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播学

传播学

来源:九壹网
第一章 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

2、人类 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我们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

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第2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 口语传播时代:2. 文字传播时代:3. 印刷传播时代:4. 电子传播时代:

2、 信息社会的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或传播过程中不可缺

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理解、传达、思考

3、分辨符号的分类:信号、象征符;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

号。

1、信号与象征符:

1) 信号(signal)的特点P44;

2) 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2、非语言符号【三类】P45

1.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声调等)2. 体态符号(手势等)

3.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等)

4、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

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 传播过程的要素(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反馈)P58-59

2.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5W模式:谁(传播者) 说什么(信息)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反馈));P60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是沿着拉斯韦尔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评价:属于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个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b)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噪源) P60

香农—韦弗的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3、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P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人内传播:【内在传播】【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个人接受

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有两个个体系

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

1) 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获得信息(首要动机和目的)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4、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1) 《社会组织》1909

2)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3)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i.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ii.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iii. 自己对于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4) “镜中我”也是“社会我”,初级群体的人际传播是其形成的主要机制。

5、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传递接收渠道多方法活、信息意义丰富

复杂、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比,是非制度化的传播)P83-84

6、姿态的传播功能(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

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P87

第6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组织内传播

1) 正式渠道(组织人)上行传播,下行传播,横向传播2) 非正式渠道(社会人)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2、 组织外传播

1)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a) DSS决策支援系统

b) MIS战略信息系统c) POS销售数据系统

2)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P107-108a) 公关宣传b) 广告宣传c) 企业标识系统

第7章、 大众传播

1. 大众传播 特点: P111-112

1. 传 播 者: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 技术手段:先进技术,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

3. 对 象:社会上的一般大众4. 信息属性:商品属性&文化属性5. 过程性质:单向性很强6. 制度化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环境监控,社会协调,遗产传承P113;2. 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见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P114;

3. 施拉姆的概括:政治,经济,一般社会P114

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P115-116

总结为大众传播的七大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遗产传承,提供娱乐,经济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负面功能:麻醉作用

3、 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

出现为标志

代表性事件:“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

4、 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信息的大量

复制”所支配的社会。

5、 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

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6、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7、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P126

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

他们有关的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拟态环境: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

人的行为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重要观点: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第8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控制分析)

1.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

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部制度对信息的产生、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2、媒介控制形态

1) 国家和的政治控制

2) 利益群体和经济实力的控制(断资本)3)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A. 个人的信息反馈

B. 结成受众团体C. 诉诸于法律手段

D.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3、极权主义理论的最大特点: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

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4.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A.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a) 产生的背景P136;b) 主要原理原则P136

B. 社会责任理论(主张媒介的不绝对自由)

a) 产生的背景P138;b) 主要原理原则P1339

C. 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a) 产生的背景P139;b) 主要观点P1339-140

5、 我国目前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内容:

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2.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党领导下的事业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1) “电视人”[林雄二郎]P1522) “容器人”[中野牧]P152

3.、媒介依存症的特点:

1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4、 新媒介的发展趋势的特点

a)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b) 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c) 媒介资源的丰富化d)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5、 “电子乌托邦”思想teletopia: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

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

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国

6、 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

a) 地位稳固

b) 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c)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d) 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具有“把关人”的作用

7、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1、经营目标、2.、宣传目标3、公共性与公益性

8、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

9、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1)卢因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2)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并不只有一个)

局限: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没有提出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并不只有一个。

第10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选择性接触假说: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受众更倾向于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已不合的信息,即受传者是否注意到媒介及其信息、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88)

第1,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2, 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第3, 行为层面上的效果

2、传播效果的历史与发展

1.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1) 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挡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着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诸如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 代表研究:拉斯韦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史研究以及宣传技巧研究

3) “子弹论”的评价(是错误的,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2. 40年代至60年代——“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1) 代表研究:《人民的选择》1944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a)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IPP指数)b) “选择性接触”假说

c) “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

d) 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PS《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P360)

中介因素

2)、《大众传播效果》1960克拉帕的观点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3. 70年代以来——宏观效果研究

1) “有限效果论”在传播观与理论框架上的缺陷(忽略认知,微观短期,忽略宏观长期)P200;

主要研究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理论、“培养分析理论”、“编码与译码”理论

2) 70年代后出现的理论或假设的三个共同特点P200;

1.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 2.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 3都与社会信息化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3、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一面提示:一种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提示:在提示对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4、领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P209;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

(1) “议程设置功能”(环境认知)

初步结论:(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的影响)

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

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

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较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二)“沉默的螺旋”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

三个要点:P221

1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锁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称,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势的“多数意见”——诞生诺依曼观:是社会控制的机制。

(三)“培养”理论cultivation analysis(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核心观点: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忧郁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再行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理论外围——文化指标研究的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P228-229

(四)“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P251、

1对本国信息资源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2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的权利

3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3.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P253、

第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1, 进行的扩张过程;

第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2, 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

第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3, 化产品),那么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

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