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每日一练(七)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每日一练(七)

来源:九壹网


2021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每日一练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②“人都到那里去了?!”

③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④“读书!”

⑤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⑥“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⑦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⑧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

试卷第1页,总25页

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阅读选段,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三个片段。

(2)鲁迅一直很尊敬寿镜吾先生。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老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选文用词准确,传神,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哪些词用得好。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①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②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③“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试卷第2页,总25页

④“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⑤“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⑥“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⑦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⑧“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⑨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⑩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⑪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试卷第3页,总25页

⑫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1)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面对困难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回答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 )——( )——( )

(3)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霜来秋色浓

陈爱民

①秋天往深处走,霜肯定来。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某一个早晨,瓦檐上闪烁着粉粉的光,那就是霜了。 节令的抵达是时间发出的号令。霜由水汽凝结,万物染上或深或浅的白华,霜降正像时间的一场仪式。【甲】

②霜, 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霜降霜降,其实,霜是生成的、是集结的,甚至

试卷第4页,总25页

是铺排的。说“降”, 是人的心理作用,表明一种空阔、一种自然而然。天气确实更凉了,北方开始大面积冷起来,霜只是把大地和天空拓展得更为苍茫和澄澈而已。经了霜“打”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比如萝卜、白菜、红薯、柿子、枣儿等等。

③霜在秋夜里喧哗得紧,数着丰收的故事,到早上,就在阳光的宁静中升腾自己。田里到处是白光流淌,稻草垛憨憨的。 好多鸟雀混迹于鸡鸭鹅中间,一起收拾收割后漏下的谷粒,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等霜全部离开,一沟沟、一冲冲、一垄垄的田,都列着阵,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乙】

④五彩缤纷,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静。所有的颜色都酣畅到了极致。【丙】苦楝的果实和一茎茎的叶,把鹅黄全抖出来了。银杏到底老辣,举重若轻,一树金黄就是一树景观。山毛榉没有服输,褐的底色中生出星星点点。栗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写满了阳光的斑斑驳驳。鹅掌楸挺秀的身材棱是棱、角是角。皂角把果实撑得紫黑油亮,叶子和树干有浓浓的烟火色。至于枫树,烈焰飞奔,自有不凡的气势。再看柏和松,葱茏转深翠,更显高洁。【丁】

⑤“霜降抢秋,不抢就丢。”虽说气候南北差别大,但农事在这个时节没有闲下来。农谚说得明白,“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红薯霜降下手收,豆到寒露没等头”,等等。湘中地区开始种油菜,等到阳春,油菜花炫目的金色会排山倒海,那些布谷的欢唱倒显得轻浅了;一些农家也在田里撒紫云英草籽,开春后,紫云英自成一景,细小的花骨朵笑成一堆,随风轻漾,猛不丁,一只只野蜂就跌进这紫色的湖泊里。

⑥关于霜降,有两件事情, 我记忆深刻。一是摘棉花。晴好的天气,母亲都要去摘棉花,我常常跟着。我家的棉花地在山顶,霜降时,棉花骨朵纷纷绽开,像举着的一个个半攥的拳头;棉杆像刀子削过一样,瘦,但有劲道。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

试卷第5页,总25页

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捏,一扯,再一投,棉花就“啵”的一声,躺到了箩筐里。霜风虽不刺骨,但总是把母亲的脸吹出一道道沟纹。母亲用这些棉花,一部分卖了补贴家用,一部分用来给我们兄妹做棉鞋棉衣。如今老家生活殷实得很了,但母亲还是每年要种一块地的棉花,每年给城里的我寄一双棉鞋。她总说,好鞋子买得到,好棉鞋难得找,土办法做的棉鞋,一针一针紧出来的,穿得久,保(护)脚呢。这都是实话,而且,母亲的针线功夫,在方圆十几里数得上。几次回老家,看见母亲在村头采摘棉花,腰已经挺不起了。我立马跑过去,和母亲一道,把棉花运回家。还有一件事,就是父亲对田里下的功夫,总比别人下得久、下得多、下得深。霜降后,他把自家的所有责任田里都要筑一个池子用来沤肥;春耕时,把池子扒开,父亲会笑得特别舒畅。

⑦“千树扫作一番黄”,霜降一过,大伙儿又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了。

(《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8日)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不得不承认,时间的霜,是清醒,是砥砺,是温婉,也是旷达。

A.【甲】 B.【乙】 C.【丙】 D.【丁】

(2)阅读全文,说说霜来时有哪些特点?

