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4年第13卷第1期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双语教学研究
李晓斌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摘 要:语言是人类社会的复杂产物。双语教育作为专门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几十年来争议不断。事实上,它不是单一的语言现象,它还揭示了语言运用中的经济规律。换言之,经济学完全能为语言的研究提供知识支撑和研究方法;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和生产可能性分析都可以被用来评价中国的双语教育的成效性,这可以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没有任何单独的学科理论就能支撑起完整全面的双语教育研究,因此,本文旨在运用部分语言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双语教学,本着跨学科研究的理论研究精神,尝试为语言学研究提供创新视角和思维。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双语教育;二语习得;成本收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2014)01-0046-04
Abstract:Language is a complex product of human society. Bilingual education, as a specialized linguistic research field, has been in fierce discussion for decades of years. In fact, it not only reflects linguistic phenomena, but also discloses the economic rules in language application. This essay aims to apply the economic theory of costs and benefits to analyze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the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providing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linguistic study.
Key words: economics of language; bilingual educati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sts and benefits
1 引文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首要条件,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语言成为众多学科竞相研究的对象。首先,语言学在发展语言知识和应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能普遍意识到对于任何自然发生的语言运用都需要社会和语境。层出不穷的新思维和新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来自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经和认知科学等众多学科都已经投入到对语言本身的研究中。
语言经济学这个概念是由Jacob Marschak,一位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先驱者在1965年提出的,Marschak尝试揭示语言在提高交际效率而进行改变的规律。人们首次使用多种多样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语言技能和收入的关系(Grin, 1999)。自此之后,不管是经济学家还是别的领域的专家学者,运用经济学术语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研究成果便层出不穷。语言的经济属性被划分为三类:(1) 跟说话者相关的语言的社会经济地位;(2)群体和个体贸易沟通的媒介;(3)根据收益不同而区分开的人力资本。
在经济学层面,任何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都是商品。而这种满足感根据高低程度不同,就被称作是商品的价值。语言就是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最有价值的商品。它满足了个体和社会交流的需要。语言的价值在外语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一门语言,特别是一门外语通常是需要成本的,换言之,语言具有商品的交换价值。语言能够进一步被定义为是一种非物质的商品,语言的价值会随着说话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而增加,随着语言价值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这门语言(Coulmas,1992)。当然学习一门语言的人数并不能够判定一门语言是否有价值,真正决定语言价值的因素是多样化的,如政治、文化、道德等。
人力资本被定义为技能的储存、身心健康、知识等能够为人类收入获益的资源(Breton,1998)。语言技能被看作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学习语言被看成是人力资本的累积和人类财产的收益。Chiswick, Patrinois和Tamayo的研究表明,在劳务市场上,语言技能能够缩短表达讯息的时间,还能提高生产力。几乎所有的对语言进行分析的经济模型都是把语言看作是人力资本(Carliner,1976;Harris,1998)。近20年以来进行的研
作者简介:李晓斌,硕士,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法,西方修辞学。
– 46 –
究都显示了语言技能在劳务市场上的重要性。
李晓斌: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双语教学研究
