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4期 2011年12月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Vo1.28 NO.4 Dec.201l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敏感度 调整评价模型研究 ——以江苏吴江水乡古镇古诗词文化为例 张 捷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以古诗词为例,构建了地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模式、文化资源价值定量评价模型和文化资源 旅游价值综合评价模型,并根据心理学原理构建了可以纠正以往线性取值方法不足的新的敏感度调整取值方法,以 适应资源总体评价中单体数量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该文结果实际上也是以诗词为底蕴的地方文脉乃至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评价模式。文中结合吴江水乡古镇的规划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古诗词;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评价;边际递减 中图分类号:K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87(201 1)04—0001—07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和中国古典诗词如何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目前旅游业较为忽视但又具潜 在应用前景的问题。古诗词作为旅游文学已为人们所逐渐关注_l_3],其指出了古诗词景观审美及导游评说功 能 、资源属性问并有了旅游规划案例研究【7 。旅游业发展尤其是非物质旅游开发[91中,已经渗进了中国人的 生活结构之中的古诗词 是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然而在有关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文件【l11和一些 权威旅游专著[12-13]及旅游资源专廿【 4]中仍尚未体现.同时对于古诗词资源价值以及旅游价值的评价模式尚难 见到专门研究,导致了诗词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而被人们所忽视。另一方面,目前旅 游资源评价模型仍然局限于固定权重线性评价模型,但这种模型存在一定缺陷。笔者着重以江苏省吴江市 为例,研究了作为地方旅游资源的古诗词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业价值的定性和定量评价问题.并通过案例构 建了旅游资源评价的一个新的简单实用的评价模型。 1作为旅游资源的古诗词的定性评价 古典诗词对地方旅游业发展具有实际影响作用。古代圣贤以其独特的目光发现了具有观赏、游览价值 的山水景观或丰富生动的人文景观,其诗词作品实际上成为记录先贤所发现旅游资源的文本。是地方文脉的 重要组成。古诗词尤其是名诗名句.丰富和充实了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文脉和历史文化底蕴,古诗词将风景与 古代名人相联系,扩大了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优美的诗篇及名句.是地方旅游业可以借以利用的无形品牌, 有的可以直接作为旅游宣传广告词。古诗词作者在当地的活动遗迹是物质文化资源。地方旅游诗词,从旅游 业角度进行分析,其定性评价模式大致是从若干方面如作者(知名度、数量、类型)、诗作(数量、类型)、名句名 篇、典故成语、诗词的文学地位、与诗词相关的轶闻史事、诗词描写的意境及地方形象、诗词与地方景点及地 方文化的关系等进行定性评价。以下结合吴江具体案例,从对地方旅游对外吸引性影响最大的几个方面,对 古诗词旅游业价值进行尝试性定性评价。 1.1诗词作者 古诗词作为旅游吸引物,其作者的知名度大小、作者文化类型、诗词的风格及其文学地位等对诗词的旅 【收稿日期】2011-05—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1030) [作者简介】张 ̄(1960~),男,江苏泰兴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 划。 2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丘 游业价值影响较大。以吴江为例评价的具体分析如下:首先,吴江古诗词的作者知名度大,且数量多,拥有一 大批中国古代诗坛巨匠、名家、大家,如李白、刘禹锡、王昌龄、杜牧、白居易、苏轼、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 其次,作者类型覆盖面大,包括诗人、词人、画家、音乐家、政治家、书法家、文赋家、古代才子佳人、帝王等 (见表1)。其三,诗词风格上包括豪放派作者如苏东坡、张孝祥、辛弃疾等;婉约派作者温庭筠、吴文英等。这 些特征具有潜在的旅游营销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将古代名人与吴江景点相联系,为吴江提高旅游知名度提 供了重要依托。广大的名人类型及覆盖面,给旅游业带来的极其丰富的故事化情节,旅游产品开发潜力大。 