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来源:九壹网
名词解释

第七章

名词解释精选

第一节中国建筑史部分® 一、石作与木作

1•磉墩:用砖或石砌的柱基础,上置柱顶石。 2•柱埭:置于柱础之上、垫于柱脚之下的构件。 3•礓碴:用砖石棱角侧砌成的锯齿形的斜路。

4•象眼:台阶侧面的直角三角形部分,许多象眼还作层层凹人的处理。

5.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6•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7.砚窝石:踏垛最下一级,与土衬石齐平,比地面略高。

8•分心石:大型礼制建筑中阶条石与槛垫石之间的位于中轴线上的长石板。 9•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10•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髙度为10份。 11•马头墙:防火山墙的一种,因其高出屋面随坡跌落部分形似马头,故称。也叫跌落山 墙。

12.五花山墙:悬山山墙的主要做法之一,随着各层排山梁柱和瓜柱,砌成阶梯形,直接勾 出构架的结构。

13.斗子墙:即空心砖墙,又叫空斗墙。分有眠空斗墙(平砖、立砖交替砌筑)和无眠空斗 墙(只用立砖不用平砖)。

14.金镶玉:北方包砖墙的一种做法,墙体四周砌砖,中心填以碎砖或土坯。南方空斗墙内 填碎砖土等的做法则称为“金满斗”。 15•萧墙:即影壁、照壁,古时也称为屏。

16•云墙:墙头为波浪形曲线,常用作园林的隔墙。

瓦口子:古建筑屋顶部位名称,又称当勾。位于瓦垄与脊交接之处,由于位置不同叫法 也有别,如在正脊部位又称正当勾,在戗脊部位又称斜当勾。

18•签尖:即墙肩,常见做法是将墙的顶部做成斜坡或曲线形,以将墙厚减薄,与其上的梁 枋衔接柔和。

19•墀头:硬山建筑山墙的上部称为墀头,由戗檐砖、盘头等组成。

20.戗檐砖:立于墀头的盘头之上的方砖,砖面超前,微向下倾,上雕花纹。 21•盘头:戗檐砖之下、枭混之上叠砌的出砖二层,称为盘头。而其转向山面后成为沿山尖 ①注:本名词解释是对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教材附录的补充,凡教材有的,此处不再列出;此外,对于其 他常识性的名词也不予列出。 217

斜上的形式,称为“拔檐”。

22•—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书散水”。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 基周缘。砌墁时先用条砖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再栽以一圈立柱,

借以起到疏导雨 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一般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23.天井:(1)墀头看面正身墙上端部至大连檐里皮之空距,即全部梢子出檐所占的部位。

(2)四合院的十字甬路的牙子外口至散水牙子外口之间的空距。 24•黑活:清代称建筑之砖雕工艺为黑活。

25•寻杖(巡杖):古代栏杆上部横置的扶手。在栏杆转角处相垂直的两寻杖截止于转角望 柱而不出头的做法,称为“寻杖合角造”;二寻杖搭交出头而不用望柱的称为“寻杖绞 角造”。

26•重台勾栏:宋式栏杆的一种,因用上下叠置两重华板,故称重台勾栏(只用一层华板的 则称单勾栏)。

27.罗汉栏板:只用栏板而无望柱,两头用抱鼓石。

28•地袱:栏杆最下层的置于阶条石之上的横石,叫地袱。宋《营造法式》上又叫地拢。

29•地霞:重台勾栏的小华板,栏杆下部的装饰性华板,紧贴地袱或靠近地面,并作云形雕 刻,所以又叫地霞。

30•盆唇:石栏杆华板之上承托蜀柱的枋形构件(或雕成枋形),与寻杖平行,其下部棱角 作弧形处理,有如盆之边沿,故名盆唇。

31•斗子蜀柱:石栏杆所用构件,置于盆唇上,以支撑寻杖。其下部雕成下宽上窄的卷叶形 或其他形式,上端雕成斗形,顶着寻杖下皮,谓之斗子蜀柱。 32•云拱:宋代石栏杆的蜀柱除了斗子蜀柱的形式外,还常雕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雕作云 形,略似拱,以承托寻杖下边,故名云拱,云拱下部为瘿项或撮项。 33.癯项:云拱下部的装饰性雕刻,因雕成上下小、中间作扁圆形鼓出形状,有如颈瘤,故 名瘿项(若雕成下宽上窄的凹圆弧形,则名“撮项”)。明清则多为宝瓶形。

34_抱鼓石:在垂带栏杆的最下端,有一块刻成鼓形或云形之类的陡立的厚石,将最下一根 望柱扶牢撑稳,这个石构件就叫抱鼓石。抱鼓石也用于罗汉栏杆的两端及建筑物其他地 方,最早可能出现于元朝。 35.螭首:古代碑额、殿柱、殿阶上的龙头状雕刻。

