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构建及广西实践

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构建及广西实践

来源:九壹网
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构建及广西实践□ 尹仕美,廖丽萍,李 奎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乡建实践的全面升级与超越。文章立足于共生理论与乡村振兴的互适性分析,提出了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即从乡村振兴核心体解构与再构的视角明确共生单元,建立以农业为核心的三次产业融合共生产业链与价值链、以农民为核心的三域主体整合共生利益链和竞合链、以农村为核心的三大空间耦合共生载体链和功能链,从而打造以“三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群落;从乡村振兴支撑体供给与需求的视角构建共生界面,重点推动功能性设施植入和自治性规制缔结;从乡村振兴基质体导引和管控的视角优化共生环境,实现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的时空协同进化。同时,文章将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应用于广西绿留村振兴规划中,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共生理论;乡村振兴;规划策略;广西绿留村[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8-0068-06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尹仕美,廖丽萍,李奎.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构建及广西实践[J].规划师,2018(8):68-73.The Symbiosis Strategy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Guangxi Practice/Yin Shimei, Liao Liping, Li Kui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updated vers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daptability of symbiosis and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s symbiosis strategy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symbiotic unit is specified to establish an agriculture based production-value chain, a farmer based benefit-competition chain, a countryside based spatially integrated carrier-functional chain, and to establish agriculture, farmer, and village related stakeholders. A symbiotic interface is established to introduce functional facilities and reach autonomous consensus regulations. The symbiotic environment is improved to realize synergy between ecology and society. The method is practiced in Lvliu village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Key words] Symbiosis theory,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strategy, Lvliu village, Guangxi

0引言乡村凋敝和乡村衰落是世界范围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城乡差距过大、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治理失序是百年来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一号文件鲜明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此,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包括蒋永穆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施路径,李周解读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实施策略及预期变化,周立阐述了百年来我国乡村复兴的历史实践,刘彦随提出了新时代城乡生命共同体概念,黄璜和杨希分别引介了德国及日本乡村振兴的经验等。[作者简介]在城和乡耦合系统中,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乡村的“自我奋斗”,“城乡剪刀差”“城乡差距”“以城带乡”“以城兴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等和学术高频词,无不反映出乡村振兴必须嵌入到城乡协同发展演化的整体进程之中才能实现。由此观之,乡村振兴是涉及多元主体竞合博弈、多样功能载体整合互动、多种产业与业态相互关联的复杂的社会—自然共生现象,乡村振兴的实现是打破既有城乡共生旧系统并创造新型城乡共生系统的历史过程。因此,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对乡村旧共生关系进行解构,并从共建、共生、共享、共荣等视角对乡村振兴中的经济共生系统、社会共生系统、自然共生系统等进行再设计、建构和改进,形成新时代特定时空条件下乡村振兴共生单元共同进化、共同适应、尹仕美,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廖丽萍,规划师,现任职于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规划研究所。李 奎,规划师,现任职于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规划研究所。68

