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省情教育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
胡馨月
【摘 要】省情教育是党的基本方针路线教育和国情地方化教育的具体实践,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省情教育是激发专业学习热情、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专业基本知识的重要内容.创新旅游管理专业省情教育对于旅游人才培养与地方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9)005 【总页数】3页(P135-137)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省情教育;\"两化两型\" 【作 者】胡馨月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 文
旅游业是近年发展速度快、带动作用强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实施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业正在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要求相去甚远。因而,为满足海内外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必须积极加强旅游管理,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旅游业其自身的特点:无污染、高产值、高附加值,所以它已成全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
点,各国相继投入巨资来完善旅游业及其配套设施,在这中间,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而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省情教育,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本省经济建设,扩大国内外影响的重要途径。
在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属新兴的专业,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却因开设时间太短和人们就业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至今仍为很多人所不了解、不认可。在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较大比例是属于调剂专业,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每年招收的学生中70%的学生是调剂过来的。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能否认可所学的专业,是一个学生能否产生专业归属感,清晰专业学习目标的重要前提。而省情教育是培养学习本专业兴趣的重要方式。因为省情教育是大学生了解本省的重要途径,是对本省旅游发展有更基础、清晰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爱乡情怀、参与到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发展中。以贵州省为例,贵州虽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比较落后,欠发达、欠开发仍是贵州省现阶段的基本省情。但正因为欠发达、欠开发,贵州的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贵州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特殊的地理环境(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绚丽多彩的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众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怡人的气候、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红军文化(全省88个县中68个县曾留下了红军的足迹,贵州的长征文化是全国最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18个世居民族和谐相处,各种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碰撞交融,传承发展,形成独特“文化千岛”是贵州旅游业有巨大潜力发展的基础[1]。国家旅游局邵琪伟指出:中国旅游,“十一五”看贵州。随着我国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贵州旅游大发展时机成熟。
2008年10月29日,贵州省人事厅和贵州省旅游局关于《贵州省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意见》指出:到2010年,全省需培养旅游业管理、
技术人才约3 000—5 000人,培训旅游从业人员30—50万人次,导游达10 000人(现不到3 000人);宾馆部门经理以上缺4 000人,主管以上缺10 000人。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每年不到3 000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迫在眉睫,贵州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设的。
在了解本省的历史、文化、经济后,从省情中了解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必然会在理性上认识家乡,看到家乡的优势与不足、问题与希望,那么必然会对所学专业产生信心,并产生荣誉感、责任感。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旅游界根据周恩来总理对外事翻译人员提出的要求,将翻译导游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概括为“三过硬”,即思想过硬、业务过硬和外语过硬。对于从事旅业人员尤其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而言,“三过硬”的基本精神仍然适用。思想政治素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不言而喻,旅游业是一项经济型的产业,必然涉及复杂的物质利益关系等问题,同时由于旅业是服务型行业,又与外来宾客相接触,无形中代表了一个国家、地区的形象、有时候还会涉及爱国主义、民族尊严等问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省情教育可以从家乡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对故土的热爱,充分感受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等,通过省情教育会更加理解和认识国情,更了解党的方针路线的正确性和重大意义。将热爱家乡与爱国热情相融合,在了解国家、地方发展战略后将自身价值理念与地方经济发展与祖国需要相结合,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2]。
在旅业重要从业资格证之一、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科目《导游基础知识》中有对考生所在本省基本省情的考核,而省情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对本省省情的了解程度,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业基本功是否过硬的一个衡量标准。所以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省情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旅游管理是规划现代旅游、研究旅游经济行为的学科,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虽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相对于其他的管理学科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显得非常年轻。为了使大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本省情况,从而发自内心的热爱家乡,并增强自豪感、责任感,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省情教育方面,贵州师范大学进行了省情教育内容的创新。
一是实现“本土深入化”。除了根据贵州省教育厅要求开设《贵州省情》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专科必修课程)外,根据贵州旅游的特点,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贵州历史与文化、贵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喀斯特景观、贵州自然旅游景观、贵州饮食文化、贵州乡村旅游、贵州红色旅游、贵州旅游商品开发、贵州旅游线路设计、茶艺等10余门本土化特色选修课程,总课时达450学时。专门编写《贵州历史与文化》、《贵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教材、讲义。在省情教育方面力求讲深、讲透,使学生对本省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注重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师科研方面也提倡对贵州本土资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二是着眼“国际推广化”。贵州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推进贵州民族文化国际化。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研究等项目保护和发展贵州土文化。并利用相应平台如应邀访问世界旅游组织等向国际推广贵州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省情教育中,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除开设了《英语应用文写作》、《跨文化交际》、《旅游英语翻译与技巧》等课程外,学院长期与国内外一些教学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获取最新的学术动态,积极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和环境。并准备在本省省情教育中采用双语教学,同时进行一定革新,用外语进行省情教育,开设《贵州旅游英语》、《贵州旅游日语》课程。
在省情教育过程中,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贵州师范大学提出“技能提高型”方式培养,如,为了培养导游专业技能,编写《贵州旅游手册》(分英语篇、礼仪篇、导游篇、线路篇、安全篇等),并建设有贵州少数民族银饰展览室、贵州少数民族
蜡染展览实操室、贵州少数民族刺绣展览实操室、贵州旅游模拟导游实训室,对学生进行贵州旅游导游的技能训练;为了增加学生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实感,组织学生进行蜡染、苗绣、民族歌舞、民族习俗等技能的培训,让学生从感官上真切体验本省的特殊文化,并鼓励学生参与导游资格、教师资格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在省情的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此外,还提出“实践体验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经验传承和创新贵州省情教育。如贵州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全国创业设计大赛中,选择对贵州黔东南地区丹寨苗族造纸工艺的开发设计,获得了贵州省创业大赛银奖、最佳创意奖。通过开展导游之星竞赛、“我镜头中的多彩贵州”摄影展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以及培养“热爱贵州、宣传贵州”的意识;组织学生到贵州的酒店、旅游景区去实习,指导学生成立导游协会等组织,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旅游实践活动;多次参与贵州省重大旅游活动,为宣扬和传承贵州本土文化提供实践经验。2007年,组织旅游管理专业50余名师生在全省进行大规模的乡村旅游调查后,所写的《贵州乡村旅游典型村寨调查报告》,成为贵州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的主要材料。每年派出专业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参加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贵州省贵阳市“贵阳避暑季”大型活动、全国首届导游之星论坛活动等,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型培养,学生真切感受到了贵州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更深化了对本专业的认识,激发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总之,省情教育可以帮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本专业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创新旅游管理专业省情教育,利用“两化”即本土深入化、国际推广化和“两型”即技能提高型、实践体验型,从省情教育出发,使学生在思想上、专业基础上、技能上都能得到深化和提高,因此,省情教育应该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献】
[1]汤会琳.贵州省情教育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12.
[2]徐 伟.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省情教育的思考[J].贵州党校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