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4第四课时:《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

4第四课时:《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

来源:九壹网
杜甫诗三首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要点】

1.诵读本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作。

2.把握作者在本诗中借古伤今的手法,了解作者所抒写的内心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昭君出塞”的典故成为历来文人墨客传颂的佳话,而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二、解题

《咏怀古迹》,四个字,其实已经暗示了诗歌的一定内容,在古迹前吟咏自己的内心情怀。 三、知人论世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粗知诗意,体味感情。 1.字词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省(xǐng)识 (2)理解词义:

去(离开) 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 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 省(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2.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3.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五、字面理解,基本掌握诗歌内容。

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明确:首联写景,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颔联叙事,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后两联议论、抒情,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六、结合诗歌内容及意境,品读诗歌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可听到环珮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七、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八、合作探究,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

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九、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明确: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十、课堂小结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十一、作业设计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