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优秀教案(咬文嚼字第2课时).doc

优秀教案(咬文嚼字第2课时).doc

来源:九壹网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借助互联网或其他资料,查找有关文学创作中炼字炼句的经典事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有关朱光潜先生的棊木情况。(美学宗师) 2. 课文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

3. 第一部分内部三个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 4. 第一部分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举事例,作分析)

合作探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 第二部分两个自然段分別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问关系怎样?

明确:第六自然段首先指出“无论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并将 字的直指意义与字的联想意义作了比较,紧接着作者以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 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來试人间第二泉”为例,解析了字的联想意义使用所带來的韵味, 这是一个善川联想意义的例子;而第七自然段则指出字的联想意义易课川而生流弊一一“套 板反应”,这可看作是字的联想意义使用的误区与教训。两段内容,正反对比,道出“咬文 嚼字”最紧耍的教训是“惟陈言Z务去”。

(二) 第二部分以“字的联想意义”作为阐述的重点,它与文章的思想情感有何关系?

明确:“字的联想意义”具有游离、偏于个性的特点,用得恰当,它就可以使意蕴丰富, 如“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较Z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要来得含蓄蕴藉, 意蕴丰富,更能体现出明月照清泉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种清沁肺腑的韵味。但如果用得过滥, 就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因为俗滥的语言,只能体现出俗滥的思想情感。因此,这部分看似 人谈特谈“字的联想意义”,但其实还是在强调“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

(三) 字的直指义与联想义有何异同?

明确: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精确的、偏于类型的,而联想的意义却是游离的、偏于个 性的;直指的意义易川,H多川于科学的文字方面,而联想的意义难丿I], H多川于文学的文 字方面。

(四) 文学创作时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其弊端究竟是什么?

明确:“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此处是用來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 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往往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川。比如只要提到 貌美的女子必是“王嫡”“西施”,提到俊男必是“潘安”“子建”,提到才子必是“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等。

“套板反应”的最大弊病在于它朿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是 文学创新的最大仇敌,是一切文学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 情趣。

(五) ★能否将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改为“独携夭上小龙团,来试人间第二泉” ?

明确:乍一看,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仔细品味,“小团月”改成“小龙团”,虽然 使文字上显得主动,但却使整个诗句的意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体而言,改后的诗句只是 衣达出这样一种内涵,即诗人将采自天上的“小团月”带到人间來享用,并且是用惠山第二 泉来泡茶,这样写只能体现出“小龙团”的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小团月”却能很好地 传达出“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甲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一言以蔽之,改 动后失去了原诗的蕴藉的情感。

(六)★除了课本上提供出来的“套板反应”外,同学们找出自己写作或语言交际屮所 察觉出的其他“套板反应”,并试作解释。

明确:写作或语言交际中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步入“套板反应”,比如提到离别,人们总 是想起“杨

柳”,从《诗经•东山》中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到 柳咏《雨霖铃》中Z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哓风残月”,一直到毛《蝶恋花•答李淑 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飓直上重宵九”。这种“杨柳情结”盖缘自于古人“折柳赠别” 之习俗,“柳”者,“留”也。

再如今天我们但凡提到情人间书信往来,往往讲“鸿雁传书”,因而\"鸿雁”“雁书”雁 足”“鱼雁”等都借指书信。如李淸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淸照另一首词云:

“好把咅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秦观有词云:“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除此而外,像别人高中或金榜题名时,我们常说“蟾宫折桂”,请別人修改自己的作品 时我们常说“斧正”,提到酒我们则说“杜康”,说起十三四岁少女我们则云“豆蔻年华”, 说起战乱期间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我们慨叹“哀鸿遍野”,美梦醒來则惋惜“南柯一梦”,诸 如此类,不胜枚举,此不赘述。

方法引导

1•诗词的鉴赏应抓住要领,尤其是对文字的咀嚼涵咏,通常情况下不宜垃接问“这个字 (词)为什

么妙呢”,而最好将这个字或词替换成其他语词以进行比较鉴别。因为语境的变 换往往能使学牛感受到词语意义的显著变化,也因而增加了对比性。如上所述的“小团刀” 改成“小龙团”之后,原诗句“清沁肺腑”之意味顿吋丧失。

2. 对“套板反应”举例说明应木着以学生自主为准,可以将之与对待“典故”以及“典 故”使用

的利与弊结合起来,因为古往今来数以力计的“典故”祁是许多套语的直接衣体传 承。介绍适当的“典故”常识,对以増加学生中国古典诗词的强烈兴趣,并且为高考诗歌鉴 赏技巧的养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 理解本文写作的目的

明确:文学是艰苦的事,作者必须具有“谨严精神”,要想达到“艺术的完美”,必须“时 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粘炼与吻合”。

2. 怎样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明确:“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达到 艺术的完美。

合作探究

一、学生列举文学创作过程中炼字的经典事例 典型案例:

1•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乂绿江南岸,明月何吋照 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乂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 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刀事,高 蝉正用一枝鸣。” “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 字始定。\"

