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来源:九壹网


1.飞扶壁: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

2. 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

5.昂:贯通斗拱斜着放置的组件,位于斗拱中线处,前尖端斜向下,后头上伸进屋内。

6.罩:为中国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之一,是对柱、梁两侧的两个空间的界划

7.银匠式:1520年前后的西班牙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结合了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这种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

8.阿布辛波:是古埃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神庙位于阿斯旺以南的尼罗河畔。它是古埃及闻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阿布辛波凿岩所建的神庙。四尊高19.8米的法老雕像占满了石窟的外立面,而在其内部则设有各种完间,用于祭奠和存放庆典用品。

9.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檩的斜撑

10.表现主义派: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绘画(其代表人物为诺尔德、基希纳、恩斯特)的影响下形成。 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表现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勋柏格、韦勃恩等。

11.一池三山: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园林模式,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12.黄肠题凑: 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

13.叉柱造: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14.缠柱造:缠柱造是古代木结构建筑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角部两面的普柏枋上各加一个大斗和一组斗拱。

15.永定造:永定柱造是上下通柱,叉柱造是宋辽金最具代表,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

16.副阶周匝:,是中式建筑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此名词在中国宋代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有所用,其实例可见于一些山西地区的古建筑,如太原晋

祠圣母殿、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等。在中国古建筑的塔中或者钟楼,常见这种做法

17.阑额:阑额既为额枋,宋代称为阑额,是中国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18.普拍坊:普拍枋是宋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相当于清式建筑中的平板枋,它主要是用来承托斗拱。普拍枋的位置在阑额上,柱头之间,柱头斗拱置于普拍枋之上,加固了柱子与阑额的连接。

22.羡道: 墓道。通入墓穴的路,上不盖土。

23.悬鱼: 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位于悬山(古代建筑中的屋顶样式之一)或歇山(古代建筑中的屋顶样式之一)屋顶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得名与其形状有关。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屋顶悬垂,故名悬鱼。: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34.嫩戗发戗:戗指的是建筑的戗,发戗只得是起戗,嫰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并且檐口平直,如象鼻 嫰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

35.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如象鼻。

36.鸱尾:古代宫殿屋脊正脊两端的装饰性构件

37.升起:宋辽建筑檐柱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现一缓和曲线

38.斗口:1)斗或升上放构建的槽口 2)清代模数单位

39.材:宋式建筑的基本尺寸单位,材分八等,根据不同的建筑采用不同等级的材

40.推山: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

41.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42.样式雷:清代负责主持皇家建筑的雷氏建筑世家

43.平座:楼阁及楼阁式塔等楼层之间以短柱、铺作、草柎、地面板、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以承上荷载,通常外檐挑出平台,供人凭栏远眺

44.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

45.山岳台: 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而成的高台,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

46.科林斯柱式: 柱头部分是旺盛的忍冬草,其余构件、组合形式用爱奥尼柱式的,但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

47.十字拱: 棱沟的正投影呈“十”字形,由四角的墩子承重,使得建筑内部空间得到

,而且便于开侧窗

48.拱顶体系: 一列十字拱串联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而横向的则由两侧的几个横向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它们本身的横推力互相抵消,只在最外侧才需要厚重的墙体

49.帆拱: 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50.巴西利卡: 是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的比较宽,是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中厅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

51.帕拉第奥母题: 每间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券脚落在两棵的小柱子上,小柱子距大柱子1m多,上面架着小额枋。每个开间里有了3个小开间,两个方的夹着一个发券,以发券为主,在小额枋之上、券的两侧各开一个圆洞。

52.洛可可: 卖弄风情、妖媚柔靡、逍遥自在的生活趣味,蕴育出充满脂粉气的新的文学艺术潮流称为洛可可

53.浪漫主义: 分先后浪漫主义:先浪漫主义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追求异国情调,例:封蒂尔修道院

54.后浪漫主义:是哥特复兴,例:英国国会大厦

55.折中主义: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

56.台明:房屋的最下部分台基的高度

57.罩:为中国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之一,是对柱、梁两侧的两个空间的界划

58.银匠式:1520年前后的西班牙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结合了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这种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

1、檐柱: 位于建筑最外围的柱柱叫檐柱。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部分的重量。

2、金柱: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金柱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相邻檐柱的金柱称外围金柱(又叫“老檐柱”)在外围金柱以内的金柱称里围金柱。若一座建筑中没有用里围金柱,则外围金柱即简称金柱。金柱承受屋檐部分以上的屋面重量。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端向上延伸,直达上层屋檐,并承受上层屋檐重量,这样的金柱叫重檐金柱。

3、中柱: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叫中柱。中柱直接支撑脊檩,将建筑物进深方向的梁架分为两段。中柱常用在门庑建筑中,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以扩大室内空间。

4、山柱: 位于建筑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悬山建筑的山面。在门庑建筑或民居中常可看到。

5、童柱: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因其下端不落地,所以柱均比较性。这类柱常见与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

