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2008年第4期(总第91期) No.4,2008(Vo1.91)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 姚月红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 要:面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日益突显,本文认为,生命意识缺失是一种特殊 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导致的结 果。文章着重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角度来寻找对策,以促进大学生生命意识健康发 展,减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05(2008)04—0087—06 当前,大学生自杀、校园暴力、残害生命等事件时有发生,并不断见诸媒体,同时,校园中还普遍存 在着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这些都折射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趋明显的现实。生命意识 缺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异常心理现象。因而,处于生命意识缺失危机中的 大学生是特殊的心理弱势群体。《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 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 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本文 以“人文关怀”为理念,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视角对大学生中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作些思考。 一、现状考察: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 大学生轻视生命、伤害生命及浪费生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发生方式尽管不同,但极 其相似的一点是:对生命的漠然和轻视。基于笔者的分析,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 型: (一)漠视生命 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现象,诸如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人际交往中的谩 骂或冷落,同学间的讽刺挖苦,对残疾人、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等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 对生命权利和尊严的轻视和践踏。漠视生命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经验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 收稿日期:2008—02—13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重点课题《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zo7—73) 作者简介:姚月红,女,浙江建德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8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 性的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否定生命。 (二)否定生命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目前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大学 生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个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5年,中国内地媒体共报道 了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高校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已超过30 人,其中某高校一个月内有3位大学生自杀(其中两人身亡)。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 人群,自杀率高于一般年轻人。从本质上说,大学生自杀是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大 学生选择自杀往往有一些所谓的理由,比如因为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关系紧张等,但由于一些理由就 以轻易放弃生命作为回应,这明显反映出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 (三)暴虐生命 大学校园里暴虐生命(或称生命暴力)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谓生命暴力,从完整的意义上看,它 应包含两个方面:对他人生命和自己的生命采取暴力态度[1]。本文中特指对其他生命采取的暴力态 度。诸如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张亮的“虐猫事件”、马加爵的“杀人事件”,这些无端剥夺其他生命的 暴力事件,突现的是一些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与残暴。大学校园中各种生命暴力行为,其背后都昭示 着当事人个性心理的扭曲畸变及生命意识的缺乏。 (四)游戏生命 大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消极颓废、空虚无聊、虚度年华、精神荒芜的现象。“郁闷”已成为大 学校园的一种“流行病”。颓废空虚、百无聊赖及游戏人生成了不少大学生的生活常态。有的学生将 大学生活视为“一场游戏一场梦”,游戏生命;有的学生抱怨大学生活就是痛苦和无聊,消磨时光。凡 此种种,都是缺乏生命意识的表现。消极颓废、虚度光阴就是对生命的轻视与亵渎;游戏生命,就是对 生命的不负责任。大学生在精神上无家可归,就会忽视甚至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五)丧失生命成就感 生命成就感就是人对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成果的感悟和体认,是人对生命创造性的认识和肯定。 当前,大学生日益成长为“快餐文化”的一代,面对各种社会生活问题,容易困惑、迷茫、甚至自暴自弃。 “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出现了诸如生命成就感的迷失、教育产品化与生命个我化的矛盾,以及生命的异 化等种种困惑” J。生命成就感的迷失导致大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生命质量出 现下降的趋势。 笔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各种表征中,有直接表现和显在特征(如否定生命、暴虐生命、 漠视生命),也有间接表现和隐性特征(如游戏生命、丧失生命成就感);有极端性的表现(如自杀与杀 人等行为),也有普遍性的表现(如虚度年华等状态)。但这些表征的共同点在于:折射出当前大学生 的生命意识存在着诸多缺陷。尤其要注意的是,普遍的、问接的、隐性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往往是潜 在的,更容易被忽视,同时危害也更长期,影响范围也更大。因而,这些类型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更应 该是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对象。 二、原因反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付出程度不同的代价。我们必须反思其原因 何在。