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
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
,及元
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注意下列性质:
2 ABAIBA AUBB (3)德摩根定律:
CUAUBCAICB CAIBCAUCB
UUUUU 4. 补集思想(排除法、间接法)
的取值范围。
(∵3M,∴a·35032aa·55052a
5a1,9,25)3
∵5M,∴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二:函数。
7. 映射的概念。映射f:A→B,是否注意到A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常见类型:
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义域是_____________。
0, 2U2, 3U3, 4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10. 反函数存在的条件。(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①反解x;②互换x、y;③注明定义域)
11. 反函数的性质:
①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②保存了原来函数的单调性、奇函数性;
12.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取值、作差、判正负) 判断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log1u ux11 22
x[1 2) u log1u y
2☆13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值是( ) A. 0
B. 1
C. 2
D. 3
则xaa 或x33
14. 函数f(x)具有奇偶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注意如下结论:
(1)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奇函数的乘积是偶函数;两个偶函数的乘积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奇函数的乘积是奇函数。
15.周期函数的定义:
函数,T是一个周期。)
如:
16.常用的图象变换 常用于三角变化
注意如下“翻折”变换:
17.常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的双曲线。
应用:①“三个二次”(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方程
②求闭区间[m,n]上的最值。
③求区间定(动),对称轴动(定)的最值问题。 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
由图象记性质!
(注意底数的限定!)
18. 函数的基本运算
19.解抽象函数问题 (赋值法、结构变换法)
20.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
(二次函数法(配方法),反函数法,换元法,均值定理法,判别式法,利用函数单调性法,导数法等。) 如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21.弧度的定义,圆心角为α,半径为R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
三:三角函数
22. 三角函数的定义,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线的定义
☆23.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并由图象写出单调区间、对称点、对称轴
(x,y)作图象。
25. 在三角函数中求一个角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先求出某一个三角函数值,再判定角的范围。
26. 在解含有正、余弦函数的问题时,注意运用函数的有界性.
27.三角函数图象变换(平移变换、伸缩变换) 平移公式:
图象?
28.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和诱导:
“奇”、“偶”指k取奇、偶数。
A. 正值或负值 B. 负值 C. 非负值
sinsinsin2cos1cos y0 Q0 coscos2sin1cossin 29. 两角和、差、倍、降幂公式及其逆向应用 理解公式之间的联系:
D D. 正值
应用以上公式对三角函数式化简。(化简要求:项数最少、函数种类最少,分母中不含三角函数,能求值,尽可能求值。) 具体方法:
(2)名的变换:化弦或化切 (3)次数的变换:升、降幂公式
(4)形的变换:统一函数形式,注意运用代数运算。
30 正、余弦定理的各种表达形式,如何实现边、角转化,而解斜三角形
(应用:已知两边一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边求角。)
31.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角时要注意角的范围。
四 不等式
32. 不等式的性质:
答案:C
33. 利用均值不等式:
值?(一正、二定、三相等) 注意如下结论:
34.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数学归纳法等) 并注意简单放缩法的应用。
35解析不等式
f(x)aa0的方法 g(x) (移项通分,分子分母因式分解,x的系数变为1,穿轴法解得结果。) 36. 用“穿轴法”解高次不等式——“奇穿,偶切”,从最大根的右上方开始
37. 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要注意对字母参数的讨论
38. 对含有两个绝对值的不等式:
(找零点,分段讨论,去掉绝对值符号,最后取各段的并集。)
|a||b||ab||a||b| 39 用不等式 解
证明:
(按不等号方向放缩)
40.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二次函数),常用的处理方式(可转化为最值问题,或“△”问题)
☆五 数列
4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0的二次函数)
项,即:
42.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43求Sn an直接的关系
44.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例如:(1)求差(商)法 解: [练习]
(2)叠乘法
解:
(3)等差型递推公式
[练习]
(4)等比型递推公式
[练习]
(5)倒数法
45.求数列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
例如:(1)裂项法: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为相反数的项。
解:
[练习]
(2)错位相减法:
(3)倒序相加法:把数列的各项顺序倒写,再与原来顺序的数列相加。
[练习]
46. 储蓄、贷款问题
△零存整取储蓄(单利)本利和计算模型:
若每期存入本金p元,每期利率为r,n期后,本利和为:
△若按复利,如贷款问题——按揭贷款的每期还款计算模型(按揭贷款——分期等额归还本息的借款种类)
若贷款(向银行借款)p元,采用分期等额还款方式,从借款日算起,一期(如一年)后为第一次还款日,如此下去,第n次还清。如果每期利率为r(按复利),那么每期应还x元,满足
p——贷款数,r——利率,n——还款期数
六排列组合
47.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依据是: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2)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
(3)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组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
48. 解排列与组合问题的规律是:
相邻问题捆绑法;相间隔问题插空法;定位问题优先法;多元问题分类法;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相同元素分组可采用隔板法,数量不大时可以逐一排出结果。
如:学号为1,2,3,4的四名学生的考试成绩
则这四位同学考试成绩的所有可能情况是( ) A. 24 B. 15 C. 12 D. 10 解析:可分成两类:
(2)中间两个分数相等
相同两数分别取90,91,92,对应的排列可以数出来,分别有3,4,3种,∴有10种。
∴共有5+10=15(种)情况 49. 二项式定理 性质:
(3)最值:n为偶数时,n+1为奇数,中间一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且为第
表示)
50. 你对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熟悉吗?
