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堂皇 塞 医学-34学201 7年7月第38卷第7A期总第576期 唐与吐蕃医学交流中的汉族僧医 郑俊一① 摘要:吐蕃时期是藏医学奠基并逐步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吐蕃积极向周边文化发达地区学习知识与技术。 通过翻译医籍、延聘医师等方式持续吸收汉地、印度、阿拉伯等地先进的医学成就,极大地促进了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在唐与吐蕃的文化交往中,汉地医学逐渐传播到吐蕃。特别是吐蕃与唐王朝的两次和亲,为吐蕃带来大量医籍和医师,推 动了汉地医学在吐蕃的大规模传播,汉地医学逐渐成为藏医学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汉地医学成果向吐蕃传播的过程中, 汉族佛教僧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唐朝,吐蕃医学,僧医 中图分类号:R一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7)07—0078—03 D0I:10.12014/j.issn.1002—0772.2017.07a.21 Monk Doctors of Han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ubo Medical Communications ZHENG Jun—yi.S(hool of Marscism, Shanvc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Abstract:Tubo is a fundamental period of Tibetan medicine.During this period,Tubo actively studied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the surrounding developed areas.Tibetan medicine absorbed the Han medicine,Indian medicine and Arabic medicine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medical books.The enlisted doctors during this period greatly promot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medicine.In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Tubo,Han’s medical achievements gradually spread to Tubo.In particular,the Tang and Tubo’s peace—making marriages promoted the spreading of the Han medical knowledge to Tubo.Chinese medicine gradually beca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ibetan medicine.During this period,the Buddhist monk of Han nationality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These monks from Tang Dynasty who were skillful in medicine ha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preading of medicine. Key Words:Tang Dynasty,Tibetan medicine,monk doctors 唐与吐蕃的医药交流中,佛教僧人曾做出巨大贡 献。虽然这一时期佛教吐蕃与苯教不断对抗,在唐朝则 继续面临与道教和儒家传统的冲突,但总体来看佛教的 影响已经深入到唐与吐蕃地区的生活当中。佛教为唐 与吐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共同的 基础,各方面的知识凭借着佛教而互相传播,医学知识 的交流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由于佛教倡导僧众 应该具备“医方明”,所以佛教当中不乏精通医术的僧 人。这些精通医术又有弘扬佛教之追求的僧人在唐与 吐蕃的佛教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唐与吐蕃的医 动了吐蕃社会的发展。这两次和亲对吐蕃医学的确立 吐蕃的过程中发挥了桥梁作用。 1 唐蕃第一次和亲与僧医初传汉地医学 1.1 唐蕃和亲与汉地医籍的输入 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而唐蕃两地的僧人在汉地医学传人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屡次向唐朝请婚,唐太宗于贞观 十五年(641年)许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 持节送公主于吐蕃uj。