36.隔架科:用于内檐大梁与随梁枋之间的斗拱。与溜金斗拱后尾相交的隔架科则称为“花 台科”(常见于明清时期)。

37.品字科:只用翘不用昂的斗拱,从侧立面看形如倒品字。

38.平坐斗拱:用于支撑楼阁、塔,月台、平台、城楼等平坐的斗拱,其前部多为带翘斗 拱,后尾多用可延至于柱的枋子。斗拱做法不同于一般斗拱,但踩数多少需依走道宽窄 而定。

39.溜金斗拱:一种复杂、高级的斗拱,自中线以外与普通斗拱完全相同;中线以内,自耍 头以上,连撑头和桁椀,都在后面特别加长,顺着举架的角度向上斜起秤杆以承受上一 架的桁或檩,因其秤杆是以下金桁自上而下溜到檐部的,所以叫溜金斗拱。

40.挑金斗拱:一种用于殿阁檐宇四周的斗拱。其外跳即中线以外与翘昂斗拱相同,有五、 七、九踩等规格,中线以内的结构则很复杂。因为它不仅悬挑屋檐,

而且还起到悬挑下 218

金桁的作用,所以叫挑金斗拱。 41•如意斗拱:每攒斗拱除了纵横四向各出翘、拱之外,还在45度方向挑出斜拱,多攒斜 拱组成复杂的网络状,这就叫如意斗拱。

42.—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 枋之上。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43•十八斗:在翘或昂的两端,托着上一层拱或翘、昂的斗,形与坐斗同,但小于坐斗;由 于它的长度为一点八斗口,也就是宋代材架制度的十八分,所以叫十八斗。十八斗相当 宋的交互斗。

44•平盘斗:没有斗耳的斗,常用于角科。 45•三才升:在单材拱两端承托上一层拱或枋的升,叫三才升,宋时属散斗之列。 46•植升子:在正心拱两端的升,由于做出垫拱板槽,比三才升宽0.4斗口,叫槽升子,在 宋代,属于散斗。

47•上昂:宋式斗拱中的一种构件。在内檐、外檐斗拱的里跳或平坐斗拱的外跳中,昂头向 上外出,昂尾斜向下收,昂身不过柱中心线,这种昂,叫上昂。上昂多用于殿堂内部。

48•斜昂:角科上在45度斜角上的昂,叫斜昂。与耍头齐平的斜昂,叫由昂。 49•插昂:只有昂头而无昂身、昂尾,徒有下昂形式的假昂,叫插昂。

50•批竹昂:宋式昂嘴的一种做法,即将昂嘴做成尖楔形,如一段竹子被刀斜劈而成的,故 名批竹昂。批竹昂最早见于唐代。

S1.琴面昂:宋式的昂嘴做法之一,因昂嘴如琴面突起,故名琴面昂。

52•双杪双下昂: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 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

53.单材拱:在清代斗拱中,凡不在正心线上的拱,都不需要加拱垫板,统称单材拱。宋式 单材拱,按《营造法式》规定的材分制度,拱的髙度和宽度,等于材的高度和宽度。所 谓单材拱,就是一材高宽之拱。

54.足材拱:宋《营造法式》:“材上加菜者谓之足材”,足材拱是相对于单材拱而言的。在 单材拱髙十五分上再加拱髙六分,共二十一分;因此,高二十一分的拱,即宋之足材 拱。

55.里拽拱:斗拱中,在檐柱中心线以里的拱,叫里拽拱(位于柱中心线以外的拱,叫外拽 拱)。

56.把臂拱:在角科外拽上特别加上的拱,与翘或昂相交,由正面伸至侧面,这种拱,叫把 臂拱。

57.瓜拱:瓜拱在斗拱的拱中,是最短的拱,也是处于最下层的拱。除了不出踩的斗拱外, 瓜拱和其上的万拱多相叠并用,瓜拱托着万拱在正心线或里外拽上,分别叫正心瓜拱 (宋时叫泥道拱)、正心万拱,里拽瓜拱、里拽万拱,外拽瓜拱、外拽万拱。

58.厢拱:设置在斗拱最外或最里一踩上的单拱(宋代称之为令拱h

59•耍头:在斗拱前后中线翘或昂以上,有两层与翘昂平行,大小也与之相同并与挑檐桁相 交之材,其中下面那根,即叫耍头,也叫蚂蚱头。

60.撺头:在斗拱前后中线上,与耍头大小相同并与之平行而叠于其上的木材,叫撑头。

61.替木:宋式斗拱构件,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是斗拱最上一层的短枋木,用以承托两 219

橡或枋的接头处。它的两头带卷杀,形似拱,但断面高度低于拱。后替木逐渐加长,元 代起已改为通长的构件,习称檐枋。

62.三幅云:明清时,雀替或昂尾上斗口内伸出的一种云形雕饰,叫三幅云。 63•六分头:木材端部一种装饰,外形如锐角状。 •霸王拳:梁枋枋头的一种雕饰,系由中间三个凸半圆线和两端两个凹半圆线,连续而组 成的花状头。

65•华头子:在出下昂的斗拱中,为承托第一跳下昂的昂身,将相应的一跳华拱外端,顺着 昂身斜度切去一部分,剩下的斗口外的一小段华拱头,刻作两卷瓣。因其形似花瓣,因 名华头子。