表1 吴江古诗词作者分类及代表 类型 诗人 吴江古诗词作者姓名 李白、贺知章、元稹、刘禹锡、刘长卿、孟郊、王昌龄、杜牧、 皮日休、陆龟蒙、温庭筠、吴文英、苏轼、王安石、范仲淹、 梅尧臣、苏舜钦、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萨都剌 词人 温庭筠、张志和、吴文英、苏轼、陆游、王安石、辛弃疾、 张孝祥、黄庭坚、贺铸、萨都刺、张耒、秦观 书法家 文赋家 学者 政治家 画家 音乐家 皇帝 李白、贺之章、杜牧、苏轼、黄庭坚、米芾、陆游、倪瓒、 杨维祯、董其昌、祝枝山、文徵明、唐寅、刘墉、王宠 张翰、王安石、苏轼、范仲淹、苏辙、欧阳修 徐铉、金圣叹、严羽、叶梦得、王锡阐 元稹、王安石、范仲淹、刘基、刘墉、林则徐 唐寅、文微明、沈周、倪瓒、董其昌、王冕、米芾、杨无咎 姜夔 玄烨(康熙皇帝) 韩翊、唐寅、祝枝山、文徵明、刘墉、柳如是、薛涛 才子佳人 1.2诗词类型数量 古诗词的数量,除了诗词总数以外,还可以有几个方面,包括诗词类型数、特殊类型诗词(嵌字诗、回文诗 等)数目和名句名篇数。吴江古诗词类型多,内容上有吟咏山水风景、古迹名胜、风花雪月、休闲抒情、怀古、 风情、四季、行旅、农居、思乡等,形式上七言、七律、五言、五律、词曲长短调、长诗、短旬等,时代上唐诗宋词、 元明清诗词等,类型丰富多彩,一应俱全。其次,诗作的总数多(见表2),如仅关于吴江垂虹桥景区的吟咏诗 篇就数以百计。一些专集中所收吴江古诗词甚至为苏州地区之冠,超过苏州(长洲)。其三,具有特殊类型的趣 诗,包括一句残诗、蚊子诗、联句、回文诗、嵌字诗及长诗等,生动有趣。其四,名句佳句多,许多在历史上成为 名典,名诗则历史可上溯至晋代张翰的《思吴江歌》,其他名句有唐代崔信明的“枫落吴江冷”、李白的“风落吴 江雪,纷纷入酒杯”、贺知章“吟尽长江一天月”、白居易“江南旧游凡几处,就中最忆吴江隈”、陆龟蒙“一派溪 鳃 随箬下流,春来无处不汀洲”、宋代苏东坡的“月向松江满”、范仲淹的《松江渔者》(江上往来人)、陈尧佐“秋风 斜日鲈鱼乡”、姜夔“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等,历代为文人雅士及平民百姓所吟唱不绝。如崔信 明的残句诗,杨万里诗称“向来‘枫落吴江冷’,一句能销万古愁”,可谓推崇备至,评价之高溢于言辞。 表2吴江及对比古镇古诗词分类统计(不完全统计) I类 吴江 II类 III类 Iv类 总数 松陵 同里 黎里 平望 芦墟 震泽 盛泽 吴江总体 乌镇 南浔 周庄 注:表中}为诗词中含有“吴江”字样的篇数统计。统计资料来源及分类方法详见后文。 第4期 张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敏感度调整评价模型研究 3 1.3诗词内容、意境和文学地位 古诗词内容记录了目的地历史上的历史古迹、人文名胜、区域风貌等旅游资源,并进行了美学阐释和评 价,其形象特色明显。吴江古诗词同样如此,且多以明快、清幽、宁静、闲逸为主要特征,如月印湖荡溪流、太 湖、芦苇、扁舟、渔村等;同时,吴江诗词中包涵了许多传说及古代文人雅士交往的轶事。一些古诗为当时文 人唱和之作。反映了当时吴江作为文人雅士活动场所的历史背景,同时是一种可以考证的非物质性旅游资源 (传说轶事)。 古代旅游诗词的意境。可以对地方目的地意象起到重要作用。古诗词对吴江的描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 形象、一种独特的良好的人居环境的意境,形成吴江本地旅游形象的文化底蕴。吴江古诗词对古代吴江风光 的描述,良好人居环境意境形象特色显著,意境深远,可以作为未来吴江旅游形象设计的基础理念。 吴江古诗词可以认为是形成一定的地方特色诗派,以皮日休、陆龟蒙等描写吴地山水之作为代表,“另开 僻涩一体”(沈德潜《唐诗别裁》),称为“吴体”。又唐代许浑因其诗歌中多写水,故后人有“许诗千首湿”之说。 在诗词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4诗词与书法等特殊载体 诗词文化通常为非物质遗产,必须通过特点媒介进行可视化展示,书法文化是其可视化展示的重要媒 介。吴江古诗词相关的书法文化主要可以从其作者中的书法家(见表1)角度进行深化。值得提出的是颜真卿 平望诗.历史上虽没有流传下碑刻书迹,但却是进行书法可视化处理的重要素材,在规划中可以利用计算机 技术对颜真卿平望诗碑刻进行了复原。从古代传世作品中与吴江古诗词相关名作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 询《张翰帖》、宋米芾《蜀素帖》(吴江垂虹亭作)和《吴江舟中作长卷》。 1.5诗词文化与当地文脉 古诗词内容与当地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联系密切,与地方文脉密切相关。古代历史地理背景是古代 人们活动的基础环境,如松陵驿、平望驿,古诗词众多描述,反映了当时运河文化的特征。古诗描述的自然环 境则多是湖荡、水乡、湿地景观,人文景观则多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或者古代商贸、宗教特色的人文景观。 吴江古诗词描述的景色及意境,形成了强烈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地方感,与吴江 境内的特色水乡古镇密切相关,如平望、松陵、震泽。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古诗词文化已经融人地方文 脉,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诗词已经形成当地文化传统之一,后代诗人层出不穷,如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 即是吴江黎里镇人。 