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三十三):农业②
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马铃薯性喜温凉,其地下薯块的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湿润(但忌渍水)、温差较小的土壤环境。下图为某地马铃薯的传统种植方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图示种植方式中,“沟”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①透气②保温③排水④灌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在图示种植方式中,去掉“枯草层”,马铃薯生长的土壤环境将
A.温差变大 B.更加湿润 C.更易渍水 D.更疏松透气
西班牙是世界上重要的柑橘栽培国,柑橘实施集约化经营,产品主要出口到北欧和中欧各国。读西班牙柑橘生长区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第 1 页 共 22 页
3.北欧和中欧成为西班牙柑橘出口地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①水源 ②地理位置 ③气候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西班牙柑橘生产布局专门化的优点是
①便于机械化生产 ②充分利用劳动力集中的优势
③充分利用当地光热优势 ④便于增施化肥、农药的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富碳农业”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下图为“富碳农业”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第 2 页 共 22 页
5.下列有关“富碳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大
B.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
C.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低
D.集约化程度高,受市场影响小
6.发展“富碳农业”,能够
A.消耗二氧化碳,缓解碳排放压力
B.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价格
C.减少农药使用量,保证土壤肥力
第 3 页 共 22 页
D.增加农产品供给,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虚拟水是生产商品和服务时所耗的水资源数量,因这些水是看不见的,只是内含在或者是镶嵌在商品和服务中,因此称之为虚拟水。下表为我国四省区农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指数(正数为宜输出,负数为宜输入,绝对值越大,适宜性越高)。完成下列各题。
7.内蒙古、农畜产品中虚拟水输出量比重较大的分别是
A.肉类、棉花 B.肉类、水稻
C.小麦、棉花 D.小麦、水果
8.影响广东、海南农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指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资源 B.人口密度
C.科技水平 D.土地资源
车厘子是喜温喜湿的水果,适宜在年平均气温 15~16℃的地方种植。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第 4 页 共 22
页
9.图中盛产车厘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④两地的迎岸风风向相同
B.②③沿海流经洋流性质相反
C.①②气候狭长分布与地形有关
D.①④两地终年受单一气压控制
在传统的牛肉出口大国中,阿根廷地位严重下滑。阿根廷由于牛肉出口的取消导致了出栏量的增长、生产力的改善以及本国工业的升级,因此,预计未来几年,阿根廷会重回牛肉出口大国的地位。南美牛肉出口大国乌拉圭,旅游、金融、物流等行业发展迅速,以其优美自然风光和安定社会环境被称为“南美瑞士”。下图为乌拉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第 5 页 共 22 页
11.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相比,乌拉圭的牛肉具有
A.低价优势 B.品牌优势
C.牧草优势 D.环境优势
12.阿根廷牛肉出口的主要因素是
A.全球气候变暖,草场退化
B.出口
C.工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
D.人口增多,国内市场需求旺盛
海水稻俗称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研究团队通过淡水稀释灌溉、耐盐碱性品种改良等途径,不断提高
第 6 页 共 22 页
海水稻亩产量。浙江发展海水稻种植的后备潜力很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提高海水稻亩产量的主要途径是
A.耕作制度改变 B.农业生产技术提升
C.海水淡化技术提高 D.种植方式变化
14.浙江省发展海水稻的优势条件有
①海岸线长,滩涂盐碱地广
②人多地少,市场需求大
③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下面小题。
第 7 页 共 22 页
15.甲、乙、丙、丁四地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依次是
A.园艺业、种植园农业、混合农业、热带迁移农业
B.乳畜业、种植园农业、绿洲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C.畜牧业、水稻种植业、绿洲农业、地中海式农业
D.乳畜业、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16.提高乙地粮食单产的有效途径为
A.扩大播种面积 B.推广机械农具
C.选用优良品种 D.提高耕作制度
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下图中甲岛是太平洋中部的一个火山岛,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第 8 页 共 22 页
17.N、S两城市降水量大小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S市大于N市 受西风带影响
B.S市大于N市 处在信风迎风地带
C.冬半年偏多 西风带南移
D.夏半年偏少 信风带北移
18.该岛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的自然原因是
A.光热充足,降水量适中
B.甘蔗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C.多火山灰土 土壤贫瘠
第 9 页 共 22 页
D.国家支持