66.菊花头:斗拱的翘、昂后尾的一种雕饰,作分瓣的曲线形。

67.麻叶头:翘、昂后尾的一种雕饰,其做法有所谓“三弯九转”之说。中心之外的三层弧 线为“三弯”;每两弧线相接处叫转,九处相接,故为九转。 68•切几头:宋式大木作营造术语。拱头长度不足承受一斗,也不按拱头卷杀,仅作成一入 瓣或两卷瓣的形式,宋人称这种加工方法为切几头。常用于梁、揪、方子等的出头上。 69•宝瓶:宋式转角铺作斗拱或清式角科斗拱由昂之上,承托若角梁的瓶形木块。 70.卷杀:是对木构件轮廓的一种艺术加工形式,如拱两头削成的曲线形,柱子作成梭柱、 梁作成月梁等,都是用卷杀办法做成的。

71.计心造:在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都有横拱的一种斗拱结构方法,叫计 心造。

72.偷心造:宋式斗拱的一种做法;即在一朵斗拱中,只有出跳的拱、昂,跳头上不安横 拱,谓之偷心造。

73.檐不过步:指从挑檐槺到檐端的距离小于一步架(22斗口)。

74.槽:宋《营造法式》将建筑物中与斗拱出跳成正交的一列斗拱的柱列中线通称为槽。两 槽之间形成的空间按所处位置不同,可分为内槽、外槽、前槽和后槽等。宋《营造法 式》将格网平面布局分为单槽、双槽、分心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等多种形式。

75.副阶柱:即廊柱,宋代称副廊柱。

76•通柱:建筑物的内柱中,从地面到达屋顶的柱子,叫通柱。 77.平柱:明间左右的檐柱,叫平柱,是檐柱中最短的立柱。

78.雷公柱:立在庑殿推山太平梁上的短柱,是用作承托悬空的一段脊桁以及脊桁上的正吻 的。攒尖顶宝顶下的悬空短柱也叫雷公柱,柱的下端通常刻做垂莲。 79.永定柱:土城中或平坐下的立柱,都叫永定柱。

80•草架柱子:在清式歇山结构的踏脚木上,树立若干根柱子,以支承挑出的桁

头(每根支 一桁头),这些柱子就叫草架柱子。

81.瓜柱:两层梁架之间或梁檫之间的短柱,其髙度超过其直径的,叫做瓜柱。宋时瓜柱叫 做侏儒柱或蜀柱,明以后始称瓜柱。

82•劄牵(扎牵):宋式名称,起联系作用的短梁,长一椽架(清式称一步架),相当于清式 的单步梁。

83.抱头梁:小式大木中檐柱与金柱(或老檐柱)间的短梁叫抱头梁。它一头在檐柱之上, 一头插人金柱或老檐柱(有斗拱时叫挑尖梁,无斗拱时叫抱头梁)。 220

84•挑尖梁:在大式带檐廊的建筑物中,主要的梁多由前后金柱承托,但另有次要的短梁连 接金柱和檐柱。这种短梁的梁头,通常做成较复杂的形式,好像一顶道冠。挑尖梁并不 承重,只起拉接联系作用,同小式的抱头梁一样。 85•角梁:垂脊处最下一架斜置的并伸出柱子以外的木梁,叫角梁。角梁有两层,下层的在 清式中叫老角梁,宋式中叫大角梁(江南地区称老戗);伏在老角梁上边的在清式中叫 仔角梁或子角梁(江南地区称嫩戗,前端抬起较陡)。 86•阳马:宋式名称,即角梁。另斗尖类型的藻井中的斜梁,亦名阳马。

87•簇角梁:宋式名称。在四角、六角或八角斗尖亭榭的木构架中,各条角梁的后尾全部集 中到中心,谓之簇角梁,取其簇拥一处之意。

88•由戗:清式名称。由戗是庑殿正面与侧面屋顶相交处的骨干构架,即四条垂脊的骨干。

它处于两山各桁及前后各桁的相交的地方,是角梁的继续。

.顺梁:与主要梁架成正角的梁,叫顺梁,按清代官式做法,顺梁安置在梢间底层的柱 间。

90•扒梁:两头放在梁上或桁上,而不是放在柱上的梁,叫扒梁。

91•顺扒梁:两端或一端放在桁或梁上的顺梁,叫顺扒梁;它分上下两层或上中下三层,每 层都是一头放在桁上,一头放在柁梁上。

92•丁袱: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 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柱 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清式营造则例》 中称顺扒梁。

93.太平梁:在庑殿顶的推山结构中,由于两山推出,脊桁也随之加长,于是有一端便悬空 在梁架中线以外。为了牢固起见,必须在前后上金桁的上面加一根梁、一根柱来支撑。 这根梁,就叫太平梁;这根柱,叫做雷公柱。

