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B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B

来源:九壹网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共48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

计48分)

1.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这表明

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B.“君主”名存实亡 C.皇帝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2.《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B.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C.实物交换更加便利 D.鼓励农业生产

3.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这表明宋代 A.城市化不断发展 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 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4.元代行省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都不可能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分化地方权力 B.加强集权 C.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5.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

6.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表明顾炎武 A.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B.批判程朱理学的佛学化

1

C.意识到阳明心学遇到危机 D.主张废除传统儒家思想 7.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8.分析下列表格数据:1840年前与1865年、14年中国生丝销量 时间 1840年前 1865年 14年 总销售量(万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6.4 10.1 16.02 0.9(14.06%) 4.2(41.58%) 8.23(51.94%) 5.5(85.94%) 5.7(56.43%) 7.7(48.06%) 下列各项中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D.中国生丝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9.“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十九世纪后60年 A.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 B.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 C.民族抵抗意识的完全丧失 D.传统意识支配下的排外心理 10.1835年,道光帝发布上谕称:“从来民风之纯朴,由于士习之端谨。凡有教士之责者,不徒课以文艺,务在敦崇实行,严为旌别,以树风声。”道光帝发布该上谕的根本目的是 A.改善社会风气以维护清朝统治 B.发动民众监督以整顿吏治 C.整顿民风以端正士入学术风气 D.提高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 11.王韬在《弢园文录·代上冯太守书》中说:“西商贸易之利,首在航海,顾风波之险,有时不可测料,„„于百中取二三。无事则公司得权微利,有失则商人有所藉手,不至于大损,此其法诚至善也。”材料中所说的“法”主要是指 A.创设国家银行 B.建立近代金融体系 C.仿效西方公司制度 D.建立近代保险制度

2

12.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见右图)。在祭文中,孙

中山强调了辛亥首义、清室退位光复中华大业的成就,并且说:“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这说明

A.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派 B.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C.辛亥推翻了封建帝制 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13.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就

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 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4.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

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A.清末“新政”时期 B.南京临时时期 C.北洋军阀时期 D.南京国民时期

15.抗日战争期间,曾明确提出:“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

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是“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计民生’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经济”,“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进程。”上述材料表明 A.主张有限度地保护和发展私人工商业 B.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C.主张拉拢资产阶级以支持抗日战争 D.主张消灭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16.英国《泰晤士报》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道:“这是亚洲

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其所报道的事件是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7.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

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是在

3

A.“一五计划”期间 B.十年探索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18.这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我们都下海吧”,所有的年轻或不太年轻的人们都在用这样的词汇互相试探和鼓励。上述“中国公司元年”最可能是 A.1980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3年 19.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和奴隶,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逐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由此可知 A.雅典公民权有狭隘性 B.雅典民主是大多数人的 C.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 D.雅典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20.美国1787年规定:联邦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上述这些规定的意图是 A.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 B.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C.确立分权制衡的原则 D.建立民主自由制度 21.“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A.殖民扩张时代 B.文艺复兴时代 C.宗教改革时代 D.启蒙运动时代 22.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年份 1930 1933 1935 1938 GNP总量(10亿美元) 90.4 55.6 72.2 84.7 GNP增长率% -12.3 -4.1 10.9 -6.3 失业率% 8.7 24.9 20.1 19.0 一一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D.新政时期的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4

23.苏俄实行新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人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下列关于这两次探索相同之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注重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B.都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 C.都放弃了对经济的宏观 D.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出现重大突破,中日、中美分别于1972年、1979年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表明 A.日本已经成为政治大国 B.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D.日本已经完全摆脱美国控制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有4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28题为选做题15分,共计52分。) 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多年,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高度繁荣时期。1950年到1972年,美国的劳动力增加了35%,1950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到70年代上升到7%左右。美国利用战后美元的特殊地位,大量进口廉价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1953年到1973年,美国的私人资本投资总额,由530亿美元增加到2090亿美元,增加了将近3倍多,投资的重点逐渐转向电子仪器、汽车制造业及航空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投资于生产设备的比重上升,厂房建筑的比重下降。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 1950年和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的来源(%) 农业 制造业 公用事业 服务业 总国民收入 1950年 7.3 38.7 8.6 45.4 100.0 l973年 3.6 34.1 7.6 54.7 100.0 资料来源:1974年《美国统计摘要》,转引自:阿兰·G·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材料三 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伴随着1974—1975年的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1973—1979年,美国的平均产出增长率仅为2.12%,远低于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资本投入的