A B
的和(并)。
(5)互斥事件(互不相容事件):“A与B不能同时发生”叫做A、B互斥。
(6)对立事件(互逆事件):
(7)事件:A发生与否对B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事件。
51. 对某一事件概率的求法:
分清所求的是:(1)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常采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即
(5)如果在一次试验中A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重复试验中A恰好发生
如:设10件产品中有4件次品,6件正品,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从中任取2件都是次品;
(2)从中任取5件恰有2件次品;
(3)从中有放回地任取3件至少有2件次品;
解析:有放回地抽取3次(每次抽1件),∴n=103
而至少有2件次品为“恰有2次品”和“三件都是次品”
(4)从中依次取5件恰有2件次品。 解析:∵一件一件抽取(有顺序)
分清(1)、(2)是组合问题,(3)是可重复排列问题,(4)是无重复排列问题。
52. 抽样方法主要有: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数表法)常常用于总体个数较少时,它的特征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系统抽样,常用于总体个数较多时,它的主要特征是均衡成若干部分,每部分只取一个;分层抽样,主要特征是分层按比例抽样,主要用于总体中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和平等性。
53. 对总体分布的估计——用样本的频率作为总体的概率,用样本的期望(平均值)和方差去估计总体的期望和方差。 要熟悉样本频率直方图的作法: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5)画频率直方图。
如:从10名女生与5名男生中选6名学生参加比赛,如果按性别分层随机抽样,则组成此参赛队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七向量
54. 你对向量的有关概念清楚吗?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在此规定下向量可以在平面(或空间)平行移动而不改变。 (6)并线向量(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7)向量的加、减法如图:
(8)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的分解定理)
的一组基底。
(9)向量的坐标表示
表示。
55.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2)数量积的运算法则
[练习]
答案: 答案:2 答案:
56. 线段的定比分点
57分清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外心、内心及其性质。
(1)外心: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或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
三角形的三条垂直平分线必交于一点
性质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于一点,该点即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2三角形的外接圆有且只有一个,即对于给定的三角形,其外心是唯一的,但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却有无数个,这些三角形的外心重合。
3.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与斜边的中点重合 4.OA=OB=OC=R
5.∠BOC=2∠BAC,∠AOB=2∠ACB,∠COA=2∠CBA 6.S△ABC=abc/4R
(2)内心: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或内切圆的圆心)。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2.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都等于内切圆半径r3.r=2S/(a+b+c)4.在Rt△ABC中,∠C=90°,r=(a+b-c)/2.5.∠BOC = 90 °+∠A/2 ∠BOA = 90 °+∠C/2 ∠AOC = 90 °+∠B/26.S△=[(a+b+c)r]/2 (r是内切圆半径) (3)垂心: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性质: 三角形外心O、重心G和垂心H三点共线,且OG︰GH=1︰2。(此直线称为三角形的欧拉线(Euler line))
垂心到三角形一顶点距离为此三角形外心到此顶点对边距离的2倍。 垂心分每条高线的两部分乘积相等。 (4)重心::三条边的中线交于一点
性质: 1、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1。
2、重心和三角形3个顶点组成的3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即重心到三条边的距离与三条边的长成反比。
3、重心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重心的坐标是顶点坐标的算术平均, 即其重心坐标为((X1+X2+X3)/3,(Y1+Y2+Y3)/3)。
☆八立体几何(基本概念具体见必修P39) 58. 立体几何中平行、垂直关系证明
