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探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探究

来源:九壹网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探

摘要:为了探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首先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出背景和发展意义,总结整治现状,发现:这一战略的提出,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软件环境,使得农村发展具备后续活力,促进城乡融合,但是仍然存在整治主体单一、垃圾污染严重、重整治轻管理等工作不足。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该坚持问需于民,建立动态监管机制,着力推进乡村美化绿化工作。

关键字:人居环境;农村;乡村振兴;意义;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以三农工作任务为抓手,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重塑城乡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最终打造、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村庄,走质量兴农、乡村善治、文化兴盛之路。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出背景和发展意义

近日, 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方案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心任务之一,事关农民群众健康,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以塑造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庄环境,避免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总体发展水平质量不高、人居环境脏乱差等局面,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一层面来讲,该方案的提出,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有助于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的突出性问题,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和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确保农村发展具备后续活力,改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终促进城乡双向流动,实现乡风文明,最终促进乡村振兴。

[1]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一)整治主体单一,农民参与意识薄弱

在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能凸显出来,只有相关部门在单打独斗,村民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加大整治环境的成本,甚至部分农民不愿意配合或阻碍相关工作,引发各种矛盾。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其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遵循群联、群建、群治、群享的工作原则,使得整治主体多元化。

(二)生态保护意识不足,垃圾污染严重

部分农村居民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无害化处理措施不到位,尤其是畜禽养殖、废物处理等方法不正确,污水会渗透到地下农田,降低生活质量,或者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养殖区、住宅区界限不明确,相关部门在治理标准和目标任务方面不能分类确定,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健全环境整治机制,先规划后建设,实事求是,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作为环境整治的重点工程,使得公共基础建设和乡风文明进步统筹推进。

(三)重整治轻管理,缺少发展后劲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相关机制不健全,比如评价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不能长期发挥效用,重建轻管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整治内容不全面,整治水平不平衡,整治模式同质化严重,村容村貌雷同,对当地的本土特色、生态资源、发展优势等认识不足,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不具有创新性和适宜性,难以打造宜居乡村,可能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不利于乡村振兴的有效落实。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

(一)坚持问需于民,鼓励多方力量积极参与

在农村人居整治环境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坚持规划先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的理念,坚持问需于民,实事求是,以县域为单位,做好环境整治各项重点任务的规划和分配,保障村民表达权、参与权,鼓励多方力量积极参与。

基层党组织应该牢固战斗堡垒,制定指导性文件,明确各牵头部门任务分工,创新人居环境整治模式,科学分配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整体推进和示范带动的融合,尤其在危房改造、新房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中,应该确保村庄规划、农房设计、建材选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愿,构建村民、村集体、地方、市场等多方共建共管新格局,使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

(二)整治村容村貌,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该以村容村貌、美化绿化为核心,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进农村厕所。尤其是新建农房,应该做好厕所改造,积极推动厕所入室,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切实提高改厕质量,严格按照执行标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遵循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使得厕所深入落实到乡村改造中,加快建设乡村景区旅游厕所建设,强化日常卫生保洁,积极推广少水型、节水型设施,使得厕所粪污分散处理,将厕所排污纳入农村污水管网,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

2.

提高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加强日常监管,统筹乡村镇三级服务建设体系,利用分散化、小型化的无害化处理模式,实现农药肥料、废旧农膜、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改善村庄公共环境。

3.整治断壁残垣,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在荒山荒地、边角地开展乡村绿化工作,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加强电力线、通信线、电视线维修工作合理布局,构建消防通道、应急避难场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效能,畅通安全通道,关注特殊人群需求,大力推进庭院整治,拓展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且在乡风美化、绿化过程中不搞千村一面,而是因地制宜,立足该地区生态优势和发展特点,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弘扬农耕文化,把民族特色文化与乡

[2]

村建设相融合,使乡村风貌与当地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相得益彰,并建立动态监管机制。

(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完善村规民约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除了“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相关部门还应该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等制度,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明确村民责任,使得村庄清洁整治活动可以长效化、常态化发展。合理设置农村人群整治管理队伍,推动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废物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清洁化处理等工作的落实,通过村级组织统筹管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自我管理。对破坏人居环境行为加大管理力度,在必要时可以深入开展卫生环境整治“红黑榜”、“美丽庭院”评选和乡村建设积分兑换活动,帮助农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考核激励制度,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团体、单位进行表彰,鼓励各个管理部门真抓实干,并且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对农村污染治理突出问题进行全面化监管,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人居环境改善的优秀案例进行宣传和报道,树立整改典型,加强正面宣传,增强社会公众认知和认可度,提升人居环境整改成效。在工作中以农民满意为标准,以质量实效为导向,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做好资源配置,使得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密切协作配合,最终实现人居环境的长效管制。

结束语:综上所述,要想深入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相关部门必须激发农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遵循群联、群建、群治、群享工作原则,推进农村厕所,提高生活垃圾治理水平,落实“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门前三包”等制度,使得村庄清洁整治活动可以长效化、常态化发展,立足农村地区生态优势和发展特点,做好资源配置,实现特色化整治。

参考文献:

[1]屈莉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研究——基于临泉县柳树沟村的调查与思考[J].甘肃农业,2022(01):17-20.

[2]心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新办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J].中国食品,2021(24):40-47.

[3]

[3]李裕瑞,曹丽哲,王鹏艳,常贵蒋.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01):96-109.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