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闻秀梅
[教材简析]
课文是由《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两首古诗组成,这两首古诗都是和读书有关的,都是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每首诗的后两句都是千古名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思路]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教学过程]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1、背诵导入。
不久前我们一起学习过一首古诗《示儿》,在座的同学中肯定有许多同学能够背诵这首诗,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示儿》。
2、简介作者。
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
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爱国诗人呢?
(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具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陆游的诗歌,题目是“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陆游一定会有更深的了解。就让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吧。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采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
一诵读 读通古诗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二研读 读懂诗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悟读 读明诗理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出示)多读几遍,看看自己了解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整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等会儿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2、小组讨论学习古诗
3、友情提醒:这首诗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工夫的“工”。
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于表示本领。
1
2
(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通过选择比较,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三)、导学古诗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检查读通古诗 、指导学习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
“示”什么意思?(结合看图、组词来理解)
(出示:示:指示、训示)
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他教育儿子些什么呢?
(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闻鸡起舞-----)
(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
指名读前两句,齐读。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4)、(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5)、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义。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指名读后两句。
“终觉浅”的“觉”与“绝知此事”的“绝”不仅是字形不同,它们的含意也是不相同的??
从“觉浅”到“绝知”,这需要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坚持苦读”、“亲自实践”、“持之以恒”)
在诗中“觉浅”和“绝知”这两个词靠得很近,可是在人的求学过程中,这两个词之间却有着多么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啊!齐读后两句。
“拿出课堂练习本来,让我们来默写一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句,看看你到底懂了没有。”
(6)、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这首诗是作者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请问,他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和他的儿子说这些呢?走进陆游,走入他的内心想一想他当时是怎么想的。(预设一些学生见解)
a:陆游想到自己就是这样从小饱读诗书,现在才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让他也成为有用的人,成为栋梁之才。 b:也许他看见自己的儿子正在认真地研究书本知识,他怕他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所以,提醒他的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透彻地了解书本知识和亲自时间结合起来。
c: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自己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也许那个冬夜里陆游在读书时突然碰到一个困惑,他想马上去调查和实践,可是一时没有这个条件,他很难受,于是想到“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告诉自己的儿子这个读书的好方法。??
4、同学们的想象使诗歌更加立体起来,丰满起来,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第二天,他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
5、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6、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7、评读。
8、背诵。
(四)、巩固古诗
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出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
(五)、“涵泳”古诗的情境
聿儿是陆游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孩子。也许他很贪玩,不好好念书,于是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作老始成??”
也午聿儿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可是他很容易骄傲自满。于是做父亲的不无怜爱地提醒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作老始成??”
一个寒冷的冬夜,在一间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温暖的灯光,一位慈祥的父亲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自己的孩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窗外是凄风苦雨,北风吹来的地方,是胡人铁蹄下的中原遗民。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不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他的聿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六)、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
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愤读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
(七)、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观书有感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
出示有关朱熹的资料。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估计学生不理解的词语:鉴、徘徊、渠、哪得、如许、为。)
先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自学所得。
2.交流自学情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 ,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配乐读)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
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3.运用“连、调、添”等方法,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谁能读好这首诗?(配乐朗读)
5.背诵这首诗。
三、质疑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引出:这首诗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明明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四、总结延伸
1.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板书:理)这样的诗就叫(板书:说理诗)
朱熹先生这首优美的诗,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借景喻理(板书:借喻)。
2.出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3.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 苏轼《题西林壁》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叶绍翁《游园不值》
陆游 《游山西村》
??
4.总结:
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名句活用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1:这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注意平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在这段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2.朱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宋〕朱熹
师:“读万卷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因为——(生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行万里路”就是要不断实践,因为——(生接)“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六、课后作业:
课后自学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