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溧阳市主体功能区划初步研究

溧阳市主体功能区划初步研究

来源:九壹网
第29卷第1期 2012年3月 苏 ’l'l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Vo1.29 No.1 Mar.2012 溧阳市主体功能区划初步研究 王明亮,陈德超,黄振旭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依据主体功能区进行空间治理,旨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规范空间开发次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一项 重大的理论创新。文章对国内外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建立了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以 及区域发展潜力系统构成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包括l4个影响要素指标。以溧阳市的l0个乡镇作为基本的 划分单元,运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进而对四类 功能区划分结果进行评述。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评价指标体系;溧阳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87(2012)01—0071—06 在我国规划决策体系中,区域发展战略是各级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十一五” 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 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 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及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然 而主体功能区是按照它所承担的不同主体功能而划分的功能区,因此,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有着不同的功能定 位和发展方向『1 ]1主体功能区划研究进展 1.1国外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规划师C.Stein及H.Wright等提出了与自然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区域城市(Re— gional City)模式;K.Lynch提出了相似的另一种模式:分散型大都市(Dispersed Metropolis)t21。1992年M. Wackernagel和W.Ress通过“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反证人类必须有节制地使用空间资源, 同时还提出了“生态足迹”定量测算的方法[31。德国进行区域规划相对来说是比较早的,最早的区域规划于 1923年编制,它就是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总体规划。1993年,欧盟15个国家启动了“欧洲空间展望” (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这一空间规划工作,该空间规划工作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 共同实现区域协调与集约发展。1999年,美国学者Honachefsky提出了“生态优先”的思想,该理论认为将土 地的潜在经济价值置于生态过程之前导致了城市的无序蔓延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应该将区域生态价 值及服务功能与土地开发利用结合起来【4J。 1.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还处在探索的阶段。高国力、张可云、朱传耿等从不同角度 定义了主体功能区,明确主体功能区划服务于特定功能类型区,因地制宜的发展以及构建合理的空间格局。 樊杰在分析地域功能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进而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划指 标体系的选择、时空属性相关问题的科学基础[51。魏后凯针对当前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 我国区域调整和完善的方向,他认为,对于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域,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有的甚至 [收稿日期]2011-06—20 [作者简介]王明亮(1986一),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规划与管理。 72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丘 要实行抢救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域发展方向的各类开发活动【6]。韩晶晶指出推行主体功能区 建设.针对不同功能区域实施相应的区域[71。王昱根据主体功能区的特点,以平衡区域问的环境、生态、 经济利益为目标,设计切合实际的主体功能区间的生态补偿实施路径嗍。叶玉瑶则将生态功能分析作为基本 视角和切入点,探索性地提出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提出以“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开发 潜力”为特征指标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 2确立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2.1划分方法 2.1.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CA)是多元统计分析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是将多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 统计方法。通过多个指标的线性组合,能够将众多的具有错综复杂相关关系的一系列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 综合指标(即主成分),既能使各主成分相互,舍去重叠的信息,又能更集中更典型地表明研究对象的特 征,还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工作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按照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指标 并且收集相关数据;(2)对收集的基础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3)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判定;(4)确定主成 分的个数k;(5)确定主成分 的表达式;(6)计算综合主成分的值。 2.1.2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依据样本自身的属性,采用数学方法按照某种相似性或者差异性指标,定量确 定样本之间的亲疏关系,并且按照这种亲疏关系程度对样本进行聚类,常见的聚类方法有系统聚类法、动态 聚类法与模糊聚类法等【l1】。该论文采用的是系统聚类方法,对研究对象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 及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聚类,并以此类别作为矩阵分类的前提与依据。 2.1.3 SPSS SPSS意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软件。SPSS以其自动统计绘图、数据的 深入分析、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等特点很快地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获得了高 度评价与称赞。 2.2指标体系 确定一套科学而又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前提,文中借鉴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12-13],参照目前 已经开展的主体功能区划的成果.根据溧阳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评价指标选择的客观性、全面性、敏感性 和相互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尝试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区域发展潜力3个方 面构建该论文的指标体系,按照目标大小分为4个层次,包括目标层、支持层、因素层、因子层(即指标层),形 成一定层级结构的指标体系。表1是溧阳市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 表1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第1期 2.3主体功能区划的流程 王明亮等:溧阳市主体功能区划初步研究 73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具体过程是:根据已经构建的指标体系,首先将主成分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 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通过SPSS分析处理并确定权重,使用Excel计算综合得分;再应用聚类分 析法进行区划,划分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开发区三类主体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则根据其涵义进行 确定。区划流程图见图1。 确定评价单元 I 收集相整理数据 I ● I指标无量纲化(均值化) 耄 2 l 对无量纲的指标进行加权(SPSS)卜_———] l i I依据加极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度、对资源区环境承域发展载能力、潜力进行综合现有开评价发密  』 l 开发 图1 溧阳市主体功能区划流程图 3溧阳市主体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3.1资料收集与来源 溧阳市下辖10个镇.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91个村和7个居委会。根据现有的溧阳市调查统计资 料,按照上述所建立的评价体系.选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区域发展潜力作为评价指标。该论 文所用的基础数据以溧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支撑,结合溧阳市城镇体系规划、溧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 划,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统计数据和图形数据两大类。为了保障数据的科学、准确,文中采用的基础数据全部来 源于国家标准统计数据。 (1)统计数据:溧阳市2009年统计年鉴、江苏省2009年统计年鉴; (2)图形数据:参考溧阳市行政区划图、溧阳市生态用地分布图、溧阳市基本农田分布图。 3.2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依据已经构建的主体功能适宜性指标体系(表1),对所有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使用主成分分析 方法,通过SPSS得出公因子的权重以及溧阳市各乡镇主体功能适宜性的综合得分(表2、表3)。 表2主体功能适宜性因子权重表 第1期 王明亮等:溧阳市主体功能区划初步研究 75 3_3.1优化开发区域 优化开发区为溧城镇。该类型区域的面积只占溧阳市总面积的1/10左右,却拥有全市近一半的GDP和 超过1/3的二三产业份额,并且集聚了全市30%以上的人口。