送亲和陪嫁的规模非常庞大,文 成公主携带了大量财物、典籍、僧人、工匠等一起入藏。 在藏族文献中关于此事记载颇多,《王统记》在 学交往当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历史中,吐蕃王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唐 贞观三年(629年),松赞干布继任赞普,正式建立起吐 蕃王朝。松赞干布统治时期革新官制、发展经济、文 化,对外加强与天竺、唐、大食的联系,吐蕃文明得到迅 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来自唐、大食、天竺的文化对其 记载松赞干布迎娶甲母萨汉公主(文成公主)时,提到唐 太宗将大批的医学典籍、医学器械赐给文成公主,“帝父 四论医典,六医器械皆赐汝”[2I6 。 亦以爱怜温语慰之日……四百又四医方药,四方、五诊、 在《贤者喜宴》中也记载了文成公主向唐太宗求赐 医书之事,公主说:“请赐予我供奉神像金释迦牟尼、十 产生了巨大影响。与唐朝的争战虽然贯穿吐蕃王朝的 历史,但唐蕃问的友好交往,特别是两次和亲,才真正推 ①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太原030001 八种工艺书籍、《大医典》、八十部占筮历算法……(唐太 宗)均赐予之公主  ̄21 22。复又将六十部工巧著作、八 法全部赐给(公主)。”L3l6 观察法、五诊断法、六祓除法、四部配药法等医药及治疗 作者简介:郑俊一(1987 ),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现 代史、医疗社会文化史。E—mail:qingdao0970@163.corn 唐太宗降文成公主于赞普松赞干布,为其人藏准备 了丰富的嫁妆,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医学典籍、药物 Medicine and Philosophy。Jul 2017。Vol 38,No 7A,Total No 576 和僧医。“四百又四”是佛经中形容疾病种类繁多时常 用的数字,在佛经中常用作疾病的总称,出自印度医学 的“四大”理论。《佛说佛医经》云:“人身中本有四病。 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 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l4 陈 明[5]‘‘从‘一大不调’到‘一脉不调’——出土文献所见外 来医学理论的痕迹探寻”一文中收集了出现在藏医典 籍、汉译佛经、唐人诗词、发愿文以及墓志中关于“四百 四种病”的说法,认为这反映了中外医学的混融。 由此可见,文成公主人藏时携带的医学典籍中不仅 有医治疾病的药方,同时也带来了唐朝的观察、诊病之书 中提到的“八观察法、五诊断法”,而“六祓除法”则是使用 禁咒之术祓除疾病的医书,“四部配药法”无疑是指导药 物配比之类的书籍。这些医学典籍再加上“六医”器械, 简直是一个小型的太医署。《贤者喜宴》所载之《大医 典》,黄颢在其注中说:“此医著又称《汉公主大医典》,此 为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第一部汉地医著,该书经当时汉 地和尚马哈德哇及藏人达玛果霞翻译成藏文。”_3 。 1.2汉地僧医的翻译事业与藏医学的起步 文成公主人藏前,佛教在吐蕃基本没有广泛地流 传。马哈德哇是随文成公主进入的汉地僧医。《汉 公主大医典》一书虽然已经佚失,但这部医典卷帙想必 相当浩繁。急于向周边文明学习的松赞干布专门派遣 人员对汉地医书进行翻译,绝对不会只翻译一门一类医 药之学,而应该是竭尽全力地进行翻译。文成公主人藏 带来的医学典籍涵盖了医方、诊法、汤药、禁咒、医疗器 械等各个方面,没有对医药学的充分了解和实践很难开 展这样的翻译工作。由此可以知道,汉僧马哈德哇不是 普通的僧医,而应当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僧人,除了翻译 医书之外,很可能也是专门服务于文成公主的医生。 的文字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才从天竺引进的,之 前也没有文化典籍的传承。随着汉蕃僧医的翻译,《汉 公主大医典》成为最早出现的医学典籍,的医 学也从此开始起步。 2唐蕃第二次和亲与僧医进一步传播汉地医学 2.1 唐蕃二次和亲与汉地医籍的大规模输入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赤 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藏时,也携带了当时唐朝流行的书 籍,这些书籍中的医学典籍也被僧医翻译为藏文。《贤者 喜宴》载:“(赤德祖赞)建神殿五座,翻译一些经藏及医药 (之书)等。”[3]】“《贤者喜宴》又载:“金城公主又带来了许多 历算和医药(著作),其中最著名者为《月王药诊》……此 书由汉地和尚玛哈谛陀、汉人贾珠噶堪及藏人琼波泽 兹、琼波塘祖、久拉门巴等翻译成藏文。”[3lJ1 可见随着金城公主人藏,又有一大批佛经及医药典 籍也流人吐蕃,所以赤德祖赞专门建立神殿五座开展翻 译。