94•采步金:在歇山式建筑中,用以承托歇山部分结构的梁,叫采步金,是歇山大木中的关 键构件。它的位置是在挑尖顺梁上,与顺梁成正交,髙同第二层梁,两端做假桁头,与 下金桁相交,放在交金墩上。采步金的外边还刻有一排橡窝,以承受两山的椽子。采步 金这一构件,见于明清官式建筑中。

95.乳袱:宋式名称。袱,指梁,乳,言其短小。乳揪是较短小的一种梁,相当于清式的双 步梁。

96.穿插枋:明清木构件(横向)之一,位于两柱子之间,起联结作用。

97•随梁枋:最长的梁下的枋,起稳固梁的作用,是个联系构件。

98.内四界:指一座单体建筑的中心部位,即五架梁下两柱之间的位置。五架梁上正好是四 步,又称四界,在建筑的内部,称为内四界。

99•燕尾枋:悬山结构的檫或桁头伸出山墙外的悬挑部分下边的一道枋,以加强檩或桁的支 撑力,这道枋叫燕尾枋。

10〇.牛脊砖:在有斗拱的建筑中,压在最上一跳下昂之上以承托檐棂的檩,宋式称牛脊砖, 相当于清式之檐檩。

101•脑椽:清式名称。最上一段即脊桁到上金桁这段椽子,叫脑橡。它一端插人扶脊木内, 另一端钉摘在上金衍上。 221

102.花架椽••清式名称。在各金桁上的椽子,都叫花架椽,又叫乎椽,花架椽又视建筑物 进深步架多寡,在称谓上还可区分为上花架椽和下花架椽。

103•连檐:一指封檐板,二指在檐椽头上皮连接各椽头的木件,又分大连檐(连接飞椽橡 头上皮的联络材,瓦口就安在它上面)、小连檐(连接檐椽椽头上皮的联络材,在它上 面安里口木或闸挡板)。

1〇4•里口木:在小连檐的上边,有一块小板,封住两根飞橡之间的空当,这块小板就叫里 口木,又叫闸挡板,其作用可防鸟雀飞入作巢。

105•博风板:悬山和歇山屋顶,桁(檫)都是沿着屋顶的斜坡伸出山墙之外;为保护这些 桁头而钉在它上面的木板,就叫博风板。

106•扶脊木:清式建筑脊桁之上并与之平行的六角形木,叫扶脊木。在它前面和后面朝下 的斜面上,做成一排涧,以承受脑椽的上端。

107•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橡头半斗口,称为雀台。 108.枕头木:在屋角的檐桁上,为了使椽背与角梁背齐平,而在椽子下垫的一块三角形木 头,又称衬头木。在宋式建筑中叫生头木。

109•踏脚木:清式歇山构架中,伸出山墙或排山外的挑山檩,负担不了整个悬出部分的载 荷,所以在老檐桁上加一道扒梁,以立柱承重,它就叫踏脚木,意为让草架柱子踏脚 于此以支撑桁头。 110.柁墩:两层梁间的“短柱”,其高度小于其直径者,叫柁墩,宋元时用驼峰。 111•交金墩:在顺扒梁上承托山金桁和前后金桁相交点上的柁墩,叫交金墩。 112•角背:瓜柱两端的木构件,以固定瓜柱。

113•平水:梁头下皮到桁下皮之间的髙度,叫平水。是指未进行建筑施工之前,先决定一 个高度标准,然后根据这个高度标准决定所有建筑物的标高,这样一个髙度标准就是 古建施工中的“平水”。平水不但决定整个建筑群的髙度,也决定着台基的实际髙度。

114.骑马雀替:在尽间、梢间及廊子等狭窄处,一个开间的两个雀替连在一起,合而为一。

115•花牙子雀替:常用于住宅及园林,整个雀替用较小的棂条拼成图案,或雕成卷草等纹 样,

116.挂落:用木条拼搭成的漏空装饰构件,悬装在廊柱间枋子之下,常见于南方建筑。

117•捅扇:用以空间隔断,楠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楠心)和裙版两部。 花心是透光通气的部分,用细木棂子,裙版雕刻图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宫殿、庙宇、 高级住宅,带橋扇门的可做建筑的外门。

118•支摘窗:古建筑门窗的一种形式。适用于明清殿堂的次间、梢间或小式建筑物上。在 每一开间的中线上增加一根立框(间柱),形成上下左右四扇,均双层。上扇为支窗, 下扇为摘窗。 119.罩:居住建筑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作用的构件,多用硬木浮雕(或透雕)雕成几 何图案、缠交的动植物以及神话故事等。(即檩子)

120.襻间:宋式大木构件,是榑下附加的联系构件,或每间都用,或隔间釆用。其两端往 往插在蜀柱或驼峰上,将相邻的两片梁拉紧。

121.平® (暗):天花的一种,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如

佛光寺大殿和独乐寺观音阁。 222

122•平棊(棋):天花的一种,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 纸,这种形式在宋代称为平棊。

123•勾连搭:将两三座房屋沿进深方向连接起来,中间不做隔墙,以扩大室内使用空间, 而屋顶仍旧各自分开,这种做法就叫勾连搭。明清以来,在大型宅第及寺庙大殿等建 筑中,常见勾连搭的应用。

