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连庆
来源:《理论观察》2020年第10期
摘 要:大学外语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优劣事关我国教育工作全局。目前大学外语教育在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方面均存在不足。语言经济学理论既为大学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视角,也为改革实践提供了对策空间。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等举措将有效促进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大学外语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148 — 04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人对外语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学外语教育又成为了目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的公布,大学外语教育体系的改革提质问题正逐步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借鉴国外前沿理论研究的成功经验成为了必要。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是一门新兴的以跨经济学和语言学为主,同时又涉及多种学科门类的边缘交叉学科,其内含的先进理论观点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语言及语言教育,了解外语教育的核心本质以及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语言经济学的发展及其理论观点
语言经济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
这一术语最初是由Jacob Marschak于196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信息经济学时提出〔1〕。他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本質,即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收益(benefit)。据此Marschak认为经济学与探求语言方面的优化具有密切关系,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成为了语言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虽然今天看来Marschak提出语言经济学似乎略带有某种随意性,或者说他当初只是表达了一种朴素的语言经济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揭开了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大幕。
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把语言看成是一种民族归属。虽然Marschak被认为是语言经济学的第一人,但随后的研究并没有完全延续他的研究思路,而是为了迎合20世纪60年代的民族主义和殖民地国家官方语言分析的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即民族归属切入到语言经济学研究上来。这时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社会语言学的影响,把语言看成是一种民族归属,其主要功用是分析不同种族移民之间的经济地位及其收入差距的问题。这一阶段可以被看作是语言经济学的起步阶段〔2〕。第二阶段研究强调的是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众多研究人员发现教育投资中语言学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而语言学习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必然有其成本和收益。此后语言经济学与人力资本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学者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的人力资本属性上,特别强调主动获取语言技能是人们经济优势的一种来源。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多国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的经济学分析及双语者或移民的经济收入。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语言经济学的黄金阶段。第三阶段研究结合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不再将语言看成身份的标识和潜在有价值的技巧,而是植根于人的一种语言属性,这种属性会影响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Ariel Rubinstein〔3〕
等人对语言结构、语义以及语用策略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博弈论研究,这为语言经济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研究内容和全新的研究方法,拓展了研究视野。
经过近50年的演进,语言经济学在经历了多次发展并在吸收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理论可概括如下:
(一)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
F. Vaillancourt指出语言能力是潜在的重要人力资本,正像人们通过特定学科教育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一样〔4〕。把语言确定为一种人力资本,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经济学家的创新。实际上很多之后的学者认为语言是可以用来代替或补充其它类型资本的人力,语言这种资本也是获得其它资本(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性资本。所谓的补充是指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这一重要工具学会其它必要知识和技能,进而服务于雇主、家庭和社会,所谓取代是指人们能够直接利用自己不断完善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来从事与语言有关的各种工作,语言资本性是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5〕。
(二)学习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
人们决定学习一门外语的部分原因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考虑学习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作为一种经济投资,其成本表现为学成这门外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力以及实物支出;而其效益则取决于学习者学成这门外语之后,使用此种语言的时间长短和应用该语言的广泛程度,以及由此而获得相应的效益和效用。用一
种或多种外语进行交流的语言技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种高含金量的语言资本,因为预期回报高,所以人们对投资外语学习乐此不疲。 (三)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
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语言不分大小,也不论其通用程度如何,都能为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服务〔6〕。虽然语言具有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属性,但其服务过程中的经济价值却是不尽相同的,这一差异性价值体现在不同语言在不同任务、职业和各种活动中的使用程度及频次,而这一特征又受到对此种语言的供求规律的支配。 三、大学外语教育现状
虽然我国高校开设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已有几十年,其间也融入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与汗水,但大学外语的教学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和“费时低效”等受人诟病的问题。这些状况的出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进一步深化大学外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指出大学外语教育要与时俱进、有效发展的必要性。基于大学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也都从各自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探讨。目前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的现状如下: (一)大学外语教育规划不足
语言规划是指人类在一定的限度内对语言选择过程进行的有意识干预。这不仅仅涉及语言的本体性规划,更多涉及到透过语言问题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语言教育规划属于国家的顶层设计范畴,其制定与执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与指导力。从宏观的教育角度来讲,目前我国高校执行的外语教育整体规划指导性、适用性不强。外语教育整体规划缺乏,外语教育理论研究和创新意识缺乏,统计资料缺乏,高水平外语人才缺乏。外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外语教育的形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与多元化的趋势,但大学外语教育的整体规划不足,全国的大学外语布局并不十分合理〔7〕。众所周知,大学外语是我国外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高效,具有指导性、适用性、前瞻性的大学外语教育规划发展不足,这一情形势必会影响大学外语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大学外语教育定位不当