据《医学》记载:赤德祖赞(公元710年)与赤 Medicine and Philosophy.Jul 2017。Vol,38。No 7A。Total No 576 壁皇 董堕兰奎煎 塑堡 垦二二塑堡二 医学与哲学2017年7月第38卷第7A期总第576期 松德赞加冕(公元745年)之间的一段时间内,翻译了 许多医书保存在。这里不准备一一列出书名,因为 当时译出的书太多了[6]3 。这次医学典籍的翻译规模 很大,翻译的医书也很多,这应该与唐代医学的发展有 密切关系。相比于贞观时期,此时唐朝的医学取得巨大 发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早已撰成,广 为流通。官方颁布《新修本草》也已达半个多世纪,其他 医学典籍也层出不穷。入藏的汉地僧医又一次成为这 些医籍在吐蕃的翻译者,玛哈谛陀无疑是一位精通佛法 和医术的汉僧。此次翻译出的《月王药诊》流传至今,一 直是藏医学中的重要典籍。 《月王药诊》的来历在藏史记载中有不同的说法, 刘立千对这些说法进行了梳理:一说是由利智去五台山 得书于文殊大师而传人印度,藏族译师从梵文译为藏 文;《医学史》则记载:汉人王泰(鲁加尕瓦)去五台 山,得书于文殊菩萨。从汉文翻译的《月王药诊》,是和 尚摩诃衍那与翻译家白若杂那翻译的;另一种说法是金 城公主人藏时,曾携带大批医药书籍,汉地僧医马哈金 达与藏族译师从梵文译为藏文,《月王药诊》就是其中之 一;德格木刻本《月王药诊》后序中说,赞普赤松德赞时 汉地北晋巷摩诃藏有《月王药诊》,和尚摩诃衍那求得此 书带到吐蕃与翻译家白若杂那共同译为藏文l_2 J2 。 据《医学史》记载,马哈金达与摩诃衍那均是在赤 松德赞时期入藏的汉地僧医,均参与了当时的翻译活动, 都有可能是《月王药诊》的译者。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月 王药诊》都是来源于汉地的医学典籍,与五台山文殊菩萨 相联系的说法更显示出这部医典与汉地的渊源。 2.2汉地僧医的翻译事业与藏医学的发展 赤松德赞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的赞普,吐蕃在其统治 时期非常强盛。他大力发展吐蕃医学,并开始注重培养本 地的医学人才,专门发布了优待医生的十三条诏令。同 时,他也向周边地区派出使者,重金聘请医生来藏。据说 当时有来自四方的九位名医入藏翻译医学典籍:从汉地请 来东松冈巴、巴拉和尚和汉地巴达、从波斯请来哈拉山 第……这些医生被请到宫廷,并把各自国家的医书译成藏 文……汉地医生则译了《制剂的花环》等 ]3。-。 。 赤松德赞时期这次医籍的翻译规模也很庞大,汉地 僧医医籍的翻译情况,可以从索卡・落珠盖布所著《医 学历史》得到说明:汉地三位医生编写的,文殊菩萨口述 医籍《配方玉珠》《解剖测量妙诀》《五大宝库》《穿刺净 宝》《水火不容》《解毒火轮》《杂病治疗》《尿诊》《医方》 《艾灸明灯》_7j5 。 这又是汉地医籍大规模翻译为藏文的活动,此次进 藏的汉地医生中,巴拉和尚又是一位僧医。而索卡・落 珠盖布所著《医学历史》中记载三位汉地医生为“东松嘎 瓦、僧能和敬虚”,El琼仁颇且・甲拜衮桑所著《医 学》中的“巴达”与“静虚”若为同一人,则他很可能也是 曼里 董匡兰窆煎 塑婆堕 匡二二塑堡二 医学与哲学201 7年7月第38卷第7A期总第576期 一位僧医,如果不是一人,则当时应该另有名“静虚”之 由于前代汉地僧医以及其他地区医学知识的流入,加之 宇妥・元丹贡布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技艺,所以他才能够 融汇汉地、大食、天竺、吐蕃的医学成就而编成《四部医 汉地僧医从事翻译活动。至于东松冈巴,因为现在见到 的名字是赤松德赞的赐名,他是否为僧医已经难以考 证。他不仅成为赤松德赞的御医,因其医术高超,还被 封为“塔西・东松嘎”(意为“四方三千之医生”),后定居 典》,宇妥・元丹贡布也因此书被藏人称为医圣。 由此可见,在唐与吐蕃之问的医学交往中,汉族僧 医对汉地医学知识的传播做出了持久而巨大的贡献,极 大地推动了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晌.旧唐书[M].jE京:中华书局,l975:5221. [2] 索南坚赞.王统记[M=].刘立千,译注.拉萨:人民 版社,1985. [3] 巴卧・祖拉陈哇.贤者喜宴[M].黄民族大学 版社,2009. 吐蕃,为藏地医学世家。正是这些“医方明”的汉地僧人 不断进入吐蕃翻译医籍,才使得医学持续受到汉地 医学的影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唐蕃之间的这种持续 不断的医学交往,加上吐蕃向天竺、大食等地的不断学 习,终于使得藏医学中集大成之作《四部医典》的 现。 据蔡景峰考证,《四部医典》最早的著作是公元8世 纪末由宇妥宁玛著成,之后即被密藏数百年,直到公元 颢,周润年,译注.北京: E4] 佛说佛医经[M].竺律炎,支 越,译//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大正 新修大藏经:第17卷:经号0793.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 1934:737. 12世纪中叶,才由宇妥萨玛重新修订疏释,此后一直流 传至今[8]。宇妥・元丹贡布出身吐蕃医学世家,并曾向 赤松德赞的御医东松冈巴学习医术,且数次赴天竺学习 医学。