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缺失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教育环节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反思社会环境:精神家园的失落 视角一:精神危机的不断加剧 一RR—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总第91期) 现代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人际关系日益 复杂、观念多元多变,这些都大大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容易使人失去安全感、稳定感,陷入焦虑、不 安、压抑和担忧中,变得茫然和无所适从,甚至引起精神病态反应乃至变态行为,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使大学生也同样面临着精神上的“无家可归”。一些大学生原本就缺乏对生命 意义的理解,加之,社会追逐利益的潜移默化影响,就容易导致心灵的空虚和对生命诉求的漠视,对生 命产生模糊、不当的观念和行为。此外,社会上各种淡漠生命的现象也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 感到迷茫、失落、痛苦、心理混乱,甚至在这种冲击下迷失方向,生命感知日渐麻木,生命情感日益僵化 和干涸,生命意志日益消沉和生命价值逐渐失落。 视角二: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 现代文化观念的多元混杂,尤其是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 响。暴力文化在现代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通过各种文化的样式和表现手法,肆意渲染美化暴力 行为”l3 J。近年来,国内外某些媒体对自杀、暴力伤害等事件的大肆渲染和不恰当报道,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还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大学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形成。笔者认为,某 些媒体不负责任、过度渲染的暴力伤害事件报道,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暗示、模仿心理,强化其潜在的心 理危机及不当行为,由此可能诱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随着影视、网络等传媒深入人们的生活,暴力 文化也借助这些载体在全社会泛滥。暴力图片、暴力影视、暴力游戏等暴力信息在网络中随处可见, 特别是在大学生酷爱的网络游戏中,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行为在虚拟世界中变得微不足道。研究表 明,长期接触暴力文化将产生麻木效应。长期处于暴力文化氛围中的人对于生命的感知、认识和情感 也会变得麻木不仁,在他们的头脑中,暴力意识慢慢模糊了生命意识l4]。因而,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 也是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反思教育环节:生命意识教育的欠缺 视角一:家庭教育忽略生命成长问题 家庭作为与个体成长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可以给人带来基本的安全感以及社会支持,因而,生命 意识的形成与早期经历、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比如家庭 暴力、幼年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人虐待等早期经历,都容易对大学生个体造成心理创伤,形成不健 全的生命观,对其心理发展和生命意识将带来不利影响。对此,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霍妮 等人都作过深入分析。比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早期经验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情感反映方式,某些 人对死的眷恋,对生命的毁灭冲动,是早期情感阴影所致。因而,笔者认为,在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大学生,往往缺乏基本的生命安全感,如果在现实中遇到情感等方面的挫折,容易唤起以前的创伤性 记忆,不知不觉中会造成其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严重的甚至走上自杀、杀人的绝路。 视角二:学校教育缺乏生命教育内容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 展的一切作为。”l5 J生命教育的价值日益凸现,但遗憾的是,内地高校至今仍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围缺 ,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很少有高校开设“生命伦理课”等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忽视大学生生命意识 的培养。长期以来,“教育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义的淡漠,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 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 意义和价值。”l6 J学生的情感、 tl,灵和个性受到忽视,甚至被压抑,他们知识的增长以情感的麻木和冷 漠为代价,最终导致了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与幻灭。为此,“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使教 育重新承担起拯救生命、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时代急需的生命教育。”[, 一8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 (三)反思大学生个体:精神迷惘和心理危机 视角一:生命认知和生命信仰的缺乏 首先,缺乏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是导致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发生的重要思想基础。西方思潮中的虚 无主义和悲观主义对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认为“人生就是烦恼”、“人生就是悲剧”。一个 人生态度悲观消极的人很容易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甚至放弃生命。研究发现,自杀的人缺乏对生存 的重要信仰和价值的认识,当遇到较大的压力时,往往会放弃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尝试,而选择轻生-8 。 因此,缺乏对生命足够的反省,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缺乏积极的生命态度就有可能被生存的空虚 感所笼罩,产生内在的挫折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有一种生命观正在对大 学生产生影响。一些大学生在重视生存权利的同时,也将放弃生命视作自身的一种权利,他们认为自 己有选择生或死的自由[ 。即认为生命属于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拥有绝对的权力,生死是个人的选 择,他人无权干涉。因此,一旦遇到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或感到痛苦和压力时,他们就会轻易选择结束 自己的生命。 其次,心理断乳期的精神迷惘和自我认同的危机也与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有关。大学生正处于心 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认同的危机阶段”或者说“心理断乳期”,容易陷入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和 认识不足中,也容易陷入对生命的无知和对生命方向的茫然中。