(3)第⑤段多处引用有关“霜降”的农谚,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好多鸟雀混迹于鸡鸭鹅中间,一起收拾收割后漏下的谷粒,它们是一朵朵蹦跳

试卷第6页,总25页

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捏,一扯,再一投,棉花就“啵”的一声,躺到了箩筐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画线字)

(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

周海亮

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我愣住了。

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

“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

我不知道小女孩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

试卷第7页,总25页

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者无理要求的满足,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A)

“你应该向我要这个座位,而不是你的妈妈。”我终于忍不住了,提醒她说。

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她看着妈妈,拽着妈妈的手,说:“我要坐那里,我要坐那里。”

“那你们过来坐吧。”我说,“你和你妈妈挤一挤,或者你妈妈抱着你……”虽然我并不想惯着她,可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女人尴尬的模样。

“不!”她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坐!我要一个人坐!”

这就太过分了。或者说,对她的妈妈来说,这已经远非胡搅蛮缠,而是威胁了。

我告诉小女孩,她乘公共汽车是免费的,她的妈妈并没有为她花一分钱。既然是免费,公共汽车上就没有给她准备座位。现在我把座位让给她,她应该把座位让给妈妈。或者,就算她花了钱,就算她有一个座位,有老人或者孕妇上来,她也应该给他们让座。现在,全社会都在这样做。

“我要坐那个座位!”小女孩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她一门心思缠着她的妈妈。

我想起一个词:教养。

那天,直到终点,我也没有给她让座。我始终坐得安安稳稳,再也没有和小女孩说一句话。而她则始终站在我的面前,拽着妈妈的手,每隔一会儿,就要说一遍“我要坐那个座位”。(B)

试卷第8页,总25页

可是,没有用。她的要求在今天、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在我的面前,注定不会得到满足。

车上的人看着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妈妈,目光里,各种情绪都有。但不管如何,我想,大概没有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可怜,也没有人觉得我应该把座位让给她。

那天我必须拒绝她,不仅要用语言,还要用行动。我想告诉这个小女孩: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可以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

小女孩终会长大。但愿长大后她会明白: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别人的东西不是她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

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

(1)本文讲述了“我”拒绝了一个小女孩要“我”的座位的无理要求。请梳理“我”当时感情变化的过程。

①( )→忍不住→②( )→必须拒绝

(2)品读A、B两处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题“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表达的妙处。

(4)文中的妈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读了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你从孩子或家长的角度谈谈。

试卷第9页,总25页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土豆花开

①在我眼里,大兴安岭上,最温暖的花儿,便是带着泥土芳香的土豆花儿。

②暑假里,父亲在离家五里多的草垫子上,一锹一镐硬是开垦出两亩多地。了第二年,当土豆花儿在这片新地盛开时,父亲脸上溢出少有的笑。

③大兴安岭种植土豆一般都在“五一”前后。母亲从地窖里选出土豆种,连夜削栽子。我好奇地问,栽子是什么?母亲告诉我,栽子就是土豆的种子。“栽子开花吗?”“开,开好多的花,还结好多的土豆。”父母领着我们兄弟几个沟垄、刨坑,落种、埋土,入肥、覆土,一忙就是大半天。大兴安岭春天风大,父亲担心土豆栽子被风刮出来,于是,每天下班都要拎把铁锹到地里维护。在父亲心里,他维护的哪是一块地,分明是全家人生活的希望。

④远处的山岭渐渐绿了。往年杂草丛生的地方,一下子冒出大片绿油油的新苗。周末一到,父亲就领我到地里修垄锄草。汗水顺着父亲的面颊滑落,为新苗助力生长。啥时候能吃上新鲜的土豆?我有些着急。父亲似乎知道了我的心思:“别急,土豆花儿开的时候,你准能吃上新鲜的土豆。”

