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优化分析
摘要:简单介绍了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概念,并探究其用于工程建设领域中的现实意义,列举后浇带施工时常见的问题,包括后浇带留置环节没有考虑底板钢筋保护层砼容易断开、新旧砼接触面凿毛处理施工问题等,分析以上问题成因,结合具体工程案例,较为详细的探究后浇带施工流程,优化内容及方法等,主要包括平面、支撑、钢筋优化等。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技术;优化方法 引言
为进一步提升建筑物施工的外形美观度与安全性,做出合理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提议,其能有效降低建筑物的收缩应力,强化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在建筑物实际施工中采用后浇带技术,因为技术使用标准较高,施工操作内容繁琐复杂,故而相应的对工人技术能力也提出较高要求,一旦出现技术问题就会直接影响项目建造质量。故而,为提升后浇带施工技术的现场应用效果,就要主动了解该技术的应用要点,有针对性地优化工艺,使建筑施工质量提升有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1.后浇带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1.1后浇带留置时没有考虑局部底板钢筋保护层混凝土断开情况
现实施工中,砼粗骨料粒径经常大于其保护层的厚度,后浇带位置的砼时常用隔断钢丝网法施工,把其分割开,以致砼现场浇筑时,会有大量粗骨料聚集于此,这主要是在振捣操作的作用下,部分水泥砂浆流失掉,拆模后蜂窝麻面发生严重损坏,对该位置的抗渗透性能、承受能力等均形成较大影响,钢筋锈蚀的风险相应增加。
1.2止水钢板、位置上下砼断开的有效布置
一般来说常用的处理方法是把止水钢板顶部与底面钢筋焊接起来,之后配合使用钢丝断开钢板在连接柱。主要是因为该位置空间狭小,现场操作难度大,很难确保隔断设置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且不方便检测检验施工流程。将止水钢板焊接在受力钢筋上,会对钢筋受力性造成严重损害,上述的这些做法,是没有办法改变事实的。这种方法的造价比较高,而且并不安全,所以之后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地保障。特别是在进行浇筑之后凿毛时间成本高,很难改善整个结构的性能。
1.3新旧混凝土接触面的凿毛处理方法
因为后交代其施工在前时,准备工作特别复杂,同时连接工作不断出现。故而通常在封闭之前进行进行凿毛剔打处理,在这样的工况下,伴随建筑工程工期的延长后浇带的封闭时间也将会延迟。若两次工期相差偏大,且会和水相接触,那么容易造成钢丝网局部发生锈蚀现象。再加上因为严重受损的钢丝,所以现场施工的人员只能依赖人工或工具进行剔凿。这样的施工方式范围非常狭窄,同时不可以保证两百结合位置的结构。可以满足抗渗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使用的是传统施工方法,工期会被延长,而且成本会不断增加。处理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
2.应用流程分析
项目一共占地大约12.94万m2,框架结构,2栋住宅楼均14层,3栋商用楼3~4层,还有1层地下室,为克服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大范围发生收缩情况,顶部局部的建筑是否容易发生升降现象,最大的关键点在于外部和地下室布置分隔的伸缩缝。在地下室底板或是顶板之处。后浇带状多种多样,安装工程太复杂,而且工程量极为庞大。
2.1施工准备
后浇带施工前期,不管是总承包单位还是具体的专业施工队伍,均要认真落实建筑后浇带施工时各项技术、材料和人员的准备工作,进而确保后浇带后续施工活动有序推进,使其施工效果得到一定保障。
2.2施工宽度及间距的控制
后浇带的作用主要是控制伸缩膨胀量,规避产生裂缝及优化衔接处理效果,使建筑工程的整体性更符合设计要求。通常会将后浇带施工间距控制在7cm左右。预留的后浇带过大或过小,均会增加后续施工难度,不利于提升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故而现场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浇带的预留区域尺寸。在本工程的地下室施工井时,钢板止水带厚度以3mm左右为宜,宽度控制在300mm左右,并把150mm预留在浇筑完工后的砼构件上。
2.3模板搭设
这是后浇带浇筑施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参建工人严禁凭借经验进行模板施工,通过专业化的测算设计过程,编制配套方案,进而为模板搭设施工过程提供科学指导。也要做好设计文件的交底与规定设定工作,尤其是伴随建筑建设高度的增加,高空及临边作业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隐患因素,高空模板支护操作时对施工安全提出的要求更高,影响后期浇筑及养护效果,所以应加强对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保护力度,督导他们规范、文明施工,完善后续拆模的便捷化设计及质量控制工作。
2.4浇筑振捣
后浇带施工的砼浇筑环节中,因为砼浇筑的宽度与整个建材数目偏少,对检测和材料试块等提出的相关质量要求相应降低,可能使后浇带浇筑施工工序中存在着诸多隐患因素,影响施工效果。既往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局部振捣不密实是造成后浇带结构稳定性防水性能较差的主要原因。为规避以上情况,本工程结合后浇带高度实际特征进行了分层浇筑和振捣密实,即尽量由一端走向另一端分层斜面赶进,以上这种方式无需考虑振捣侧压力形成的影响,也能减少气孔与空鼓生成情况,并要加强模板湿润度的控制与维持力度。
2.5养护
后浇带现场施工结束后,要进行规范化氧化后再进行拆模,严禁出现提前拆模及使后浇带承受压力等不良情况。具体养护时,可以将工作重点放在收面处理
上。对于体积偏大的后浇带砼,收面完成后还需覆盖塑料薄膜、草苫等,进行有效的保温养护,有利于减小内外部温差,防控发生裂缝问题。
3.后浇带现场施工工艺的优化 3.1后浇带留置
为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建议在模板上进行断开设置操作,工人可以尝试把砼条设置在后浇带砼发生断裂的位置,并且在选用砼条环节中应对其宽度提出明确要求,尽可能将后招待布置在结构内力比较小的地方,以防抗间距以防为主作为原则。在形体交界位置设计建造地下室。控制好温差,减少应力工作,设置超长的楼面后招待即可。但注意一定要把距离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中,一般来说,后浇带的相距为30m~40m最为合适。
3.2止水钢板的布置
在底板钢筋施工工序结束后,要严格依照设计图纸安装止水钢板。正式安装前,施工方要准备高度适宜的砼支座,并预先设置止水钢板的焊接点位,固定好止水钢板与底板钢筋,选出适宜的部位绑扎、焊接钢丝网,在以上操作过程中要始终维持钢筋桩位置固定不变,确保钢筋桩本体高度和上端钢筋的高度等同。
3.3后浇带的平面布置优化
本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活动中,尽量把后浇带布置在结构内力较小的部位,其平面布置时要严格遵循“抗防兼具,以防为主”的原则,于形体交界位置设计建造地下室,把实现控制温差及减少应力作为工作目标,设置超长楼面后浇带。一定要把后浇带的距离控制在适宜的范畴中,通常矩形建筑物后浇带距离以30~40m为宜。结合建筑物结构要求及现场施工条件合理设计宽度,通常为700~1000mm。
结语
建筑领域中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虽然这种技术方法的应用过程相对较复杂,但其使建筑整个结构稳定性得到更大保障,全面提升建筑施
工质量与过程安全性。为更好地推广应用后浇带技术,应督导工人全面了解后浇带,明确其使用流程、要点及难点等,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及时发现与处理相关问题,尽可能地凸显技术应用价值,为我国建筑行业壮大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靖云.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优化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2,20(04):121-122.
[2]王国贤,戚国飞.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建筑知识,2016(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