于柜台脚之上,中间填充废砖土外以灰浆粉光墙厚约一尺二。至于侧面山墙部份,一般以石构墙裙上砌红砖直至檐下(图40),取其较为厚重坚固,但也有使用砖、土合砌或砖、石、瓦等混砌,墙体外表砖、石相间排列整齐,石块内凹砖瓦外凸,即所谓“出砖入石”(图41)。

檐墙的腰堵之上又称身堵,较为讲究的以青斗石、泉州白石雕刻历史人、花草、鸟兽、龙凤、文字、钱币、几何图形或多种图腾混和的石窗,又称“石花窗”、“石漏窗”(图42、43)造型颇为多样性,粗犷、细致并呈,繁简、疏密皆有,外型或方、或圆不一而足。在一般民宅则多采用较为简洁的条型纹石窗(图44),或格纹石窗以简洁的线条达到采光、通风以及美化的效果[11、P2-12]。 前檐面窗两侧墙面是闽南古民居最重要的门面装饰,除了前述开窗石雕之外在身堵的面饰上,更流行以砖雕作为外饰材料,使用的砖材称为板砖(颜只砖、胭脂砖)。先切割既定尺寸的板砖再空兜组砌各种吉祥图案,如:八角形图案为“八吉”,六角形似龟甲,或篆书寿字,寓意长寿,葫芦为福气,金钱形为富贵发财,菱形为长寿延年等等(图45)[5、P1031]。四周框架更以线突作法突凸显(图46),还有以模制砖在整堵墙上进行规律排列成文字图案(图47)[5、P1033],其切割精致程度以及组和技术,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此类砖雕墙面内墙部份则亦以实砖背黏方式逐块砌筑,另一种面饰砖工法为窑后砖雕,在砖面上雕刻花草、鸟兽或风景山水等(图48)再组砌于墙面上[1、P486]。

榉头山墙的身堵就较檐墙或廊墙朴实,且窗户造型大多以条型纹石窗为主,最多在窗框部分雕刻,或窗框之上“顶堵”位置加饰书卷额(图49)、册页匾(图50)[13、P135]。墙面部份较讲究者以砖雕施作,其次以斗砌砖墙为之,或者以灰泥粉刷之后在绘上线条图案(图51)[10、P278],也有仅以白灰粉光。至于侧面山墙又较榉头山墙朴素,一般以斗子砌砖加泥灰粉光施作,也有以板砖施作,或以胭脂砖施作取其线条变化(图52)。较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泉州地区特有,之后亦随移民流传到金门的“出砖入石”墙面施作模式。出砖入石同时也是闽南古民居建筑中十分独特的砌墙方式之一,它充分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砌筑,石块以垂直方式摆设主要减少横向隔断,筑砌方式大致以较大石块

4

为底,砖块则内凹约半寸砌筑凸显石材的特殊立体造型,形成一种不规则的变化,同时在变化之中又有规则可循,这种回收再利用的工艺巧思值得吾人多加学习。至于此种工法的衍生大致有三种传说;一、明末,闽南地区发生大地震,地震过后当地人民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构筑成独特的墙体[1、P487][12、P139],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沿袭成风。二、昔时购自福建的砖瓦,船载卸至港口岸边时,难免有破损,于是哪些破损的砖料就以较低廉价格售以民家建房子,匠师就运用巧思创作出此特殊墙面。三、满清与明郑对垒,实行海禁,对闽南地区实施毁城堕屋,坚壁清野的战术,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海禁令解除,居民为了重建家园就在断瓦残砾中,捡拾可利用的材料重建屋舍而衍生此一工法[14、P123]。另外在蟳埔等沿海一带,也有用海蛎壳作为墙体建材,但因大多已经毁损考据较为困难,暂不列入本研究范围。