《医学史》载:他又去过汉地的五台山朝拜文 [5] 陈明.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1 31. [6] 日琼f■颇且・甲拜衮桑.医学[M].蔡景峰,译.拉萨:人民 出版社,1 986. 殊菩萨,文殊菩萨又传给他《配方玉珠》《人体解剖测量 [7]王镭.医学史[M].北京:泽林出版社,1 991. 妙诀》等许多医药秘诀 l6 。《贤者喜宴》也记载:“五台 山自吐蕃起直至清季,向为藏族僧侣所敬仰,朝山拜佛 者络绎不接,赤松德赞时之吐蕃大医学家宇妥・云丹贡 布率两名弟子访五台山,取得汉地医书而归[31130。”正是 [8]蔡景峰,洪武娌.《四部医典》考源[M].郑州:大象出版社,1 999:11. 收稿日期:2016—08—02 修回日期:2017—05—26 (责任编辑:邹明明) (上接第77页)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四行由此而生,脏 腑以继而成。”[};】5 他汇通的主要思想是从基础理论方面 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如解剖、生理、制药等方面,但当时 西医的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的水平,远不能与中医学抗 找到中西医学两者的共同点并以此进行汇通。但他只采 取中西医学的某些部分,勉强凑合,如他欲将中医“五藏 五行”说改成“五藏四元行”学说_8_ _。,即“肺为气行,心为 火行,肝为水行,脾为土行,肾为水行”。但他又无法摆脱 五行学说的影响,所以其结果只能是“汇而不通”。然而, 王氏的这种独辟蹊径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 赵学敏(1719年~1805年),字恕轩,清钱塘县人。著 有《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外篇》等。他是一位善于吸收外 来文化,勇于接受新知识的医药学家。《本草纲目拾遗》收 集了来自西方的药物四十多种,包括吸毒石、保心石、日精 衡。而当时中医在研究热性病、传染病等方面,已有了一 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治疗体系。所以虽然在这一时 期西方医学大量传人中国,但并没有对中医产生比较深远 的影响。然而,西医的传人使得国内一部分勇于接受新知 识的中医学家开始注意到中西医学的不同,他们开始接受 西医学的一些优势,他们从主体上肯定中医学,主张吸收 西医学的优势。如方以智、汪昂、王宏翰等从不同的角度 对中西医学汇通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和研究。但是,王宏 翰之后一百余年,由于种种因素的,在中西医汇通理 论方面并没有进一步成就。但正是由于这些汇通先驱者 的大胆尝试,从而促进了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M].上海:复旦大学 版社,2007:1 43. [2]李经纬.中外医学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98. [3] 周明忻.我国近代巾西医汇通史[J].中医文献杂志,2001(4):37 38. E4]丁珏.方以智:中西医学汇通思想的启蒙者[J].¨1华医史杂志, 1 994,24(2):85 9O. 油、吕宋国等,这些药物多来源于墨西哥传教士石振铎(不 详 ̄1704年)的《本草补》。他在《本草纲目拾遗》里介绍了 西方药露法及蒸馏法。并记载了二十多种药露的性能和 主治。他生活的年代,药露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如当时 的温热病大家叶天士(1666年 ̄1745年),就是一位善用药 露的医家。除了药露外,本书还记载了从西方传人的数十 种药物。如金鸡纳、鼻冲水(氨水)、强水()等。可惜的 是赵学敏在汇通方面没有完整的理论。但是他在药物学 [5] 王云五.四库全书珍本十一集:了部:杂家类:物理小识:人身营魄 变化[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 上的勇于融汇新知的精神,足以值得后人称道。 3 结语 E6] 马伯英.中西医汇通史概口__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6):376--379. [7]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 999:1 56. [8] 王宏翰.医学原始[M].上海:七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989. 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传人国内的西方 医学知识,是以亚里士多德和盖伦旧说等为主的学术体 系,充满了欧洲中古时期教会医学的气息。虽然有一些是 收稿日期:201 5—06—16 修回日期:2017 05 25 (责任编辑:邹明明) Medicine and Philosophy,Jul 2017,Vol 38,No 7A。Total No 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