⑤一场雨过后,土豆花儿开了。起初,白的,紫的,还有淡红的,星星点点浮在土豆秧上。没几天,土豆花儿就开满了田地,远远地就能闻到它沁人的香。在土豆花丛中,我偏爱紫色的花儿。蹲在一朵紫色的花儿前,我眯起眼深深地嗅着。这花除了香还有些甜。我用手轻轻触动那根花蕊,竟沾了一指金粉。我问父亲,为啥有的土豆秧开紫花,有的开白花?父亲说,品种不同呗。开紫花的,土豆是紫皮的;开白花的,土豆是白皮的。我想起母亲的话:紫皮土豆像地瓜,吃着面,适合炖;白皮土豆水性,

试卷第10页,总25页

适合炒。父亲挑选着大土豆挖了一小筐,挖后赶紧把土培上,免得影响小土豆们的成长,心细得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轻风吹拂土豆花儿,倏忽间,整个土豆地波浪翻滚。

⑥父亲说,土豆花儿开得太盛会影响土豆的生长。想想也是,养分都跑到花儿上去了,土豆还能长大吗?父亲在地里大把地掐着土豆花,我却开心不起来。好不容易长出花骨朵,又开得这般灿烂,说掐就掐了,真心疼。我站在地头喊:“爸,别把花儿都掐光啦!”父亲应声:“行,给你留几朵。”父亲掐得很仔细,那掐下去的土豆花儿,并未被父亲狠心丢弃,而是被他装到篮子里,好带回家做鸡饲料。

⑦土豆花儿一开,地里的蝈蝈们就闹翻了天。我是多么爱听蝈蝈们的鸣唱啊,父亲却担心我碰伤了土豆秧,不让我捉蝈蝈。父亲将一块草垫子递给我:“你就在地头听蝈蝈唱吧。”我坐在草垫子上,嗅着一阵浓似一阵的土豆花香,耳畔则是蝈蝈们一浪高过一浪的鸣唱声。听着嗅着,不知不觉,所有的土豆花儿都跑到了空中。它们一朵一朵不停地旋转着,越转越快,转成了一个大花篮。大花篮里装满嫩嫩的土豆,有紫皮的,有白皮的,一个个宛若可爱的小娃娃。而我,不知啥时候变成一朵土豆花儿,在空中不停地唱啊舞啊。当父亲把我摇醒时,太阳已经快落山。哦,我做了一个梦,一个与土豆花开有关的梦。

⑧大兴安岭冬季漫长,土豆成了艰苦年代大兴安岭人的主要蔬菜。母亲擅长粗粮细做,总能做出可口的饭菜来。在做土豆菜上,煎炒烹炸炖,可谓样样精通。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炒的酸辣土豆丝。她切的土豆丝又细又均匀,出锅后土豆丝还不断。母亲还把土豆切成精致的小块,用金贵的豆油过一下,再加料加酱油进行溜炒。当一大盘土豆美味端到我面前时,天下所有的珍馐美馔都黯然失色。

⑨18岁时,我技校毕业。这一年秋,家搬到了县城里,土豆地离家更远了。起完最后一垄土豆,父亲忍痛把这块曾疯长了多年土豆花儿的地送了人。打那以后,家里吃的土豆都是从菜市场上买;打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土豆花儿。

试卷第11页,总25页

⑩又到了土豆花儿盛开的时节。行走街市上,心里揣着一块开满土豆花儿的田园。这田园,不仅有我年少的记忆,还有父母领着我们度过的日子。

(1)品析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①到了第二年,当土豆花儿在这片新地盛开时,父亲脸上溢出少有的笑。

②轻风吹拂土豆花儿,倏忽间,整个土豆地波浪翻滚。

(2)第⑦段写“我”做了一个与土豆花开有关的梦,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3)结合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土豆花儿是最温暖的花儿。

(4)有人认为本文的主旨是抒写家庭亲情的美好,有人认为是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念,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成功是有能力拥抱不完美