语言技能作为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职业培训来提高,并在求职、商务、国际贸易以及旅游业中产生深远影响。早期语言经济学研究就已提出:当第二语言有比较好的回报的时候,那些有着更好语言技能的人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因为他们对工作环境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在涉及寻求收入高低和语言技能关系的时候,语言技能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似乎能够很好地获利。对一些涉及商务贸易、国际技术投资等方面的职业和活动来说,外语技能几乎就是必需品。精湛的语言技能可以通过提高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本来提高生产力,进而促进市场获利。
理论纵横
学的兴起和发展。每个学科在以各自的方式和喜好进行研究,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增加了我们对双语教育的理解,这也表明双语教育的研究是多样化的跨学科的。
通常在中国的双语教育是指在任何阶段以英语为目标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中国的英语教育是循序渐进式的。一些中国学者在广义上把双语教育定义为运用两种语言为媒介来使学生成为双语学习者。基于这样的现实,中国的双语教育可以被归类为:(1)以传授语言技能,如:英语语法、词汇和交际为目的的初级双语教育。(2)以内容为导向的双语教育——更偏向内容的学术性学习而非语言技能的二语习得。(3)过渡期混合式双语教学——教学语言是根据学习者水平简化过的英语,有时候会穿插中文母语,甚至是中英文交替进行。(4)浸泡式双语教育,即全程英语教学,无母语输入、输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寻求自身发展,英语被视为个人乃至国家实现经济进步、增加物质财产收入和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事实上,无论以何种方式教学,在中国的英语学习是跟中国追求政治、教育和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外语学习,尤其是对英语的急切需求。中国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于自己的英语水平,常常抱怨英语教学不能满足日常交际沟通需要,或者是求职应聘的需要。对外语教学提出了质疑。此外,光是一项外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劳务市场对应聘者的要求了,劳务市场需要兼具外语语言技能和专业学科知识的人才。虽然英语不会是需要掌握的惟一学科或者技能,但是它一定会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生存的首要必备条件。双语教育会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双语教育源自于对市场经济的需要和个体的学习动机。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国家来说,学习英语是通往财富的大门,双语教育在经济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之亦然,经济增长也影响着双语教育。
2 经济视角下的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是“一种复杂现象的简单标签”(Baker,1996:172; Cazden & Snow,1990)。根据不同的个体和社会,双语教学的动机也各不相同。纵观各种形式的双语教学,Ferguson, Houghton 和Wells(1977)归纳出了双语教学的十个目的。其中之一就是“提供市场化的、有助于就业和提升社会地位的语言技能培训”(Baker,1996:173)。这个目的跟经济动机联系紧密。事实上,尽管有许多别的动机和目的,大部分国家着手双语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经济利益。回顾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移民潮,语言情境已经因为移民模式而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移民潮在语言学、种族和文化上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环境。诸如欧盟这样的超级经济共同体引发了新的语言语篇,这种语篇以在一个经济共同体下有多种不同语言使用者为特征。此外,经济进步也就是全球化本身,通过国际商务贸易的方式,也为全球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这些进步也增加了更多的人使用更多的语言来进行更多的联系的可能性,进而导致个人和社会面临着有关语言的抉择。要知道繁多的语言研究对象远不止一种语言,除非双语教学跟经济相联系,否则它就会贬值(Baker,1996)。
双语教育这种在学校教育中使用两种或者超过两种语言的教学方式已经在许多国家盛行开来。在全球范围内,丰富的双语教育项目对精英们展开大门,特别是当另外一种能够拓宽交际的语言,例如英语在中国,被视为一种能够区分受教育程度的标记。Lotherington(1996)总结出三种盛行的双语教育的范式:(1)过渡期双语教育;(2)持续性双语教育;(3)浸泡式双语教学。针对双语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有来自于社会学、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双语教育的这种跨学科本质不可能只满足于语言学家的研究需要。心理学家研究了双语教育对人类精神活动的影响;社会学家把双语作为文化冲突和诸多社会现象的影响因素等(Romaine,1995)。20世纪后半期,双语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见证了认知科学和语言经济
3 双语教育的经济方——成本收益分析
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遵循着某些经济规律,例如成本收益、供求关系、投入产出关系等(Breton, 1978;Grin, 1999)。对双语教育效果的评估可以依照以下几个方面:(1)区分收益和社会经济地位;(2)基于语言的不平等;(3)语言经济活动;(4)语言规划的成本收益分析;(5)语言教学的成本收益分析;(6)语言选择以及群组间交际。双语教育涉及到成人教育和普通的学校教育。二语知识和技能的习得通常来自三个模式:(1)普通学校教育;(2)正式的职业教育;(3)雇佣单位提供的职业培训。其中,有效性和适用性因时间、地点和人而有所区分。一个能够合理理解双语教学中体现的经济学规律是在成本效益层面,将第二语言跟个人和国家的经济活
– 47 –
理论纵横
动联系结合。