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偏差和生命信仰 的匮乏使他们无法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及生命价值,心灵空虚迷茫,以至寻找无聊刺激,虚度光 阴,自暴自弃……他们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视角二:心理素质和耐挫能力的缺陷 个体心理素质的优劣是导致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发生的内在心理动因。马加爵、周一超、刘海洋等 事例都说明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发生与个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挫折承受能力密切相关。在当前这 一“心理重负的时代”中,大学校园中的各种压力也无处不在,应激源和负性生活事件逐渐增多,从而 大学生容易陷入精神疲惫和心理危机中。一些心智尚未成熟或心理承受力弱的大学生无法承受某些 心理压力时,便可能出现生命意识缺失的行为表现。值得高度重视的是,目前大学生中心理素质存在 严重缺陷的比例较高,而且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疾病。他们的认知方式僵化 和非理性,行为的选择消极和易走极端,生命变得异常脆弱。当他们遭受挫折,既不能克服又无法逃 避时,就有可能将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或他人。当这种倾向十分强烈时,便容易导致自杀、杀人或 伤害其他生命等极端行为。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之间有显著的关系。 综上所述,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与社会、家庭、学校等众多外因的影响有关,但最直接、最根本的 影响还是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内因。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笔者认 为,大学生出现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是因为他们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即精神失衡之“重”、教 育偏差之“重”、心理危机之“重”。 三、对策思考:促进生命意识的健康发展 由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是多因素交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因而要减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 的发生,就需要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以“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为主要途径,并依靠社会环境、教 育体系、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笔者着重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视角,来探讨减少 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促进生命意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大学生心理环境和精神空间 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培养健康的生命意识是减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发生的首要环节。其一,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积极的个性特征,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帮助 ~9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总第91期) 大学生建立应对心理压力的正确反应模式,强化挫折承受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做好防范各种挫折的心 理准备;培养其健康的情绪,提高情绪能力,形成积极的心态等。其二,培养健康的生命意识。生 命意识是人对生命的认识、体验、意志,即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的统一 。。。我们可以通过引 导大学生调整生命认知、培养生命情感、锤炼生命意志来促进其生命意识的健康发展。(1)调整生命 认知,树立积极的生命态度。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正面的态度去应对生命中的种种困境,形成 正确的生命观。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理性地认识生命状态,并保持对生命的警醒与觉察,从而更 懂得珍爱生命。(2)丰富生命体验,培养生命情感。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Et常生活中的多种实践活动 来丰富生命体验,培养生命情感,并由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激发生命的责任感,学习以爱 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形成积极的生命意识。(3)拓展生命潜能,锤炼生命意志。 , 弗兰克认为,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生活的基本动力,或者说是第一位的动力。“我们能以 三种不同的途径去发现这意义:创造、工作;体认价值;受苦。” 激励大学生通过融人群体、学会感 恩、实践体验、自我反思等途径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并在应对挫折、平淡、成功、失败等各种人生境遇中 锤炼生命意志、拓展生命潜能,并促进生命意识的健康发展。 (二)识别和关注生命意识缺失的高危个体 识别并关注高危个体是减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发生的关键点。我们要了解相关的心理知识,主 动关注那些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及时发现和识别危机征兆,并协助他们走过生命困顿期,这是挽救 生命、化解危机的重要契机。比如以预防自杀现象为例,我们尤其要关注具有以下特征者:(1)情绪低 落、抑郁者;(2)过去曾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3)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者;(4)亲友或近 邻中曾发生过自杀行为者;(5)最近经历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者或具有明显外部精神因素的刺激者; (6)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的感情交流但近期一反常态者;(7)长期有睡眠障碍者;(8)有强 烈的罪恶感或自卑感者;(9)身患不治之症或有关于疾病的强迫观念者;(10)感到缺乏或丧失社会支 持者 。具有以上情况者都具有较大的自杀危险性,需要周围人加以有效地关注。 其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并区分两类生命意识缺失的高危个体:情境型高危个体与素质型高危个 体。情境型高危个体的特点是由于近期遭遇到较大的挫折而导致心理严重失衡,在冲动之下产生放 弃生命的念头。而素质型高危个体的特点是心理素质较差,人生态度悲观消极,常感到生活的无趣.、 无聊和艰辛,容易徘徊在生死之间。针对不同类型的高危个体,我们可以采取侧重点不同的防范方 法。针对情境型高危个体主要运用危机干预的方法,消除危机的触发因素,解除当前的危机状态。而 针对素质型高危个体则需要长期的教育疏导,即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提 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达到预防危机的目的。因 此,及时发现并积极关注这部分高危个体,对他们加强监护、进行有效帮助是减少大学生生命意识缺 失现象的关键环节。 (三)发挥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积极作用 启动社会、家庭和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充分发挥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预防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重 要途径。其一,从社会角度看,要采取有效措施净化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有效控制渲染厌世情绪的大 众传媒,并且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大环境,建立一种尊重生 命的良性社会文化氛围。其二,从家庭角度看,家庭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建立融洽关系,父母要 给予子女充分的理解、关心,并尽量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其三,从学校角度看,作为大学生心理 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尤其要做好以下工作,使大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关怀和帮助:(1) 完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其心理状 况,及早发现重点关注对象,并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 ・__——91’__——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 通过增加心理健康课程、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等途径,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应对压力、解决问 题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心理教育课程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感知,并促进其对心理健康:和自杀行为 的理解D3]。(3)加强生命教育,强调人文关怀。“作为以人文关怀为精神内核的生命教育,应着力于完 整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精神家园。具体来说,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系统地培 养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和谐意识,并引导青少年建构生命的终极关怀l1引。”通过设立生命教 育相关课程,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感悟生命价值,学会珍爱生命,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 (4)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良好的人际氛围中受到正面激励,保 持良好心态,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总之,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人手,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启动 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是预防生命意识缺失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期望大学生能“诗意地栖居在校园中”,即自由、健康、和谐、幸福地实现生命成长。 我们关注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积极提升生命质量,促进生命和 谐成长,并运用生命智慧在更高的层次上构建美好的心理世界、和谐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霞云.反思与重构:生命意识的文化视野[J].探索,2004(3)-63—65. [2]路晓军.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3):72—74. [3]廖莎莎,韦毅嘉.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5(1):121—124. [4]李翠新.试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青年探索,2006(3):43—45. [5]邓涛.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o2(8):2—3. [6]兰小云.生命教育:从青少年自杀现象谈起[J].江西教育科研,20o3(8):14—15. [7]冯建军.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J].河南教育,2006(12):6—7. [8]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75. [9]马建青.青少年自杀与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88. [1O]张英,钟毅平,谭千保.生命意识的文化底蕴与生命教育的抉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5):9一lI. [11]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沈锦忠,朱晓权,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116. [123 ̄t月红.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J].青年研究,2000(2):25—29. [13]沃瑟曼.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M].李鸣,汤臻,张丽娟,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97. [14]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2003(6):1—6.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henomenon of Lack of Life--awareness of Undergraduates YAO Yue—hang (College ofPublic Administration,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tt 310018,China) Abstract:Recently,the phenomenon of lack of life—awareness of undergraduates is more and more ob ̄ous.The author thinks that lack of life—awareness is both a kind of special mental crisis and an abnormal psychological problem.The phenDmerl0n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interaction.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o develop the undergraduates’life—awareness and to decrease the occurring of the phenomenon from the main angles of view of mental health educaaon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Key words:undergraduate;the phenomenon of lack of life—awareness;cause;countermeasure (责任编辑陶舒亚) 一92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