弗里达·卡罗,生于1907年,墨西哥女画家,她画得最多的是自画像。她说:“我画自己,因为我经常是孤独的;我画自己,因为我最了解自己。”

6岁时,她得了小儿麻痹,右腿萎缩弯曲。18岁时,她遭遇了车祸,脊椎断裂,身体多处骨折,右腿11处碎裂,她整个人是靠着密密麻麻的钢钉固定起来的。医生说,弗里达这辈子都不可能再走路了。弗里达躺在病床上闲极无聊,就想到一边照镜子一边画自己。画着画着,她居然能走路了。后来她嫁了人,丈夫迭戈·里韦拉是墨西哥著名的壁画师。

试卷第12页,总25页

1953年,因为肌肉坏疽,弗里达的右腿被截肢。1954年,弗里达在墨西哥举办个人画展,那天,她让人用一张大床把重病的自己抬进展厅,唱歌、喝酒,非常高兴。几个月后,弗里达去世年仅47岁。

弗里达曾特地加高右脚的鞋跟以和左脚的鞋子齐平,并告诉自己“我不残疾、不瘸腿”;她在假肢上绑上红丝带,让它看上去漂亮点儿。她一共做过30多次手术,身体已经支离破碎,但她还是不抛弃、不放弃,把生命这朵花开得既浓艳又热烈。

什么是成功?成功就一定是一帆风顺、一定是万里晴空吗?不!_______________,也是成功;_______________,也是成功;能在流逝的时间里直面自己,也是成功。

(1)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2)读了该文段,八年级(2)班同学展开了一场辩论赛。

正方说:“成功就在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如同弗里达,纵使生命短暂,也依然充实而有意义,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反方说:“站在巅峰的人生才称得上成功,平凡的人生,即使努力也很平庸,又何谈成功?”

你同意上面哪方观点?请以“我认同正(或反)方的观点”为开头,谈谈你的理由。

写作提示:①结合生活实际;②要有针对对方观点的反驳性理由;③不少于100字。

试卷第13页,总25页

1.

【答案】

(1)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找“乐”;师生大声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做戏”“画画儿”。

(2)①“戒尺”“不常用”,“罚跪的规则”“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等描写,说明先生比较开明,他对学生是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学习内容安排循序渐进,治学严谨。②先生读书入神时“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等描写,可见其博学,表现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尊敬,即使批评也是寓于幽默之中。

(3)“爬”“折”“寻”“捉”“喂”等动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在三味书屋后园里寻到的乐趣,表现出孩子们的调皮。

【解答】

(1)概括事件时,要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谁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文章第①段写“我”去三味书屋后面的一个小园,“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由此可概括出“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找‘乐’”;文章第⑤⑥段“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先生自己也念书”描绘了师生大声读书的场面;最后一段,“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写

试卷第14页,总25页

先生读书入神时,几个学生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用“荆川纸”把小说的绣像描下来,由此可概括出“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做戏’‘画画儿’”。

(2)根据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或评价性的句子来分析人物形象。从“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可知寿镜吾先生对学生严格但不苛责,很少体罚,在管理学生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的特点;“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一句,将先生读书时投入的样子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表现了先生迂腐可爱的一面,也表现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尊敬,即使批评也是寓于幽默之中。同时结合原文“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可以看出,寿镜吾先生把学习内容安排得循序渐进,表现了他治学严谨的特点;由“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知,寿镜吾先生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3)“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运用“爬”“折”“寻”“捉”“喂”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小伙伴们在三味书屋后院游戏的快乐场景,表现了儿童充满好奇的心理,极富童真童趣。

2.

