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第1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2 No.1 2OO2年5月 JOUI ̄AL OF SHAOXI ̄G UNⅣERSn M .2眦 逍遥学得《逍遥游》 郑小平 (绍兴市第一中学,浙江绍兴312000)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在文章中,庄子阐述了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的问韪,这“逍遥”,显然有悠然 自在、无拘无束之意,而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反映,庄子的《逍遥游》汪洋恣肆,奇诡浪漫,文理深刻 奥妙,结构繁复纷纭,语句佶屈聱牙,学得可真是根不逍遥。一《逍遥游》,怎样才能逍遥地学,这的确是值得 我们考虑的问题 一般的来说,一篇文言文,如果有了注释,读起来自然也会逍遥许多。但《逍遥游》一文,为它作注的, 自唐宋明清至近代,有一百家之多,有晋代郭象的《庄子注》,唐代成玄英的《庄子疏》,清初王船山的《庄子 通》,清人宣颖的《南华经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近人马叙伦的《庄子义证》,章炳 麟的《庄子解故》等等,他们或偏于义法,或重于训诂,或偏重于版本的校勘,这样的一些书籍,如果我们不 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就会发现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有些甚至互相冲突,使我们更加无所适从。就是所 谓独一无二的郭象的注解,也仍然有他个人的成见。前人曾说:“是郭象注庄子呢,还是庄子注郭象呢?”这 话一是说郭象的注太深,反不如庄子的原书好懂,再是说郭象注好像在阐明自己的哲学(如近人冯友兰的 《中国哲学史》,便是把郭象注当成一部专著,是借以发挥魏晋间人的哲学思想的)。由此可见,郭象注太 深,读郭象注反不如只读《庄子》的文字来得容易,如果读郭象注,反而会避易就难,而如果研究含有郭象哲 学的郭象注,那自然又是舍本而逐末。所以,对于《逍遥游》一文的学习,撮好还是立足于《逍遥游》文本本 身,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梳理其行文脉络,了解其表现手法,体悟其写作旨意,抓关键,理思路,作比较,找 特点,这样,纲举而目张,避繁而就简,举一而反三,深人而浅出,学起来也就自在而逍遥了。 一、抓主旨.纲举耳张 一篇文章的学习,我们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总纲,这样方能比较逍遥的学习。有关《逍 遥游》的主旨,向来有不同的争论,郭象认为鲲鹏与鹅雀“大小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只要 欲望得到满足,快意于一时,就是逍遥了,而支道林则认为“至足”才是逍遥,“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式的暂 时的满足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两种看法,何去何从,最好还是作者自己对文章作一些分析,自己从作品 中寻求答案。而从全文看,差不多都是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先分析文章中的一些议论性的语句,通过这些 点睛的词语和句子,找到文章的立意所在。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 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 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有关于《逍遥游》文意的理解,我们要把握“犹有所待者也”中的“有待”和“恶乎待哉”中“无待”这两个 关键词。显然,庄子是以是否实现无任何负累的自由来划分人生境界的,他把人生分为两个境界,“有待” 和“无待”,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的“恶乎待”(无待)者才是自由的,因而也是逍遥 的;其它虽有情境的差别,但皆是不自由的“犹有所待”(有待)者,因而也是不逍遥的 至于逍遥的具体内 涵,我们则要把握关键的句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几旬,宣颖在《南华经解》中有评:“此三旬 一篇之主也。第一句又三句中之主也。”可见,前面讲到的两种境界,实际上也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的“圣人”和处在“有待”情况下的“众人”两种精神境界。而“至人无己”一句,则是重中之重,在文章中起到 关键的作用,如果“无己”,“丧我”,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就不受功名利禄束缚,就完全超脱人生困境,也 就达到了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的境界。文章的主旨明确了,我们可以考虑文章其它的方面,如文章如何 扣住中心选材、组材、表达诸问韪。看来,读者在阅读时,如果从文章本身出发,抓住文章的关键,并以此为 突破口,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挥小平:逍遥学得(迫遥游》 二、理思路.避繁就筒 庄子有不少篇章,开门见山,先点明一篇宗旨,然后由宗旨再生出大量的寓言。但《逍遥游》的结构形 式比较复杂,正如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所云:“首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风清月朗,梧竹滴疏”, 果然,作者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先旁枝繁衍地以鲲鹏、蜩、学鸠、斥鹅等千比万喻,草蛇灰线,从反面 提出问题,说明他们都是“有所待”的,而后给以否定,揭出宗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总体结构是先破后立,至于破的那部分,作者是先从自然界讲起,以“故夫 一词承上 而下,引申到社会界。从讲自然界的那部分看,又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句将内容分为两个部 分,前面,鲲、鹏属于“大知”类,蜩、学鸠属于“小知”类,后面,朝菌、蟪蛄属于“小年”类,冥灵、大椿属于“大 年”类;从社会界的那部分看,“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台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为一类,宋荣子和列子又 ,●●●,,L、,●,,、 为一类,而这两类人,又分别对应于蜩、学鸠和鲲、鹏,所以,这里两部分,尽管所属不同,但有着本质的联 系,宋荣子和列子有似于鲲鹏,而“效~比~台 ‘征”四种人又无异于蜩与学鸠,如此,前后两部分就自然衔 ▲●●●●●●●‘ 蟪姑和冥灵、大椿的“小年 和“大年”的对比,彭祖和众人的对比,“效”“比”“合”“征”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 乘 御 游 天 六 无 接在一起了。