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料 庄子的《逍遥游》,以其汪洋恣肆的笔法和深奥 象的标准:“无己”“无功”“无名”。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玄妙的思想成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硬骨头”。对 这三个词语的外延。前文所讲的几种人中,何人求功 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是深入鉴赏的基石,只有真正 求名?“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地理解了庄子的思想,才能体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 国”者。他们的做法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背道而 美统一。笔者认为,以下几句话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驰。何人有己?宋荣子和列子。宋荣子虽然“定乎内 的关键。 一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但此君“犹然”而笑透露出 陋。列子虽不掺和世俗的纷扰,但他的“御风而行”仍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 他的“有我”之心,自认为比世人优越,不免流于浅 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这是一段很整齐的排比句,三句之间在语义上 旧受制于肉体的拖累。“无己”,把自己忘掉,回归大 才能“夫乘天地之正,而御 层层递进并形成鲜明对比,与上文“且夫水之积也不 道之中,与大道融为一体,才是游于无穷的逍遥境界。 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 六气之辩”,也无力”的议论遥相呼应,都讲了一个“积”的问题, 综上所述,《逍遥游》讲的是庄子的一种追求,一 明确地表达出“小成则小待,大成则大待”的观点。 种境界。这种境界可以“磅礴万物以为一”,让人真正 无功、无名之 作者不是在强调“万物皆有所待”,而是意在说 看清自己的局限。这种境界只有无己、明要修成大境界就要有“大待”。这可以从他对大鹏 人才能达到,它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的描绘中感受得到:他羡慕鲲鹏的境界,将它们描绘 得雄奇壮丽、气势磅礴;他鄙视世人的浅薄,把他们 比作蜩与学鸠,发出“之二虫又何知”的哂笑。庄子的 精神追求在于,他要像鲲鹏一样“绝云气”“负青天”, 超脱于世俗之上,即使历尽艰难,即使遭到世人的嘲 笑,他也要去追求。 二、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庄子遇到了一个永恒的难题——人的智慧是受 到限制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他想要 的是“大年”,然而自然赋予人的是“小年”。人生太过 一”的主观精神境界,逍遥自得,神游于无穷。 (作者单位:郴州市安仁二中) 磐磐| 蠢 辨鬻 张章生 l 短暂,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大道”,与那长寿的冥 灵和大椿相比,人就像那春生夏死的蟪蛄和朝生暮 死的朝菌。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 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秋水》),“岂唯形骸有聋盲 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人也是如此,无法超越 时空的限制,因而也就无法达到智慧的通达。斥鹅嘲 蠕 … ~≯ I 笑大鹏,说自己做到了“飞之至也”,这样的“智慧”怎 能不“见笑于大方之家”呢?小知的境界显然无法与 大知相比。应该说,“众人”之中就有庄子本人,他已 经看到了自己的宿命。 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选文的第三自然段,庄子先用“其自视也亦若 此矣”否定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 征一国”这四种人,认为他们亦如斥鹅一般境界不 高;接着用“斯已矣”“犹有未树也”否定了宋荣子;又 用“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否定了列子的御风而 行。 那么,什么才是“逍遥游”呢?庄子给出了三个抽 2013: ̄E 月B/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