【答案】

(1)“我”在父亲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下悬崖的经历。

(2)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

试卷第15页,总25页

(3)环境描写。渲染当时的气氛,烘托了“我”害怕的心情。

(4)【示例】①教子有方:在儿子遇险时,父亲没有爬上悬崖救助,而是引导、鼓励儿子,让他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学到经验。②沉着冷静:对儿子遇险不急躁,不指责。

【解答】

(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我”为陈述的主体。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在父亲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下悬崖的经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

(2)根据题目要求,从文章中有关“我”心理状态的句子进行概括分析。父亲刚来到时,从“‘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可以看出,此时“我”毫无信心;爬了几步后,从“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可以看出,此时“我”信心萌发;从“再一次,我做到了”“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可以看出,此时“我”信心大增;最后成功到达地面,“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3)根据“暮色”“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地面开始变得模糊”可知,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描绘出了夜色的黑暗、寂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面开始变得模糊”渲染了恐怖、紧张的氛围,侧面表现出“我”当时的恐惧心理,为下文写“我”爬下悬崖前的害怕作铺垫。

(4)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

试卷第16页,总25页

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文章中父亲在夜色里见到攀爬到悬崖上不敢下来的孩子,没有暴怒和发火,也没有爬上悬崖救助,而是引导、鼓励儿子,让孩子在这次冒险和脱险的过程中增长勇气,学到经验。由此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沉着冷静的人。

3.

【答案】

(1)D

(2)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霜,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经了霜“打”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静。

(3)多处引用有关“霜降”的农谚,不仅表明霜降与农事有着密切联系,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而且农谚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之美。

(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鸟雀”比作“蹦跳的火焰”和“迷离的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雀吃谷粒时活泼、美丽的姿态。

②这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摘棉花动作的熟练、利索,表现了母亲娴熟的劳动技巧。

(5)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开头;内容上,以霜降带来树叶颜色变黄作结,宣告霜降节气的结束,开启新的忙碌与希望。

【解答】

试卷第17页,总25页

(1)根据句子内容和前后文的关系来判定句子的位置。“不得不承认,时间的霜,是清醒,是砥砺,是温婉,也是旷达”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文章第④段写山中的植物因了“时间的霜”的洗涤发生了“五彩缤纷”的变化,如“银杏到底老辣,举重若轻,一树金黄就是一树景观”“山毛榉没有服输,褐的底色中生出星星点点”“栗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写满了阳光的斑斑驳驳”“再看柏和松,葱茏转深翠,更显高洁”等,正与“时间的霜,是清醒,是砥砺,是温婉,也是旷达”相贴合。故选D。

(2)结合题干要求,在文章中筛选关键语句进行概括作答即可。根据“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霜, 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经了霜‘打’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五彩缤纷,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静”等语句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霜降抢秋,不抢就丢”“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红薯霜降下手收,豆到寒露没等头”等农谚的引用,说明霜降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些农谚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使文章富有文采。

(4)①“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把“鸟雀”比作“蹦跳的火焰”和“迷离的浪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鸟雀吃谷粒时活泼、美丽的姿态。

②“捏”“扯”“投”都是动词,都是对母亲摘棉花时的动作的描写,这一连串动词的使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摘棉花时动作的娴熟和利落,突出母亲熟练的劳动技巧。

(5)解答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结构上来看,“霜降一过”照应开头“霜肯定来”,收束全文。从内容上来看,“千树扫作一番黄”,霜降带来树叶颜色变黄紧扣题旨,“霜降一过,大伙儿又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了”表明霜降节气结束,人们又开始了新的忙碌与希望,使文章余味无穷。

试卷第18页,总25页

4.

【答案】

(1)①愣住(感到吃惊、奇怪),②觉得小女孩太过分

(2)【示例一】A处,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小女孩非要占“我”座位的过分行为的不满,为下文“我”拒绝给小女孩让座作铺垫(或:A处连用三个“满足”,运用反复,突出强调了“我”的不满心理,侧面表现小女孩的固执、任性,为下文“我”拒绝给小女孩让座作铺垫)。

【示例二】B处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始终”“每隔一会”表现了小女孩的执拗、无理取闹,同时也暗示了“我”的反感。

(3)①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突出了文章主题。②创设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4)由“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可以看出妈妈年轻时尚,由“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可以看出,妈妈有礼貌,对女儿有耐心。由“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可以看出,妈妈对女儿的行为无所适从,不知怎样应付,在教育孩子上没有底线和原则,缺少引导孩子的方法。