文章同时呈现出可以对比的几个方面,如鲲、鹏和蜩、学鸠的“大知”和“小知”的对比,朝菌、 地 气 穷 鲲 婀 ,●●,,、、l 正 辩 的对比等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化繁为简了。下面就是本文的行文结构图。鹏 对 学 比 鸠 大知 自然界 f不及 大十 小 年 豫 年 , ,, 、1 小知 至 神 圣 无 无 无 有待【破 当 社会界 { ”“征”四种人 冥 朝 无待( 蠕 批 雠 c逍遥游 亡= 三、明手法.深入浅出 从文章的语言形式看,本文确实给人以纷繁复杂的感觉,但如果能从分析文章的手法着手来阅读文 章,定然会感觉轻松许多。 用“三言”。和庄子的其他作品一样,本文成功的运用了三言,即“卮言 ‘重言”“寓言”。“卮言 是出于 无心而自然流露的语言,“因以曼衍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重言”是借长者、尊者、名人之言语, “以重言为真”,使自己的道理为别人接受;“寓言 是虚拟的寄寓他人他物之语言,“以寓言为广 ,用寓言来 推广道理,这三言又是交汇在一起的。在文章中,庄子有意识地创造了富于文学色彩的寓言,如鲲鹏的高 飞远行.蜩和学鸠的偏见,斥鹅的讥笑,宋荣子的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列子的“御风而行,=冷然 善也”等等,这些寓言看似荒诞无稽,却是把玄奥的思想化成了生动、活泼的形象,使人们充分理解抽象的 思辩,高深的理论。而在寓言中间,又融合了《谐》之言一段与棘答汤同一段作为 重言”来进一步加强力 度,以至于“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样的充满作者真情实感的 卮盲 到后面自然地汩汩流出。 “三言”这种语言形式的运用,把文章的主旨表达得淋漓尽致。 用比喻 宣颖曾经这样评价庄子的作品,“庄子之文,长放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 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蛱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这话极好的道出了庄子文章善用比 喻的特点,又道出了巧用比喻的妙处。文章一开头,作者从太鹏讲起,认为大鹏要想从北海飞到南海,非借 助风之力不可,野马、尘埃也要有风吹才能在空中游荡,这样极为恰当地用“野马”、“尘埃”来喻大鹏,而“野 马”句,又把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尘土比喻成为“野马”,“野马”本身就是比喻,下面,“天之苍苍” 三句,用的也是比喻:人们在地面上看不清天上的“正色”,正如飞A九霄的大鸸看不清地面一样。之后,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Il2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 第22卷 文章中,作者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 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几句,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而“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句又是比中有比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比喻和寓言紧密相联, 纵横穿插,文势跃动抒展,变化层出不穷,避免了呆板与僵滞。 用偶句。文章在运用寓言和比喻时,比较多的运用了偶句,句与句之问或相关相联,或相对相反,造成 形式上的整齐美、和谐美。如: 『北冥有鱼,其名日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f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小知不及大知 f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小年不厦大年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干岁为秋 f朝茵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V ̄/,/R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斥鹅笑之日:“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问,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迪 『定乎内外之分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揣,犹有未树也 【辩乎荣辱之境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用排比。排比句的运用,既使文章内容丰富,又助长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如: 适苍茫者,三媸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虫又何知? 敌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舍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祝也亦若此矣。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用夸张。夸张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超越现实,增加浪漫主义色彩。如: 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持扶摇而上者丸万里。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持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罱南,且 适南冥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用拟人。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写鹅鸟,寄托人的思想,人与物,主观和客观自然融合。如: 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枪榆坊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斥鸪笑之日:“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问,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 也?” 