在温室中无土栽培甘薯是近年兴起的农业科技。其原理是温室内空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给予充足光照,生长薯叶;下层遮光供水保湿,生长块茎(如图)。利用红薯根系功能分离与连续结薯技术,将红薯由传统的土壤栽培转变成营养液栽培,使水生根系吸收养分和储积养分的两大功能分开,既方便采收,又可实现多年连续结薯,产量可以提高数倍。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利用红薯根系连续结薯技术的显著优势是
A.增大温室内上下层温差
B.减少温室内光线污染
C.提高产品品质
D.提高经济效益
20.与传统土壤栽培相比,温室生产甘薯具有的优势是
第 10 页 共 22
页
A.投资减少 B.上市较早
C.劳动量小 D.无病虫害
下图为地中海式农业和热带种植园农业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1.影响地中海式农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市场 B.气候
C.交通 D.水源
22.大多数热带种植园农业都分布在沿海或近海地区,这是因为
A.海洋性气候,适宜作物生长
B.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第 11 页 共 22 页
C.劳动力充足,生产成本较低
D.海运便利,出口贸易方便
我国甲、乙两地相距约20千米,但降水的日变化差异很大。下图为两地年降水量的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3.影响甲地年降水量日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太阳高度 B.热力环流
C.植物蒸腾 D.大气环流
24.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于甲地
A.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B.气温日较差更大
第 12 页 共 22
页
C.降水量较多
D.地形较平坦
参及重要解析
1.C
2.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考生对影响土壤的水、热、气条件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因为“沟”的存在,土壤与大气的接触面增大,有利于透气,但不利于保温,②错。因马铃薯需要土壤湿润,但忌渍水,所以“沟”有利于灌溉和排水,①③④正确,C正确。
2.根据题意,关键是要理解“枯草层”对土壤中水、热、气等条件的影响。“枯草层”可以阻挡太阳辐射,且具有保温作用,因此可以减小温差,去掉它,温差将加大,B错。“枯草层”有利于雨水下渗,可以阻挡水汽蒸发,使土壤湿润,去掉它,湿润程度将降低,不易渍水,C错。“枯草层”使土壤表层不易板结,从而使其疏松透气,去掉它,作用相反,D错,故选A。
第 13 页 共 22 页
3.C
4.B
【解析】
3.柑橘属于亚热带经济林木。北欧和中欧属于温带,热量条件不适合柑橘生长,即气候条件;同北欧和中欧距离西班牙较近,因此成为西班牙柑橘出口地,②③正确。故选C。
4.农业生产布局专门化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地区优势;还可以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管理等优点,①③正确。故选B。
【点睛】
农业生产专门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其农业生产发展条件与优势,为适应市场需要,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有商品意义的农产品。其优点为:①便于把一定的农业部门和农作物集中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发挥地区优势,挖掘增产潜力;②便于集中使用农业机械和技术装备,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取得更大的经济效果;③便于扩大农产品的商品生产,以保证国家对某些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实行农业生产专门化,必须全面考虑需要与可能、产地与市场、运输与储藏,因地制宜确定专门化生产的方向,提出适度的规模和发展途径等。
5.B
6.A
第 14 页 共 22
页
【解析】
【分析】
理解富碳农业的含义,认真分析富碳农业产业链图即可推测富碳农业的特点。
5.从图文看,富碳农业工厂是与排放二氧化碳的工厂紧密联系的,几乎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生产规模不会很大,集约化程度和商品率应很高,B正确。
6.根据富碳农业的生产原理,主要是将工业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富集起来,进行农业生产,即能提高农业产出,又能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能为全球变暖问题做出贡献,A正确。
【点睛】
平时对富碳农业了解不多,应该认真阅读富碳农业产业链图,找出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A
8.B
【解析】
7.结合内蒙古、的区域特征,农业生产中内蒙古畜牧业所占的比重较高,多肉类等畜产品输出,而水稻种植面积狭小,稻米输出极少,但棉花种植规模大,输出量也大。所以选A。
第 15 页 共 22 页
8.从材料看和备选项内容看,影响广东和海南农畜产品虚拟水输入与输入状况差异的主导因素应是人口密度。广东农畜产品虚拟水易输入,因广东人口密度大,对农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海南农畜产品虚拟水易输出,海南人口密度小,对农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小。所以选B。
9.C
10.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的形成,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9.①②两地受副热带高压和寒流影响,气候干旱,不适宜种植;③为温带带海洋性气候,适宜种植C正确。④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合种植。
10.③④两地的迎岸风风向分别是西北风和东南风,A错误。②③沿海流经洋流都是寒流,B错误。 ①②气候狭长分布主要是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形成的,C正确。④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是受赤道低压带和东南信风控制形成,D错误。
【点睛】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1. A
第 16 页 共 22 页
12. B
【解析】
【分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南美乌拉圭和阿根廷的牛肉生产问题。
11.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相比,乌拉圭为发展中国家,人力成本、地租成本等较低,其牛肉具有低价优势。故选A。
