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学生专用)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酷爱(kù)       仰望(yǎng)    分泌(bì)     棱角分明(léng) ....B.妥帖(tiē)      温柔(róu)     主宰(zǎi)    别具匠心(jiàng) ....C.宽敞( chǎng)   慰藉(jí)      履行(lǚ)     独树一帜(zhì) ....D.蔓延(màn)      镶嵌(qiàn)    云霄(xiāo)   余音绕粱(liá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髀骨     嗤笑     浑身解数     潺潺流水 B.拮据     糟蹋     莫明其妙     郑重其事 C.荒唐     褴褛     与日俱增     迟疑不诀 D.乖巧     肥硕     无忧无虑     致之不理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站在曾国藩故居前,我不禁浮想联翩,时空转换,似乎看见了这位伟人驰骋....疆场的英姿。
B.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年轻人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敢于迎接任....何前所未有的挑战。
C.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的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
D.诵读经典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B.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 C.“一带一路”将在非洲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上,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 D.许多内地教师心怀理想,奔赴,开创新时代教育援疆的壮丽画卷。
1 / 10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墙角。
B.命运即使让你错过了夕阳,也必将让你看到满天的彩霞;命运即使让你错过了月亮,也必将让你看到满天的星星。 C.大家都很喜欢他,因为他长得好像周杰伦。
D.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流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6、将下面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鲁迅先生说,“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 ②有的人也曾辛勤播种,但之后就不再耕耘浇灌,任由土壤干涸、万物凋零。 ③有的人也曾扬帆起航,但稍遇波浪就退却上岸,自欺欺人地等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④藏于温室、一味等待的旁观者,终将一无所获。 ⑤绚丽的梦境、漂亮的辞藻,并不等同于实际生活。 ⑥栉风沐雨、潜志笃行者,最终必有所成。 A.③①②④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②①⑤④⑥③    D.②③①④⑥⑤ 7、古诗文名句默写。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杜甫《蜀相》) (2)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3)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5)子曰:“__________,仁者不忧,__________。(《论语·子罕》) (6)亲人相隔,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境遇不同,表达方式也各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__________,__________”中借家书难寄,表达对弟弟的担忧与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__________,__________”中运用共赏明月的典故,表达对弟弟的祝福与思念。
(7)崔永元独自一人挑战整个娱乐圈,即使面对死亡威胁,依然勇往直前,初心不改。我们可以借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来
2 / 10
形容他的行为,对他的孤独奋战表示敬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3)甚矣,汝之不惠       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
3 / 10
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1.(1)将近,将要  (2)通“无”,没有   (3)通“慧”,聪明 2.(1)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2)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 3.D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两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
②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
③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④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⑤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笼,却只有稀硫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⑥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4 / 10
⑦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⑧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⑨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机器扎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⑩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坦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⑪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⑫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⑬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⑭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便咽无语,一任泪雨滂沱。 ⑮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选自《羊城晚报》2018年6月19日 )
5 / 10
1.作者围绕“棉花”这条线索,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第⑤自然段中“我”种棉花的相关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3.如果要把第⑦段画线的句子推荐给其他同学,你写的推荐理由会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棉花的味道”有什么含义?