四、作比较,举一反三 在文章中,不少语段内容上有相似点,形式上有可比处,如前面所列的几组句子,结构形式相似,思想 内容关联,如“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句和“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句,前者言体之大,后者言背之宽;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句,前者是喻体,后者是 本体;另外,表述不同但思想相关相同的,如讲鲲鹏的高飞远行,有作者自己杜撰的,有引用《齐谐》记载的, 还有商汤询问棘的,学习时可以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一个比较,通过举一反三,达到逍遥学的目的: 北冥有鱼,其名日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持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击以六月息 者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日鲲:有 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持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 也: 从这三段文字看,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但侧重点和作用都有区别。第一段是作者自己的表述,第二段 引《齐谐》,是为了“征之以书 ,第三段引汤棘问答,是为了“验之以史 ;三段文字反映事物的侧重点也各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翦 2O02年5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Voi 22 J JOURNAL OF SIL ̄OXING UhTe'ERS1TY Mav.2O02 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探索 陈祖康 (嵊州市三界镇中学,浙江蛛州312452)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是要激起学生的自觉思维,这就要对思维进行不断刺激使其保持经常活跃 的状态,谓之激活思维。目前中学教学中“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闻地记,考试以后全部忘记”,导 致学生思维出现严重的惰性;“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一味地听,机械地记,遇到问题 不假思索,不去分析,坐等老师给予现成的答案,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话性全被扼杀。有的教师虽运用明 确目的、激发兴趣、砥励意志等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但一节课几十分钟,学生思维易疲劳,兴奋情绪很快 会消逝,学生思维总有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时候。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在四十五分钟内不 断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大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给他们讲 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笔者体会,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老师在课堂教学 中要精讲少讲,重在点拨,教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觉思考分析问题。就是要激起学生的自觉思维=要 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思维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前 提,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主体,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 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其愿学、乐学、会学,达到激活思维的目 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些方法,见之于笔端,与大家探讨。 一、剖设新情境.点燃思维的火花 良好开端,成功一半。一课开始之时,创设新情景刺激思维活动的兴奋点,点燃学生思维之火花。人 们常说“触景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鲜明、形象、生动的直觉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 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刨设适当的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引起共鸣,以激活 思维。 异,第一段极言鲲鹏之长之宽,至于到底多少,“不知其几千里”,说得不很具体,第二段则没有说到底有多 长多宽,第三段却以泰山来形容鹏的高大,大鹏鸟的形象至此具体可感了;至于凭借物,第一段说是 海运” (六月海动,大风扬起),第二段说是旋风“扶摇”,第三段却是道出了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的具体形状。 可见,这三段文字各有各的特点,不是简单的重复。阅读时如果立足于文章的基本内容,将几段文字联系 在一起比较分析,则可以“一举”而“三反”了。另外的两段文字,同样可以联系着来考虑。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斥鹅芰之日:“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玻且翼迁 也?” 这两段文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者是“决起而飞”,一者是“腾跃而上”,一者不至榆枋而控于地,一 者不过数仞即下而翱翔蓬蒿之间,但两者又对鲲鹏进行了嘲弄,语橱和口吻十分的相似,这也是值得比较 阅读的。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庄子的散文,“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在庄子的作品中,也算得上是“奠能先也” 的佳作,如果我们因为它的艰涩难懂而简单放弃对它的认真阅读,岂不是错过这上佳的美文!无庸讳言, 读庄子的《逍遥游》,一开始的确有一些难度,但倘若能切中肯綮,打通关节,巧破千均,《逍遥游》就能够逍 遥读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