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审定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襁褓(qiǎnɡ) 要塞(sài) 旁骛(wù) 信手拈来(niān ) ....B.慰藉(jiè) 狡黠(xiá) 濒临(bīn) 忧心忡忡(zhōnɡ) .....C.污秽(huì) 褴褛(lǔ) 娉婷(pīnɡ) 相得益彰(zhānɡ) ....D.冗杂(yǒnɡ) 伫立(zhù) 踌躇(chóu) 骇人听闻(h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生涯 惬意 通霄达旦 顾明思义 B.潮汛 拌嘴 记忆犹新 呕心沥血 C.诸候 遐想 莫衷一事 来势凶凶 D.娇艳 眼睑 更胜一筹 白壁无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B.读名著的好处数之不尽,当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豁然贯通。 ....C.领导总是告诚他不要自由散漫,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他总不以为然。 ....D.她对人对事有点吹毛求疵,所以常常不被朋友所理解,她也因此常常感到孤....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B.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祖国就不再是一个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辱和掠夺的国家了。
C.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D.不可否认,武侠小说、功夫影片为推广、宣传武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把
1 / 10
传统武术推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 5、选出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是( )
A.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那里的农民要筹集几个钱,是多么难啊!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作两半使。 D.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出油了。 6、下面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园……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源头活水。 ②有人说,这预示着中国科幻作品从杂志、图书走向了影视时代。
③他认为,时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给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土壤,科幻电影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 ④今年初,国产科幻电影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⑤荣获“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用“未来感”这个词来解释科幻文学的繁荣。 A.④②⑤③① 7、按要求默写。
(1)词中总写北国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写词人的想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下片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沁园春·雪》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其作为领袖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5)一位对联爱好者以“风景这边独好”为上联征求下联,我们可以用《沁园春·雪》中的“__________”应征。
B.④②①⑤③
C.⑤③①④②
D.⑤③④②①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2 / 10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淑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桌小人舟入湖。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②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④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节选字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王。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上下一白/长堤一痕 ..
C.湖中人鸟声俱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语段(一)中的“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4.两篇文章在写景上有何不同?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3 / 10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
4 / 10
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作答。 2.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证过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也就是说要死记硬背。 B.文学是有继承性的,所以强调背和记,绝不是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C.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来供选择,所以我们更要加强背。
D.高明的文学家不仅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只有这样才能翻出新意,写出好文章。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月光 谷禾
①有月光的晚上,我可以忘却生活的烦恼,去到村头的树林里或小河边,去到庄稼地头或某个无人的地方,在如雨的虫鸣和蛙噪里,在青草气息披拂的风中,安静地坐下来,回忆从前,反思现在,也想一下亲爱的诗歌。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把身体完全放松了,躺在松松软软的青草上,闭上眼睛,聆听月光脉脉的流淌,在心里感慨,多少青春韶华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老去了,多少壮志雄心都在
5 / 10
这流淌的月光里成了飘忽的传说。
②现在,月光又溢满天空了,澄碧的蔚蓝似乎在隐隐发出银子的光亮,如果披着衣裳出去走走,你会遇见一个高个子男人,他仿佛迷失在了月光的声音里,一边凝望着沉睡的小村和远处的田野,目光似乎也被月光溢满了。你知道这就是我了。你继续走下去,也许会遇到更多的人,但不管相遇谁,一定都是被这样的晩上所引诱的。 ..