124•编竹造:在穿斗式构架的穿与穿之间,用竹片或细山竹编织起来,然后抹上泥灰以为 墙,这种做法,《营造法式》上称为编竹造。编竹造在南方建筑中常釆用。

125.缠柱造:在楼阁一类建筑物中,由于上层向内收缩,上下两层的柱子便不能对齐。当 上层角柱向内收进较多时,便将平座的转角铺作做成三个栌斗的形式,围绕上层角柱 柱根布置,使转角铺作的正侧两面都可以看到两个栌斗。 , 126•叉柱造:楼阁建筑或木塔的上层柱子,下端作十字形开口,成为四瓣,又在下层柱头 铺作斗拱中,柱脚直接落在栌斗上。

127•减柱造:辽、金、元时期(明清时已很少采用)建筑中减去前金柱或后金柱的做法, 以获得开阔的室内空间。 128•斗接柱:大木作构件名称。斗接柱是指多层建筑中叉柱造做法中的上层柱子。这种做 法是自下而上,一层柱框一层斗拱相重叠,上层柱根叉于下层斗拱的大斗之上,也即 是下层斗拱的大斗所接托的上柱,称为斗接柱。明、清建筑中用两段或三段木材施以 暗榫墩接成的柱。

129•推山:庑殿建筑中加长正脊,并向两山推出的做法。

130•收山:歇山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一段距离的做法。 131•排山:硬山或悬山屋顶中位于山部的骨干构架。 132.排山勾滴:硬山、悬山和歇山山面的博风板上与垂脊成正角形排列的勾头和滴水。

133.勾头:一种特殊形式的筒瓦。多用筒瓦垄的檐头,比普通筒瓦多一个圆形的瓦当。元 代以前称瓦当,至明、清两代,改称勾头。

134•戗脊:歇山屋面四条垂脊下,沿角梁方向斜出的四条脊。

135•傅脊:其一指歇山的山花板与下边山面屋面接缝处的平脊(共两条);其二指重檐建筑 下檐顶部的平脊(共四条)。

136•合角吻:重檐建筑下檐正侧面博脊相交处的吻兽。

137.套善:位于仙人脚下,套在仔角梁端部的瓦质或琉璃雕饰件。 138.长耳子:安装于琉璃照壁四角圆柱上部或琉璃花门四角圆柱子上部的装饰性

琉璃构件。

139.悬鱼:悬山屋顶山面的装饰构件,用木板雕成,安于傅风板的正中。早期多为鱼形,

后有各种变形。

140.惹箪:位于悬鱼的两侧,安于山面博风板边缘的三角形木质装饰件,上多刻云纹之类。

141•回水:上檐出的尺寸比下檐出尺寸缩减的部分,称为回水。

142•五彩遍装:宋《营造法式》中建筑彩画作制度之一。彩画中最华丽的一种,用于等级 最高的建筑物上。其特点是把建筑的木构件从头到脚都用彩绘的图案花纹来装饰,以 达到五彩缤纷、华丽髙贵的效果。

143•枋心:梁枋彩画的中心部分,约占整个梁枋的三分之一。 144•箍头:梁枋彩画两侧的尽端部分。 223

14S•藻头:梁枋彩画枋心与箍头之间的部分,亦称“找头”。

146•—整二破:旋子彩画中一个整圆旋子加两个半圆旋子的构图形式。 147•喜相逢:旋子彩画中两个相连的一整二破称喜相逢。

148•勾丝咬:旋子彩画找头部位的一种图形,此图形在较短木件上可单独使用。当木件过 长,安排一整二破图案后还留有空地,即可加入“勾丝咬”。 149•五大线:古建筑彩画技术术语。指清式彩画图案的骨架轮廓大线。即枋心线、岔口线、 皮条线、箍头线、盒子线。 二、城市、建筑及其他

150•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

1S1.瓮城:为增强城门的防御力量,而设在大城门外的小城,也称月城。

152•马面:城墙突出部分的城台,间距一般不超过一箭的射程,守城士兵于马面上可四面 御敌。 153•箭楼:城门上设有众多窗洞(以备发箭防御之用)的城楼,如北京前门箭楼。 1S4.水门:开设在城墙跨河处的券洞,以通舟船运输。

1SS•塘:周代宫廷殿堂的土台,依墉建筑宫室,不仅稳定坚固,而且逐层髙起、造型 宏伟。

156•闺闼:半圆拱形的宫门。

1S7.掖门:宫殿正门左右两旁的侧门。

158•燕寝:宫城中供皇帝居住的建筑(诸侯的称为路寝)。 159•龙尾道:宫殿前长长的台阶。

160•辇道(倾道):坡度平缓而便于车马通行的路,常与踏垛组合使用,后其上多刻云龙水 浪,成为纯装饰性的御路了。 161.斋宮:皇帝行祭礼斋戒时的住宿之处。 162.辟雍:原为周天子所办的大学的学宫,东汉以后辟雍则带有祭祀性建筑的性质,其型 制为圆形水池中设方形建筑(群)。诸侯之学宫则称泮宫,内设泮池(半圆形水池)。