共同发展的协同进化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然而,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我国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研究,现有的成果主要是基于共生理论的个案分析,如深圳凤凰谷村、石家庄于家村、重庆合川区大柱村和陕南会峪村等。为此,笔者基于共生理论内涵解构,结合我国乡村复兴实践的历史路线图解析,构建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并对广西绿留村振兴规划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时期以乡村建设实验为代表的乡建派乡村自救运动,随后我国进入乡村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城市与乡村关系的重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对我国乡村复兴历史成功经验的全面超越(图1)。从我国乡村振兴历史实践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升级版,表现为秩序结构和内涵升华,如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从第一产业高质高效发展进化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图2)。与城市“批量生产”两种空间生产模式的公平公正竞争,进一步导控村民和市民生活理念向“可持续性”与“舒适健康”方向演化,促使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竞合,实现了城乡文明的双向对流与协同进化;从生态宜居看,通过打造美丽乡村,落实“两山理论”和“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发展的协调;从治理有效看,通过乡村自治组织重建、乡规民约缔结、乡村规划编制与实施,推动多元利益相关方从常规公众参与向公众创造转变,优化了多主体博弈网和利益链。1共生理论与乡村振兴的耦合1.3互适分析:乡村振兴共生要素1.1共生理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共生”是生物学概念,目前已形成包括共生原理、共生逻辑、共生分析方法等在内的一套完善理念范畴和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共生理论的核心在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等,其生单元是共生体物质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共生界面是共生产生和维系的作用介质,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所赖以生存发展的外在要素组合。识别与建构共生系统构建的关键在于识别共生要素,构建共生界面,评判标准在于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多元参与主体和功能载体之间是否存在共生关系,并产生共生效应。从产业兴旺看,通过打造田园综合体,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和企业群落,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显著提升了产业关联度;从生活富裕看,通过营建新型农村社区,基于邻里单元理念建设乡村生活圈,显著提升了共建共享水平;从乡风文明看,通过推动文化基因携带场所营建,尊重乡土价值观,促使其在特定地域的存续与复兴,催生村民对本地乡土的文化自觉,并促进乡村“个性创造”2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构建乡村具有人类社会资源供给、生态环境调节和传统文化秉承等多重功能价值,从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看,乡村产业体系化与融合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直接驱动力,乡土价值观回归与重建是乡村振兴的根源性深层次驱动因素;从城乡命运共同体构筑的视角看,乡村和城市是空间镶嵌、结构互补、功能耦合及相互作用的复杂地域系统。为此,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体系可分解为共生单元核心体解构与再构、共生界面支撑体需求与供给、共生环境基质体导引与管控,其中核心体是基础,支撑体是关键,基质体是外部条件。1.2乡村振兴:百年乡建实践的全面升级与超越我国乡村振兴实践可以追溯到1乡村建设实验乡建派动力:良绅和知识分子措施:600所机构,6 000个试验村典型:翟城实验、邹平模式、定县模式、北碚模式等成效:乡村复兴不明显特征:民间自发2乡村3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村派动力:城市资本措施: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典型:大寺镇王村、新厝镇江兜村等成效:城市和乡村统筹发展机制建立特征:国家从汲取转换为给予4乡村振兴战略振兴派动力:国家资本+社会资本措施:产业振兴、城乡融合、四化同步典型:乐民镇余村村、梁弄镇横坎头村等成效:预期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全面振兴特征:“两个百年”目标的冲刺与超越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升华生产发展①由农业现代化到三产融合化乡村振兴战略①产业兴旺共生模式产业生态企业群落共生要素田园综合体派动力:中国党措施:农民土地私有制、合作化、人民公社、包产到户典型:大寨村、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小岗村等成效: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特征:国家进场生活宽裕②从维持生存到活力优存从经济到文化从个体到整体从外观风貌到和谐人居②生活富裕邻里生活圈文化场所营建精神文明承创“两山理论”“以人为本”新型农村社区乡村文明③③乡风文明文化基因场所村容整洁④④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管理民主⑤从行政管理到协商管治⑤治理有效公众创造“三治一体”乡规民约图1 我国百年来乡村振兴历史实践经验总结示意图

资料来源:周立.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6-13.图2 社会主义新农村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共生要素解构示意图

第34卷2018年第8期

69

农业多功能性的价值增值新业态产业农业种植区农业科研区工业服新型农业职工生产者六次产业消费者农产品存储区共务农业服务人员生业传统务农人员农产品加工区力多元兼业人员…………农业链接第二产业加法第三产业空间主体融乡村乘合法新业态融合集镇振兴乘法共生力新兴业态田园农村农民综合体加链接接融合链法游客法乘法加共生力城市企业新型农村社区居住场所活动设施……第一产业文化景观……图3 乡村振兴共生单元体系示意图图4 乡村振兴农业共生单元体系示意图

行政管理/国家权力机关村委村民自治集体机构支撑域法律管理NGO/NPO非/公益组织约定民约规划协议法规乡规企业联盟/基金会技术平台农业合作社催化域协议协议协议旅行帮扶社团返乡干部农民活跃域企业高校弱势农民社会群体游客农业人士驻村能手规划师图5 乡村振兴农民共生单元体系示意图