在闽南古民居建筑墙面装饰中,作工最为繁复的就属“水车堵”(图53),施作于屋面檐墙与榉头山墙的身堵上方。由下往上分为:方涩、垛仁、垛头、盒子、垛头线长、枭混、菱角[10、P76][12、 P276],但在枭混、菱角部份会有些许变化,也有省略“菱角”,加宽、加多“枭混”并在其上绘图类似双或多“垛仁”的情形。同时在施作时会让“枭混”以斜角向外延伸,这种迭垒方式让“水车堵”除了美化屋面之外,还有防止雨水滴流墙面的功能。至于其面饰部份除“垛仁”、“盒子”之外皆以白灰粉刷并绘线条及花草、山水、人物图案颜色鲜艳,充分展现闽南人民的活泼热情性格。而“垛仁”、“盒子”则除前述做法之外更加入“交趾陶”(交趾烧)、“剪黏”(剪花)、“泥塑”等工艺作品,作成龙凤祥兽、山石城堡、历史人物等等,凸显及美化水车堵[12、P76 ]。 侧面山墙如“进深”较浅,则墙面通常直接砌筑至中脊,并以灰泥粉刷墙面。而“进深”较深的墙面在约与水车堵同高之处,会以双层板砖砌成凸出壁面的水平或几字型线条称之为“鸟踏”(图54)。其砌筑作用为;一、作为屋檐滴落减少壁面雨水漫流瀙湿墙面。二、作为墙壁土石造与木构造的水平隔断线之用,一般与“架通”(大通)同高,其上开始施作侧面山墙的山型部份,向前延伸则为“墀头”(图55),亦为内部木构通梁之基准线,如“进深”更深则也有在(三通)处再做第二层“鸟踏”的案例,如:泉州开元寺(图56)。

在“鸟踏”之前的檐下为了让屋檐挑出,而有“墀头”与“石景”两种施作模式。“墀头”位于山墙前端靠近屋檐多以泥塑做框内以泥塑、交趾陶、剪黏等作为装饰,大户人家或庙宇在侧面会在以泥塑施作图案或摆上石雕小狮做为镇宅之用。至于以“石景”(如图21)方式施作大多用于石砌墙面,以长条石砱架在柱上,较讲究者会在前端雕刻各式图案。

“鸟踏”之上的三角形墙面又叫“山花”(山尖),是泥作工艺表现最为极致之处,这一部份可分为“榉头山墙”、“屋侧山墙”。“榉头山墙”大都延续水车堵装饰模式,以泥塑、剪黏等,在整面三角墙上雕塑各类吉祥图案,可媲美罗马式建筑建筑的门面山墙,亦由于在其它中国古民居建筑上甚少发现此类作法,所以我们合理的认定受外来建筑观念的影响,然而其装饰及图案线条却都以

5

中式图像表现,整体架构展现泥匠工艺技术之精致(图57)。而“屋侧山墙”则在“山尖”处施作“鹅头墬”,同为泥塑吉祥图腾较讲究者也有施作如“水车堵”中的“盒子”,再于其中装饰泥塑景观、交趾陶、剪黏等(图58)。至于其余壁面除以板砖或抹泥灰之外,比较特殊的还有以瓦钉墙面施作,此类作法除了凸显墙面线条之外亦有防水作用(如图24)。“规壁”之上为“烟板”及“悬鱼”,前者是山墙规带下的泥塑线板,也有以木板制成,主要为遮盖凸出山墙外的桁木,又叫“博风板”,接合处会形成一道接缝再以一块木板把接缝遮住,叫做“悬鱼”。但是如果“烟板”为泥塑则因无桁木凸出山墙,其作用以隔绝雨水渗流墙面为主就毋须施作“悬鱼”(图59)。

榉头山墙与屋侧山墙的“山尖”顶端收尾处称为“马背”[10、P275],主落屋脊如为“燕尾”则一般作成“人字规”的形状(如图23),但也有做成比较特殊型态的个案。如非为燕尾则与榉头山墙施作模式相同,这种“马背”在闽南的泥作匠师称之为(箍头),而客家匠师则称之为(栋头),分为“金形圆、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锐、土行方”五种形式(图60~62、18、40),代表不同的五行[1、P488][10、P150,P275]。其作法有几种传说;一、与屋主生辰八字相生相克有关,二、与房屋建造的流年或地理方位有关,三、由泥作匠师决定并没有特别的用意,所以一户人家的屋顶有多种马背形式,纯粹在于装饰性,除此之外也兼具美观的考虑。不过一般马背会与正脊同高或稍低,但也有高于屋顶正脊的作法称为“封火山墙”(图63),主要用以隔绝火舌,其造型与前述相同。