③案上的台灯突然熄灭了,我存身的书房陷入了短暂的黑暗,与月光有关的回忆被暂时中断。我下意识地去拉窗帘,刚打开一条缝隙,交织的寒凉就落满了我的面颊。我没有避开,而是把目光继续投向了远天,去寻找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偶尔飘过的那一轮灰白。我知道,自从携家拖口在这座城市定居下来,我已经和真正的月亮,和有月光的晚上越来越生分了。
④我成了被月光遗忘的人。禾苗上飘摇的月光,草尖上涨潮的月光,露珠里闪烁的月光,池塘里静影沉璧底月光,牛羊眼睛里默默反刍的月光,小河淌水亮汪汪的月光,树叶剪影哗啦啦的月光,白菜顶着雪的月光,照着我沿着母亲的唤声回家的月光,我走她也走的月光,床前照影的月光,地上凝霜的月光……还有月光里睡熟的村庄和醒着的田野,月光牵动着蛙鼓虫鸣和枝枝叶叶,似乎都成了古老的回忆。
⑤还记得第一次出远门。5岁的我按母亲的嘱咐,穿过三个村庄和一条哗哗流淌的小河,去到3公里以外的另一个村子,给生病的弟弟抓药。我一个人上路,到那个村子,打听着找到医生,递上药方,抓了药就急忙往家赶,但赶到河边渡口,天还是擦黑了。渡口就在曾外婆家的村子旁 因为经常去那里住,那些在对岸干完农活回村的舅舅和阿姨们差不多都认识我,要带我去曾外婆家,但问清我一定要赶在晚饭前把药送回家后,就不再强留,而是把我拎到肩上,背过了河去。
⑧过了河,我矮小的身影瞬间就融进了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在一片接一片的玉米林、大豆田、棉花丛和隆起的坟包间疾速穿行,路上已经稀有人影。风吹着庄稼叶子以及庄稼叶子摩擦我的衣服发出的沙沙声,仿佛蚕儿在咀嚼桑叶。偶尔,癞从脚下穿过,瞬间就隐入了田埂另一边的草丛。一只鸟儿倏地飞起来,在我的目送下,一直飞向蓝幽幽的夜空深处,飞向银盘似的月亮里去了。因为有月光带着我回家,因为衣服上、鞋子上、脸和手上都沾上了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
6 / 10
我不但没有感到丝毫的害怕,而且到家后很久,心里还被巨大的兴奋和快乐充满着。
⑦如今奔忙在这个城市里,欣赏月光已经成了巨大的奢侈。这里有灯红酒绿,有忙不完的工作,有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电视节目,有印刷体的天下大事,却唯独没有月光引诱我出门或带我回家,没有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黏上我疲倦的眉头。
⑧屋子里什幺时候已经被柔和的灯光重新充满了。我舒了一口气,去拉严窗帘的瞬间,耳畔恍惚传来鸟儿在月光中惊起的声音那是在如墨的田野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突然跃上了树梢,正在巢中沉睡的鸟儿仿佛受了惊吓,慌乱中扇动披着月光的翅膀飞了起来,接着,许多鸟儿也纷纷飞了起来你知道这定是我的错觉了,或者是某块废弃的砖石突然被汽车咆哮的声浪席卷着从最高的楼顶跌落下来。 1.本文以①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通过回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第一次出门远行的内容,表达了作者③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
风吹着庄稼叶子以及庄稼叶子摩擦我的衣服发出的沙沙声,仿佛蚕儿在咀嚼桑叶。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
你继续走下去,也许会遇到更多的人,但不管相遇谁,一定都是被这样的晚上所引诱的。 ..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我成了被月光遗忘的人。”一句的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⑤⑥段有何作用? ......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丰子恺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感触和思考?请你根据材料的含意写一篇文章。
7 / 10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8 / 10
参:
一 A B C C D A
(1)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2)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3)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5)江山如此多娇 二 1.C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3.①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②写出了作者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
4.语段(一)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语段(二)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语段(一)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来写景,语段(二)用生动的比喻来写景,如“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三
1.(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2)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3)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有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4)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2.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从反面论证观点。 3.A
1. 月光(有月光) 乡村月光 亲近自然的美好愿望,及对都市远离自然的无奈和叹惋。
2.(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吹叶子及摩擦衣服的声音比作蚕儿在咀
9 / 10
嚼桑叶的声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乡村晚风的轻柔,表达了作者喜悦欢快之情。 (2)“引诱”意为“诱导、诱惑”,运用拟人的修辞(或贬义褒用),生动地写出了更多人都被美丽的月光吸引,纷纷出来赏月,表达出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向往之情。
3.这句话写了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再难见到美好的月光,在文中指“我”自从携家拖口在这座城市定居下来,城市虽然也有月光,但不是“我”之前在乡村见到的充满诗意的月光,生活也因此缺少了诗意与自然。表现了作者对乡村月光的怀念,表达出内心的无奈与惋惜之情。承上启下,起到过渡的作用。 4.插叙,作者插入回忆,叙述自己第一次出远门的亲身经历,描绘出月光下的恬静与诗意,自己内心并不感到害怕,而是充满兴奋、快乐,充实文章内容,为下文凸显在城市“欣赏月光已经成了巨大的奢侈”的失落苦闷之情做铺垫(或与下文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对乡村月光和诗意生活的赞美之情。 四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