163.国子监:封建社会后期的国家最髙学府。

1•椒房:古代后妃的居寝之处,用花椒类的香料和泥涂于墙壁,取其温香、多

子之意。

165.贡院:清代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通常建于城内东南方。

166.木天:原为唐代宫中藏书的秘书阁,后泛指高敞的建筑,并成为翰林院的代称。

167•驿站:古代的邮政设施,专供传递文书、邮件者中途休息、住宿、更换马匹等。

168•扎仓:藏语,意为学院,一般由前廊、经堂、佛殿(内供佛像)构成。 169•太仓:朝廷皇室藏粮之所,有时被称为“坟仓”。

no.囊欠:藏语,意为活佛公署,内有会客室、佛堂、自用经堂、卧室及各种建筑。 ni•会馆:身居异地的商人设立的为同乡联络聚会的场所,兴起于唐宋,现存者多为清代 所建。

172•三滴水楼阁:清代城镇常见的一种楼阁,其外观为三重檐,从下而上逐层内收。

173•棂星门:用于孔庙前导空间中(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名门喻人才辈出),原为木构, 后多为石构;其型制一般是门上设龙头阀阅十二,门中设朱栏六扇,通天石柱四根 (下有石鼓夹抱,上饰穿云板,顶部雕四大天王像h 224

174•乌头门:宋《营造法式》中门的一种类型,也称乌头大门、表褐、阀阅、褐烫、绰楔, 俗称棂星门。其形式为:在两立柱之中横一枋,柱端安瓦,柱出头染成黑色,枋上书 名。柱间装门扇,其上部有成偶数的棂条,下部有障水板。柱头多有装饰纹刻。

175•绰楔:即牌坊,古代用以旌表的建筑物。

176•华表:由“诽镑木”演变而来,为望柱形,柱身布满雕饰,上端多设横交的云板。常 设在宫殿、庙宇、城垣脊陵墓前。

177•享殿:一是指帝王陵寝内祭祀的殿宇,二是指帝王祭天或祭祖的殿堂。 178•寝殿(寝庙):帝王陵寝或祭祀建筑中放置死者衣冠、牌位的殿宇,一般在享殿之后。 179•兆域:古代陵寝建筑的用地范围。

180•方上: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种形式,指正四棱台式封土的顶面,以汉代陵墓为典型。 181•梓宫:汉代帝王或贵族们的棺木用梓木制成,称为梓宫。 182•陵邑:汉代帝陵因陵设邑的做法称为陵邑。 183•五音姓利:宋代风水术中关于陵墓建筑布局的一种学说,认为建筑的方位与墓主的姓 氏有某种必然的关联。

184.哑巴院:明清帝陵中明楼与宝城之间的院落。

185•坞壁:汉代一种特殊的庄园式住宅,平地建坞四周环以高墙,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 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有很好的防御性。

186•—颗印:云南民居的一种,常将正房、厢房连成一体组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前加院墙 的形式)。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常为楼房),耳房东西各两 间,中设小天井。因平面组合呈口字形,外观方整,像一颗印,故名。

187.阿以旺:本是维吾尔族住宅中带天窗的大厅,后成为这种带外廊平顶的土木结构 民居形式的代名词。

188•锢窑:地面上用砖、石、土坯等建造一层或二层的拱券式房屋,与靠崖窑、

地坑式窑 并称为窑洞的三大类型。

1.碉楼:、四川一带在地形陡峭处采取分层的办法修筑的楼房,因外观似碉堡故称 碉楼。

190.颇章:地区把高大的官寨碉楼称为颇章。

191.康房:川族民居的一种,是土墙或木柱承重的二层住宅,二层采用“井干式”结 构。

192•土掌房:彝族民居,特点是土墙承重,室内有木柱,以木愣构成平顶骨架,上铺柴草, 抹草泥为顶。 193•照楼:羌族民居,多为建于陡坡之上的三层楼房,顶层靠后处突起一排敞廊,称为照 楼。

194•倒座:四合院第一进院落中与正房相对,坐南朝北的附属性房间。 195•抄手游廊:四合院连接和包抄垂花门、正房、厢房的连廊。

196•垂花门: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富丽木雕。屋顶用勾 连搭。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门。

197.风雨桥:又称为花桥、廊桥。古代桥梁的一种,现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常见。 多是石砌的墩台,伸臂结构的木制梁桥。达种桥梁一般全桥均建有亭、楼、阁、廊相 225

结合的桥屋。 198•凤凰台:(1)拱式桥构件名称。位于金刚墙两端与分水尖中间,其作用是与分水尖一 起保护桥墩、安放闸板。其结构全部用条石砌筑,长为分水金刚墙的十分之二,宽度、 露明高和埋深均与分水金刚墙相同。(2)大木作斗拱昂的部位名称,位于昂的正面十 八斗分位前方,呈斜平面的小台,俗称“脑八”。 199•流碑亭:源于我国古老的习俗“禊祓”,多设置于园林内,亭之外形无定制,但亭内地 面必设石雕的弯曲回绕的流水槽,以实现“曲水流觞”的功能。 200•鸳鸯亊:一亭双顶或双亭相连,多设于园林中。