简析:“绿”字较其他用字最大的优点即在于其形彖性,春风本无形,更无色,但着一 “绿”字,则其形其色恍若再现矣,岂是它字所能比拟,更为重要的是“绿”字能将作者满 心欢喜的心情传达出来。而黄庭坚(字鲁直)诗川以一 “川”字即将蝉在高空尽情享川之惬 意传达出来,极具拟人Z特色。

2.“红杏尚书”宋祁有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闹”字将红 杏争春,生意

盎然之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从修辞的和度来看,这是一典型的“通感”手法, 将H常牛活中的视觉与听觉相互打通,将审美的精微感受细腻地传达岀来,非着一“闹”字 无法体现出杏色之浓,情感之浓。

二、作者反复强调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指出“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更动了文 字就同吋改变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是思想感情的推敲”。这一观点抓住了 语言的木质,抓住了推敲文字的木质。这一观点,对我们阅读、写作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明确:这段话阐明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懂得了推敲语言文字并非只涉及作品 的形式,而

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阅读和写作的水平,就必须提高语 言修养。作者也为提高人们的语言修养提供了途径。使不重视语言修养的人受到触动,得到 教益,从而注意起来,养成好习惯;即使平时注意品味语言、推敲文字的人也会感到自己的 不足,从而再接再厉,求得更大的发展。

总结归纳

一、 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山于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息息相关,而且在运用联想义时弄不好就会误用,文学 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力求思想感情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逐渐达到 艺术的完美。简而言之,“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 和感情。

上述观点是基于对课文第三口然段与第八口然段的内容归纳得出的三点:一是运用语言 文字要有谨严的精神,刻苦口励,留心观察,这是从态度谈的;二是运用语言文字要力求思 想感情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从要求谈的;三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从追求的目 标谈的。

二、 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故大的写作特色是例证翔实、典型、充分,说理透彻精当。所谓选例翔实, 是说要保证一定的量。既不能过多,又不能过少,因为例子多了文章显得兀赘,例子少了, 又不能支撐论点。所以,应该以能充分证明论点为宜。本文所引事例就做到了恰到好处。例 如文章第六自然段在论述运川联想意的见解时,说到“烟”的联想意义,i连列叙七种,引 诗文达以条之多,再加上省略号,使内涵显得十分丰厚,右力地阐明“联想意义丰富,并随 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的观点。

再如全文为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作者列举了三个方而的例子:例1说明句式不 同,意味不同;例2说明文字繁简不同味道不同;例3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三个例子, 三种类型,三层意思。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川时,乂从正、反两方面引川了苏轼等人的诗文 中的语句,从两方而论证了观点。正而,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 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课堂小结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句、最准 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 的形容词找出来。”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川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口己的作品更完美。

作业布置

1•以木册教材屮的课文为范例,从中挑选出三个“咬文嚼字”的典型例子来加以解说。 2.阅读朱光潜先生的名著《谈美书简》,增强审美能力。

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同句式L你这你是”) 文

文字和思想情感

字增减(李广射虎)不同字眼(推、敲)

咬文嚼字

文字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实质:调整思想情感 方法: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目标:逐渐达

善用联想意义

(烟、天上小团月)滥用之流到艺术的完美 弊——套板反应

(美人、才子、离别等) 活动与探究

活动内容:关注语文,咬文嚼字。

活动目的:加强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关注,提高运用母语衣情达意的能力。 活动形式:先个人活动,再集体交流。 活动步骤:

1•学生选定一个关注的对象,比如教材或电视台某一档节目等,长期跟踪。 2. 对观察的内容及时作记录,重点关注语言运用方而的问题,积累资料。 3. 査找有关资料,纠正相关谬课,并研究导致出现错课的根源。 4. 提交研究成果,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习题详解

一、 1〜2.提示: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 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 提示: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实质就 是推敲思想

感情。

4. 提示: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 易捉模、难

以控制的,既对以使意蕴丰富,也「J以使意思含糊其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 提示: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谋川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丿IJ套话滥调。文 学创作

要克服惰性,遇爭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二、 提示: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 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主要是说,写作时要“斟酌文 字”,或者说“在文字上推敲”。朱光潜也说到阅读,那是指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咀嚼 文字的意味。

马南邨所说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指聘览群书应该注意的一点。这种方法 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H的。这种 方法的读书,不固执丁个别字句,个别地方不甚明了,也可以不求甚解。这确是一种重要的 读书方法,否则就不能博览群书,获得渊博的知识。总Z,朱光潜与马南邨说的是网冋事, 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

三、 提示:例如:鲁迅“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 化。“眼看”,是眼睁睁看着的童思,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又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 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蹭趾、边说话也 行。那是多么幸福呢”!最后一句改为“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人的幸福”。 思想感情由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四、提示:例如课文中的“套板反应”例子:美人都是“柳腰桃而”,“王媼、西施”,才子 都是“学富

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滝桥”;做买卖 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卬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 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 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口自鸣得意。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 根木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 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而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而,甚至 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而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 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牛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