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中考专题历史人教版中考复习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8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40分 )
1. 让每位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成为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作为中国私学的开创者,孔子的哪一种思想集中体现了他对“教育公平”理念的追求( )A.诲人不倦B.温故知新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2. 属于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A.牧野之战B.桂陵之战C.楚汉之争D.城濮之战
3. 社会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有与其时代特点相匹配的词汇产生。下面成语,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A.围魏救赵B.邯郸学步C.亡羊补牢D.刻舟求剑
4. 《荀子·行效》载:周初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有50多国,异姓诸侯有10余国。这段材料反映得是( )A.夏朝的世袭制B.商朝的等级制
C.西周的分封制D.战国的郡县制
5.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对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图①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B.图②中的发明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C.图③反映了唐朝商业繁荣
D.图④中的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6.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它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都城( )A.夏朝B.西周C.商朝D.东周
7.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后期B.原始社会末期C.夏朝末期D.商朝末期
8. 战国时期,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 )A.土地肥沃
B.人民勤劳C.都江堰的修建D.地理位置优越
卷II(非选择题)
二、 简答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10 分 ,共计40分 )
9. “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下面是小华在国内外旅游观光时,拍摄的一组图片,请探究:
(1)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从以上图片所显示的遗址或文物中,我们可以直接了解的文字各是什么?
(2)文物和遗址是我们认知过去的最真实的途径。除了文字外,上面三组图片所显示的遗址和文物还可以使我们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请对以上探究归纳归纳一恰当主题。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主要是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时间,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像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五经。
(1)请写出墨、道两家代表人物各一位。南怀瑾说“儒家的孔孟思想像粮店”,你从孔子观点中获得了哪些精神食粮?(列出要点)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主要也是三家,除了儒家和道家,另外还有哪家?其代表人物商鞅推行的变法中哪项措施最能体现他的治国思想?
1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五霸指的是谁?(2)战国七雄又是指的谁?( 3)“三家分晋”指的是哪三家?
12. 观察地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周分封诸侯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标准有哪些?(2)西周分封的诸侯拥有的权力和义务分别有哪些?
(3)从地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哪些特点?三、 改错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20分 )
13. 史实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公元前221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 )改正:
(2)《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改正:
(3)230年,孙权派将军班超率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 )改正:
(4)420~5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长安,统称为“南朝”。( )改正:
14. 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这种状况始于禹,从此王位世袭制出现了。判断:________改正:________
(2)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判断:________改正:________
(3)晋文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判断:________改正:________
(4)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判断:________改正:________
15. 某同学结合都江堰示意图和自己所学写了如下介绍词,请你阅读并帮助他找出其中表述有误的地
方进行修正:
都江堰在黄河上,是两千年前的秦朝人李冰父子修建的,那儿还有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都江堰分三部分:分水鱼嘴将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飞沙堰将内江的水引入灌溉农田,宝瓶口还可以在夏季泄洪排沙。2000年,都江堰和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示意图(1)错误:① 修正:② (2)错误:① 修正:② (3)错误:① 修正:② (4)错误:① 修正:②
16.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 】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改正:
【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改正:
【 】战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改正:
【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离骚》。改正:
参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中考专题历史人教版中
考复习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8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40分 )
1.
【答案】
D
【考点】老子和孔子【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解答】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广收门徒。故选D。
2.
【答案】
B
【考点】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争雄的知识点.重点考查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知道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解答】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各国之间战争频繁,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著名的战役,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公元前4世纪中期,魏赵交战,齐派孙膑率军救赵,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交战,魏国在马陵遭到齐国的埋伏,此后,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进行了长平之战,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3.
【答案】
A
【考点】春秋争霸【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点。【解答】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四个选项中只有围魏救赵能体现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故选A。
4.
【答案】
C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5.