绿留村振兴规划问题特质机制原理规划策略设施匮乏,宜居度低需求机制不畅,治理失序共生界面供给功能性设施复合:硬件共生界面营造生态宜居、治理有效规制和管控:软件共生界面缔造传统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共生: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的农业共生单元重建动力缺乏,空心化严重产业兴旺解构共生单元再构产村共生:载体链与功能链耦合的农村共生单元重建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生活富裕产权共生:利益链和竞合链耦合的农民共生单元重建旅游开发,品质不高村城共生:城乡命运共同体互动共生链重建环境污染,文化不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失治管控自然与文化协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营建新旧隔离,脉络断裂共生环境新村与旧村缝合:共生环境历史脉络与空间肌理保护图6 绿留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架构示意图

2.1共生单元:核心体解构与再构2.1.1农业共生:三次产业融合体系—以“三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产业链和价值链群落产业兴旺要求打破农业发展的产业破解“三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分割,引导农业多功能性回归。农业不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仅具有供给农产品的经济功能,还具有为此,要从农业—产业、农民—人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耕文化遗产和文农村—空间的视角解构和再构主要利益化教育、农业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相关者群落(图3)。农业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借鉴日韩等70

国家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大力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等融合发展,打造六次产业体系,即加法思维下的“6=1+2+3”,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创造新供给,延长产业链;乘法思维下的“6=1×2×3”,推动农业“三次融合”,创造新业态,提升价值链(图4)。2.1.2农民共生:三域主体整合体系—利益链和竞合链农民共生要求按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统筹、内生驱动与外生联动整合并举的思路,围绕农民自生能力提升,推动多元参与主体分层整合与协同创造,形成农民共生单元利益链,打造乡村振兴三域耦合的多利益相关者新型博弈竞合链(图5)。三域包括支撑域、催化域和活跃域。具体而言,支撑域以机关和组织为主,是法律法规、规划和保障机制等的制定者;催化域以平台和中介为主,激发和转化相关利益方的合作;活跃域以活动个体与参与机构为主,以情感关系和市场机制等为纽带。2.1.3农村共生:三大空间耦合体系—载体链和功能链从空间连续性和功能耦合性的视角看,城乡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城乡空间划分为乡村空间、城乡结合/过渡空间和城市空间,以乡村振兴增长极为引擎,通过连通城乡设施网,形成乡村振兴复合空间场。从城市区域的视角看,乡村振兴要依托地域范围的城市群、都市区、特大及超大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围绕市民消费与游憩需求从供给侧层面推动乡村建设,实现城乡跨界共生;从乡土地域的视角看,对于由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等构成的规模和等级差异的多层次聚落体系,通过分类施策和规划引领,形成乡村空间载体特色分工体系。2.2共生界面:支撑体需求与供给—功能性设施植入和自治性规制缔结“三农”问题的瓶颈在于要素共享传导机制阻塞和共生界面残破。为此,要从区域性、共享性、自治性的视角再构和优化乡村振兴共生单元之间有形及无形的媒介、通道与载体。2.2.1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织补基础设施的选择采取亲进度和关联度规则,交通具有绝对优先级;共生利益的分配采取共生单元功能改进规则,城乡交通一体化甚至公交化成为必然选择。2.2.2共享性公共服务设施修补公共服务设施的选择采取共享性和竞争性规制,既要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也要求植入高端服务设施,以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和生活品质提升;共生利益的分配采用共生单元增值规则,需要社会、市场和进行多元渠道竞争性筹资,以推动乡村规模拓展和价值创造。2.2.3多元主体自治性规制弥补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由管理向社会各阶层和利益相关主体共同治理转变,形成以村民权益、企业和国家利益相容的新型治理体系。