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角柱按其位置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

7、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

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

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一)、金厢斗底槽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

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

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

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

1.雀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特殊构件,指置于梁枋与立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得净跨距离,防止梁枋与立柱之间角度变形。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但是为纯装饰性构件。

2.大雀替:常用于喇嘛教建筑。它比普通雀替大,长而且厚,下面用柱支撑/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还加一个大斗,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上。大雀替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北魏时期,在以后的各代中除喇嘛教建筑外,一般不用这类雀替。

3.小雀替: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因体积小,本身造型没有太多时代性变化。

4.通雀替: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头的长雀替/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没有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

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

5.骑马雀替:在建筑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门侧转角的开间较窄,常使两个雀替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当二柱距较近,并在梁柱交接处还要用雀替,此时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而产生相碰连接的现象,骑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6.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刻成卷草等图样。四川叫做“弯门”,使用很普遍。南方常用雕刻很华丽的弯门,不过弯门做的很长时,就变成了花罩/又称挂落,纯粹起装饰作用。虽毫无力学上的使用价值,但变化万千,所以常被用于园林建筑的梁枋下,以增加园林建筑的观赏性。

7.龙门雀替:这是一种非常华丽的大型雀替,柱旁雀替下设有梓框,雀替上装设三伏云等雕饰件/此类雀替专用于牌楼上,为使美观,故造型格外华丽。相较于其他雀替,龙门雀替多云墩、梓框、三福云等结构性造型样式。

一、椽的分类

(一).脑椽:最顶上一排屋脊处的椽子叫“脑椽”。

(二).罗锅椽:又叫“蝼蝈椽”“顶椽”。它是卷棚式屋顶位于两根顶金桁(即脊檩)之间的椽子。

(三).花架椽:位于金步上的椽子。花架椽按位置不同有上中下之分。

(四).檐椽:一端位于金桁上(或重檐建筑的承椽枋上),另一端伸出在檐桁之外的椽子叫“檐椽“。伸出檐桁之外的部分叫“出檐”。

(五).飞椽(也叫“飞子”):附着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的椽子。飞椽后尾呈楔形,钉附在檐椽之上。椽子一般为圆形断面,而飞椽用矩形断面。

(六).板椽(又称“连瓣椽”):用于圆形椽尖顶檐步架以上部位。因圆形椽尖式建筑檐步以上部位越来越小,已不能使用单根椽子,故将各间椽子合并为几块梯形或三角形板块,以板代椽。

二、附件

(一).大连檐:钉附在飞椽椽头上的横木,断面呈直角梯形,长随通面阔,高同椽径。它的作用在于把檐口处的飞椽连在一起,以保证飞椽的相对位置固定。

(二).小连檐:钉附在檐椽椽头上的横木,断面也是直角梯形,长随面阔,厚为板厚的1.5倍,宽同椽径。作用为将檐椽固定在檐口的相对位置上,避免其游移。

(三).闸挡板:用以堵塞飞椽之间空挡的闸板。其厚同望板,高同飞椽高,宽为飞椽空挡净宽加两侧入槽尺寸。闸挡板与小连檐配合使用。如安装里口木则不再用小连檐和闸挡板。

(四).里口木:刻以看作是小连檐和闸挡板的结合体。其长同通面阔。高为小连檐厚加飞椽高,宽同椽径。里口木需按飞椽位置凿出凹口,飞椽即从凹口内穿出。里口木用材较费,加工麻烦,且笨重,无特殊要求时,一般不采用。

(五).椽碗:封堵檐椽间空挡的挡板。椽碗侧立钉在檐檩中线内侧,其外皮与檩中线齐,檐椽即从碗洞内穿过。碗椽系在檐柱间安设装修,以檐柱为界划分室内外时才采用。

若在金柱上安设装修,以金柱为界划分室内外时,则不设椽碗这一构件。椽碗可以封堵檐椽间空挡,分隔室内外空间,防止鸟雀钻如室内,也有防寒保温的作用。

(六).椽中板:当在金柱间设装修,划分室内外时,需在金檩上安设椽中板。其作用与椽碗相同。它位于檩中线外侧,里皮与檩中线齐。并夹设在檐椽与花架椽之间,故名“椽中“。其长随通面阔,厚同望板,宽1.5椽径或按实际定。

(七).瓦口:承托底瓦和盖瓦的构件,钉附在大连檐上。七总长按通面阔。明间正中应以底瓦座中。瓦口高为椽径的1/2,厚为高的1/2。

1)、斗和升的分类。

A.大斗:汉代称“栌“,宋代叫”栌斗“,清代也叫”坐斗“。它位于全攒斗拱的最下层,直接座在柱头或额枋、或平板枋(普拍枋)之上。大斗上承托正心瓜拱及头翘或头昂。所以,全攒斗拱的重量都集中在大斗上。