平行垂直的证明主要利用线面关系的转化:
线面平行的判定:
a b 线面平行的性质: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
59. 三类角的定义及求法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90°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0°≤θ≤90°
(三垂线定理法:A∈α作或证AB⊥β于B,作BO⊥棱于O,连AO,则AO⊥棱l,∴∠AOB为所求。) 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练习]
(1)如图,OA为α的斜线OB为其在α影,OC为α内过O点任一直线。
(2)如图,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对角线BD1=8,BD1与侧面B1BCC1所成的为30°。
①求BD1和底面ABCD所成的角; ②求异面直线BD1和AD所成的角; ③求二面角C1—BD1—B1的大小。
(3)如图ABCD为菱形,∠DAB=60°,PD⊥面ABCD,且PD=AD,求面PAB与面PCD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
(∵AB∥DC,P为面PAB与面PCD的公共点,作PF∥AB,则PF为面PCD与面PAB的交线„„) 60. 空间有几种距离:
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间距离。
将空间距离转化为两点的距离,构造三角形,解三角形求线段的长(如:三
垂线定理法,或者用等积转化法)。
如:正方形ABCD—A1B1C1D1中,棱长为a,则: (1)点C到面AB1C1的距离为___________; (2)点B到面ACB1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3)直线A1D1到面AB1C1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4)面AB1C与面A1DC1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5)点B到直线A1C1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
☆九:圆锥曲线
62. 正棱柱、正棱锥的定与性质
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RtSOB,RtSOE,RtBOE和RtSBE
它们各包含哪些元素?
1 S正棱锥侧C·h'(C——底面周长,h'为斜高)
21 V锥底面积×高
3 62. 球
(1)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rR2d2
(2)球面上两点的距离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为此,要找球心角! (3)如图,θ为纬度角,它是线面成角;α为经度角,它是面面成角。
4R3 3 (5)球内接长方体的对角线是球的直径。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半径R与内切球半径r之比为R:r=3:1。
(4)S球4R2,V球如:一正四面体的棱长均为2,四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 积为( ) A.3B.4C.33D.6
答案:A
63.直线与圆公式
(1)l直线的倾斜角0,,ktany2y1,x1x2
x2x12 P1x1,y1,P2x2,y2是l上两点,直线l的方向向量a1,k (2)直线方程:
点斜式:yy0kxx0(k存在) 斜截式:ykxb
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零) (3)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dk2k1
1k1k2Ax0By0CAB22
(4)l1到l2的到角公式:tan l1与l2的夹角公式:tan . 判断两直线平行、垂直
k2k1
1k1k2A1B2A2B1l1∥l2
A1C2A2C1 k1k2l1∥l2(反之不一定成立) A1A2B1B20l1⊥l2
65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66. 怎样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
联立方程组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0相交;0相切;0相离
67. 分清圆锥曲线的定义
第二定义:ePFPKc a 0e1椭圆;e1双曲线;e1抛物线
x2y2x2y2 69.与双曲线221有相同焦点的双曲线系为220
abab 69. 在圆锥曲线与直线联立求解时,消元后得到的方程,要注意其二次项系数
是否为零?△≥0的。(求交点,弦长,中点,斜率,对称存在性问题都在△≥0下进行。)
70. 用定义求圆锥曲线的焦半径。 如:
通径是抛物线的所有焦点弦中最短者;以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 71. 有关中点弦问题可考虑用“代点法”。
答案:
72.求解“对称”问题
(1)证明曲线C:F(x,y)=0关于点M(a,b)成中心对称,设A(x,y)为曲线C上任意一点,设A'(x',y')为A关于点M的对称点。
xrcos74.圆xyr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
yrsin222xacosx2y2 椭圆221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
abyb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