在这一新型治理体系中,涌现乡规民约和自治条例、农业发展技术标准、乡民行为规则等,形成法律、群律、自律三位一体的个人行为约束体系,以及法治、自治、德治三位一体的乡村事务处理程序与体系。2.3共生环境:基质体导引与管控—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的时空协同进化共生环境即共生体的基质,乡村是开放系统,乡村振兴的共生体发展必须建立在与共生环境要素资源交流的基础上,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规划环境等。2.3.1时空断裂与缝合:“历史+现在+未来”的乡愁文化空间体乡村振兴要尊重乡土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促进乡村“个性创造”与城市“批量生产”共生竞合。乡村振兴规划要注重村庄风貌整治、建筑风格保护、历史文脉传承、乡愁文化基因和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元素彰显,通过“历史+现在+未来”的时间脉络分析,以文化艺术与民族风俗激发乡村地域活力,唤醒村民对乡土价值观的文化自觉,重新建立村民对乡土景观与农耕文化的深层认知及情感依附,激发村民自发维护乡风、家风和民风文明的热忱。2.3.2自然破坏与保护:“尊重+顺应+保护”的美丽乡村生态体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应贯彻于乡村振兴规划之中,规划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推动山清水秀生态空间的修复;以循环低碳为导向,推动环境保护微循环治理;以绿色生活为追求,推动绿道和生态景观等绿色基础设施营造,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居环境绿起来、美起来。2.3.3抑制与激励:“负面+正面”的清单化管治机制规划体乡村振兴需突出规划引领和制导作用,加快制定和实施乡村振兴扶助正负面清单,建立包括控制性规划、指导性规划和施工规划的乡村土地利用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从指导性(全国乡村规划纲要)到操作性(乡村总体规划)和控制性(乡村详细规划)层层约束的规划管控体系。3广西绿留村振兴规划的实证研究绿留村位于宾阳县武陵镇,是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南宁生态综合示范村。对照乡村振兴的20字要求,绿留村的振兴发展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薄弱,以水稻、甘蔗、玉米和蔬菜等农业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途径单一;目前已有广西三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流转和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开发,但农业的多功能尚未得以充分发挥。二是生态宜居度不高,公用设施与发展需求不匹配,仅有卫生室、活动室、简陋旱厕、露天垃圾收集点和10 kV箱式变压器等基本服务设施,且这些设施老化严重,原村小学已撤并,排水体系和污水处理设施缺乏。三是乡土文化价值挖掘不足,道路为砂石路和初级硬化水泥路,竹筒楼风貌导致建筑缺少乡土韵味,村庄特色、地域精神和民族风情缺失。四是治理失序,全村人口为1 338人,青壮年人才流失,约50%的村民外出务工,导致老宅失修和习俗失传,村庄空心化明显。五是村民生活不富裕,人均收入仅1.4万元。六是乡村发展割裂严重,村庄为新旧两个居民点,池塘横亘其中,导致联系困难,同时城乡互动不足,村庄虽距离县城较近,但缺乏充分的经济联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的视角形成绿留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架构(图6)。3.1共生单元解构与再构3.1.1产业共生策略: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的农业共生单元重建规划以“品四季绿果,留四季花香”为主题,以客家文化、农业文化为文化主线,突出农业养生功能、参与特性及互动优势,发展规模化、精细化、高端化、景观化绿色农业、景观农业、观光农业和科技农业,打造品绿留香休闲农业品牌,构建融脱贫致富、现代农业、农技科研、休闲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多元示范功能为一体的共生体系(图7)。3.1.2产村共生策略:载体链与功能链耦合的农村共生单元重建规划基于“一村一品和分片施策”理念,将绿留村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以全域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将绿留村划分为规划区—功能区—景点(项目)三个层次,以及品绿留香农业观光区、绿留新村综合休闲区、四季果园采摘体验区、绿留古村文化体验区和稻香花海生态农业区五大产业功能区,并布局相应重点项目(图8)。3.1.3产权共生策略:利益链和竞合链耦合的农民共生单元重建规划按照利益链组织、投资商、2018年第8期

