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了解古诗的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为这人间天堂的美景所倾倒。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谁能来背一背?

2、今天,让我们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学习《古诗两首》第二首(板书题目) 3、解题:指名读---理解(晓出)---介绍净慈寺----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

4、设疑:一说到送别,你脑海中就出现了哪些词?这首诗也是描写的这个画面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老师读诗,学生闭上眼睛去听,去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提问;美吗?美在哪?自由说-----出示《小池》感受不同的美里,(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作者语言美,重点想想无穷碧和别样红。

3.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读后两句。

4.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你从这两句体会到什么?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作者心情--- 体会赞美、喜爱、愉快之情。

(1)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2)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5、过渡:这两诗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诗人不仅写出了莲叶与荷花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非常美。有同感吗? 美在哪里?看你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诗的对仗美。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诗的场

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

6、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结合《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杨万里和林子方是多年的好友,他们情投意合,交情甚佳。就是六月中的一天,林子方连升两级,将离开杭州去上任,林子方高升了,作为好朋友杨万里能不高兴吗?

7、齐读并背诵! 五、拓展

1、同学们,同样是写西湖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2、诗题中一个“送”字,不由让我们想到了不少学过的送别诗,谁能背诵几句?

3、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朗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