(5)【示例一】做孩子的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任性、自私),要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示例二】做家长的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底线,不要溺爱孩子,要有教育智慧,要把孩子培养成明辨是非,有修养的人。

试卷第19页,总25页

【解答】

(1)作答本题,通读文章,找到写“我”感情的内容进行概括。依据“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我愣住了”可知,“我”一开始听见小女孩要坐“我”的座位时的反应是感到吃惊;“我”“忍不住”所对应的内容是“‘那你们过来坐吧。’我说,‘你和你妈妈挤一挤,或者你妈妈抱着你……’虽然我并不想惯着她,可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女人尴尬的模样”;依据“这就太过分了。或者说,对她的妈妈来说,这已经远非胡搅蛮缠,而是威胁了”可知,在小女孩坚持不跟妈妈一起坐,而要一个人坐时,“我”觉得小女孩的做法很过分;“我”“必须拒绝”所对应的内容则是“那天我必须拒绝她,不仅要用语言,还要用行动。我想告诉这个小女孩: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可以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

(2)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然后结合语境作具体分析。

A处画线句中连用了三个“满足”,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女孩的任性;同时,这也是“我”的想法,是“我”的心理活动,写出“我”心里对小女孩行为的不满,引出下文“我”拒绝给小女孩让座。

B处画线句中的“站”“拽”“说”等是对小女孩的动作描写,“我要坐那个座位”是对小女孩的语言描写,通过写小女孩的动作以及语言,表现出小女孩的蛮任性、无理取闹,“始终”“每隔一会”则写出了小女孩的固执,也间接表现出“我”对小女孩的反感。

(3)作答本题,通读文章可知,“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这一标题交待了文

试卷第20页,总25页

章的主要写作内容,道出了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自己这一道理,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设置悬念,让读者思考到底是哪些东西不属于孩子,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分析人物形象,需要观其言、察其行,了解人物的身份地位。根据文中“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等内容可知,妈妈时髦年轻;根据“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等内容可知,妈妈有教养,而且对孩子很有耐心,并没有强制她坐到哪里,而是跟她商量;根据“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等内容可知,妈妈教育孩子没有方法,只知道顺从她,却不想办法改掉女儿的坏毛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本文刻画了一个任性、缺乏教养的小女孩形象,通过这一形象,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我们要懂得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去强求,要学会尊重他人,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可根据以上内容作答,作答时需要从家长或孩子的角度出发。

5.

【答案】

(1)①“溢”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这个动词表现出父亲看到土豆花开时内心的喜悦。

②“波浪翻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清风吹拂下土豆地里的景象,突出了土豆秧苗旺盛的长势,表现出作者对土豆花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期待。

(2)现实中的土豆花香、蝈蝈的鸣唱声和梦中自己变成一朵土豆花儿相映生辉,

试卷第21页,总25页

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景与人融合的意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土豆花儿的喜爱之情。既照应文章的标题,又为下文写“我”搬家后对故乡土豆花儿的怀念作铺垫。

(3)①土豆是艰苦岁月里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土豆花开,预示着土豆的丰收,预示着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②土豆花代表着作者温暖美好的少年记忆;

③土豆花蕴含着父亲对子女的疼爱,寄托着温暖的亲情;

④土豆花包含着一家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鼓励作者美好前行。

(4)示例一: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美好”的看法。写母亲“选土豆种”“连夜削栽子”“炒酸辣土豆丝”等事情,表现母亲对家人的付出与关爱;写“我们”兄弟几个跟随父母“沟垄、刨坑,落种、埋土,入肥、覆土”,表明子女对父母的理解与帮助,全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示例二:赞同“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念”的看法。写“我”心疼父亲大把地掐土豆花儿、在地头听蝈蝈们鸣唱等内容,表达了“我”对土豆花儿的喜爱和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念。

【解答】

(1)①“到了第二年,当土豆花儿在这片新地盛开时,父亲脸上溢出少有的笑”中的“溢”的本义是“水多了漫出来”,在这里则是“充满而流露”的意思。生动而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看到土豆花盛开时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②“轻风吹拂土豆花儿,倏忽间,整个土豆地波浪翻滚”中的“波浪翻滚”描写