201.司空:汉代之前国家的最高工官,是城市建设、建筑营造的掌管者。 202.抱厘: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203•经幢:刻有经咒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石柱,柱身多为六角、八角或圆形,一般由基 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 204•漏窗:住宅及园林中亭、廊、围墙等处的窗洞,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 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构成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205•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206.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207•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208.支提窟:印度佛教一种佛龛式的洞窟,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209•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窟源出于印度的支提窟,成形于公元4〜5世纪中叶的龟兹 石窟,成为我国北朝石窟中的典型型制,隋唐以后逐渐消失。它在早期阶段往往和僧 居窟同时出现。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窟室后部凿出连通窟顶与地面的中心 塔柱,柱身四面雕龛造像,在窟室后部、中心塔柱与

窟室侧壁、后壁之间形成绕塔右 旋的通道。 210.丹土:藏语,安立在寺院主殿屋顶上为幢状神物,中心木杆上写有咒语,外有用 牦牛尾拧成的粗绳。 第二节外国建筑史部分 h窣堵波:呈半球形穹隆(覆体)状的佛教圣祠,为纪念佛陀及其教义或对圣地、圣迹示 敬而建。

2•玛斯塔巴(Mastaba):玛斯塔巴是模仿住宅设计的供皇族和贵族使用的古埃及砖墓,造 型简单,长方形的平台略有收分,内有厅堂,平台下面安放着死者的墓室,上下有阶梯 或斜坡甬道相连。这种玛斯塔巴陵墓后来演化为阶梯形金字塔。 3•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的人口处。其断面呈 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髙度不等,已知最高者达五十余米, 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的花岗岩制成,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4.金字塔(Pyramid):金字塔主要由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及方锥形塔墓组成。

5.观象台(Ziggurat):观象台又称山岳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 的庙塔或庙台合一的阶梯形金字塔式的宗教建筑物,有宽大庄严的阶梯通向塔顶,塔顶 226

有一间不大的神堂。

6•空中花园:这是古代西亚的杰出建筑,建于公元前7〜前6世纪,位于新巴比伦内城,是 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王妃所建。这是一座阶梯式的花园,被描述成披着花木盛装的 小山。

7.精舍(Vihara):印度建筑中佛教或耆那教的修行寺庙,内常设有水池,壁上环有若干小 窟。

8•支提窟(Chaltya):印度石窟中有窣堵波的佛殿。 9•维特鲁维(Vitruvius):古罗马的御用建筑师,公元前1世纪完成《建筑十书》(DeAr- chitecture Ubri Decem), 这部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10•柱式(Order):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檐部、柱子与基座等各要素之间以及整 体之间形成的和丨皆完美的比例关系的定型组合称为柱式。

11•母度:柱式各部分之间,从大到小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建筑物的大小不同,柱式 的绝对尺寸也不同,为了保持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我们把柱下部的半径作为量度单 位,称作母度。

12.凯旋门(Triumphal Arch):古罗马纪念性建筑的一种,为炫耀对外战役的胜利而建。位 于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上,有一个或三个拱券,上有大量雕刻装饰。

13•巴西利卡(Basmca): —种综合用作法庭、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平面一般为长 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的龛(Apse)。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 当中部分宽且髙,称为中厅(Nave);两侧部分狭且低,称为侧廊(Aisle),侧廊上面 常有夹层。图拉真巴西利卡(Basilica of Trajan,98〜112年)与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Basilica of Constantine, 310〜313年)

是古罗马巴西利卡的两个典型例子。巴西利卡 的型制对中世纪的教堂与礼拜寺均有影响。

14•输水道:鉴于地下或地面上的人工输水管道,利用略微的坡度引导水流。罗马人发明的 输水道常为带拱的砖构筑物。

1S•券柱式:罗马券柱式是罗马建筑艺术与技术上一个成就,由券同柱式或券同柱式中之檐 部与柱子组成。

16.列柱式:由一排柱子共同支撑着檐部,它可以在建筑的一个面形成矩形或圆形的围廊。 依靠柱子的重复排列而产生一种韵律感。采用不同的柱式和不同的开间比例,又会使建 筑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17.巨柱式:是指两层以上的建筑在立面上柱子贯通整个髙度,巨柱可使建筑显得高大雄 伟。