1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解除出口后阿根廷的牛肉将会极大增产,反映阿根廷牛肉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出口。选B。
13.B
14.A
【解析】
13.提高海水稻亩产量的主要途径是改良耐盐碱性品种,即提升农业生产技术,B对。耕作制度受气候条件制约,不能改变,A错;海水稻增产与海水淡化技术无关,C错;种植方式的变化不是增产的途径,D错。故选B。
14.浙江省海岸线长,滩涂盐碱地广,适宜发展海水稻的面积广;人多地少,市场对粮食需求大;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不是海水稻的优势,浙江纬度较低,降水量大,水热充足,光照不充足,昼夜
第 17 页 共 22 页
温差较小,所以选A。
15.D
16.C
【解析】
【分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15.甲地位于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农业地域类型是乳畜业;乙地位于南亚孟加拉湾,热带季风气候,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丙地位于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丁地位于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农业地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故选D。
16.扩大播种面积只能增加粮食总产量,不能提高粮食单产,A错误;推广机械农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能提高粮食单产,B错误;耕作制度取决于热量条件,已经是热带没法通过提高耕作制度来提高乙地粮食单产,D错误;选用优良品种可以提高粮食单产,C正确。故选C。
17. B
18. A
【解析】
第 18 页 共 22
页
【分析】
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17.据材料可知,该岛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受东南信风影响,S市大于N市,A错误,B正确;2、3月份为南半球的夏半年,降水偏多,冬半年偏少,C、D错误。故选B。
18.西部降水相对较少,晴天较多,光热更充足,A正确;岛屿较小,东西部市场相差不大,B错误;多火山灰土,土壤肥沃,C错误;国家应该是一样的,D错误。故选A。
【点睛】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19. D
20. B
【解析】
【分析】
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9.红薯无土栽培连续结薯技术,打破几百年传统栽培红薯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红薯块根的产量和品质,既可用于设施环境下块根类作物的周年生产,也可用于露地单茬生产,培养出的“红薯树”实现
第 19 页 共 22
页
了“空中结薯”,具有很好的观赏和科普价值。空中结薯的好处是避免了采收红薯连秧一起收获的一次性弊端,只要保留薯秧就能实现连续收获和优质高产,其显著优势是提高了经济效益。故选D。
20.温室生产的优点是温度相对较高,满足植株生长所需要的热量,因此可以提前上市,同温室蔬菜一样,B正确;投资会更多,因为要保证甘薯生长的热量、光照、水分等条件,A错误。温室生产甘薯一样需要劳动力,C错误。甘薯的生长过程中一样会有病虫害,D错误。故选B。
【点睛】
拓展延伸:红薯能悬空生长,需要先培养在营养液里生长根系,再供给植株充足的水分和营养。当薯蔓上膨大的红薯采收后,对薯秧生长没有影响。只要基质好,很容易触摸到膨大的薯块,未长成的薯块,也可保留继续膨大,以便日后再收。红薯根系的生理功能通过这一技术加以分工,能做到吸收养分的细根和储存养分的红薯块根系有效分离,因此,使它的生理功能“专一化”。要做到空中结薯或连续结薯,首要条件是在有良好光照、温度、湿度的温室,用无土栽培或半无土、半有土栽培相结合。
21. B
22. D
【解析】
21.地中海式农业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颜色鲜艳,品质高,答案选B,其余选项可排除。
22.热带种植园农业顾名思义,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业,广泛分布在
第 20 页 共 22
页
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故AB排除;沿海或近海地区,交通便利,便于出口,故选D;由于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内陆也有大量的劳动力,与劳动力关系小,C排除。
23. B
24. A
【解析】
23.根据材料甲乙两地相距20千米,由两地降水特点,可以判断甲地为谷地(盆地)乙地为山地。读图,甲地北京时间8-20点(白天)降水较少,21-8点(夜晚)降水多,据此,甲地应位于盆地(谷地),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地区夜晚降温慢,气温较高,谷底的暖空气被山坡下沉的冷空气抬升,形成降水;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流上升,谷底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因为山坡和山谷温度不同形成的大气运动为热力环流,所以甲地降水量的日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热力环流,根本原因是受热不均匀,据此分析选B。
24.读图,甲地夜间降水多,夜间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下渗较多,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乙地白天降水多,白天气温高,蒸发量大,下渗较少,不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因为甲地夜晚降水多乙地白天降水多,可以判断甲地位于谷地(盆地),乙地位于山地,乙地的气温日较差大,B错;读图,乙地降水时间长,降水量更大,C错;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主要是对土壤的水分造成影响,和地形平坦无关,D错。据此分析选A。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山谷风对降水的影响,山谷风为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成原理为:白天地
第 21 页 共 22
页
势较高的山地日照充裕,气温较高;地势低洼的谷地处于背阴区,气温较低。山地相对的热低压与谷地相对的冷高压就形成了环流——山地气流上升、谷地气流下沉,风由谷地吹向山地,形成谷风;夜晚谷地由于地形较闭塞白天积蓄的热量不易散失,山地则正好相反。于是形成了山地的相对冷高压与谷地的相对热低压,谷地气流上升、山地气流下沉,风由山地吹向谷地,称为山风。夜晚谷地水汽在抬升过程中凝结成雨。
第 22 页 共 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