试卷第22页,总25页

的是轻风吹拂下满地土豆秧拂动的景象,把“土豆秧拂动的情形”喻为“波浪翻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土豆秧苗长势的旺盛,表现了“我”看到土豆花生机勃勃的长势感到很开心,突出了“我”对土豆花儿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期待之情。

(2)在内容上,这一情节前有“我坐在草垫子上,嗅着一阵浓似一阵的土豆花香,耳畔则是蝈蝈们一浪高过一浪的鸣唱声”的描写,“我”在这样的情景中做了一个关于土豆花开的梦,现实中的土豆花香、蝈蝈的鸣唱声和梦中自己变成一朵土豆花相映生辉,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景与人融合的意境,写出了“我”对土豆花的喜爱之情。在结构上,“我”做了一个与土豆花开有关的梦这一情节既照应了题目“土豆花开”,同时也为下文写“行走街市上,心里揣着一块开满土豆花儿的田园。这田园,不仅有我年少的记忆,还有父母领着我们度过的日子”等内容作了铺垫,表现了“我”搬家后对故乡土豆花的怀念。

(3)通过“他维护的哪是一块地,分明是全家人生活的希望”“大兴安岭冬季漫长,土豆成了艰苦年代大兴安岭人的主要蔬菜”“母亲擅长粗粮细做,总能做出可口的饭菜来”可知,土豆是艰苦岁月里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土豆花开,预示着土豆的丰收,预示着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作者在文中还写了自己年少时在地里做了一个与土豆花开有关的梦的情节,结合“这田园,不仅有我年少的记忆”可知,土豆花代表着作者温暖美好的少年记忆。通过“父亲应声:‘行,给你留几朵。’”等内容可知,土豆花蕴含着父亲对子女的疼爱,寄托着温暖的亲情。通过文中对父亲和母亲的描写可知,父亲开荒种土豆,母亲用土豆做出美味佳肴,结合“这田园……还有父母领着我们度过的日子”可知,土豆花包含着一家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鼓励作者勇敢前行。据此概括作者认为土豆花儿是最温暖的花儿的原因即可。

(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两种观点可以任选其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认为本文主旨是“抒写家庭亲情的美好”,可根据文章内容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对

试卷第23页,总25页

家庭的付出、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与帮助等角度分析。如果认为文章主旨是“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念”,可根据文章内容从“我”对土豆花儿的喜爱和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念等角度分析。

6.

【答案】

(1)能在艰难的岁月里勇敢前行,能在苦痛的日子里乐观坚强

(2)示例:我认同正方的观点,成功就在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弗里达的一生承受了诸多磨难,但因为她有一颗坚强的心,有笑对磨难的勇气,才让自己有缺陷的人生获得成功并绽放光彩。反方认为只有站在人生巅峰才是成功说法,未免片面。

芸芸众生走上巅峰者总是少数,平凡人能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言放弃的勇气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让自己的人生丰盈而充实,便是真正成功的人生。

【解答】

(1)根据材料内容“医生说,弗里达这辈子都不可能再走路了”“画着画着,她居然能走路了。后来她嫁了人,丈夫迭戈·里韦拉是墨西哥著名的壁画师”“1953年,因为肌肉坏疽,弗里达的右腿被截肢。1954年,弗里达在墨西哥举办个人画展,那天,她让人用一张大床把重病的自己抬进展厅,唱歌、喝酒,非常高兴”可知,在艰难苦痛的岁月里,弗里达·卡罗没有向命运屈服,她用勇敢、顽强、乐观战胜苦难,将生命的浓艳、热烈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此分析,结合“能在流逝的时间里直面自己”的句式特点,这两个空可以填“能在艰难的岁月里勇敢前行”“能在苦痛的日子里乐观坚

试卷第24页,总25页

强”。

(2)结合文本内容,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明确正方观点较为中肯,反方观点有些片面,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对对方观点予以反驳。作答时做到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试卷第25页,总2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