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日期 20150926 课 题 课标依据 授课日期 20151008 检查(章) 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把握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上预习,掌握作者最突出的贡献,并能用文中的话解题。 (三维教2.通过自我研习、圈点批注,学生能全面概况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学目标) 3.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学生能完成相关“咬文嚼字”的训练。 项 目 内 容 教学重点 概况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咬文嚼字”在实际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 师生交流,点拨引导(两课时) 对 策 圈点评注,点拨引导 师生交流、点评修改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环节及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及设计及意图 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安徽桐城人,北大教授。 导入新课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学生预习,教师检查 词语:婵娟、锤炼、不即不离、 辞藻、斟酌、斩截、品茗、清沁复习及预肺腑、陈词滥调、剥啄、蕴藉、习检查 付梓、玩索、援例、岑寂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著《咬文嚼字》,阅读了课文,并划定了重点词语。下面听写词语,同学间互相批阅,教师巡视点评。 课堂教学设计 专用案
重点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并运本节课目用这些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标展示 段意、疑难问题学生提出,教师课堂启动 从学生的分享或质疑的内容出发,展开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分析郭老改字——句式不同,含 义不同 评王若虚改文——繁简不同,意 味不同 重新“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总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谨严。 关系:文字(语言)和思想情感 层次思路6-7 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梳理 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能力求别开 生面。 作者从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入手,从正反两个方面(善 用和误用联想意义)扣住观点中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句话, 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或重要性。 8 总结段落,涵盖了上面两个部 分的内容
在评价学生重点词语书写后,教师引出本课要学习的重点 学生质疑或分享阅读批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或者就文章段落大意、句意等寻找课堂的启动模式 多媒体展示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并概括作者在文中所举的关于文字修改方面的几个具体事例,并思考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观点? 学生速览课文筛选归纳,教师巡视指导 待学生归纳过程中,教师形成关于文章结构层次的板书。 多媒体单张呈现左边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作者的观点,总结形成1-5段的层次思路。然后提出疑问,6-8段的问题 这是本文的难点,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联系,主要从与文章总观点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经得起读者“咬文嚼字”的。 从第七段中的句子“语言与思想感情的吻合”的表述上引到学生对总观点句的把握上来。进而形成文章结构思路的总板书 课堂教学设计 专用案
观点运用训练 延伸拓展 回顾总结 作业布置 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我们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就是在文学作品欣赏方面,也要求我们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文字和感情的密切关系,在诗歌中表现更鲜明。以贾岛的故事为例,分析这个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解决文学欣赏尤其是古典诗歌欣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 《题李凝幽居》原诗(略) (二) 1、红杏枝头春意闹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3、 清风 细柳,落月 梅花。 (摇、舞、扶 映、隐、失) (三)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一眨眼工夫,高中即将减半,细数流年,心中顿生万千感慨。 朱光潜《咬文嚼字》与马南邨《不求甚解》比较阅读。 1. 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 2. 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 马:读书求广博,积多贯通 朱:用字谨严,斟酌创新 本课重点:观点及应用 阅读和写作中常修改 (具体操作方法) 运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赏析曾经学过的一到两句诗。 多媒体展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全诗内容,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红字突出。通过结合全诗内容来进一步“推敲”此二句中所表现的思想和语言的密切关系这个道理。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朱光潜先生的论述来谈“推”或“敲”的合理性。学生回答,只要合理则可,不必太滞于答案的统一性。 学生赏析古典诗歌中几个炼字经典的例子,教师引导赏析(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 多媒体呈现学生写作中的病文呈现,让学生分析左边文字表达中出现的问题(套板反应),教师实时引导、点拨 师生共读阅读材料,交流比较,达成共识。 学生总结,教师提出要求 学有所用,付诸实践
课堂教学设计 专用案
知识点编号 当课检测 检测目标 测试题目内容 作业 设计 板书 设计 《题李凝幽居》中你认为“推”“敲”哪个更能符1 观点应用 合诗歌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吻合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一眨眼工夫,高中即将减2 观点应用 半,细数流年,心中顿生万千感慨。 分析上面文字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3. 比较阅读 比较《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观点的不同 1.运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赏析曾经学过的一到两句诗。 2.完成《优化设计》中活页练习题 句式不同,含义不同(戏剧) 文字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小说) 咬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诗歌) 情感 文 善用——点铁成金 在文学,无论阅读嚼 咬文嚼字 或写作,我们必须字 误用——套板反应 推陈出新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炼字、推敲 总结全文内容,提出希望:力求文字与情感 吻合,推陈出新。 谨严 教学 反思 本课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的开篇之作,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从文章所处教材中的位置、学生知识能力现状来看,理解欣赏难度较大,因此课前的预习工作就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方法采用诱导点拨的方法,教学设计有梯度,字词-整体感知-梳理层次-观点概括-语用练习,遵循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完整、师生互动较为积极主动、问题引导比较适度紧凑、教学效果可圈可点。 存在问题: 1. 学生预学不到位。表现在:课文生疏,质疑批注没有达成目标,课堂启动模式失效,教学环节被打乱,人为设计痕迹明显,有悖于生成课堂理论。启发诱导、交流互动、生本对话生硬,课堂气氛一度冷寂,学生思维受阻,意外、陌生化效果没有出现,课堂生成几乎为零。学生思考主动性差,被动介入导致对文本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欣赏,效能差。 2. 教师没有进行严格的预习检查工作。对学生信任失度,学情估计不足,也是导致课堂低效的重要原因。教师课前预备还不够充分,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教学意外情况估计不足,课堂又对出现的冷场现象缺乏相应机智的应对措施,导致教学又回到老路上,因此课堂变成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体验。 3. 课堂缺乏自然之美。教学目标虽然完成,单整个课堂节奏前缓后急,把目标当成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语文课堂应有的美丽风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