1.6定性总评价 吴江古诗词文化,总体上具有诗词总量多、作者巨匠多、名句名篇多、诗词意境地方特色明显、具有 地方诗派、与当地景观古迹和地方文脉联系密切、诗词趣味特色明显,其中古代名贤吟咏吴江风景、名胜、历 史遗迹的诗歌及其相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如传说、轶闻、遗址等),是吴江相对于江南其他水乡古 镇的竞争优势,是吴江市旅游业可以形成品牌的十分突出的珍贵文化资源,因而是旅游业可以充分利用的非 物质旅游资源,对于吴江市旅游业发展、提高吴江的文化品位、完善和提升吴江旅游产品的解说系统,进一步 开发旅游产品,乃至宣传促销、市场营销及旅游形象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吴江历史文化和地方旅 游资源的综合考察,以及对周边地区历史文脉的对比,可以发现吴江古诗词文化是吴江旅游的竞争品牌,吴 江古诗词文化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吴江旅游业的竞争品牌和异质性旅游产品形象媒介。 2吴江古诗词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吴江历来为江南重地,历史遗迹及名胜众多,尤以其兼有江(松江)、湖(太湖)之胜为著名。历代吟咏诗 词数量巨大。笔者采用古诗词数量进行境内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的定量评价。然而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者 对某一景点的旅游诗词的特色及感知并不与诗词数量呈简单线性关系,传统线性评价模型难以适应,需要有 特殊的模型来解决评价问题。同时,如何利用古诗词进行评价,以往尚未有先例。文中的方法是,确定以有案 可稽的古诗词数量为基本依据,首先对古诗词作者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对作者对旅游业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4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 经调整后设置权重,再对各镇古诗词进行分类统计,同时构建符合人们感知规律的赋值权重模型并进行评 价。 2.1 吴江名胜古诗作者类型划分 该规划从旅游兴趣及故事性角度,对吟咏吴江的古代名人进行了划分。由于江南素以文著称,明清之际 科举中苏州府频频折桂。江南民间文化雅好琴棋书画诗词赋曲,多才子之称,其中吴中四才子即是代表,民 间传说故事中的才子人物如唐寅、祝枝山、文徵明等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其生平传说也是当地文化所传承及 表现对象,形成江南特有的才子文化,故特别分出才子一类,作为旅游开发故事情节的预选材料。具体分为 诗人、词人、书法家、文赋家、著名学者、政治家、画家、音乐家、皇帝、古代才子(见表1)。 2.2吴江名胜古诗作者旅游影响层次划分 从旅游业角度出发,资源评价时更为重要的是在上述分类基础上进行作者权重类型的划分,因此,文中 首先对古诗词作者的影响度进行层次划分,大致分为4个层次: I类作者一文化巨匠: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独领风骚、影响极大而深远、作为作者所在中国文化领域(如 诗、书法、绘画等)的首选代表人物(一流人物,大致在排名5名以内,如李白、自居易于诗歌,颜真卿于书法, 苏东坡于宋词及唐宋文,唐寅于绘画);康熙虽然不是文化巨匠,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列入 本类。此类人物家喻户晓,旅游解说系统中应用时产生共鸣性非常明显。 II类作者一文化名家: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在作者所在文化领域(文学、绘画、政治)内的典型 代表人物(第二层次人物,排名5—20名以内),通常为领域内流派或时代的首选代表人物(排名5名以内), 如唐诗中的杜牧、王昌龄,宋诗中杨万里、范成大,书法中的董其昌、米芾,绘画中的沈周,宋词中的辛弃疾、张 孝祥、姜夔等。 III类作者一一般名家:历史上在作者所在文化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或特色的人物,如唐诗中的韩挪等, 书法中的杨维祯 VI类作者一地方名家:为影响范围局限于地方的名家,如徐崧等。 为了合理地进行旅游资源评价。笔者考虑到古诗词作者的影响因子对景点知名度的促进程度及对旅游 业的影响,从知名度和作者与地方相关性(直接或间接)进行分类分析,并进行调整,得出吴江古诗词作者进 行了影响因子的分类并赋予量化权重(见表3)。 表3吴江古诗词主要作者影响度等级类型划分及评价权重 注:张翰、崔信明虽非文化巨匠,但分别由于鲈鱼思乡、一句残诗典故而旅游价值突出,康熙、柳如是故事性强,旅游价值大,故均被列入I 类名人;陆龟蒙与吴江联系密切但知名度、故事性稍欠故列入II类。 2.3吴江各镇古诗词分类统计 作为资源评价的基本依据和原始数据,文中从地方志及专门诗词集收集原始素材,包括清代及初所 编印或手抄本的黎里志、同里志、震泽志、盛湖志(盛泽)、分湖记、平望志、相关地方名胜志书《百城烟水》、全 唐诗及互联网资源如著名诗词网站“诗神网”等,并按作者影响层次进行分类统计(如图1)。 第4期 张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敏感度调整评价模型研究 5 』. … 2.4基于可变敏感度的诗词价值定量评价模型 ~ ∞∞∞∞∞∞∞∞0 吴江诗松陵 同里 黎里 平望 芦墟 震泽 盛泽 乌镇 南浔 图1吴江各镇(含对比古镇)古诗词按作者类型分类统计柱状图 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以往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固定权重线性模型【l5J,这种方法的在大多场合简 便有效,但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固定权重在各项子要素齐全但单项缺乏特色构成要素时评价结果会出现失 灵【l6],因为人们在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通常对有多个评价体系中特色因子评价至为关键。