可见,优化开发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社会发 展环境条件优越,但是由于国土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大,目前已出现衰退现象。 此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明显,是主要的工业发展区,也是企业园区化和产业集群化重点区域,循环经济型 企业和园区初具规模,高新科技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步发展。 3.3.2重点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包括埭头镇、上兴镇、上黄镇。该类型区域的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比重为1/5左右.拥有全市 17%的GDP和近14%的二三产业份额,并且集聚了全市17%左右的人口。该类型区内地形较为平坦,目前开 发密度不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区位优势明显,应以开发优 先、适度保护为原则,实行重点开发。 此区域将成为未来的工业核心区,在这些乡镇应当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提升产业层次.承 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同时承接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在 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逐步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3.3.3开发区域 开发区包括天目湖镇、南渡镇、别桥镇、戴埠镇、竹箦镇、社渚镇。该类型区域的面积占全市总面积 的比重超过2/3,却只创造出全市大约1/3的GDP,并且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全市总人口的一半。 此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国土开发密度相对较低,工业起步较晚。该区域地形多属于山地丘陵, 内有森林公园、水库、重要景点等,其主导的主体功能是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局部植被覆盖度较低,土壤侵 蚀敏感度较高。在这些乡镇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 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区域性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3.3.4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禁止开发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重点风景名胜 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还包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防安全用地㈣。 溧阳市制定了“溧阳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其中所涉及到的禁止准入区的涵义是: 生态环境极敏感,生态功能极重要、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主要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自然与文 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绝对保护区。根据其涵义可以看出,溧阳市生态环境禁止准入区与主体功 能区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在划分目的及划分原则上基本一致,所以该研究中的禁止开发区突破行政边界.使用 点、线、面的方式来表达,采用溧阳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空间范围作为溧阳市主体功能区划中禁止开发 区的区域范围 溧阳市以自然边界为基础的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9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总的面积约为277 km2. 它们分别是:天目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溧阳市上黄水母山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瓦屋山森林公园、溧阳市西郊 森林公园、天目湖风景名胜区、溧阳市南山水源涵养区、沙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大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 区、长荡湖(溧阳市)重要湿地。 4结论与展望 (1)文中构建的指标体系与溧阳市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从选取的指标因子来看,以“乡镇”作为基本分析 单元进行分析评价最为有效。这就表明“乡镇”作为我国最基本、最广泛的行政级别,以其为基本分析单元进 行主体功能区划,可以保证区划结果直接作用在区域内,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2)研究表明,溧阳市优化开发区域主要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乡镇,重点开发区域分布于自然资源禀 赋和交通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乡镇,开发区域分布于生态环境脆弱的乡镇.禁止开发区 域一般则是依法设立的各级保护区域。文中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划分的溧阳市优化、重点、开发区的面积 76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生 分别占整个区域面积的比重为10.1%、20.4%、69.5%,GDP的比重分别为44.1%、17.4%、38.5%,划分结果符 合实际。 目前,关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对策研究更是处在理论层次, 尚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案。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当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对各类主体功能区提出合 理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分类管理,以此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从而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7(3):28—30. [2]Wackernagel Mathis,William Rees.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Gabriola Island,BC,CAN: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3]Lyneh K.Good City Form[M].Cambridge:HaⅣ d University Press,1990. [4]Honachefsky W B.Ecologically Based Municipal Planning[M].Boca Raton,FL:Lewis Publisher,1999. [5]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1.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 [6]魏后凯.实行有差别的区域与国家援助[N].中国经济时报,2006—02—23(2). [7]韩晶晶.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地方职能重塑fJ].时代贸易,2007,72(5):14—17. [8】王昱,王荣成.我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下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J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7—21 [9】9叶玉瑶,张虹鸥,李斌.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1):39—45. (10]李艳双,曾珍香,张闽.主成分分析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应用[J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1):94—97. [11]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4. [12]吴玉麟.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I.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13】叶文虎,仝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JJ.中国人13・资源与环境,1997(3):83—87. [14]朱传耿,马晓冬,孟召宜,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main functional zone division of Liyang City WANG Mingliang,CHEN Dechao,HUANG Zhenxu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ST,Suzhou 2 1 50 1 1,China) Abstract:The space manage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in functional zones i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nno— vation which aims at strengthening the spac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territory,standardizing the order of spac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regions.The articl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the related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and built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main functional zone division,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current exploring density,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otentiality.This system contained fourteen index factors.Ten towns of Liyang City were evaluated by SPSS and principal compo— nent analysis.After that,main functional zones were divided by cluster analysis.Finally,four types of functional zones were evaluated on a comprehensive leve1. Key words:main functional zone division;system of evaluation;Liyang City 责任编辑:谢金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