近年来众多的教师、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外语教育的定位问题进行了反复探讨。其主要围绕四个焦点问题展开了论述:大学外语课程的必要性;综合外语与专门用途外语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语言与内容的比例〔8〕。大学外语课程必要性问题是指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并不能赞同把外语(尤其是英语)提升到作为通用语言的教育地位,尽管全球化的今天外语学习的意义已远远超过单纯的语言教育层面。虽然当下美国、欧盟已经将国家外语能力提升
到了保障的重要战略资源高度,但国内对上述四个焦点问题,其实质是大学外语教育的定位问题,仍然难以达成科学有效的共识。 (三)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不完善
虽然教育部分别于1999年、2004年和2007年先后颁布了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的全国性大纲或要求,但从目前的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首先,大学外语课程地位的权重性在当今很多高校内有所下降,这一趋势尤其在重点大学、211高校及985大学表现明显。其次,我国当前的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并不十分合理。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别,即普通外语、专门用途类外语以及通识教育类外语。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不能轻易取消高校的普通外语教学,然而许多高校没能做到从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角度考虑构建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普通外语、特殊用途外语、通识教育类外语三者的设置比例并不适当;没能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教学大纲,构建科学合理、省时高效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此外,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多是以英语为主,这主要是由现实的、社会的、经济的条件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语种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就可以被忽视了。英美等大国固然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大伙伴,但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友好交往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语种大学外语教学也应得到重视。 (四)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化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推进我国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新时期大学外语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外语高技能人才,大学外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中明确地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说法为我们组建大学外语教师队伍指出了方向〔9〕。然而,不可否认当今我国高校中的大学外语教师队伍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教师的专业化综合素养仍有待提高。具体而言,首先大学外语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青年教师比例偏大,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偏小。其次大学外语教师的学历层次构成不够恰当,根据相关调查在职的大学外语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的比例偏低,非本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严重不足。此外,大学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偏弱,高档次的科研成果偏少,一部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拓精神不强。
四、语言经济学对大学外语教育的启示
语言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外语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这一行为的成本指学习这门外语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这一行为的效益则主要取决于学习者学会这门外语之后的使用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率和功用。理性、成熟的任何一个学习主体都希望花费或投入最少的成本来学到一门带来最大化利益的外语,而且他们也只会进行那些边际效益远大于边际成本的活
动。而目前我国大学外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前文所指出的大学外语教育现状极易导致我们的大学外语教育忽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有悖于学生学习外语的预期收益;不利于外语教学资源的优化。基于此,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就变得十分必要与迫切。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大学外语教育应科学定位,合理规划
在我国外语教育的庞大体系中,虽然大学外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在整个体系中大学外语却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直接联系着学生的未来就业与发展前景。大学外语教育在本质上也仍然具有着我国外语教育的许多共性,如规模庞大、复杂,内容具有多元化特征,但总体而言大学外语教育专业、高效规划不足,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在大学外语教育的科学定位、合理规划过程中,我们应始终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科学化制定大学外语教育与策略。在全球化、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秉持地域性与学科性并重,需求性与前瞻性共存的理念使我国的大学外语教育规划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突出讲求实效。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原则,我们的规划与一方面要突出全局性、指导性,避免费时低效;又要突出强调地域性和学科性,做到有的放矢。地域性主要是指大学外语教育的地域化优势。我们应从国家区域性发展的战略角度进行大学外语教育的区域优化,如不同地区可以根据所处的邻邦国家的不同来强化优势语种的教学,东北地区可以在发展大学英语教育的同时加强俄、日、韩等语种的教育;而西北地区则可根据地区优势发展相应的俄、蒙、哈等语种的教育。对于全国性大学外语教学要求,国家可以采取把握整体布局、分类分区域指导的原则。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兼顾不同层次高校在办学方针、教育思想及管理理念和教學质量方面的不同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的标准。此外,还应在制定大学外语发展规划时既满足国家和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需求也要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各高校的大学外语教育不能搞统一不变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而应该是紧紧围绕需求来进行规划、布局,抓住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每个不同学生的现实需求来改进现存教学。与此同时我们制定大学外语教育规划及具体时,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即让我们的规划与具备长远发展的内生活力,也就是前瞻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持续自我发展的外语人才。
雖然我国高校开设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已有几十年,其间也融入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与汗水,但大学外语的教学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和“费时低效”等受人诟病的问题。这些状况的出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进一步深化大学外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指出大学外语教育要与时俱进、有效发展的必要性。基于大学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也都从各自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探讨。目前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的现状如下: (一)大学外语教育规划不足