5.文章结尾说“棉花的味道”“将伴随我一生”,为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说说。 2、阅读理解。
没有陪伴 何来家风
张 贺
①当今中国有两个词最能引发社会“吐槽”,一个是“”,一个是“富二代”。 少数几位公子小姐的出格言行早已给公众留下了刻板印象。“缺少家教”“家风不好”是人 们对他们的一致评价。
②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客观,有的“”“富二代”的父辈们人品口碑其实还不 错;也很少有孩子真是因为父母行为不检而有样学样最终变坏的。但显然这些为人父母者在对后代的家庭教育上存在严重失误。“养不教父之过”,儿孙犯错,家长当然是脱不开干系的。
③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家风清正、一脉纯良。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传统,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家训汗牛充栋。但显然相当一部分人没听进去。为什么有无数成功的治 家案例摆在眼前,后人还是要犯错?可见,树立和传承家风这件事没那么容易。
④之所以没那么容易,不是因为给孩子从小立规矩有多难,而是陪伴和指导孩子的成长需要耗费 父母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意志坚强的人,难以做到时时刻刻、一点一滴地督促。久久为功,没有“久久”就没有“功”。梳理近些年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闻报道,就一定会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 几乎都难以做到“陪伴”二字。父母普遍重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不管这种需求是否合理),而忽视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如果父母真正爱孩子,是不会放任不管的。
⑤我读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印象最深的不是他那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治家格 言,而是惊讶于曾国藩所付出的巨大精力。曾国藩一生戎马倥偬,
6 / 10
军事政务繁忙至极,但再忙,他也经常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夫人、弟弟和子女写信。大至如何读书修身,小至买什么衣服、吃什么饭,都要事无巨细一一告诫指点。虽然长期不在家人身边,但曾国藩用写信这种 方式起到了陪伴的作用,达到了耳提面命的效果。这些日记和信件多达数百万字,全看下来 能把人累个半死。可想而知,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倾注了多少心血。这才是真爱。
⑥华裔加拿大学者梁鹤年写有一本温馨感人、妙趣横生的《家有四子》。梁先生在四个 儿子结婚时都曾送上一番箴言,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作为男子汉,最重要的是慷慨大度,而真正的慷慨大度不是在金钱或者家务事上不斤斤计较,而是在时间上的慷慨大度,愿意把时间花在孩子和伴侣的身上,这才是真正的慷慨。
⑦可见,古今同理。
⑧只有在陪伴的基础上,父母的嘉言懿行才会起到榜样的作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父 母才需要考虑为孩子树立哪些规矩。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父母给孩子留下一个好品行才是“子孙之宝”。单纯的以物质财富满足孩子而不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的父母是小气鬼。林则徐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和“富二代”现象的出现凸显了林则徐这句话的精辟。
⑨今天我们谈家风,希望通过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那么首先,身为父母者就要慷慨大度,陪伴孩子的成长。如此,家风才能落地生根。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3)第④至⑥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仔细研读第⑧段画线句,品味林则徐这句话的“精辟”何在。 (5)下列三则家风训言,哪一则与本文联系最紧密,为什么? A.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B.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 / 10
四、写作题(40分)
题目:在希望的田野上
写作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47.请以“坚持下,不一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8 / 10
参:
一  B A B C C B
(1)长使英雄泪满襟    (2)故国东来渭水流    (3)鸡声茅店月    (4)在乎山水之间也    (5)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6)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7)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  三
1.种植、管理、采摘棉花;母亲给我们做棉衣;年老后依然穿棉织物 2.不能删除,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打顶”后的棉花与不“打顶”的棉花的区别,突出母亲具有丰富的种植棉花的经验,同时也借此表达在很多时候的深刻哲理。
3.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望无际的棉田比作一片无垠的雪地,把母亲采摘棉花的画面比作织女在编织白毛毯,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棉花的外形与质地,表现出作者对棉花的喜爱,对勤劳母亲身影的赞美。
4.一是棉花自身的味道,是母亲生前喜欢的味道;二是蕴含深深的母爱,三是子女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5.我在母爱中成长起来的,母亲管理棉花就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棉花的味道,其实就是妈妈对我的爱,这种爱会一直温暖我,母亲教给我道理,母亲用棉花打顶才能丰收的事实,教育我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1)陪伴和指导孩子成长才能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大意对即可) (2)指出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现象,引出对本文论题“家风”的论述。同时作为
9 / 10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具体真切有力地证明了缺少陪伴会使得家风不正的观点,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3)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了父母难以陪伴的孩子有些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例子,也列举了曾国藩用写信方式陪伴后代建立良好家风的故事和梁鹤年先生认为男子汉应该在陪伴孩子和伴侣身上慷慨花时间的例子,并且这三个例子形成对比,从正反两面具体真切有力地突出了只有陪伴孩子才能树立传承良好家风的观点,使论证更全面、深刻。
(4)林则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儿孙和自己一样,那么留钱给他们反而会消磨奋斗的意志;儿孙如果不如父母辈强,那么留钱给他们反而会使他们好逸恶劳,胡作非为,增加过错。“”“富二代”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父母溺爱孩子,只重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消磨了孩子奋斗的意志,从而没有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作者在此引用林则徐的话,希望能引起此类家长的重视,多陪伴孩子。
(5)B更能体现,因为B说的是不能只满足孩子物质需要,而应该重视对孩子品德的修养,父母留给孩子好品行才是“子孙至宝”。而A侧重于勤俭节约,C侧重于淡泊名利,都不符合本文主旨。 四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