B.三才生:宋代叫“散斗”。它位于里外拽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拱或枋子。

C.槽升子:宋代叫“齐心斗”。它位于正心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正心拱或正心枋

D.十八斗:宋代叫“交互斗”。它位于翘或昂的两端,托着上一层翘或昂及与之相交的拱。

(2).斗与升各分部名称。

A.斗口:大斗和十八斗上,都开有装设翘昂的槽口,称做“斗口”。清代把平身科斗拱

大斗的斗口作为权衡大式大木建筑各部件的基本单位。

B.斗耳:斗口两侧突起的部分。

C.斗腰:斗耳下面的垂直部分。宋代叫做“斗平”。

D.斗底:斗腰下面的倾斜部分。宋代称“斗欹”。宋代规定:斗耳、斗平、斗欹的高度比为4:2:4。

六.品子斗: 品子斗拱用于平座挂落或者室内金柱上,承天花枋。这种斗拱正心枋两侧跳出均用翘,仰视如“品”子。当用于平座挂落时,正心枋上皮与挑檐枋上皮平。

七.牌楼斗拱: 牌楼斗拱是一种特殊的品子斗拱,其正心构件的两侧完全对称。

八、攀间斗拱:攀间是相邻两个梁架蜀柱与蜀柱之间起拉结与联系作用的横木。这是宋代构件的名称,相当于明清时代的金枋与脊枋。明代建筑中,常在金(脊)桁与金(脊)枋之间安设一抖三升斗拱或重拱,称为“攀间斗拱”。

九、隔架斗拱: 隔架斗拱用于承重梁架及随梁之间,以增强承重梁架的抗弯能力。

十、藻井斗拱: 藻井斗拱只用于室内藻井。它没有结构作用,而只起装饰作用。

藻井斗拱采用以正心枋中心为界,只做外出一半的“半面做法”,后尾做燕尾榫交于藻井板上。

一、天花: 天花是室内梁架之下设置的部件,它即可遮挡梁架,又可施各种彩绘,所

以是室内重要的装饰部件。同时,还可以界定室内空间高度,保温,隔热及防尘。

汉代已使用天花。宋代天花分为平闇、平綦、海墁天花三类。

1、平闇天花: 在梁架下面用天花枋(宋称平綦枋)组成一个个木框,,木框内又隔置成许多密而且小的木方格,方格顶面满铺木板,这种类型的天花叫做平闇天花。

2、平綦天花:在天花梁枋和天花枝条组成的木框之间不再隔置小方格,而是直接满铺较大的天花板。板底面可施彩绘,画出龙、凤、鹤等图案,或贴上带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类型的天花叫平綦天花,使用相当普遍。

3、海墁天花:一般建筑中使用海墁天花。这种天花是用木吊挂将一个个的木顶隔吊挂在梁架或檩子上。木吊挂由边框、抹头组成框子,中间用棂子隔成一个个方格,木顶隔底面糊纸。

二、藻井: 藻井是天花中“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一种高级天花。

一、彩画的主要手法

(一)、叠晕:将同一种颜色调出几种深浅不同的色阶,按顺序排列绘成装饰色带的方法。用在构件外缘时,深色在外;用在构件中图案四周时,浅色在外。当叠晕由浅至深称为“对晕”。当叠晕由深至浅时称为“退晕”。

(二)、间色:在建筑相邻各间的同类构件上,或在同一构件的不同段落或分件上,有规律地交替使用冷暖、深浅不同的底色的方法。在明清时期的彩画中,以青绿相间为定式。

(三)、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突起的线,再覆上明亮的颜色的方法。这样可加强彩画的立体感。

(四)、贴:在彩画的线或图案上贴金箔的方法。可以平贴片金,也可在沥粉上贴金,称作沥粉贴金,使彩画显得金壁辉煌,高贵富丽。

我国古老的民间制作工艺——沥粉、贴金技术早在盛唐时期就已广泛被采用。

(甲)旋子彩画:枋心为整个梁枋彩画的中心。其绘画母题在旋子彩画中常用龙和锦文,称做“龙锦枋心”。藻头中画“旋子”。所谓“旋子,乃呈一种带卷涡纹的花瓣,北京匠人俗称“学子”,也叫“蜈蚣圈”。其分配方法以“一整二破”为基本,将旋子画作相切的一个圆形和两个半圆形,若藻头较长,则使圆与半圆分离,其间加上成串的花瓣,每串称“一路”。一般可加到二路。若藻头更长,则旋子画法发生变化,成“狗咬死”和“喜相逢” 箍头位于梁枋的两端部。其边线可用金线或墨线。使用退晕称“死箍头”;若做“连珠”或“万” 子等几何纹者称“活箍头”。箍头里面做“盒子”,盒子内画龙、凤、麒麟等瑞兽。

(乙)和玺彩画:和玺彩画只用在最高贵、最尊严的主要宫殿上。可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金琢墨和玺等。其中以金龙和玺为最富丽,使用大量沥粉贴金。

(丙)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主要用在住宅、园林中,清新淡雅,生活情趣浓厚。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

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

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