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点:信源、讯息和信宿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客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 文字传播时代; (3) 印刷传播时代; (4) 电子传播时代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早在公元105年,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破 布、麻头、旧渔网、树皮等原料制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开始进人卫星传播的时代
·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
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3)机器媒介系统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所谓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称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把符号(sign)分为信号(signa) 和象征符(symbol)两大类。
·非语言符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也称为副语言。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gesture)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
符号的第一项基本功能是表述和说明
符号的第二项基本功能是传达
符号的第三项基本功能是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
·四、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2) 受传者的意义(3)情境意义
·像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
·像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 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 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前者是个大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评价和角色期待。 “客我”意识只存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 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 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不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直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 是由以下要索构成的:
(1)传播者。又称信源(2)受传者,又称信宿(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有什么效果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效果
·(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最早起源干日本,它是在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内容
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 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过程,因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一自我互动
·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一种是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另种是以较为简单相路的方式来处要信息: 前者是沿“核心路径”处理信息,后者则是沿“边缘路径”处理信息
·人机传播的动机
库利是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
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义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群体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 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裁的心理
·集合
集合行为, 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1)下行传播(2)上行传播(3)横向传播
·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赖特的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4)提供娱乐
·拉扎斯菲尔和莫顿的功能观(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座位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即我们在定义中所界定的大众传播的诞生,却是近400年
以后的事情,确切地说,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 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是19世纪30年代的事情,其代表性的事件是“人人都看的报纸” 廉价便士报” 的出现(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 和《先驱报》 的创刊为标志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
·29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电视媒介的出现和发展。
·所谓信息环境, 指的是个社会中由个 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着称之为“似而非环境”。“报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 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
这个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 英国学者麦奎尔曾经将各种规范体系中所内含的观点和主张称为关于传播制度或媒
介制度的“规范理论”,并归纳个它的六种主要类型,即(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 (4) 苏联的主义媒个理论;(5)用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6)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极权主义也称权威主义,现在也有人译成威权主义。这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社会的成立有六个基本条件,即: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 (2)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 (3) 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5)传统的中产阶层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层”的扩大; (6) 社会组织中的官僚化的发展。
·请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copy) 支配”的社会,而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
·受众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 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 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 选择性接触假说
·作为市场的受众
把受众看做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1)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2)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换句话说,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3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作为消费者的受众。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麦奎尔曾经指出它有以下几个问题:
(1)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2)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3)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一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4)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第三节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 在传播学研究中,把大众传播的受众在本质上看做同质化、无差别的“大众”的观点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大众论并不是受众研究的唯一主题
·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
传播媒介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可以分为“精英媒体”、“大众媒体” 和“专业媒体”三个阶段。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成果。顾名思义,“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的两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 价值形成与维护 社会行为示范
·“传播流”, 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 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 (一)意见领袖的作用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 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题目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查珀尔希尔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特点: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路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一个完整意义上认知层而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 “议程设置功能” 理论暗示 了这样一种媒介观, 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沉默的螺旋理论
这个假说有下面三个命题构成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护散是个 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产生了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两个学术概念。媒介框架即媒介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现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租的研究
·媒介框架就是进行选择的原则是强调、 解释与表述的符码。媒介生产者常用它们构建媒介产品与话语,不管是文字还是图像的
·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理解新闻框架
(1)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 这些原则来自于新
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制约。
(2)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 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3)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仔在是种必然。(4)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果
·知沟
“知沟”理论的诞生。1970年,美国学者带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 上,提出了这样一 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上限效果”假说
·艾蒂玛等人为“上限效果”假说提出了三条论据:
第一,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
第二,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第三,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
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 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顾名思义,文化帝国主义研究,是把个别传播大国对世界信息流通系统的支配看做是推行文化扩张主义的过程,而把发展中国家的牵制和反抗看做是抵制文化侵略的过程。
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
·J.哈贝马斯是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
·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准备阶段 实查阶段 数据处理阶段
·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建出部分样本
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有意抽样,随机抽样。有意抽样多用于事例研究或特殊题目的调查。随机抽样则是现代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
·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简单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 多级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