目前固定权重问 题已经有权重部分可变的主成分权重优先’法【 .7]来解决,但对于线性取值问题目前尚未见有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里提出敏感度转换赋值法来完善旅游资源评价的赋值问题。所谓敏感度转换,是针对客观调查评价对象 特征值数据变化范围大且不易估算范围时,其评价结果与对象特征值数据不能以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来表 示的状况下所作的数学处理过程。基本假设为,人们注意力分配是有限的,即敏感度是变化的。经济学中的边 际效用递减规律 、心理学中韦伯定理㈣描述的就是这种现象。某个单因子,到一定的层次后,人们对于某一 因子同品位单体的增长发生感知惰性或失灵,需要有一种函数来描述,文中采用等比级数模拟这种机制,设 计了包含等比级数的取值函数或转换函数,其基本特征是单项评价值总量有极值.因子数量n对该项目评价 值的影响,在初始点的敏感度大于远离初始点的数值。即评价值采用如下模型计算 Ⅳ E=∑W 厂( )=∑{W 【1一(1/2)‘1} (1) 式中:E为某目的地评价值;W 为第 类作者所作诗词项的评分权重;厂( )为取值函数或转换函数; 为第i 类作者诗词数。 同时,综合考虑古镇保存现状对各古镇的古诗词旅游开发的潜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式首先对各镇保 存情况分为古镇形态风貌保存完整、形态基本保存风貌完整、古镇形态仅存片区保存风貌尚有遗存、古镇形 态风貌破坏较大基本不存四种类型[2o1,参照古诗词评分赋值尺度分别以l1、8、5、2为赋值。然后综合诗词评 价作出综合评价,为简便起见该方案假设旅游开发时古镇保存现状与古诗词同等重要,故采用如下模型 E综=(E现+E诗)/2 (2) 式中,E综为综合评价值;E现、E诗分别为现状与诗词评价值。 综合评价结果(如图2)表明,吴江诗词文化资源在江南古镇中品位突出,优势十分明显,但是综合古镇 形态风貌现状则除了同里及黎里仍然具有明显优势外,其他古镇如松陵、平望诗词优势就为较欠的古镇风貌 现状而淹没。但是古镇风貌作为旅游开发的另一基础,相对古诗词文化资源无法再造情况而言。是可以恢复 或从旅游业角度进行重建和更新的,这些古镇如果进行水乡古镇旅游开发,在古镇风貌进行维修恢复。则可 以提升其整体资源价值,吴江市内此类古镇的典型有松陵、平望、震泽、盛泽。 12 10 8 6 4 2 0 搬 Ⅱ}]< Ⅲ} 噩}11 冬 匿 赫 赃 蜓 蝼 嘘 救 皑 di’ 证 图2吴江古镇及对比地古诗词遗产价值评价及结合古镇保护的旅游综合评价结果 6 2.5诗词资源旅游业价值评价模型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生 上述评价主要是从古诗词本身价值角度进行评价,然而从旅游业角度出发,需要考虑古诗词与本地文 脉、本地资源等旅游属性进行评价。文中提出了包涵诗词文学价值和旅游价值两大方面共计3层评价模型结 构(见表4)。 表4古诗词资源旅游价值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模型及吴江古镇与对比古镇案例评价结果 层次1 层次2项目(权重) 评价层次3项目 知名度(巨匠比例) 作者文化类型 诗词作者(1o) 本地诗人数 1 1 0.5 0.5 1 0.5 权重 6 2 同里 5 2 黎里 5 2 平望 6 2 松陵 6 2 乌镇‘ 4 2 作者流派文学地位 诗词 文学 属性 35% 1 0.5 1 0.5 1 0.5 意境特征性 诗词风格、 文学特征(15) 名句名篇 风格流派地方诗派 2 m 特色诗词类型 现存古迹景点 诗词对区域旅游资 本地人文景观描述 2 4 5 6 3 2 6 3 消亡古迹著名景点 源记录(40) 诗词 2 4 ● 本地自然景观描述 古代传说名人轶闻 旅游 属性 2 =2 地方形象提炼 2 4 :现存地名描述 8 6 5 8 6 65% 古诗词与地方文脉 (25) 地方特产 2 8 ● 6 8 6 8 8 特征传承载体 现存民俗文化 古代民俗文化记录 总评 100 100 66.5 74 77 89.5 58.5 注:表中 为非吴江境内的对比古镇。权重为文中经验赋值。 3讨论和结论 文中以古诗词旅游资源评价为案例,进行了一种定性、两种定量评价尝试。定量评价研究中提出了一种 新的旅游资源评价赋值模式,其特点为权重可变,解决了以往固定权重评价决策模型中的缺陷。三种方法评 价结果表明,定性评价中考虑文化价值更加灵活、直观和直觉,方法简便,但主观性较强。文中提出的两种可 选定量评价方法中的第一种,是结合古镇保存程度的综合评级方法,这一方法简便,且其诗词价值评分量化 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认知心理习惯,这一模型在旅游开发和发展初期便于利用;第二种是具有3层结 构的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模型,涉及古诗词本身价值属性和外在旅游属性两个方面22项三级评价项目,内容 相对全面,但可能存在不能反映特色项目的特殊案例.该模型适宜于综合开发诗词旅游资源和旅游深度发展 阶段应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旅游业的非物质开发[9],其中重要的措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 工程.及对古镇风貌的保护和选择性恢复。文中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参考模式。 