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f敏又汇 2008.11 (中旬刊) 加强同辈群体交往,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口 刘 华 (宜兴市实验中学江苏・宜兴214206) 摘要目前,独生子女一族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但是许多学生缺乏和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在教育中,我 们可以利用同辈群体的力量,为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提供榜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辈群体,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结成的 . 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彼此之间是平等关系,交流、交往的内容十分广泛,有自己的亚文化,一般有较强的权威性的 核心人物。同辈群体中的成员,在生活中往往面临同样的问题,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发 表意见,提供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交往中,也使成员的自我认识更客观更合理,有助于学习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这一切,都会很好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同辈群体人格成长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8)11—047—01 中图分类号:G635 今年暑假,我粗略学习了《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其中“影响 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同辈群体,其核心人物既非任命或派遣,也 非选举产生,而是在群体活动中凭借自己的知识、才能、阅历、品德 等各种内化的因素获得成员的普遍认可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他对群 体成员的影响依靠的是权威而非权力,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 力。 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一章让我感受颇深。 书中谈到,人格是每个具有独特生物学基础的个体在不同的 社会环境中,在学习和掌握社会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于学 生来说,影响其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是很多的,比如家庭、学校、 同伴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社会宣传媒体。其中同辈群体的影响 作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平时的学生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教育 作用,使之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同辈群体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学生来说,同辈群 体中的成员年龄和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思想和意识也比较容易沟 21世纪,独生子女一族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由于独生子女 的独特性,城镇中楼房式家居环境,以及社会和学校方面的原因.导 致他们同辈群体交往的缺失。有些独生子女长期闭关自守,被摒弃 在社交活动之外。由此他们有种孤独感,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 友爱、尊重理解他人的行为规范.以及缺乏合作、乐于服务的精神。 为此,在创建美好物质环境的基础上,培养独生子女良好的品德,努 通。他们在生活中往往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 因而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或情绪不佳的时候,在 同辈群体中往往可以找到与自己有类似境遇的人,于是就会大大降 低他的孤独感,而面对矛盾I 难的方法也会从群体巾秋得启发。同 力营造一个充分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同辈群体 生活环境,让其享受和谐、完整的道德生活,是独生子女德育所面临 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同辈群体的交往强化 学生的社会行为,为学生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模式和榜样,从 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同辈群体作为伴随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人际环境,一般具有 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 时,同辈群体中的不同成员,各有各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因此在 交往的时候,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发表意见,提供多元化的解决问 题的方案。在这个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将其他人看作是自己 的“一面镜子”,因而有了可以比较、对照的埘象;而别人给你的反 馈性意见,也可以使你对自己平时没有察觉的个人特质有一个比较 清晰的了解。这样,可以使自我认识更客观更合理,同时对他人也 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同辈群体的小团体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生活的 由于是个人自由选择结合的结果,因而同辈群体的成员之间 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交往是在自然随意的过程巾进行的, 常常在彼此相互依赖和随意的冲突中实现彼此的沟通,最终获得 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群体成员虽然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 异,但以感情接近、观点相同为基础的青少年同辈群体往往具有统 一真实反映。因此,在西方有学者称之为“迷你社会”或“小小社会”。 在许多有关同辈群体的活动中,人们发现,它不仅是遭遇困难时的 避难所,更是学习面对和处理困难时的学校。“在团体中,真实的人 类行为俱现,愤怒、嫉妒、失望、伤心、鼓励、支持、面质、真诚……在 这样的团体情境,成员所学的方法可以转换到真实的日常生活 中”。可以说,一个同辈群体的学习就是一个真实社会的“实习”, 在这个群体中学习成长,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种 种复杂的关系和各种具体的矛盾。 当然,我们也要进一步认识到,同辈群体对学生人格成长起着 的群体意志和较强的内聚力。 2.基本上是平等关系 即使有领导和服从,也是相互自然协商的结果,是个体愿意接 受的。因此,同辈群体使个体练习平等交往的技能,为成为正式的 社会成员做好准备。 3.交流、交往的内容十分广泛 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作用,也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对学 生影响的大小,跟学生与家庭、学校关系的性质紧密相关。那些受 到学校、家庭过份监护或得不到家庭和学校温暖、失去童年快乐、 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问交流各种社会信息、看法的平台。其成 员可以商讨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交流一些为成人不允许谈论的话 题,扩大了个体社会经验及社会思考力。 感到生活空虚的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同辈群体,更多地接受同辈的影 响。而这些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发展,往往会呈现出更多的个性,甚 4.有自己的亚文化 这种亚文化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从心目中的崇 拜偶像、英雄榜样到沟通的语言、交流交往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服 装、发型等都体现出群体特有的旨趣分明的亚文化特征,这种亚文 化对个体思想价值观念与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 5.一般有较强的权威性的核心人物 至危机。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形成更健康地人格,还需要我们教育 工作者投入更多地经历去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坡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师大m版社,2004.6. 【2 列颖.心理健康辅导l团体训练.世界图书 版公司,2007.8.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