结 语

闽南古民居建筑在百来年前由于海口通商,以及先民渡海打拼衣锦还乡融合海外见闻,建造出璀璨、靓丽的聚落模式。但是由于日本强权入侵与国共五十年的对峙,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起飞所带来的现代化城乡再造,让闽南古民居在数十年间次第消失。然而;它毕竟代表闽南地区族群经历两世纪所蕴育出的建筑文化特色,同时也深系海峡两岸闽南人“家”的情感记忆。在大环境不断进步以及人们为追求更舒适生活无暇保存文化资产的当下,我们希望对即将消失的闽南古民居,进行较为完整的田野调查、考证、记录,祈望能保留些许凤毛麟角。

参考文献

[1]中国民居建筑 陆元鼎、杨谷生

[2]从信仰习俗看闽南民宅营造的生命意识(闽南文化研究) 詹石窗 [3]闽南传统屋与探析(闽南文化研究) 陈凯峰

[4]泉州古民居的文化内涵(闽南文化研究) 吴鸿丽 [5]简论闽南砖石墙的装饰特色(闽南文化研究) 黄坚 [6]闽台古厝民居---闽台文化的活化石 郑东

[7]从景范堂谈晚清西洋文化与厦门红砖民居的交汇 卢志明、吴慧颖

6

[8]厦门红砖古厝精品集萃(闽南文化研究8) 龚洁 [9]浅论陈嘉庚风格建筑的形成 (闽南文化研究8) 韩林 [10]中国民居三十讲 王琦钧

[11]中国传统建筑的石窗艺术 华炜 [12]古建筑图解事典 李干朗

[13]传统建筑手册 形式与作法篇 林会承

[14]泉州民居与多元文化(闽南文化研究2005.6) 李金表

(作者方祯璋系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博士候选人 赵家民系南华大学环境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卢业明系南华大学环境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图1)厦港卢厝院墙 (图2)泉州民宅 (图3)泉州民宅

(图4)海沧庆寿堂 (图5)海沧民宅 (图6)夯土石墙

(图7)出砖入石腰堵 (图8)莲塘别墅砖雕腰堵 (图9)泉州蔡资深古民居

(图10)海沧庆寿堂 (图11)泉州孔庙 (图12)厦港卢厝

(图13、14)庆寿堂厨房窗扇及窗框 (图15、16)莲塘别墅 (图17)石刻八卦

7

(图18)鸟踏 (图19、20)新埯民宅榉头山墙及前檐墙之水车堵

(图21)莲塘别墅墀头 (图22)榉头山墙 (图23、24)屋侧山墙

(图25)蔡资深古民居 (图26)芦塘举人第 (图27)越南的彩绘玻璃

(图28)莲塘别墅精美的砖雕 (图29、30)“挑檐石”雕刻憨番担杉

(图31、32)庆寿堂勒脚础石 (图33、34、35)蔡资深古民居

(图36)榉头柱石及凹寿柱石 (图37)石砱联墙堵交丁砌筑 (图38)“斗子墙”

(图39)泉州石砱板条裙堵、腰堵 (图40)石构墙裙上砌红砖(图41)出砖入石

8

(图42、43)石花窗 (图44)条型纹石窗 (图45)板砖组砌

(图46)框架 (图47)模制砖 (图48)窑后砖雕

(图49)书卷额 (图50)册页匾 (图51)线条图案

方涩

垛头

菱角

枭混 垛头线长 盒子 垛仁

(图52)板砖组砌 (图53)水车堵

(图54)鸟踏 (图55)墀头 (图56)二层“鸟踏”

(图57)榉头山墙 (图58)屋侧山墙 (图59)烟板及悬鱼

(图60~62)五形马背 (图63)封火山墙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