第4期 参考文献: 张 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敏感度调整评价模型研究 7 [1】喻学才.中国旅游文化传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77. [2】沈祖祥.旅游与中国文化f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160—170,191-202. 【3]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134—146. [4】王岷,张柏.中国古典诗词中地理景观信息及其旅游地理意义分析[J].人文地理,1994,9(2):10—15. 【5]喻学才.中国旅游名胜诗话一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6】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12—113. 【7J朱桃杏,陆林,朱晶晶.诗词的旅游效应及相关旅游开发一兼论皖南贵池李白诗词旅游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6):551—553 【8]张捷,程章灿,刘泽华.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的旅游规划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1-6. 【9】保继刚,Geofarry Wal1.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91—97. [10】林语堂.中国人【M].郝志东,沈益洪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5:239—242. 【11】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 【12]Inskeep E.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approach[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91:80-95. [13】Godfrey K,Clarke J.The Tourism Development Handbook[M].London:Cassell,2000:67-68. 【14】杨桂华,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李悦铮.滨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模式[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2. 【l7】张捷.区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研究[J】_人文地理,1998,13(1):59—62. 【18】【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杜月升,张晓光,梁小民,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670—695. 【19】Kantowitz B H,Roedinger III H L,Elmes D G.Experimental Psychology[M].St Paul:West Publish,1997. [2O】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一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A new evaluation model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f the ancient poems in Wujiang,Jiangsu ZHANG Jie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Ancient poems,the intangibl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ICTR),are used to being neglected in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In this paper,we carried on a case study of the ancient poems in Wujiang and proposed a qualitative assessment model and two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s.We also designed a new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ourism potential based on psychology.In addition,a comparison of proposed evaluation models was made. Key words:ancient poems;tourist attractions;intangible cultural resources;evaluation;marginal diminishing 责任编辑:谢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