第34卷71

村委、村民和其他机构等,实现相关主自治、德治“三治一体”的治理体系。体的有序竞合,形成龙头企业拉动、服3.1.4村城共生策略:城乡命运共同体务组织带动、专业市场依托、政产学研互动共生链重建支撑和旅游文化主导等多元发展模式。规划从城乡共生的视角出发,推进同时,规划依托广西三鼎生态农业发展绿留村与宾阳县、武陵镇的城镇建设有有限公司和农业合作社,推广“企业+机结合,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优先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此外,规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和土地等要素向划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绿留村流动;在绿留村全域建设现代特企业,引导更多企业、NGO/NPO和高色农业示范区,打造广西特色田园综合校等参与绿留村振兴发展,健全绿留村体,推动示范区内三次产业融合及其与基层党组织、法治宣介与监督组织、乡周边城镇工业、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村德治楷模培养和宣贯组织,形成法治、的链接,形成区域产业链和文旅链(图9)。品绿留香六大主题构建主要依托绿留村的香水莲,打造以香水莲为主体,包括观赏、体验、科普、培训及婚庆等主题的完整的香水莲产业链规划进行六大版块的产品策划。为吸引人气、留住过夜游客,每个版块都有适合儿童参与的项目,在趣味农场、品绿留香、户外野趣、乡愁循迹中策划夜间项目(以“白天、夜晚”标注)。乡愁循迹充分发挥绿留村乡土人文资源禀赋,依托祈福、祭祀、耕读趣传统节庆等具有一方特色的乡愁精神内核,发展以乡愁为核、瓜味开果农迹游乐体验为形的乡土文化产业心采循摸农场愁福趣味农场鱼泥钓场摘乡祈榕鳅古探秘提取农村地区具有特点的农事活动,结合游客游乐体验需求,塘虾古窑BBQ开展娱乐性强、参与性高的农事项目,包括瓜果采摘、开心村怡童垂钓、列室农场和摸鱼虾等养生趣村史陈村怡养生雅情情怀传统节庆菜市赶集依托老村现有的“慢”生活、“静”生活,迎合时下大众养禅茶会休闲莲绿留村水浅水嬉戏生的需求,开展禅修、度假和静养等养生项目生馆野田户外野趣养生趣净生态利用绿留村田、园、丘、林等具有代表性的农林资源,安排各项户外活动场所及路径,发展适合且富有绿留村特色的户野趣野心态农现环业外主题项目户外徒步代保行农示骑营业范露屋艺生态农业林木品香术示范树助绿水插结合前沿生态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环保示范、现自留香料生莲花代农技示范等以生态技术展示为主的生态低碳项目庭香家产体验观体赏验培训图7 绿留村产业共生体系示意图

图例

新村停车场旅客服务中心莲花池老村停车场旅游服务中心戏台乡村民宿

公共服务综合楼及篮球场绿留湖

老村污水处理设施大榕树绿留广场养生示范基地老村公共服务中心生态农业种植区

图8 绿留村产村共生规划图

72

3.2共生界面需求与供给3.2.1功能性设施复合策略:硬件共生界面营造规划以新村与老村之间的水景观区为界,以古朴静谧为特点配置老村的功能设施,植入商务会议、养生体验等业态;以热闹活泼为特点配置新村的功能设施,植入户外运动、游乐竞技、民俗节庆和产品展销等业态;统筹村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设绿留广场、变电站、电话交接箱、邮政电信服务站、生态停车场和篮球场等。3.2.2规制和管控策略:软件共生界面缔造规划要求先后编制并实施《宾阳县武陵镇总体规划》《武陵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宾阳县武陵镇理化村委绿留村村庄规划》《广西宾阳品绿留香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宾阳县武陵镇理化村委绿留新村规划》《宾阳县武陵镇理化村委绿留新村环境景观改造设计》等,并制定绿留村乡规民约,通过微信、公告栏等网络化和可视化宣介,规范村民和游客行为。3.3共生环境引导与控制3.3.1自然与文化协合策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营建规划延续山水格局、空间肌理,保留“枕山、依水、面屏”的自然景观底蕴特色;配建2处生态污水处理设施、7处旅游厕所、5个垃圾收集池和27个垃圾箱,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面积达80%以上,绿化树种达300株以上,绿化面积达到5亩(约3 333.3 m2)以上,并致力于将绿留村打造成为可持续生态村。同时,规划响应“乡愁情结”,挖掘“耕读文化”和“福文化”,修复村庄标志物和历史遗迹,建设1个乡村戏台(用以开展乡村音乐节、播放露天电影等)、1栋公共服务综合楼(内含多功能活动室、农家书屋等)、1栋绿留村村史室、1个村庄大门牌坊以及面积为1 200 m2的新乡土民居,保护与修缮古宾阳县芦圩工业园思恩府考试院宾州古冷链物流基地城景区南山寺绿留村白鹤观竹海生态景区核心示范区(3 000亩,约200 hm2)休闲旅游、养老产业、电子商务、农业技术培训等四牌楼磨家大院拓展区(5 000亩,约333.33 hm2)规模化无公害种植基地辐射区(10 000亩,约666.67 hm2)蔡氏书香规模化无公害种植基地经古辣互通立交直通古宅群景柳南高速公路图9 绿留村村城共生产业联动(左)和文旅合作(右)示意图