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4年第13卷第1期
原因,决定了某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成为世界上流行更普遍,使用更广泛频繁的语言,例如英语、法语等,这就使许多弱势国家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对全球化打开大门,专门迎合强调学习外语,久而久之,当地的母语教育被逐渐弱化,甚至是趋向消亡,不利于当地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这是双语教育花在文化上的成本耗费。据此,在成本耗费方面,我们能推出一个等式:COST=f(教学输入、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环境)。
3.2 收益分析(BENEFIT)
双语教育有成本耗费也有收益。个人的职业、语言能力和工作需要关系到语言收益的多少。双语教育的成效和收益在于它的运用需要涉及到相关语言的语境,需要有对外的交际需要。例如一个外交官、外贸从业人员或是机场工作人员远比一位学习了第二语言的工厂里的工人或者农场的农民更能发现双语教育的收益。他们的收入也不尽相同,同时个人收入的差异表明了人力资本的差异所带来的收益的差距。一项在瑞士劳务市场对英语技能产生的收益的调查显示,英语水平的高低跟职员收入水平成正比(Coulmas, 1992;Chiswick and Miller, 1995)。在文化层面上,双语教育的收益例子不胜枚举。学习了英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我们通过阅读英文小说了解西方文学;阅读英文科技文献把西方先进的科技理论引进国内;通过因特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英语主流媒体,了解最新的世界局势等等。历史上无数名人都证实了英语是通往西方世界的有效通道。当人们学习英语的时候,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获得了文化、、思维方式和交际的收益(Phillipson,1992:11; Iredale,1986)。在社会收益层面上,语言知识能够被看作是一种技能,它能同时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收益。个人的收益能带动社会的收益。例如,多个个体因为双语语言优势从事外贸行业后会带动集体增加外贸进出口的机会,进而带动更多的原先只会单一母语的人学习外语或者带动初步掌握外语的人继续深造。例如,同是盛产软件编程人员的大国,人口更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的印度,比人口更多、世界经济总产值排名第二的中国有更大的软件出口交易额,部分原因在于印度工程师不存在语言上的问题,相对而言,中国的工程师英语水平要落后,这是语言能够造成收益差异的典型例子。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国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在中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职称评定中英语考试的设置中可见一斑。对于那些渴望提升和进步的人来说,学习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可以给他们带来各种收益的必修课了。例如,获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或其他英语技能相关证书的应聘者能争取到更多的面试机会。在中国,显而易见,人们能从双语教育中获得更多除了语言技
双语教育的成效如何需要从对二语习得进行一个普通的经济学测算开始。通常,母语的习得会被人看作是不需要成本的,第二语言的学习很明显便是人类自己的抉择,而且需要人们付出花销。基于语言的成本和收益中有很多变量,难以测量,本文仅从物质消耗和文化角度来探讨双语教育的成本和效益。
3.1 成本耗费(COST)
任何一个实行双语教育的国家都不可避免需要投入成本。例如,实行双语教育的配套教材、教师的配置需要大笔的投入。根据中国数据年鉴在物价还没有飞涨的2004年国家投入54,800亿元的资金在全国23亿学生的教育上,至少有约5%的教育花费是花在二语教学上的,所以当年国家花在二语习得教育上的成本耗费就超过了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02%,这还不包括成人教育。
基于母语的语言特质容易影响二语习得,当然母语和第二语言越类似,学习难度也更低,投放的资源更少,投入的成本就越少(Spolsky, 19;Ellis, 1994;),但是基于汉语和英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两种语言差异极大,所耗费的成本是个相当可观的数据。此外,跟英语相差较大的汉语会影响英语的学习,学生更易在学习过程中犯不符合英文文法规则的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错误,所谓的Chinglish也造成了一种成本耗费。也就是说母语的语言特质影响了学生的二语习得,造成了成本耗费。当然,直接把语言的差异跟学习难度相关联并不太可能,因为语言学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当中有许多的变量。例如,在考虑到能胜任的双语教师的配备人数上,许多国家是缺少这样的专业人才的,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去培训这些教师。在中国,由于地区间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偏远地方的学校因为应急,未经培训考察就让老师上岗教学,出现已经上岗的双语教师甚至都不能准确地读出英文单词的读音,影响学生学习。各地区配备的双语教师教学水平层次不齐,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也是一种成本耗费。此外,从个人层面上来看,双语教育需要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花在双语教育上的时间和金钱是很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地计算出来的。假设一名学生还参加了私立的双语培训项目,例如去华尔街、新东方等语言培训学校,这笔学费就更加能反映出双语教育的市场化价格了。中国日报曾报道,英语产业产生的产值达到了20至30亿元,平均算下来,每位学生每小时花费10至20元在英语培训学校上。假设这名学生没有选择私立培训机构,只在一所配备良好的公立重点中学学习,那么他在双语教育上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除去他自己交的书本费外,大部分由国家买单,进而变成社会成本耗费。