【答案】
C
【考点】
明清科技的成就及影响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青铜器【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图片的解读。【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杰作,故图①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解读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罗盘针又名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因此,图②中的发明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解读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纸币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因此,图③反映了唐朝商业繁荣解读不正确。故C符合题意;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因此,图④中的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解读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
【答案】
C
【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解析】
本题以殷墟曾是哪个朝代的都城为切入点,考查盘庚迁都。【解答】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人把商朝又称为殷朝。C符合题意。故选C。
7.
【答案】
A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解析】
本题考查了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解答】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春秋后期。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故选A。
8.
【答案】
C
【考点】
都江堰【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解答】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选项C符合题意。
二、 简答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10 分 ,共计40分 )
9.
【答案】
(1)图一:象形文字;图二:楔形文字;图三:“金文”也称“铭文”。
(2)如图一: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信息;图二:雕塑和法律制定信息;图三:青铜铸造工艺等。(3)大河文明等。【考点】
《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金字塔和埃及文明文字的演变【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古代大河流域文明的成果及相关文字,注意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
(1)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从以上图片所显示的遗址或文物中,我们可以直接了解的文字是:图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成果,其文字为象形文字,图二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其文字为楔形文字,图三是古代中国的司母戊鼎,其文字为“金文”也称“铭文”。
(2)图一可以使我们获取的历史信息的是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信息,图二可以使我们获取的历史信息的是雕塑和法律制定信息,图三可以使我们获取的历史信息的是青铜铸造工艺等。(3)以上探究的主题可以是大河文明等。
10.
【答案】
(1)墨子、老子(或庄子)。“仁”、因材施教、见贤思齐等。(2)法家。严明法度,禁止私斗。【考点】百家争鸣
老子和孔子【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墨家代表是墨子,道家代表是老子或者庄子;第二小问精神食粮依据材料“儒家的孔孟思想像粮店”结合所学孔子思想主张可知是“仁”、因材施教、见贤思齐等。(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是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1.
【答案】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楚秦燕赵魏韩。韩、赵、魏。【考点】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春秋争霸【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把握历史上“三家分晋”的史实。【解答】
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指的是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
依据所学,战国初年,晋国为韩、赵、魏三个国家,加上原有的齐、楚、燕、秦,并称战国七雄。
12.
【答案】
(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标准:血缘关系、功劳大小。
(2)权力:有很强的性,可世代管理其领地。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3)特点: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都城镐京以东;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考点】西周的分封制【解析】
本题以题干图片为依托,考查分封制。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1)西周分封诸侯的目的是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分封的标准有血缘关系、功劳大小。西周初期,为巩固周朝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宗亲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
(2)西周分封的诸侯拥有的权力有很强的性,可世代管理其领地。义务有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3)仔细观察图片可知,从地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地理分布上呈现的特点是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都城镐京以东;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三、 改错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20分 )
13.
【答案】
(1)错误 ;公元前221年改为公元前356年。(2)正确
(3)错误 ;班超改为卫温。(4)错误;长安改为建康。【考点】司马迁和《史记》三国鼎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解析】
本题考查司马迁和《史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三国鼎立。【解答】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的国君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所以题干说法错误,应该把公元前221年改为公元前356年。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所以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万多人船队至夷洲,加强了与的经济文化联系;所以题干说法不正确,应该把班超改为卫温。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宋取代东晋,在中国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都城都在建康,与鲜卑人或鲜卑化汉人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等政权对峙。统称为南朝,所以题干说法不正确,应该把长安改为建康。
14.
【答案】
×,“禹”改为“启”
×,“四羊方尊”改为“司母戊鼎”×,晋文公改为齐桓公√,√
【考点】青铜器春秋争霸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夏朝的兴亡与“家天下”【解析】
本题以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为切入点,考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青铜器的相关知识点。【解答】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赵、魏、韩。
15.
【答案】
【考点】都江堰【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6.
【答案】
【考点】
青铜器甲骨文都江堰
《诗经》和“楚辞”【解析】
【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