交通衔接交通及视觉交汇点梳理公共空间用地、属性梳理依据老村已经开工建设形成的道路交叉口往往成为视落实公共空间地块,按照游览线路的路网结构,整理新村觉中心,需要重点进行空间景划分空间属性,在人流汇集峰值区路网观设计设计开敞空间入口空间交通转换空间初步印象空间印象碰撞空间(人流汇集峰值区1)印象升华空间(人流汇集峰值区2)图10 绿留村新村与旧村缝合策略示意图

井雕塑和冯氏祠堂,运用乡土元素整治个广场,在老村设置3处停车场、2个景观环境,使用乡土建材重塑有历史感、广场。乡村味、历史印记和传统风情的生态宜居环境。此外,规划重拾炮龙节、送丁节等传统节庆,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建4结语设面积为560 m2的旅游接待中心、面历经乡建派、派、新村派和振积为192 m2的农家乐,以及土特产销兴派的百年实践,我国的乡村振兴已进售点等,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入关键历史时期。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绿留村的整体人居环境品质和旅游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两个百年”吸引力。目标实现的关键评价点。共生不仅是自3.3.2新村与旧村缝合策略:共生环境然现象和生物进化机制,还是社会现象历史脉络与空间肌理保护和社会演化机制,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规划推动新村与老村道路交通、景略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工程,观风貌和功能设施等的衔接(图10),应运用共生理论和分析方法,探究乡村即基于交通基础设施联动视角建设2条振兴中涉及的复杂多元主体等共生单元村干路,以连接新村与老村;基于景观的关系,增强共生意识,激发共生需求,视觉通廊视角打造连接宾横二级公路及提出共生规划策略,构建共生界面,优老村的视觉空间景观轴、连接留香湖与化共生环境,传承共生文化和建立共生新村的丘陵空间景观轴线;基于功能互制度,化解共生风险,从而实现乡村的“振补关联视角在新村设置2处停车场、2兴”与“善治”。  [参考文献]

[1]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

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8(2):15-21.

[2]李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含义、实施

策略和预期变化[J].求索,2018(2):44-50.

[3]周立.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

振兴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3):6-13.

[4]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

兴[J].地理学报,2018(4):637-650.[5]黄璜,杨贵庆,菲利普·米塞尔维茨,等.

“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

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7(11):111-119.[6]杨希.日本乡村振兴中价值观层面的突

破:以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6(5):115-120.[7]马航,刘琳.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边缘

古村的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凤凰古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1):30-37.

[8]刘昆.共生的聚落场景—以石家庄于家

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6):51-56.

[9]邓春,王成,王钟书,等.共生视角下

村域生产空间重构路径设计—以重庆

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7(2):48-57.

[10]黄嘉颖,程功.陕南会峪村共生空间的

营建探索[J].规划师,2017(3):96-101.

[11]袁纯清.和谐与共生[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周立,李彦岩,王彩虹,等.乡村振兴

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6-24.[收稿日期]2018-05-25

2018年第8期

第34卷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