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三年级下册语文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丰子恺的漫画《春江水暖》想象苏轼的诗中会描写哪些春天的景物。

2. 通过老师范读、观察细节、自己试读的方法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 通过提出疑问、集体讨论的方式理解古诗中难理解的字词。通过思考:这么多景物,要画在一幅画上,该如何安排它们的位置?这一问题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古诗。

4.通过体会诗中描写春天的景物,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借助《本草纲目》中的内容理解苏轼为什么看到蒌蒿、芦芽会想到河豚。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介绍诗人苏轼和古诗创作背景。

师:上课之前,我听大家背了许多古诗,背得非常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今天我们要学一首课外的古诗。它的作者是苏轼,宋朝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他有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所以别人也把他叫作苏东坡。听说过吗?

师:北宋有个和尚,叫惠崇,是个画家,也是诗人。惠崇曾画了一幅画,题为《春江晓景》。后来,苏东坡看到了,就为此画写了一首诗,就是《惠崇春江晓景》。时间过去了九百多年,那幅画已经不见了,但这首诗留下来了,而且脍炙人口,广为传颂。几十年前,有个大画家叫丰子恺,他根据这首诗重新画了一幅漫画,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作“春江水暖”。 2.欣赏丰子恺与本诗相配的漫画《春江水暖》,猜一猜苏轼在诗里会写哪些春天的景物。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欣赏这幅漫画,猜一猜,苏轼在诗里会写哪些春天的景物? 【预设】生1:他会写鸭子。 生2:他会写柳树。

生3:可能会写到一些桃花。 生4:会写江边的房子。

生5:可能写了刚露出头的小草。 生6:还有春笋。

生7:还有可能写到春雨。

师:春雨细如丝,春雨贵如油。最近上海就下了很长时间的春雨,大家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从植物上来讲,有的从季节、气候这个角度来说,很好! 3.总结学生想象的角度。

4.出示前三句诗。提问:如果说作者前三句写了看到的内容,第四句会写什么内容呢?

老师把苏东坡在惠崇的画上看到的内容打出来。(出示诗歌前三句,学生齐读)

师:如果说前三句作者写了看到的内容,那么作者在第四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预设】生:我猜是想到的内容。 师:为什么这样猜?

【预设】生:因为老师经常说,看到的,想到的。 师:现在我们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5.出示整首古诗。 二、初学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朗读的方法。 师:先听老师读诗。(教师朗读古诗)

我再读一遍,仔细听好那些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教师再读古诗)

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发现老师的读法与大家平时的读法不一样? 【预设】生1:我看到屏幕上每个字下面都有一条竖线或者一条横线。有些有横线的字,老师拖长音。 生2:我发现押韵的字,老师也是念长音的。 生3:标竖线的字读得很果断。

生4:标竖线的字要读得短一点,标横线的字要一口气念完,要念长一点。

师:我们现在学习的古诗大都是格律诗。念格律诗,如果碰到第二、第四、第六个字下面是横线,那就是平声字,要读得长一些。如果第二、第四、第六个字下面是竖线,那就是仄声字,要读得短促一些,这些就能读出格律诗特有的节奏。好,学着老师的朗读,自己来试试看。(学生自己试读) 3.学习老师的读法,练习朗读。 4.组织学生讨论不理解的字词意思。

师:大家在读诗时,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 【预设】生1:什么是蒌蒿? 生2:蒌蒿是一种植物,可以吃的。 生3:什么是河豚?

生4:河豚是一种鱼,吃起来很鲜美。

生5:如果弄得不干净的话,会导致人中毒的。

师:河豚在春天的时候会从海里洄游到江水里产卵。这种鱼不大,味道极为鲜美。黄浦江里就有。但它的血液、肝脏有剧毒,人吃了,会中毒而亡。不过,因为它的味道实在太好了,所以嘴馋的人总想吃,有一句话叫作:拼死吃河豚。 生5:我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是“欲上时”? 生6:就是“最好的时候”。

生7:就是“它现在是最多的时候”。

师:“欲上时”就是河豚逆流而上回到江里的时候。 5.教师提问:为什么看到了前面的那些景物,苏轼只想到了河豚?师:我也有一个问题,和大家分享。为什么看到了前面的那些景物,苏轼只想到了河豚? 三、读懂古诗

1.教师提问:这是写春天的诗,在这首诗里,你通过哪些字、词感受春天的信息?

师:这是写春天的诗,在这首诗里,你通过哪些字、词感受春天的信息?

【预设】生1:“桃花”两字能让我感受到春天。 生2:看到“水暖”我就知道春天来了。 生3:我觉得“春江”这两个字可以看出春天。 生4:还有“蒌蒿满地”...... 师:为什么?

生4:因为蒌蒿都那么多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还有河豚欲上时,说明河豚都知道春天来了。 生6:还有芦芽。 师:知道什么是芦芽吗? 生7:是刚刚生出来的芦笋。

生8:还有“三两枝”也可以看出春天来了。 师:为什么?

生8:因为是“三两枝”,说明植物开始生长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 (生齐读)

2.齐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

师:江南的春天,小草钻出土壤。树木萌发嫩芽,竹子正在拔节。一群鸭子在江水里欢快地游着。岸边地蒌蒿正成片生长。让我们再读一遍。 (生再次齐读)

3.再读古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1:我看到了小草正在发芽。 生2:我看到鸭子在水里游泳。 生3:我看到了桃花,桃花正在绽放。

生4:我看到了满地的蒌蒿,竹子旁边还生出了几棵嫩嫩的竹笋。 生5:我看到了春天的溪水。 生6:我看到了翠绿的竹子在生长。

4.教师提问:这么多景物,要画在一幅画上,该如何安排它们的位置呢?哪些画的远些,哪些画得近些?

师:说得真好。竹子翠绿,桃花粉红,江水清澈,,还有白色的鸭子。多么丰富的颜色。这不正是春天的特点吗? 这么多景物,要画在一幅画上,该如何安排它们的位置呢?哪些画得远些,哪些画得近些?

【预设】生1:桃花和柳树画在远一些的地方。 生2:蒌蒿、芦芽要画得近一点。 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2:因为芦芽很短,要离得近才能看到。

师:同学么想到了远与近。好厉害。除了远与近,还能从诗中看到什么?

生1:我看到了植物和动物。

生2:我看到了高和低。桃树是高的,蒌蒿是低的。 生3:我看到多和少。桃树很少,蒌蒿很多。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啊!一首小诗,竟然能让我们从这么多角度来欣赏, 5.配乐朗读古诗。

6.课件出示:河豚宜与蒌蒿、荻笋同煮。——《本草纲目》注:荻笋即芦芽。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诗人看到蒌蒿、芦芽会想到河豚。 师:还记得老师刚才分享的疑问吗?为什么诗人会想到河豚? (出示课件)河豚宜与蒌蒿、荻笋同煮。——《本草纲目》 注:荻笋即芦芽。

师:《本草纲目》是一本伟大的医药书。看了这个小资料,大猜到答案了吗?

【预设】生:我知道了,蒌蒿和芦芽可以解毒,所以要与河豚一起煮。

师:是的。难怪苏轼会见到蒌蒿就想到河豚。

7.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小诗,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了诗意,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欣赏它。希望以后大家读诗时能用到这个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