从文化层面上看,双语教育会影响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或是由于历史
– 48 –
李晓斌: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双语教学研究
能之外的东西。
理论纵横
M.H. 1977: “Bilingual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B.S. Spolsky and R. Cooper(ed.) Frontier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3]Grin, Francois. 1999: “Supply and demand as analytical tools in language policy”. In A. Breton(ed). New Canadian Perspective. Exploring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M]. Ottawa: Canadian Heritage. 31-61.
[14]Harris, Richard G. 1998: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in a virtually integrated global economy” in Breton, Albert(ed.) Economic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nd to Bilingualism[M], Ottawa: of Canadian
4 结语
在中国,双语教育的得与失、利与弊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通过成本耗费和收益分析,不难发现,双语教育在国内的教育项目中占得一席之位,虽然对双语教育的评论层出不穷,本文利用语言经济学的部分经济学理论对双语教育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有助于大家用跨学科的视角,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双语教育的利与弊。当然除了语言的经济收益以外,语言在文化和创造力方面能为这个社会乃至世界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是无法预见的。
参考文献:
[1]Baker, C. 1996: Found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Breton, Albert, 1978: Bilingualism: An economic approach. C.D.[M]. Toronto:Howe Research Institute. VII.
[3]Breton, Albert. 1998: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uguage”, in A. Breton(ed.) Economic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nd to Bilingualism[M]. Ottawa: Canadian Heritage. 1-33.
[4]Carliner, G. 1976: “Returns to education for Blacks, Anglos and five Spanish groups” [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72-184.
[5]Cazden, C.b. and Snow, C.E.(ed) 1990: English plus: issu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M]. London: Sage.
[6]China Statistics Yearbook 2004[EB/OL]: available. http://www.stats.gov.cn, 2012-12-13.
[7]Chiswick, Barry R., and Paul W. Miller. 1995: “The endogeneity between language and earnings: Internatin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3(2), April, 246-248.
[8]Coulmas, Florian, 1992:Language and Economy. Oxford: Routledge.
[9]Crystal, D. 199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Cummins, J. and D. Corson(ed.) 1997: Bilingual Education [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1]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Ferguson, C.A., Houghton, C. and Wells,
Heritage. 35-88.
[15]Huang Hong, 2006: “On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a”. [D]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16]Lotherington, Heather. 1996: “A consideration of the portability and supportability of immersion education: a critical look at English immersion in Melanesia”[J],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7, 349-359.
[17]Phillipson, R.1992: Linguistic Imperialism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Romaine, Susan. 1995: Bilingualism [M]. Oxford: Blackwell
[19]Sposky, B.19: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4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