18.双柱:双柱是将两个柱子并在一起。叠柱则是将柱子按层设置。双柱和叠柱在构图上富 于韵律感。

19•壁柱:壁柱虽然保持着柱子的形式,但它实际上只是墙的一部分,并不承受重量, 而主要起装饰或划分墙面的作用。

20.倚柱:倚柱的柱子是完整的,和墙面离得很近,主要也是起装饰作用。倚柱常常和山花 共同组成门廊,用来强调建筑的入口部分。

21•帆拱(Pendentive):内凹的倒三角形砖石构件,以支承在方形或多边形基座上升起的圆 形穹顶。这是拜占庭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22•帕拉第奥母题(PaUadimi Motif):帕拉第奥创造的一种券柱式构图方式,具体做法是在 两柱子中间按适当的比例发一个券,券脚落在两根的柱子上,上面架着额枋,小额 枋上开圆洞,每个大开间里有三个小开间。它影响到后来许多的大型建筑设计。 23•肋拱架:随着结构技术的发展,为了减轻结构重量,形成的框架式的肋架拱,它起结构 作用,其他部分起围合作用,它大大的使空间变得开敞。

24•古典建筑:指罗马共和国盛期与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和希腊盛期的建筑。 25•钟乳拱(Stalactite):钟乳拱又称蜂窝拱,建筑中的顶棚装饰,由一个个层叠的 小型半穹隆组成。在结构上起出挑作用,在造型上起装饰作用。 26•光塔:带有出挑阳台的通常纤细的高塔,与清真寺相连,供用来召唤人们前往祷告。

27•鸟居(Torii): —种牌楼式的门洞,常设于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木栅栏处。 由一对粗大的木柱和柱上的横梁及梁下的枋组成。梁的两端有的向外挑出,亦有插入柱 身的。著名的如伊式神宫的鸟居,造型简练刚挺,寓巧于朴。自7世纪中国建筑传人 后,鸟居的形式有了些变化,如柱子有侧角、横梁,两端起翘,甚至有用斗拱者。

28.阑干:日本神社建筑中与竖杆相连的水平板构成的木质栏杆。

29•数寄屋(Sukiya):草庵风茶室盛行之后,出现了一种田舍风的住宅,模仿荼室,称为数 寄屋,其传统形式在日本现代建筑中仍可见到。

30•神社:日本崇拜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

31.飞扶壁(FlyingButtress):飞扶壁是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一大创造。它与扶壁一样,同 是支撑承重墙中的侧向水平推力的结构构件;与扶壁不同,利用从

墙体上部向外挑出的 一个券形或是半券形的构件(亦称飞券)将墙体所受到的压力传递到离此一定距离的柱 墩上。由于减轻了墙体的负担,原墙体上墙墩的体量就可以缩小了。

32.玫瑰窗:巨大的圆窗,其花式窗棂如轮辐般排列,常见于哥特式房屋中。 33.哥特式:12世纪形成于法国,使用尖券、尖拱、骨架券、飞扶壁、束柱、花窗棂等,典 型实例是巴黎圣母院。

34.希腊十字式:西方纪念建筑的一种型制,中间的穹顶和两侧的筒形拱在平面上形成等臂 十字,代表作有威尼斯圣马克教堂的平面。

35.穆达迦:西班牙8世纪被阿拉伯占领,10世纪后大量建筑手法渗入到哥特建筑中 去,形成的特殊风格,称为穆达迦风格,其特点是用马蹄形券、镂空的石窗棂,大面积 的几何图案或其他花纹。

36•巴洛克风格:文艺复兴建筑的变形,醉心于表现自我感觉,讲究视觉效果,常用的手法 有波浪形曲线、曲面建筑部分断折、不完整等。代表作有罗马圣卡罗教堂。

37.洛可可(Rococo)风格: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18世纪中叶起源于法国。以穷尽装饰 主题的不同组合方式和柔和、多姿多彩的室内设计为其特征。 38•透视门:教时期的教堂墙垣很厚,以致门窗洞很深,为了减轻建筑的沉重感,将门 旁的墙壁做成一排排锯齿形装饰,得名透视门。 39.叠涩:一种结构方式,层层出挑,只有垂直支撑而无横推力。

40.孟莎式屋顶:这是法国17世纪的独特屋顶形式,方底两折式屋顶,下部陡峭而上部坡 度突然转折,变得很平缓,甚至做成小平顶,使内部空间好用。 41•悬挂结构:由柱、绳索和钉(或桩)组成,但是直到后来出现钢索和钢链时才得到充分 的发展。

42•梁柱结构:A.石材,B•木材。这是古埃及和古希腊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此后很少变 化。直到现代,采取钢和钢筋混凝土材料后,潜力才得以发挥。预应力的应用使其跨度 大大增加。

43.券洞:在岩石或坚实土质上挖空洞。

44•放射形券:由楔形石块砌成。由于克服了两侧的横推力而坚固稳定。

45.叠涩券:又称挑石券,只有垂直支撑而无横推力。后来建筑以此同放射形券结 合,做成尖券。

46•叠涩穹隆:穹隆是用土或天然混凝土构成的内部有骨架、外铺草涂泥而成的建筑结构体 系。叠涩穹隆主要发源于西亚,后来拜占庭与建筑用小料厚缝的方法,使穹隆形 式多样化。

47•藤条券:产藤地区的一种结构,后来印度仿此形式以砖石叠涩拱券,称为弓形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