5

贡献在经济增长中每年下降0. 05%。„„这一时期,美国一方面要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要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这种两难困境迫使美国进行改革和调整。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主要原因:劳动力增加及其素质的提高;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以

及生产设备的投资; 第三次科技的推动;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或美国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任答五点给10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说明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分析:1950年到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来源发生重大变化; 农业收入相对减少了一半,制造业和公

用事业收入也相对减少,而服务业的收入相对增长,(2分) 这说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统的第一、二产业下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分)

原因:新科技的推动; 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城市化发展。(4分,任答两点给四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结合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种两难困境迫使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调整?综合上述材料,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7分)

改革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减税;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4分) 发展历程:20世纪50、60年代,持续发展期(或发展的“黄金时代”); 20世纪70年代,经济衰退期(或经济危与“滞胀”); 20世纪80年代,调整复苏期。(3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设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

17年5月,清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升

6

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 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初年,金融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在金融业中,最为主要的是银行业。 1912—1919年全国银行发展状况表 年度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8 1919 新设数 23 11 8 10 10 111 16 16 22 22 103 8808 停业数 2 6 3 4 4 15 22 实存数 37 42 47 53 59 165 103 资本总数(万元) 2714 20 3842 14522 5198 5557 8808 ——摘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结合所学,从银行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对材料一、二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先是外国在华开设银行,然后是中国自办第一家新式银行;银行多开在上海等通商口岸;清末效仿西方建立自己的银行,并进行相关制度完善;初期,银行业快速发展,并向现代转型。(6分,任答三点就可给6分) 反映出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促进作用(或一方面与中国工业发展趋势相一致,一方面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相关联); 反映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并逐渐近代化。(6分,两个“反映”任答出一个即可给6分) 7

选做题:请考生在27题、28题这两题中任选一道题作答。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科)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国家之事。„„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也,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美)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

——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认为唐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是什么?他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改革措施?(9分)

弊端: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易造成士人忽视实用性的学问。

改革措施: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设明法科,专

考律令、断案等。(9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其有益的东西,如:公开考试、自由竞

争、择优录取的原则。(3分)

根本原因:由于工业的发展,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西方科技进步,而中国由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走向衰落。(3分)

8

28.(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年1月,法、意签订罗马协定。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我确信,您完全可以不必付诸战争,而且不用等待就会得到您想要的一切主要的东西。

我相信,我们能。不管您对布拉格的意图是多么不信任,您不应该怀疑英国与法国的能力,各项允诺将完全地、公正地立即付诸实现。如您所知,我已公开宣布,我们保证各项允诺将这样付诸实现。

——节选自英国首相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1938年9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6分)

原因:德国对外扩张对法国构成极大威胁。

意图:确保自身安全;加强其在欧洲的优势地位。 后果: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伦认为希特勒“不用等待就会得到”的“东西”是什么?英法两国的相同做法体现了什么?分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9分) “东西”:苏台德区。:绥靖。

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9分)

9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参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在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C D A B A B A B D C C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A C B D C A C B A D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非选择题(共有4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28题为选做题15分,共计52分。) 25.(25分) (1)劳动力增加及其素质的提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以及生产设备的投资;第三次科技的推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关贸总协定的成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或美国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任答五点给10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分析:1950年到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来源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收入相对减少了一半,制造业和公用事业收入也相对减少,而服务业的收入相对增长,(2分)这说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统的第一、二产业下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分) 原因:新科技的推动;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城市化发展。(4分,任答两点给四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改革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减税;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4分) 发展历程:20世纪50、60年代,持续发展期(或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经济衰退期(或经济危与“滞胀”);20世纪80年代,调整复苏期。(3分)

10

26.(12分)

先是外国在华开设银行,然后是中国自办第一家新式银行;银行多开在上海等通商口岸;清末效仿西方建立自己的银行,并进行相关制度完善;初期,银行业快速发展,并向现代转型。(6分,任答三点就可给6分) 反映出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促进作用(或一方面与中国工业发展趋势相一致,一方面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相关联);反映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并逐渐近代化。(6分,两个“反映”任答出一个即可给6分)

27.(15分)

(1)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易造成士人忽视实用性的学问。

改革措施: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设明法科,专

考律令、断案等。(9分)

(2)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其有益的东西,如:公开考试、自由

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3分)

根本原因:由于工业的发展,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西方科技进步,而中国由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走向衰落。(3分)

28.(15分)

(1)原因:德国对外扩张对法国构成极大威胁。

意图:确保自身安全;加强其在欧洲的优势地位。 后果: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6分) (2)“东西”:苏台德区。:绥靖。

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9分)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