语言规划是指人类在一定的限度内对语言选择过程进行的有意识干预。这不仅仅涉及语言的本体性规划,更多涉及到透过语言问题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语言教育
规划属于国家的顶层设计范畴,其制定与执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与指导力。从宏观的教育角度来讲,目前我国高校执行的外语教育整体规划指导性、适用性不强。外语教育整体规划缺乏,外语教育理论研究和创新意识缺乏,统计资料缺乏,高水平外语人才缺乏。外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外语教育的形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与多元化的趋势,但大学外语教育的整体规划不足,全国的大学外语布局并不十分合理〔7〕。众所周知,大学外语是我国外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高效,具有指导性、适用性、前瞻性的大学外语教育规划发展不足,这一情形势必会影响大学外语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大学外语教育定位不当
近年来众多的教师、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外语教育的定位问题进行了反复探讨。其主要围绕四个焦点问题展开了论述:大学外语课程的必要性;综合外语与专门用途外语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语言与内容的比例〔8〕。大学外语课程必要性问题是指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并不能赞同把外语(尤其是英语)提升到作为通用语言的教育地位,尽管全球化的今天外语学习的意义已远远超过单纯的语言教育层面。虽然当下美国、欧盟已经将国家外语能力提升到了保障的重要战略资源高度,但国内对上述四个焦点问题,其实质是大学外语教育的定位问题,仍然难以达成科学有效的共识。 (三)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不完善
虽然教育部分别于1999年、2004年和2007年先后颁布了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的全国性大纲或要求,但从目前的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首先,大学外语课程地位的权重性在当今很多高校内有所下降,这一趋势尤其在重点大学、211高校及985大学表现明显。其次,我国当前的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并不十分合理。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别,即普通外语、专门用途类外语以及通识教育类外语。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不能轻易取消高校的普通外语教学,然而许多高校没能做到从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角度考虑构建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普通外语、特殊用途外语、通识教育类外语三者的设置比例并不适当;没能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教学大纲,构建科学合理、省时高效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此外,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多是以英语为主,这主要是由现实的、社会的、经济的条件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语种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就可以被忽视了。英美等大国固然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大伙伴,但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友好交往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语种大学外语教学也应得到重视。 (四)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化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推进我国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新时期大学外语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外语高技能人才,大学外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中明确地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说法为我们组建大学外语教师队伍指出了方向〔9〕。然而,不可否认当今我国高校中的大学外语教师队伍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教师的专业化综合素养仍有待提高。具体而言,首先大学外语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青年教师比例偏大,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偏小。其次大学外语教师的学历层次构成不够恰当,根据相关调查在职的大学外语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的比例偏低,非本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严重不足。此外,大学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偏弱,高档次的科研成果偏少,一部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拓精神不强。
四、语言经济学对大学外语教育的启示
语言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外语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这一行为的成本指学习这门外语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这一行为的效益则主要取决于学习者学会这门外语之后的使用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率和功用。理性、成熟的任何一个学习主体都希望花费或投入最少的成本来学到一门带来最大化利益的外语,而且他们也只会进行那些边际效益远大于边际成本的活动。而目前我国大学外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前文所指出的大学外语教育现状极易导致我们的大学外语教育忽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有悖于学生学习外语的预期收益;不利于外语教学资源的优化。基于此,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就变得十分必要与迫切。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大学外语教育应科学定位,合理规划
在我国外语教育的庞大体系中,虽然大学外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在整个体系中大学外语却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直接联系着学生的未来就业与发展前景。大学外语教育在本质上也仍然具有着我国外语教育的许多共性,如规模庞大、复杂,内容具有多元化特征,但总体而言大学外语教育专业、高效规划不足,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在大学外语教育的科学定位、合理规划过程中,我们应始终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科学化制定大学外语教育与策略。在全球化、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秉持地域性与学科性并重,需求性与前瞻性共存的理念使我国的大学外语教育规划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突出讲求实效。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原则,我们的规划与一方面要突出全局性、指导性,避免费时低效;又要突出强调地域性和学科性,做到有的放矢。地域性主要是指大学外语教育的地域化优势。我们应从国家区域性发展的战略角度进行大学外语教育的区域优化,如不同地区可以根据所处的邻邦国家的不同来强化优势语种的教学,东北地区可以在发展大学英语教育的同时加强俄、日、韩等语种的教育;而西北地区则可根据地区优势发展相应的俄、蒙、哈等语种的教育。对于全国性大学外语教学要求,国家可以采取把握整体布局、分类分区域指导的原则。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兼顾不同层次高校在办学方针、教育思想及管理理念和教学质量方面的不同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的标准。此外,还应在制定大学外语发展规划时既满足国家和地方在政治、经
济、文化发展方面的需求也要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各高校的大学外语教育不能搞统一不变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而应该是紧紧围绕需求来进行规划、布局,抓住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每个不同学生的现实需求来改进现存教学。与此同时我们制定大学外语教育规划及具体时,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即让我们的规划与具备长远发展的内生活力,也就是前瞻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持续自我发展的外语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